摘要:文章深入剖析新媒體時代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深遠意義與實踐措施。首先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在立德樹人中的核心地位,指出其不僅是落實“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一環,還是闡明育人育才宗旨的基石。通過一體化建設,能夠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大中小學各階段,形成連貫的教育體系,從而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分析當前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面臨的各種挑戰,如城鄉教學資源差異、家校育人理念不一致、學段學科間的銜接問題以及網絡泛化誤導學生等。
針對這些挑戰,文章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實踐措施:首先,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機制,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均衡分配,確保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其次,推動家校、校際協同育人,通過加強溝通與合作,調和育人理念的差異,形成育人合力。再次,明確各學段的目標定位,開展跨學科教學,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貼近學生實際,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最后,加強網絡監管,規范使用網絡工具,防止不良信息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發展。
文章旨在為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為推動教育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新媒體;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實踐措施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3-0161-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教育專項)一般項目“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zsszsx080
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旨在通過有機整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深入解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1]。鑒于青少年在認知、思維和行為上存在的差異,思想政治教育須因材施教、因時而變。大中小學應形成連貫的育人體系,教育工作者須圍繞黨的教育方針和育人規律統籌規劃,確保內容連貫、方法有效,以應對新媒體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新挑戰。
新媒體背景下,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弄清“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第一,培養什么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新媒體時代,青少年易受紛繁復雜的網絡思潮的影響。為此,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應運而生,能夠確保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得以貫徹落實[2]。通過各階段教育的無縫銜接,涵蓋文化、歷史等多領域內容,致力于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時代青年,為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怎樣培養人:關鍵在于落實“三全育人”理念。這一理念強調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共同參與,形成合力[3]。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與之緊密結合,實現全員育人。關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從入學到畢業,全程育人,確保教育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同時,要從國家大局出發,結合國際視野,優化教育資源,實現全方位育人,為青少年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第三,為誰培養人: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為國家和社會服務。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旨在培養具備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青少年,使其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堅力量[4]。注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培養青少年的全球視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推動他們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這不僅明確了教育工作的方向和目標,還為青少年的成長成才提供了堅實的思想保障。
(一)城鄉教育資源差異
長期以來,城鄉教育資源呈現分配不均的現象。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呈現出向經濟繁榮、地理條件優越的中心城市集中的趨勢[5]。目前,我國參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的所有高校均位于省會城市或直轄市,以表1中的4所高校為例。

(二)家校育人理念沖突
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大中小學教育仍受“唯分數論”影響。部分家長過于看重文化課成績,將分數視為教育成效的唯一檢驗標準,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6]。同時,部分家長思政素養不高,難以區分主流與非主流意識形態,甚至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持抵觸態度。這部分家長的教育理念存在局限性,阻礙了青少年全面發展。
(三)學段學科間存在的問題
不同學段的教育目標各異,小學注重道德品質培育,中學強調價值觀念樹立,大學則側重于系統學習和實踐[7]。教育目標的不一致導致教育內容難以有效銜接,影響教育的連貫性。此外,學科壁壘也阻礙了一體化進程。傳統教育體系下,學科間缺乏交流與合作,導致思政內容難以融入其他學科,內容單一重復,沒有實現個性化、差異化教育,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
(四)網絡泛化誤導學生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滲透,網絡已成為連接世界的無形橋梁,也增強了青少年對宏觀環境變化的感知能力。然而,青少年普遍缺乏自控力和判斷力,往往容易沉迷于虛擬世界,過度依賴網絡,忽視現實生活[8]。同時,新興的人工智能工具如ChatGPT等,雖然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使得人們過于依賴機器,思維能力出現倒退的風險。此外,人工智能工具的出現也給傳統教育模式帶來了挑戰。雖然其能夠輔助教師教學,但過度依賴人工智能工具可能減少師生之間面對面的互動,進而影響教學效果。
(一)優化資源配置機制,均衡分配教育資源
新媒體背景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成為阻礙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均衡分配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均衡布局顯得很有必要。
首先,要優化頂層設計,突出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引領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進程。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保教育目標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緊密相連,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堅實的思想保障[9]。
其次,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均衡分配。包括平衡教學師資、內容、設施、環境等方面的資源,確保各級各類學校都能獲得充足且優質的教育資源。
最后,要完善一體化運行機制。包括建立健全領導機制、實施監督機制以及評價機制等,確保各個環節相互銜接、協調配合。通過領導機制的統籌協調,實現思想宣傳與決策制定的有機結合;通過落實機制的有效執行,保障教育工作順利開展;通過監督機制的嚴格把關,確保教育活動規范有序[10]。
(二)推動協同育人,調和育人理念差異
在新媒體浪潮的沖擊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育人機制顯得尤為重要。該機制要以優良的學風、家風、社風為基石,共同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進程[11]。
為更有效地實現協同共育目標,要系統劃分與整合共同體的各要素。包括明確育人主體、課程安排、學生參與、環境營造等各個層面,同時建立涉及領導、執行、監督、評價4TgtBAEY59cUJ9GtZt5svQ==等方面完善的系統機制。家庭作為青少年成長的微觀環境,家風建設對塑造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作為中觀環境,既是知識傳授的場所,也是價值觀培育的陣地[12]。而社會作為宏觀環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成長軌跡。因此,家庭和社會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家庭、學校、社會三者間的周邊小環境起著連接宏觀環境與微觀環境的作用,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中介角色,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三)明確學段目標定位,開展跨學科教學
首先,要明確不同學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定位,并對其進行科學規劃。通過構建一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體系,確保不同學段在內容上相互銜接、互為補充,從而發揮一致的、連貫的、整體的教育功能。可以通過深入分析各學段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異,編制相互銜接、互為補充的教學計劃[13]。
其次,應注重開展跨學科教學。通過打破學科壁壘,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其他學科教學中,形成教育合力[14]。例如,在歷史教學中,可以融入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內容;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在理科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
(四)強化網絡監管,規范使用網絡工具
新媒體背景下,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可能引發學生的思想問題,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若放任不管,則會讓自控能力不強的學生成為“精神鴉片”的奴隸[15]。
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強化網絡監管。其一,分類管理不同學段學生的網絡使用時間。嚴格控制小學生的網絡使用時間,避免其沉迷。引導大學生養成合理使用網絡的習慣,平衡好學業與生活的關系。其二,完善預防機制,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實時管控網絡信息,確保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及時清除不良信息,為青少年營造清朗的網絡環境。其三,對新興技術和軟件,如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應加強監管,確保學生安全合規使用新興技術和軟件,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權益[16]。
通過明確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意義、困境以及措施,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工作的深入推進提供有力支撐。同時,要持續關注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趨勢,不斷創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努力構建適應時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李志廣.科學家精神融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探賾[J].遼寧教育,2024(8):35-38.
[2] 王小琴.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價值思考與路徑探索[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4,41(3):20-24.
[3] 許瑞芳,張宜萱.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思想理論教育,2024(3):17-23.
[4] 石海君.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戰略基點、核心要點與施策重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4(2):134-142.
[5] 閃茜菁.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實踐路徑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4(1):139-143.
[6] 馮剛,孫貝,束永睿.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的教育學解讀[J].中國遠程教育,2024,44(1):90-96.
[7] 徐婧怡,邵獻平.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共同體建設探索[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23,38(11):86-95.
[8] 侯勇,鄒小娟.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四維探賾[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6):101-112.
[9] 孫百紅.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41):92.
[10] 胡斌武,黃夢婷,鄭秀峰.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的三重邏輯[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3):331-336.
[11] 謝俊,鐘佩,肖雅鈺.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內容一體化建設新思考[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3,43(3):63-68.
[12] 羅靈靜,王讓新.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意義、現實境遇和實踐進路[J].教育探索,2024(1):63-69.
[13] 宋艷麗.實踐聯盟: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研究[J].遼寧教育,2023(14):17-20.
[14] 陳景光.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寧夏教育,2023(5):16-17.
[15] 陳珍,劉園園.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課一體化建設的現實邏輯和實踐指向[J].才智,2021(32):21-24.
[16] 石書臣.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戰略意義、本質要求和方法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3(6):13-19.
作者簡介 李婉寧,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