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社會進入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與新媒體之間的聯系愈發緊密。新媒體的應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豐富的資源,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然而,當前部分高校并未發揮出新媒體在思政教育領域的獨特優勢,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教學理念滯后、教師應用新媒體能力不足、新媒體平臺建設水平較低以及新媒體教育內容質量較差等。這些問題影響了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效果,阻礙了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高校應正確認識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并將其與思政教育融合,通過革新教師教學理念、提升教師新媒體素養、強化思政教育新媒體平臺建設、提高新媒體內容質量等路徑,利用新媒體推動思政教育創新,優化思政教育效果,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文章以新媒體為切入點,采用文獻研究法,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資源方面獲得的新機遇進行闡述,分析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旨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體創新提供科學有效的理論支持,并為其質量提升提供實踐指導。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政教育;機遇;問題;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3-0177-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平臺的建設現狀和發展對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zsszsx162
新媒體是指隨著互聯網、數字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而興起的現代傳播媒介,包括移動應用、視頻網站等形式[1]。這些媒介以其互動性、實時性、普及性和定制化等特征,重塑了信息的獲取、分享和交流模式,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來源和娛樂方式。
在社會進入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高校應正確認識新媒體的特點和價值,靈活將其應用于思政教育中,充分利用新媒體推動思政教育創新,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一)推動思政教育理念創新
新媒體時代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新教育理念的機遇。傳統的思政教育側重于知識的灌輸,而新媒體的出現使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新媒體的多樣化信息源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廣泛的思想觀點,從而開闊其視野,并激發其對深層次問題的思考。同時,新媒體工具使教師能夠更有效地追蹤和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而增強教學的個性和針對性[2]。
(二)拓展思政教育方式
新媒體的應用有利于高校拓展思政教育方式。相較于傳統的課堂講授和書本學習,新媒體的應用打破了教育的時空限制,引入更加多元和互動性強的教學方式。例如,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平臺,教師可以發布簡短、有趣的思政教育內容,以吸引學生注意并促進其思考。視頻直播工具的使用,如在線名師講座等,為學生提供了即時互動的機會,增強了學習體驗的實時性和參與感[3]。
此外,新媒體平臺能夠支持各種線上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如網絡辯論賽、專題講座等,這些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還為其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和討論空間[4]。
(三)豐富思政教育資源
新媒體平臺,包括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豐富資源,包括高質量的教學視頻、專家講座、學術文章等,涵蓋廣泛的思想政治理論和當前的社會熱點。
例如,學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在線視頻深入理解復雜的政治理論,參與網絡研討會與專家和同行交流思想,或是通過社交媒體平臺探討時事問題,將理論與現實相結合。
這些資源不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深度,還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提供了不同的學習和思考角度[5]。互聯網上的實時新聞和社會議題為學生提供了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了其對思政教育內容的深刻理解和內化。
(一)教師教學理念滯后
新媒體時代,部分思政教師對教育環境的變化缺乏足夠認識,仍舊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和方法,與學生缺乏溝通與互動[6]。這些教師對互聯網、社交媒體和其他新媒體工具的教育價值理解不足,未將這些新媒體工具有效整合于課堂教學實踐中[7]。
此外,部分思政教師未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心理特點,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思維習慣逐漸發生變化,但這些教師未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無法適應新媒體環境下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需求,影響了思政教育教學的效率與效果。
(二)教師新媒體應用能力不足
在新媒體技術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教師整合新媒體工具并將其應用于教學中的能力尤為重要。然而,部分思政教師在微博、微信、在線視頻平臺等新媒體工具運用方面仍存在不足,這限制了其利用新媒體工具豐富教學內容和增強教學互動的能力。
同時,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過載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篩選和處理技能,部分教師在此方面缺乏必要的經驗,難以從眾多信息中甄選出高質量的教育資源,無法為學生提供可靠的學習內容。
此外,新媒體時代對教師提出了內容創新和個性化教學的要求,但當前許多思政教師在創新教學內容與形式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其教學方法未跟上學生需求的變化,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導致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
(三)思政教育新媒體平臺建設水平較低
當前,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新媒體平臺存在功能單一、互動性差的問題,這影響了學生的用戶體驗。這些平臺往往只具備基本的信息發布功能,未滿足學生對互動和參與的期待,無法滿足學生多方面的學習需求。
部分高校對新媒體平臺的技術支持不足,導致教育信息資源更新遲緩等問題頻發,進而影響學生的使用體驗,降低學生通過平臺學習的意愿[9]。
另外,部分高校的新媒體平臺缺乏專業的內容生產和管理團隊,運維水平較低,導致內容更新不及時和信息質量參差不齊,難以吸引學生使用新媒體平臺進行思政學習。
(四)思政教育新媒體內容質量較差
在思政教育內容的制作上,高校面臨著形式單一和缺乏創新的挑戰。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內容仍通過傳統的文字形式展示,未充分利用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內容的吸引力不強。
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亦不盡如人意,未激發學生深層思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10]。許多思政教育材料僅僅停留在表層宣傳上,缺少對理論與現實結合的深入分析和對實際案例的探討。同時,思政教育內容在針對性和實用性方面也存在不足,教師并未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特定需求設計個性化的教學內容,導致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脫節,使教育的有效性受到影響。
(一)革新教師教學理念
首先,高校可以通過舉辦培訓和研討會,幫助教師更深入地理解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的新特點和新需求,提高其敏感度和認知水平[11]。例如,在研討會上介紹新媒體平臺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案例和成功經驗,激發教師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還可以組織教師到其他高校參觀交流,了解其他高校在新媒體時代的思政教育實踐成果。這樣的實地參訪可以讓教師親身體驗新媒體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其應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高校要鼓勵教師參與教學設計和課程改革工作,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基于新媒體的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高校應為教師提供支持,鼓勵教師利用新媒體技術,設計和實施具有創新性和實踐性的思政教育活動。此外,高校應建立專門的教師團隊或專家委員會,以研究和推廣新媒體時代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
(二)提升教師新媒體素養
首先,高校應為教師提供專業技能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新媒體平臺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學應用案例分析以及教學設計和評估方法等。通過系統的培訓,教師可以掌握使用新媒體進行思政教育的技能和方法,提升其在新媒體領域的應用能力[12]。其次,高校要鼓勵教師參與新媒體教學案例的開發和分享。高校應設立獎勵機制,以鼓勵教師利用新媒體平臺創新設計思政教育案例,并將成功的案例分享給其他教師和學生,從而增強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
(三)強化思政教育新媒體平臺建設
首先,高校要為思政教育新媒體平臺建設提供資金。具體而言,高校要通過設立專項經費或申請項目資助的方式,為平臺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從而保障平臺建設順利進行,優化師生使用體驗。同時,高校要建立由技術專業、教育專家以及師生代表組成的思政教育新媒體平臺建設團隊,負責平臺的規劃、設計、開發和維護工作。團隊成員應具備豐富的新媒體技術和思政教育理論知識,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共同推動平臺建設工作[13]。
其次,高校要拓展平臺功能,滿足師生不同需求。除了具有基本的信息發布和交流功能外,平臺還應增加在線學習、互動答疑、思政教育資源庫等功能模塊,提供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的服務內容[14]。
(四)提高新媒體內容質量
首先,高校要培養一支具有專業水平的內容編輯隊伍。高校應組建專門的內容編輯團隊,其由思政教師、新媒體編輯和學生代表等組成,負責對平臺內容進行篩選、編輯和審核。編輯團隊應利用自身豐富的思政教育理論知識和新媒體編輯經驗篩選和審核新媒體教育教學內容,保證內容的質量。同時,高校要結合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的特點與學生學習的需求,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內容評估標準和評估體系,保障內容的準確性、權威性、全面性、深度性,使新媒體教學內容符合思政教育要求。
其次,高校要鼓勵優質內容的創作和分享。高校可以設立獎勵機制,鼓勵教師和學生創作高質量的思政教育內容,并將其分享到新媒體平臺上。高校還需要定期審查平臺內容,并及時補充新的思政教育資源,保證內容的新穎性和時效性[15]。同時,根據師生反饋和需求,優化平臺的內容布局,提升師生滿意度。
新媒體時代,高校需要正確認識新媒體對學生思政教育的影響,把握新媒體時代給思政教育帶來的機遇。同時,高校要全面分析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多種創新路徑予以解決,從而優化思政教育效果,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堪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重任的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柳楊.新媒體時代創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2):224-226.
[2] 樊麗敏.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探索[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21,38(4):8-10.
[3] 王燕.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課程改革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1):200-202.
[4] 吳靜,杜宇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境與突破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108-111.
[5] 梅榮.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41-43.
[6] 崔慶淼.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學工作[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3):26-27.
[7] 黃初杏.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路徑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5):31-33.
[8] 劉曉函.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7):204-206.
[9] 王成崗,陳志遠.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初探[J].長沙大學學報,2023,37(1):97-100.
[10] 李佳檸.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困境與優化路徑[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5):87-92.
[11] 楊帆,趙蔚.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自主學習的實施路徑[J].人民論壇,2022(9):65-67.
[12] 凌俊.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路徑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24):5-6,11.
[13] 尚曉丹.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3):193-195.
[14] 鄭璐,馮瑜.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應對[J].公關世界,2021(2):147-148.
[15] 王曉婷.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研究[J].新一代(理論版),2021(23):62-63.
作者簡介 郝曉璐,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