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課程思政體系化建設,培養學生良好的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是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但當前一些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內容安排缺乏系統性、科學性,未充分利用新媒體,尚不能達到德技并修的境界。
文章創新性地提出建設“四位一體、三環聯動、三層對接”的課程思政體系,旨在通過課程育人、勞模育人、工匠育人、文化育人“四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滿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需要。文章分析“四位一體”課程思政的基礎理論依據,提出以認知、認同、選擇“三環聯動”的邏輯線路,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在思政元素提取方面,文章提出將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按思政體、思政線和思政點的方式進行項目化建設,分別與教學項目中的任務、邏輯線、知識點及技能點相對應,實現技術技能項目與課程思政項目“三層對接”。文章提出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思政主線,以奮斗的故事案例為思政體,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在專業課程中進行教學實踐。實踐表明,“四位一體、三環聯動、三層對接”的課程思政體系能更好地培養制造業人才。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課程育人;數控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3-0180-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天津市職成教學會、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科研課題“四位一體、三環聯動、三層對接——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創新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HXB2023B031
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課程思政是深刻分析、科學把握新形勢下人才質量要求,在專業課程中貫穿價值觀培養,實現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相統一的過程。
隨著裝備制造業逐步朝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智能數控機床逐步成為制造企業提質增效、節能降本的重要工具[1]。制造技術與生產方式的創新使企業崗位設置發生新的變化,數控設備維護維修、數字化建模、精密加工等崗位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旺盛,企業也對數控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職院校要根據先進技術的變革和產業的優化升級新需要,不斷調整自身層次定位和人才培養規格,培養學生成為技能擔當的創新型技能工匠[2],投身于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實踐中,為產業鏈、供應鏈提升韌性和競爭力提供強大的生力軍。
思想政治工作要形成大格局、構建大平臺、建成大體系。開展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3]。
關于職業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理論、必要性以及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原則和方法,現有的學術觀點和成果已經比較成熟。課程中思政要素的體系化建設、邏輯線路形成、思政元素和專業元素實現了有針對性和指向性的對接及融合。在實施教學等方面,現有成果和案例雖各有特點,但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思政內容的安排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尚不能取得德技并修的效果。
高職院校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這是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新媒體已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4],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加強對課程思政的體系化建設研究,有利于深化學生對課程思政的理解,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一)基礎理論依據和邏輯關系
課程思政建設是新發展階段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應掌握課程建設的規律和方法,在專業領域合理提取思政元素,將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融入課程。加快推進課堂的融媒體教學改革[5],是專業課程提升教學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1.“四位一體”的課程思政基礎理論依據
“四位一體”即通過構建課程育人、勞模育人、工匠育人、文化育人一體化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和勞動素養。
課程是重要的育人渠道[6]。課程育人是以推動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梳理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其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有機統一。
勞動模范是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杰出代表[7]。勞模育人是將勞模精神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這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和國家的關系、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從而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工匠精神是現代工業制造的靈魂[8],是工人階級的新面貌和眾多普通勞動者核心價值的集中體現。工匠育人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塑造學生的職業價值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集體智慧的結晶。文化育人是運用各種文化形式,潛移默化地培養有能力且能承擔起國家振興歷史責任的人才。
2.“三環聯動”的課程思政教學邏輯線路
所謂“三環聯動”,就是以認知、認同、選擇為邏輯線路[9],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行業認知是對某個特定行業的理解和認識,能夠幫助從業者更好地了解行業的現狀和發展方向,增強其對行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更加自信地應對工作中的各種挑戰,增強自己在相關領域的競爭力,作出更明智的行業選擇。
3.“三層對接”的課程思政教學邏輯關系
項目教學融知識、素質、能力教育于一體[10],按照項目、任務、知識點與技能點的邏輯展開。“三層對接”的課程思政教學是將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按項目進行體系化建設。
在提取思政元素時,課程思政項目中的思政體、思政線、思政點要分別與教學項目中的任務、邏輯線、知識點及技能點相對應,實現技術技能項目與課程思政項目融合與對接,在知識傳授中實現價值觀的同頻共振。
(二)課程思政體系建設路徑
1.“四位一體、三環聯動、三層對接”課程思政線的確立
思政線是貫穿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各個教學環節的核心思想,在引導學生掌握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保教育活動的整體性和一致性。
在數控類專業課程中,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實踐,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思政主線,讓學生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昂揚的奮斗姿態投身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四位一體、三環聯動、三層對接”課程思政元素提取
一名優秀的數控技術人員要從精通機械加工和數控加工工藝知識的藍領層,到精通數控編程和數控機床維護、維修的灰領層[11],最終成長為掌握數控操作、數控編程和數控維修等綜合知識的金領層,這是認知、認同、選擇“三環聯動”的集中體現。
專業課程承擔著為社會培養政治立場堅定、德才兼備的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在數控機床裝調課程上梳理這些思政元素,能讓學生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12]。
數控技術在航空典型結構件的批量生產、大飛機和運載火箭的應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效支撐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順利實施。數控編程課程要融入自主創新、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斗精神,追逐夢想、勇于探索的探月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載人航天精神,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勞模精神,真正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13]。
勤奮、責任、忠誠、創新、規范、協同,這些良好的職業素養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14]。在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數控加工實訓、增材制造等專業課程中,要弘揚勞動精神,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3.“四位一體、三環聯動、三層對接”課程思政的思政體歸納
在“四位一體、三環聯動、三層對接”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應將故事作為思政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價值觀塑造。
在堅韌不拔、欣欣向榮的中國,處處都有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奮斗故事。關于大國工匠、時代楷模、改革先鋒以及新方法、新技術的故事,具有時代色彩,感人肺腑、催人奮進。
在教學實踐中,應根據學習任務的培養要求,選取案例,以文字、視頻或圖片的形式將其分享到數字化教學平臺,激勵學生克服困難、追求夢想,提升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課程思政教學實施
數控機床部件裝調是數控類專業核心課程,根據教學任務的要求,思政線為工匠精神的培養,思政點為堅定理想、艱苦奮斗、改革創新等,思政體為大國工匠劉湘賓的故事視頻。
課前,教師利用在線課程平臺分享大國工匠劉湘賓的故事視頻,引導學生在新媒體平臺學習相關報道,參與在線討論,汲取時代楷模的精神力量。
課中,教師充分利用講解示范教學法、問題導向教學法。在數控車床結構模塊,通過數控機床的今昔對比,講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數控技術的發展;在操作面板模塊,通過國產機床操作面板的百花齊放,引導學生學習艱苦奮斗、自主創新的精神;在操作模塊,結合大國工匠視頻,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的辯證關系,主動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總結評價模塊,引導學生運用專業思維思考,感受到自己所學專業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價值,實現從專業認知到專業精神認同的躍進。
課后,教師發布測試題和預習作業,推送文章《中國制造的世界第一》,引導學生領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的中國奇跡。線上,學生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線下,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參觀校園大國工匠展示廳和中國制造業發展史長廊,將課程育人、勞模育人、工匠育人、文化育人融為一體,使愛國主義和優秀職業品德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四位一體、三環聯動、三層對接”的課程思政體系創新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完善了課程思政育人載體和路徑,高度契合國家和社會對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有利于培養制造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琦琦,孫銀,楊瀟,等.智能工廠評估模型研究[J].信息通信技術與政策,2022(4):66-75.
[2] 王秋紅,張濤.“雙高”建設下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索與研究:以《數控編程與加工》課程為例[J].綠色科技,2022,24(3):261-265.
[3] 侯建軍,張亮.新時期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育體系構建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32):54-59.
[4] 徐錦瓊.新媒體時代高職課程思政工作創新策略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9):75-77.
[5] 楊亞輝,張瀚心.全媒體時代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專業課程的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4):254-256.
[6] 鐘飛燕.五育融合:系統思維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3(20):105-111.
[7] 王宏偉.論“勞模精神”的內涵和弘揚[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07(2):12-15.
[8] 潘夏,潘玉成.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中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9,28(3):79-85.
[9] 王曉霞.高職數控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化建設創新研究:以數控編程及加工技術課程為例[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2,24(12):80-83.
[10] 賀平.項目教學法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2):43-44.
[11] 牛海霞,武艷慧.數控技術專業崗位職業能力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9(5):25-26.
[12] 匡清,成立.高職數控技術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J].裝備制造技術,2021(4):203-205.
[13] 田鴻芬,付洪.課程思政:高校專業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未來與發展,2018(42):99-103.
[14] 戴冬晨,馮艷宏,竇廣福.數控加工實訓課程思政元素與教學模式探索[J].中外企業文化,2021(11):239-240.
作者簡介 王曉霞,副教授,天津工業職業學院機械工程系數控技術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數控技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