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環境下,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備受關注,其道德觀念和行為逐漸多樣化和復雜化。一方面,新媒體為初中生提供了更廣泛的信息獲取渠道,拓展了他們道德認知的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新媒體也帶來了道德觀念模糊、倫理底線下降等問題。同時,初中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素養不足。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導致信息碎片化、虛假信息泛濫,初中生往往缺乏法律知識和判斷能力。因此,有必要通過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加強初中生德育和法治教育,提高他們的道德與法治素養。文章旨在分析新媒體環境下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現狀,并探討相應的培養策略。學校、家庭和社會應積極合作,構建全面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體系,使學生具備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宣傳,引導初中生正確看待網絡信息,增強他們的辨別能力和防范意識,能更好地引導初中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將他們培養成品德高尚、守法守規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初中生;新媒體;道德素養;法治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5;G633.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3-0202-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8年度重慶市大足區重點科研課題“生本理念下的初中政史學法指導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DZ-03
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信息碎片化對初中生的法律認知產生了深遠影響。部分虛假法律觀念可能誤導學生,導致其對法律產生誤解。同時,新媒體的碎片化信息缺乏系統性,使初中生難以全面理解法律。此外,新媒體的娛樂性也易使初中生忽視法律學習,導致法治素養缺失。
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有效培養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一)初中生道德觀念的形成與影響因素
初中生道德觀念的形成受家庭、學校和社會影響。家庭是道德觀念的重要源泉,家長應引導孩子正確使用新媒體。學校應結合新媒體,創新道德教育方式。社會應加強監管,提供正面引導。
不容忽視的是,新媒體平臺本身是塑造初中生道德觀念的重要因素。新媒體能夠提供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但也存在信息真假難辨等方面的問題。初中生在新媒體平臺上接觸到的信息多種多樣,所以須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理性看待信息,避免被虛假信息誤導。
因此,新媒體平臺應加強信息監管,推出更多有益于青少年成長的內容,為廣大青少年學習生活與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信息環境。
初中生道德觀念的形成受家庭、學校、社會和新媒體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在新媒體環境下,各方應共同努力,加強道德教育,為初中生的道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只有多方合作,初中生才能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健康成長。
(二)新媒體對初中生道德素養的影響機制
新媒體時代,初中生道德素養受到廣泛復雜的影響。新媒體提供了豐富多元的信息渠道,促進了人們道德認知的拓展,但也存在信息碎片化和價值觀念模糊的問題,可能導致道德觀念混亂。同時,新媒體的互動性和社交性有助于培養同理心和團隊合作能力,但網絡暴力和謠言傳播也會對道德觀念造成沖擊。因此,教育者和家長須共同努力,引導初中生正確看待信息,培養其道德判斷能力,以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道德挑戰。
通過加強道德教育,培養初中生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判斷能力,可以更好地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健康成長[1]。教育部門、學校、家庭及社會應共同努力,構建全方位的道德教育體系,為初中生創造良好的道德養成環境,使他們成為品德高尚、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一)初中生對法律的認知與遵守情況
新媒體時代,初中生對法律的認知與遵守情況備受關注。初中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素養對未來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2]。然而,研究表明,在新媒體的影響下,初中生對法律知識的認知存在誤區。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導致信息碎片化和虛假信息泛濫,初中生往往難以正確獲取和理解法律知識。新媒體平臺存在大量具有誤導性的法律信息和觀念,初中生容易受到錯誤引導,缺乏正確的法律認知[3]。例如,一些虛假的法律宣傳可能誤導初中生對法律的認知,影響其遵守法律法規。
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缺乏對法律的實際運用和體驗,因此法律意識淡薄。雖然學校課程會涉及一些法律知識,但由于缺乏實踐環節和案例分析,初中生對法律的認知停留在理論層面,難以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因此,他們在面對具體的法律問題時,常常缺乏判斷能力和應對策略。
家庭和社會環境也會對初中生認知和遵守法律產生影響。家庭作為兒童成長的重要環境,家長的法治觀念和行為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法律意識的形成[4]。如果家庭存在法律意識淡薄或不遵守法律的情況,就容易使初中生對法律的認知模糊。同時,社會環境下的法治建設和法律宣傳會對初中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社會法治環境不夠健全,初中生就容易漠視或忽視法律[5]。
(二)新媒體環境對初中生法治素養的影響及表現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使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廣泛地接觸到各種信息,包括法律知識和規范。然而,信息的碎片化、虛假化容易給初中生的法治素養提升帶來負面影響。在此背景下,初中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知識儲備普遍存在不足[6]。
新媒體信息泛濫導致部分初中生容易受到不實信息誤導,缺乏判斷能力。在網絡上,大量虛假信息和不當引導可能影響初中生對法律的理解。例如,一些虛假的法律信息可能使他們認為某些違法行為是合法的,從而對法律產生錯誤的認識。
新媒體環境下,碎片化信息使初中生難以系統地學習和理解法律知識[7]。與傳統的法治教育相比,新媒體帶來的碎片化信息往往缺乏系統性和深度,使初中生對法律的具體內容缺乏全面了解,從而在實際生活中做出違法犯罪的行為[8]。
新媒體環境也加劇了部分初中生對法律的漠視和忽視。在快節奏的新媒體時代,部分學生往往更注重娛樂和消遣,而忽略了對法律知識的學習。他們更傾向于瀏覽熱門話題和娛樂內容,不重視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導致法治素養缺失。
(一)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
在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培養中,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是學生主要的學習場所,而家庭則是學生性格養成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環境。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可以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9]。
學校應加強道德與法治教育,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融入各門學科和課程。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將道德倫理和法治知識貫穿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法治意識[10]。
學校應構建完善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評價體系,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治素養進行全面評估。評價不僅要注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還要注重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問卷調查、案例分析、團隊合作等,全面了解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水平,為后續教育改進和個性化培養提供依據。
家庭教育對培養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至關重要[11]。作為初中生性格養成的第一課堂,家庭應形成良好家風,家長要與孩子積極溝通,關注其成長和學習,引導其正確看待新媒體信息。家庭作業和家庭討論可促進家庭成員互動和共同成長,如觀看新聞報道并討論道德和法治問題,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和獨立思考能力。
綜合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培養合力。學校和家庭應相互配合,共同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只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結合,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素養,使他們在新媒體環境下健康成長,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設計與開展新媒體素養課程
新媒體環境下,培養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尤為重要。設計和開展新媒體素養課程成為提升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水平的有效途徑。
設計新媒體素養課程應注重內容與形式的融合。教師可以結合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利用新媒體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2]。例如,通過播放有關友誼、社會責任等主題的視頻片段,有效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并展開討論,培養其道德品質和批判性思維。
教師在設計新媒體素養課程時應做好充分的準備,深入挖掘教材內涵,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借助多媒體技術,如制作富含教學素材的視頻課件,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13]。例如,通過展示電影片段,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愛國情懷,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教師還可以利用新媒體的交互性,促進師生間溝通與交流[14]。通過新媒體平臺,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分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互動中深化理解,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精神[15]。
(三)組織和參與實踐活動
培養道德與法治素養不僅依賴課堂教學,也離不開實踐活動。學校應組織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如模擬法庭、社區服務、道德講座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道德準則,了解法治精神,提升自我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
模擬法庭是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法律程序和法治原則。通過模擬真實的法庭審判過程,學生可以親身體驗法律的威嚴和公正,從而增強法治意識。
此外,社區服務活動也是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重要途徑。通過參與社區服務,學生可以親身體驗社會責任,了解自身的權利和義務,培養服務社會的意識。
學校還可以邀請法律專家、道德模范等走進校園,舉辦道德講座或法治教育活動。與專業人士交流,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道德和法治的內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組織和參與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理解、提升素養,成為有道德、懂法律、負責任的公民。
培養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至關重要。應注重學校、家庭與社會的聯合,做好充分準備,考慮到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和需求,同時積極利用新媒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將他們培養成品德高尚、守法守規的公民。
參考文獻:
[1] 黃雪晴.守正創新:新時代思政課教育教學回顧與展望[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0):50-52.
[2] 賈亮亭.網絡背景下農村中學生社會化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3] 林曉芹.新媒體環境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傳播力研究,2019,3(26):194.
[4] 莊秋霞.信息技術與初中道法課教學深度融合的效能探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4(4):82-83.
[5] 智路寬.當前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環境存在問題及優化探究[D].黃石:湖北師范大學,2021.
[6] 王茜英.初中道德與法治深度學習與多媒體教學的融合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4(2):135-137.
[7] 王越.指向法治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4,43(4):124-126.
[8] 宋洪軍.妙用多媒體建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高效課堂[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4(1):85-87.
[9] 周琴.巧用微課,激活課堂:探討微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試題與研究,2023(36):140-142.
[10] 曹俊.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的途徑[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9):51-52.
[11] 池兆輝.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改革策略[J].學苑教育,2023(19):27-28,31.
[12] 肖淵宏.新課標下多媒體技術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新通信,2023,25(9):230-232.
[13] 王曼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融媒體教學資源應用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23.
[14] 李偉.新課標下多媒體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3(4):78-80,84.
[15] 鞏雪.多媒體技術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探討[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2(12):161-164,167.
作者簡介 陽鈞,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