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線上與線下融合、文字與影像融合的全新傳播生態的形成,對以紙為媒介的傳統期刊出版形式形成了強烈沖擊,為期刊數字化出版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一方面,在融媒體環境下,讀者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們不再滿足于紙質期刊的單一閱讀方式,數字化、網絡化的期刊閱讀需求日益增長,倒逼期刊出版單位向融媒體轉型。另一方面,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使期刊內容的制作、分發和管理更加高效,期刊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跨平臺、多終端發布,拓展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對于期刊出版單位而言,推進數字化出版既是適應融媒體環境、迎合數字化發展浪潮的內在需求,也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傳播力與影響力,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由此可見,期刊出版單位推進數字化出版意義重大。文章應用文獻研究法,分析融媒體環境下期刊數字化出版的必要性,并提出融媒體環境下推動期刊數字化出版的具體路徑:加強內容創新,提高期刊核心競爭力;整合優勢資源,構建數字化出版平臺;革新出版思維,豐富數字化出版形式。文章旨在為推動期刊數字化出版,適應融媒體環境,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融媒體;期刊;數字化;出版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3-0231-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陜西省科協科技期刊項目科技期刊建設培育“科技期刊與青年編委協同融合發展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3-3-1
2021年,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出版強國,實現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目標[1],明確了包括優化出版業結構、推動數字化轉型、加強版權保護等在內的七大重點任務。
這既為期刊出版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期刊出版行業順應融媒體環境、推進數字化出版提出了明確要求。期刊出版單位應進一步加快數字化出版,推動傳統出版與新興技術深度融合,打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型出版業態。
融媒體環境下,期刊數字化出版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適應時代需求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媒體融合發展的加速,傳統的期刊出版方式已無法滿足現代讀者的需求。期刊數字化出版不僅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加便捷愉悅的閱讀體驗,還能夠滿足讀者對圖片、視頻、音頻等不同形式內容的閱覽需求[2]。
(二)拓寬傳播渠道
數字化出版能夠通過互聯網、移動設備等多種渠道傳播期刊內容,極大地拓寬期刊的受眾范圍,不僅可以提高期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還能夠為期刊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3]。
(三)提升出版效率
數字化出版可以實現自動化、標準化生產,有利于提升期刊出版效率。同時,數字化出版可以實現即時更新和修訂,保證期刊內容的時效性和準確性[4]。
(四)增強互動性
數字化出版支持評論、分享、點贊等互動功能,為讀者閱讀期刊和參與互動交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其不僅能增強讀者黏性,還能為期刊編輯和出版提供更多的反饋和建議,推動期刊內容質量不斷提升,繼而增強期刊競爭力,提高期刊學術知名度[5]。
(一)加強內容創新,提高期刊核心競爭力
為滿足讀者對高質量、專業性學術信息的需求,期刊出版單位要堅持內容創新,憑借優質的內容、新穎的觀點、扎實的論證以及豐富的呈現形式贏得讀者的認同與信任,繼而強化核心競爭優勢,實現穩健發展[6]。
1.精準定位,發揮學術優勢
融媒體時代,精準定位是期刊數字化發展的基礎,學術優勢是期刊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期刊出版單位在致力于數字化出版及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明確自身的學術領域與研究方向,聚焦某一特定領域或學科,形成專業化的品牌形象[7]。同時,要結合目標讀者的需求和閱讀習慣,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和服務,提高期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另一方面,要保持期刊內容的學術性與專業性。具體來講,期刊出版單位要充分利用其在學術資源方面的優勢,整合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伙伴的資源,共同打造高質量的學術內容。
2.突出內容特色,豐富傳播形式
融媒體環境下,出版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必須優化出版內容質量、凸顯出版內容特色與專業性,同時豐富傳播形式。
首先,優質的內容是期刊出版的靈魂[8]。只有優質的內容才能真正觸動讀者,引發深層次思考。通過對期刊目標對象的精準定位,挖掘行業內優質出版內容,同時要注重內容的時效性和深度分析,凸顯期刊內容特色。通過對優質出版內容進行篩選與策劃,保障內容的專業性與影響力。
其次,豐富的內容形式是吸引讀者的重要手段。無論是傳統的紙質書,還是數字化的電子書,抑或音頻、視頻等,期刊出版單位都要根據目標受眾的需求和習慣加強創新,呈現圖文并茂、互動性強的多媒體內容,從而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通過收集讀者閱讀反饋,強化期刊與目標對象間的互動,為讀者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為作者提供更好的出版服務。同時,多樣化的內容呈現形式有助于拓寬期刊出版的邊界,使其觸及更廣泛的讀者群體。
最后,專業性是期刊出版業的核心競爭力。無論何種內容,只有具備足夠的專業深度,才能贏得讀者的信任和尊重。期刊編輯團隊要具備強大的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能夠挖掘和整理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提供深度解讀和專業評論,滿足讀者對專業知識的需求,將期刊打造為行業內的權威參考,贏得讀者的信任。從選題策劃、稿件審稿到版面設計、印刷制作,期刊出版單位都要設定嚴格的專業標準,確保每一篇文章的專業性與深度,以提升期刊的整體品質,提高市場競爭力。
(二)整合優勢資源,構建數字化出版平臺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移動設備的普及,數字化出版平臺成為期刊推廣與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數字化平臺,期刊能夠更加靈活、快速地傳播學術成果和研究進展,從而拓展讀者群體,提高自身影響力。因此,期刊出版單位應加強對各類優勢資源的整合與利用,著力構建集投稿、審核、編輯等功能于一體的專屬數字化出版平臺[9]。
1.加強優勢資源整合,夯實數字化出版平臺建設基礎
首先,期刊出版單位應積極挖掘和整合期刊內部各種優質內容資源,包括文章、圖片、視頻等多媒體素材,采用合適的數字化工具或技術,對內容資源進行分類,實行標簽化管理,以便用戶檢索和瀏覽。
其次,期刊出版單位應培養和引進具備融媒體思維和數字化技能的人才,提高團隊成員的素質和能力,打造一支既能夠熟練運用多媒體平臺、懂得跨平臺內容創作與傳播,又能夠整合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提供深度且多元信息服務的數字化出版隊伍,為數字化出版平臺的運行與管理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與此同時,期刊出版單位要定期組織研討會、專家講座等交流活動,激發團隊的創新思維,促使其更新知識結構,進一步提升專業水平。
最后,期刊出版單位應善于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先進技術手段,收集、分析和解讀讀者行為、內容偏好等海量數據,精準定位目標讀者群體,優化內容策劃,堅持精細化運營,并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推送服務,以期在改善用戶體驗的基礎上提高閱讀轉化率,增加期刊出版單位的經濟效益,并進一步提升數字化出版平臺的智能化水平。同時,加強與技術提供商合作,共同開發適合期刊數字化出版的新技術,如定制化的數據分析工具、智能化的內容生成系統或者基于區塊鏈的版權保護技術,讓知識傳播更加智慧、更加高效[10]。
2.圍繞讀者需求,打造多功能數字化出版平臺
首先,期刊出版單位應根據自身定位及讀者的信息需求,設計用戶體驗良好的數字化出版平臺,提供瀏覽、檢索、下載等基本功能,方便用戶輕松準確地檢索到所需信息。同時支持多種終端設備訪問,便于讀者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登錄和使用平臺。這不僅能夠提升用戶操作的便利性,還有助于擴大期刊的觸達范圍,讓更多人能夠隨時隨地獲取信息。
其次,期刊出版單位應豐富期刊內容在數字平臺上的呈現形式,以視頻、音頻、圖像等多媒體形式呈現期刊內容。例如,以視頻形式介紹實驗過程、結果和意義,增強內容的可讀性,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內容。同時,要增強數字平臺的交互性,允許讀者通過數字平臺提出問題、分享觀點、參與討論等[11]。這種互動不僅能夠增強讀者的參與感和歸屬感,也能夠為期刊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革新出版思維,豐富數字化出版形式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傳統期刊出版造成了巨大沖擊,也為期刊數字化出版發展帶來了重要機遇[12]。在融媒體環境下,期刊數字化出版不僅是一種趨勢,還是迎合讀者需求的必然選擇。為適應新環境,期刊出版單位必須革新出版思維,結合時代發展探尋新的數字化出版形式,以滿足讀者日益多元化的閱讀需求。
1.革新出版思維
期刊出版單位要摒棄過去的線性出版觀念,轉向以用戶為中心的數字化思維,即從單一的紙質版轉向多平臺、多終端的全媒體模式。如今,手機出版作為數字化出版的新興形式,備受青睞。手機用戶基數龐大,每天耗費在手機上的時間也逐漸增多,將期刊內容與手機平臺相結合,能夠實現內容的即時傳播和跨平臺閱讀,有利于增強期刊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期刊出版單位可以開發專門的移動應用,使讀者能夠通過手機終端隨時隨地獲取多元形式的期刊內容,獲得極致的閱讀體驗[13]。
2.推出云出版模式
過去,科技期刊的出版主要依賴紙質媒介,不僅出版過程煩瑣,且傳播范圍有限,難以滿足全球讀者的需求。隨著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興起,信息的存儲、處理和分享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14]。在此背景下,云出版應運而生,其將期刊內容以數字化形式存儲在云端,實現數據的集中管理和備份,編輯和出版人員可以隨時隨地編輯、審核和發布內容。在聯網的狀態下,讀者輕點屏幕即可獲取全球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或專業資訊,實現期刊無邊界化傳播和即時性檢索。
期刊出版單位推行云出版模式,不僅能夠簡化流程,降低出版成本,將更多資源投入內容創作和優化中,還能夠為讀者帶來個性化的閱讀體驗,使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電子書、有聲書或互動式閱讀格式[15]。
融媒體環境下,期刊數字化出版是一場深刻的媒體革命,只有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擁抱數字化,期刊出版單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未來發展中,期刊出版單位要在堅守自身專業性與權威性的基礎上,探索更多有效措施,推進期刊數字化出版,構建知識傳播新生態,滿足更多讀者個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參考文獻:
[1] 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S].國家新聞出版署,2021-12-28.
[2] 陳小明.元宇宙環境下學術期刊數字化版權的困境與應對思路[J].編輯學報,2023,35(S2):125-128.
[3] 尤傳豹,高亮.數字化背景下體育學術期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策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3,46(6):92-102.
[4] 蔣岱,扶健華.論體育期刊數字化轉型機制的變革[J].福建體育科技,2022,41(5):38-41,56.
[5] 朱曉燦.生態化社區: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路徑之一[J].新聞潮,2022(6):44-47.
[6] 商麗娜,宋曉林.中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的研究進展[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1,33(7):72-80.
[7] 張成華.融媒體環境下期刊的數字化轉型路徑[J].記者搖籃,2022(8):69-71.
[8] 那繼永.芻議融媒體時代作文教輔期刊的數字化出版轉型[J].新聞傳播,2021(24):67-68.
[9] 楊琦,張偉偉,李燕,等.融媒體環境下的學術期刊出版[J].出版發行研究,2016(11):46-49.
[10] 劉琳琳,劉素菊.高校學術期刊數字化出版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新媒體研究,2018,4(19):89-91,102.
[11] 索煜祺.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學術期刊出版的新趨勢[J].傳播與版權,2021(10):30-32.
[12] 徐楠楠,韓茜,姚樹峰,等.“連續出版”:科技期刊數字化的出版新模式探討[J].編輯學報,2018,30(S1):117-119.
[13] 呂琨.“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數字化建設探索[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3):67-70.
[14] 盧丹.融合多種數字化傳播方式促進科技期刊發展[J].新媒體研究,2019,5(12):109-110,116.
[15] 江波,劉夢穎.融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的數字化與品牌價值轉向[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21,58(6):45-54.
作者簡介 師瑯,編輯,研究方向:出版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