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體現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大量增加了古詩詞和文言文學習的篇目,兩項合在一起有一百多篇。如此眾多的古詩文,有些教師只是要求學生讀讀背背,這種重復、機械的教學方法導致古詩文教學停留在簡單積累階段,止步于淺層次學習,自然也就難以達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標。對此,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古詩文教學的重要價值,積極探索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路徑,提升古詩文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的終極追求是教會學生自主學習,這種自主學習是從預習開始的。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預習總是讀課文、寫生字、解釋詞語的老一套,一般課文學習和古詩文學習一個樣,缺少針對性。指向深度學習的古詩文教學,教師就需要以前置學習的理念重視設計預習作業,即根據古詩文學習的基本特點和具體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預學單提出預習要求。預學單除了體現古詩文的基礎性預習內容,如讀好課文、解讀課文題目、了解課文作者、初知詩文大意和情感等,還重點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搜集資料獲取古詩文學習資源。古詩文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現的,無論是文本內容還是語言表達都與當下學生生活與使用的語言存在很大的距離,這是學生學習古詩文繞不開的一道障礙,也是學生在前置學習中需要面對的問題。從預習的角度看,學生可以通過搜集資料的方法來消除學習障礙。這種搜集資料包括查閱古詩文的寫作背景,尤其是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往往與理解詩句的內涵有緊密聯系,還需要查閱詩人的其他作品。這樣的資料搜集,能夠幫助學生在走近詩人中初步感受文本表達的情感。學生搜集資料除了查閱圖書及工具書,還應重視利用網絡資源,學會使用與所學習的古詩文相關的關鍵詞進行搜索,在眾多資源中選擇需要的資料。對于古詩文學習來說,學生搜集資料的過程就是沉浸式學習的過程,學生在預習中不僅開闊了眼界,而且能夠找到學習的方法、路徑和重要的學習資源,體現出深度預習的效果。
二是繪制思維導圖體現預習成果。學生按照預學單的要求進行預習,必然有所收獲。為了讓學生的預學成果得到充分體現,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思維導圖,將預學的收獲盡可能地體現在思維導圖中。這樣的思維導圖,能夠體現學生在預學中抓要點、理思路和有效建構的情形。學生可以借助思維導圖交流預學情況;教師從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也能夠看出學生已經掌握的和需要突破的內容。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對學習對象進行有效加工,體現了深度預學的特征。
在古詩文學習中,朗讀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的每一次朗讀都有明確具體的要求,即從讀通順到讀出詩意,再到讀出感情、讀出意境,在層層遞進中體現熟讀成誦、映入腦海的深度朗讀效果。
一是在讀通讀順中關注節奏。讀出應有的節奏感既是對古詩詞的朗讀要求,又是對文言文的朗讀要求。在關注節奏的要求下,學生在朗讀古詩文的第一步讀通讀順的活動中,就不會機械、重復地去讀,而需要注意讀出節奏感。這種節奏感在古詩詞中一般是有規律可循的,如《登鸛雀樓》等五言絕句,可以按照“二二一”或“二一二”的節奏讀;在文言文中,句子長短沒有規律性,學生在讀通讀順上就面臨難題,先需要確定句中的停頓,也就是讀出句子的內在節奏感。小學生剛接觸文言文,不具備斷句的能力,可以先猜著讀,再根據教師的指導讀正確。學生可以反復按照節奏來讀古詩文,漸漸地讀出自己的節奏感,就找到了讀通讀順古詩文的感覺了。
二是在熟讀成誦中積淀語感。小學古詩文的篇幅都比較短小,因而背誦是普遍性的學習要求,落實這一要求不是讓學生枯燥無味地讀背,學生需要層層遞進地讀課文,每次讀都要落實明確的學習要求。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能夠把古詩文背下來,只是這種背下來還不是以記住古詩文中字詞的順序為目的,而是重視通過背誦完成對古詩文中重要的語言材料的積累,包括名言名句,如蘇軾《題西林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學生來說,字詞的順序記背不是難事,難的是這一名句中蘊含的哲理適合運用的場景。
古詩文學習中追求深度理解是指什么呢?主要是指學生在古詩文學習中要體現高階思維的運用。
如學習《江南》,詩中出現了多個“魚戲蓮葉( )”的句式,學生在熟讀詩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上述句式中填空,學生填出“間、東、西、南、北”后,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填出的都是什么詞(表示方向、方位),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方向詞可以填。學生均表示沒有其他的方向詞可以填寫了,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表達了魚兒的什么情況,有的學生說魚在蓮葉間到處游動,有的學生說有許多魚兒在游動,還有的學生說許多魚兒在與蓮葉玩游戲。在這樣的練習中,學生運用了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又如,學習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馬光》,在故事學完后,教師提問:你知道司馬光當時是怎么想的嗎?這樣的想法是不是最好的呢?這樣的問題就促使學生在研讀課文時,把司馬光的做法與其他小伙伴的做法進行比較,從中找出他當時的想法,然后對這一做法進行評價。這些就是高階思維運用帶來的緊貼學生學習實際的深度理解。
盡管統編教材中選入的古詩文有一百多篇,但是與小學生提高閱讀素養所需的閱讀量相比,這些篇目還是不夠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進行拓展閱讀。這種拓展閱讀不是教師隨便指定一些古詩文讓學生讀一讀就完事,那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與當前的“雙減”政策相背離。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引導學生拓展閱讀有助于學生解決古詩文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的古詩文。
如教學《山居秋暝》,學生對詩句中的“空山”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面上,教師在介紹王維的人生經歷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可以拓展同樣出現“空山”的詩,如《鹿柴》(空山不見人)、《鳥鳴澗》(夜靜春山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的意象和意境。
總之,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既要突破常規的教學模式,又要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助力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