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是學生學習經典語言的范本,而且是教師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陣地。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從三年級起安排文言文學習,整個小學階段學習的文言文課文有十多篇。這些都要求教師應充分認識文言文的價值與作用,重視文言文教學,讓學生在初步接觸文言文課文中,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點與學習方法,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有效積累文言文中的語言精華。但是,當前小學文言文教學存在多方面的問題,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與編者的意圖,重構文言文教學內容,探索適合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有效路徑與策略。
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一些教師或墨守成規,或急于求成,導致學生出現了怕學文言文的現象,這些現象需要引起教師關注。
一是當前小學文言文教學中的問題。文言文作為學生學習的對象,與學生日常使用的語言存在著比較大的差別。梳理當前文言文課堂上出現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教師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強調機械理解與記憶。從表面上看,教師強調的是以誦讀為主,實際上是讓學生變相地死記硬背。教師堅持字字落實地講,讓學生一字不漏地記;這樣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難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其二,學習內容窄化,導致學生的思維弱化。入選統編教材的文言文篇幅短小,如《司馬光》《精衛填海》等不過幾十個字。從文本特點看,這些文言文語言優美,內涵豐富,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都能夠為學生的成長提供養分。有些教師在教學時,僅僅要求學生學習文言文字詞的意思,忽略了對文本中蘊含的精神的體會。
二是小學文言文教學需要思考的問題。對于上述梳理的問題,教師還需要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進一步探索兩個關鍵的問題。其一,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的定位。盡管新課標在小學三個學段中沒有直接提出文言文的學習要求,但是在“總目標”中有“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要求,足見文言文學習屬于啟蒙階段,這就是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的定位。其二,文言文教學的邊界。所謂邊界是指從哪些方面開展適宜的學習活動。從新課標的要求來看,小學文言文教學主要包括指導學生積累文言文知識,借助注釋理解淺顯的文言文內容,逐步學習欣賞文言文作品。教材編者在每篇文言文課文中,都借助課后練習提出明確具體的學習要求,如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理解文言文字詞,重點關注古今意思有變化的字詞,借助注釋理解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故事,等等。
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編者意圖與學生的具體學情,積極重構教學內容,探索適宜的教學路徑與策略。
一是以興趣為先直指文言學習。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目的是幫助學生親近文言文,愿意學習文言文。教師應充分重視文言文課文普遍存在的故事性強的特點,利用學生喜歡故事的特點,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閱讀興趣。這種興趣就是關注文言文是怎么表達這一故事的,也就是直接指向文言的學習。在文言文課文的具體學習中,教師設計的學習活動要能體現文言文學習的特點,如朗讀課文需要重視句子內部停頓的處理,也就是句讀;識字、寫字要注意借助字理開展相應的學習活動。如教學《精衛填海》,精衛化鳥的故事就能夠吸引學生學習這篇課文,針對課文中的“曰”等生字,教師可以用課件呈現“曰”的字形,指出它的最初含義是指人的嘴巴說出的話,引申為“說、叫”的意思。
二是以誦讀體會文本內涵。文言文課文的課后習題,一般都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學習要求,突出了誦讀是小學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方法。在文言文學習中,學生可以借助誦讀進入文本呈現的情境中,體會文本內涵。如教學《伯牙鼓琴》,課后習題提出的學習要求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在簡短的故事中,作者描寫了伯牙與鐘子期通過琴聲交流的獨特意境。文本中的伯牙沒有說一句話,只是用琴聲來傳達內心的情感;鐘子期不僅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而且讀懂了琴聲中蘊含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誦讀活動,深入體會文本內涵,了解知音文化。
三是以適度拓展開闊視野。在文言文學習中,教師還需要重視引導學生感知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與文言文承載的內容密切相關。統編教材中的文言文課文都來自經典名篇,富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應在教學中適時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關注其中的文化內涵。如在學習課文題目時,教師可以借助注釋中提及的原著名稱,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介紹、原著的內容及對后世的影響。針對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搜集資料,了解與課文相關的文化方面的信息,讓學生積累相關的文學常識。另外,有些文言文課文中還涉及文化意象的理解與把握,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如《伯牙鼓琴》一文中包含著知音文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與知音有關的古詩詞,進行拓展閱讀,加深對知音文化的理解。
總之,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認真思考小學文言文教學的定位與邊界,積極探索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有效策略,讓學生在文言文啟蒙學習上能夠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