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強調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為核心,尊重幼兒的成長規律和個性差異,旨在將評價融入幼兒園日常的教育活動之中,形成持續、動態、全面的評價過程。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倡導以幼兒為主體,注重評價過程而非評價結果,重視全面發展而非單一標準,以科學、公正、人性化的評價方式,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概念界定及理論依據
(一)概念界定
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即指向“一個目標”,評價要實現“促進幼兒的自主性發展”這一核心目標;采取“一種方式”,評價要采取“伴隨式評價”這一方式;堅持“六化原則”,評價要遵循評價方式自然化、評價內容課程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指標體系化、評價工具信息化、評價形式多元化的基本原則;開發“N種工具”,評價要選擇合適的工具,如“五級檢核評價表”“檔案袋”“行動指南”等,并不斷進行調整與優化。
(二)理論依據
自然主義教育強調教育應以幼兒為中心,尊重幼兒的天性和興趣,注重讓幼兒在實踐中學習。這要求幼兒園課程評價體系應關注幼兒在真實生活和游戲中的表現,不能僅依賴標準化測試,應遵循幼兒的自然成長規律,反對采取人為的、機械的教育方式。幼兒園課程評價體系應關注幼兒在自主活動中的自發學習,避免教師過度干預和采用成人化的評價方式。
生態學強調教育環境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認為評價應考慮幼兒與環境的互動關系。這要求幼兒園課程評價體系應考查課程在支持幼兒主動探索、與自然和社會環境進行互動,提高幼兒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可以將幼兒園視作一個由幼兒、教師、家長和社區等多元主體組成的生態系統,幼兒園課程評價體系應關注各主體間的動態平衡與協同作用,以促進幼兒在多元交互中成長。
發展心理學強調幼兒應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得到發展。這要求幼兒園課程評價體系應關注幼兒在課程活動中表現出的思維水平、問題解決能力及適應能力。發展心理學還強調社會交往與文化工具在幼兒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要求幼兒園課程評價體系應考查幼兒在集體活動、師幼互動、同伴交流中的情況,包括語言發展、合作能力及工具使用等;應重視多元評價,持續觀察、反饋與改進,關注幼兒在課程過程中的學習軌跡與進步;應通過觀察幼兒在游戲、項目活動、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評估其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綜合發展。發展心理學強調要在自然、真實的情境中評價幼兒的表現,而非脫離實際的標準化測試。這要求教師應注重日常觀察、記錄與反思,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
總之,依據自然主義教育、生態學和發展心理學對幼兒園課程評價體系的要求,構建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二、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
(一)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
1.“一個目標”,即評價要實現“促進幼兒的自主性發展”這一核心目標。在構建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的過程中,教師應將幼兒作為評價的主體,觀察幼兒在游戲、項目活動、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評估其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在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中,除了教師評價,還應鼓勵幼兒進行自我評價,使評價全面立體,促進幼兒的自主性發展。
此外,教師應明確以幼兒全面發展為導向的核心理念,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依據,構建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評價體系。教師應構建貫穿幼兒園所有課程的基礎評價體系,確保評價具有一致性和公平性,并根據幼兒個體差異和興趣特長,設計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如專項才藝、特殊技能等,鼓勵他們大膽提問和發表意見,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引導幼兒在交往中學會協商、合作和解決沖突,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團隊精神,促進幼兒的自主性發展。
2.“一種方式”,即評價要采取“伴隨式評價”這一方式。伴隨式評價是一種全面的、動態的教育評價方法,通過在學習過程中持續收集和分析數據,以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這種方法強調在學習過程的每個階段都要進行數據的采集、處理和分析,并及時給予幼兒反饋,以確保教學質量。教師應關注幼兒在游戲、生活和學習中的表現,包括幼兒對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情感態度養成狀況、社會交往能力水平等,以實現全方位的伴隨式評價。評價應充分考慮幼兒個體差異,教師要采用觀察、記錄、交流等多種方式,深入了解幼兒的實際發展狀況,進行伴隨式評價。教師可以結合家園互動,引入家長觀察與評價,形成多元評價主體,讓家長也成為幼兒成長評價的重要參與者,不斷優化評價內容,根據教育研究進展和幼兒實際需求的變化,適時增加新的評價項目,完善伴隨式評價方式。
3.“六化原則”,即評價要遵循評價方式自然化、評價內容課程化、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指標體系化、評價工具信息化、評價形式多元化等基本原則。
第一,評價方式自然化,即教師要將評價融入幼兒日常的游戲、學習和生活等自然情境中,采用觀察、記錄、對話等方式,收集信息,減少對幼兒活動的干預,讓幼兒展現自身的真實能力水平,確保評價結果的真實可靠。教師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階段性、連續性和個體差異性,選擇符合其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的評價方式。
第二,評價內容課程化,即教師要圍繞幼兒園課程的目標、內容與結構等進行評價,全面考慮幼兒知識掌握、技能提升、情感態度培養、正確價值觀塑造及社會性發展等方面的情況,針對幼兒在課程中獲得的關鍵性、基礎性經驗,如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結合幼兒園開展的主題活動,評價幼兒在具體情境中的學習過程、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造性表現。
第三,評價主體多元化,即教師要建立由幼兒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家長評、專家評、外來人員評等組成的以園為主、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實施共同體。教師還要建立由專家、幼兒園、教師、家長組成的評價研究共同體。評價實施共同體和評價研究共同體互融共通,以有效構成在評價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評價水平的促進機制。
第四,評價指標體系化,即教師要建立由總目標、領域目標和具體目標組成的三級評價指標體系,確保評價具有系統性與完整性。教師要設定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與發展水平的具體評價標準,兼顧普遍性與個體差異,確保評價具有公平性與激勵性。
第五,評價工具信息化,即教師要利用電子化平臺、移動應用等信息化工具,實時記錄幼兒的行為、作品和對話等。幼兒園要搭建家園溝通平臺,以便教師和家長進行交流,增強家園共育效果。評價工具信息化可以支持教師以圖畫、視頻、語音、文字等形式,記錄幼兒在日常活動、生活與游戲中的行為表現,從而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
第六,評價形式多元化,即教師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形式,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從而激發幼兒的興趣和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整體的、全面的、動態的過程,包括身體、認知、情感、社交等多個方面,只有采用多元化的評價形式,才能全面評價幼兒的發展。
4.“N種工具”,即評價要選擇合適的工具,如“五級檢核評價表”“檔案袋”“行動指南”等,并不斷進行調整與優化。
第一,教師可以借助“五級檢核評價表”進行評價。“五級檢核評價表”可以將評估結果進行量化,并將評估結果劃分為五個等級,涵蓋多個評價指標和維度,以確保全面、系統地評價幼兒的表現。借助“五級檢核評價表”,教師可以觀察幼兒在游戲化、生活化情境中的實際行為和表現,隨時記錄幼兒的行為和表現并進行即時評價。“五級檢核評價表”與幼兒園課程的目標、內容緊密對接,涵蓋認知、情感、社會性、身體動作、審美、習慣養成等核心發展領域,適用于不同的評價主體(如教師、家長、同伴、幼兒)。通過對“五級檢核評價表”數據進行周期性的匯總,教師可以分析幼兒的發展情況,形成個體或班級評價報告,并反饋給家長和幼兒,及時進行教學調整和促進家園共育。
第二,教師可以借助“檔案袋”進行評價。教師可以建立“一幼一檔”機制,記錄幼兒在一日活動各個環節中的表現。“檔案袋”是教師評價幼兒發展、設計課程的重要依據,也是家園合作的重要溝通工具,它記錄著幼兒的行為,能夠反映幼兒在游戲、課程和生活中的發展情況,體現幼兒園保教過程的實施情況。建立和有效使用“檔案袋”有助于教師優化教學策略。
第三,教師可以借助“行動指南”進行評價。為確保課程評價具有科學性與規范性,提高課程評價的水平,教師可以設計具有導向、指導、檢驗、評價功能的評價指南,如《指向自主性發展的“我的”課程評價實施指南》《“我的”課程評價操作手冊》等。同時,教師可以針對課程評價前、評價中、評價后三個不同階段,設計相應的行動指南。
(二)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構建的意義
1.構建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對教師的意義。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為教師提供了具體、直觀的評價工具,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幼兒在各個發展領域的實際表現和進步,能夠為教學計劃的調整、教學策略的選擇和個性化指導提供有力依據。同時,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幼兒行為的觀察、記錄和分析,可以幫助教師持續優化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提升專業素養。此外,多元評價主體的參與要求教師與家長進行深度溝通與合作,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共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借助信息化手段,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能夠實現評價數據的高效采集、整理和分析,減輕教師的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實時的數據反饋有助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提高班級管理效能。
2.構建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對幼兒的意義。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關注幼兒在多元領域的全面發展,有助于教師發掘幼兒的潛能,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指導。通過構建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參與評價過程,鼓勵幼兒進行自我評價、同伴互評,培養他們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調控的能力,從而增強其自主學習意識。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關注幼兒在日常活動中的行為習慣、情緒管理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等,構建這一評價體系有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幫助幼兒形成積極的社會情感。
3.構建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對家園共育的意義。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倡導家長應作為評價主體之一,通過參與評價過程,深入地了解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教育理念及幼兒在園的表現,從而增強家校間的溝通與合作。通過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家長能獲得詳細、客觀的評價報告,了解幼兒的發展情況,從而為幼兒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和引導,以實現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和互補性。透明、科學、公正的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可以讓家長對幼兒園更加信任,提高家長對幼兒園教育工作的滿意度,促進家園共育。
結語
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強調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關注幼兒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感態度的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等多個維度,符合學前教育全面發展育人的要求。幼兒園“1+1+6+N”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情況能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教師教學能力提高、幼兒全面發展情況和家園共育效果,幫助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
(作者單位:廣饒縣康居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