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小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石,對其成長和學習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小學教育階段,部分小學生因為自我認知和情緒管理能力不足,可能出現以下問題,如個性獨特、行為異常、學習困難或情緒管理不佳等。盡管這類學生群體占比較小,但是為了促進所有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學校管理者、班主任及科任教師需要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文章探討了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分類,闡述了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遵循的原則,并提出具體策略,以供參考。
一、小學生心理問題分類
當前,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可以劃分為五大類,分別是情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學習問題、行為問題和適應性問題。2022年,筆者對所在地區600名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類型進行了調研,數據顯示,情緒問題最為突出,占比高達62.78%;其次為人際交往問題(45.83%)和學習問題(44.72%)。此外,行為問題占比為18.89%,適應性問題占比為5.56%。這些數據表明,情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和學習問題是當前小學生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因此,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重點關注并有效應對這三類問題。
根據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與性質,可以進一步將其劃分為發展性問題、心理障礙及心理疾病。其中,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屬于精神醫學的范疇,需要由精神科醫生或心理醫生主導治療,學校和心理教師可在職責范圍內提供輔助和支持。大多數小學生面臨的是發展性問題。這類問題多源于成長過程中的暫時性困擾,較少涉及先天遺傳基礎,通過家長和教師的關心與支持,大多數學生都能夠順利度過該階段。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遵循的原則
(一)信息全面原則
全面了解學生情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教師應深入了解并重點關注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歷程、先天條件、心理動態、社交關系和學業表現,通過訪談家長、學生以及其他教師,確保對學生有全面而準確的了解。這有助于教師精準判斷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其嚴重程度,為后續心理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二)關系先行原則
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實施有效心理教育的前提。教師在對重點關注學生實施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應先與學生建立深厚的情感紐帶,通過關心、理解和尊重,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與信任時,心理教育工作將會更加順暢,效果也將更為顯著。
(三)合理預期原則
面對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教師應秉持合理預期的原則,適當降低期望值,給予學生自我成長的空間。教師應明確的是,這部分學生因先天基礎薄弱或家庭環境的不利影響而面臨挑戰,不宜用班級平均水平來要求他們。同時,教師應對學生的日常表現及未來可能發生的改變抱有相對合理的預期。
(四)“偏愛”守護原則
對于心理方面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愛心、耐心和“偏愛”式的關注。這種“偏愛”并非偏愛有才華或學習優異的學生,而是對遇到心理問題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懷與呵護。教師展現出來的“偏愛”能夠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真誠與溫暖,從而激發他們改變的動力。通過持續的關愛與引導,學生的心理狀態將逐漸改善,學業也將取得進步。
三、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共情式傾聽與啟發式提問
心理教育與一般談話的主要區別體現在共情式傾聽與啟發式提問的實踐應用上。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往往因職業習慣而傾向于說教,然而,有時候傾聽的重要性超越了單純的表達。共情式傾聽要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深入理解學生的情感、認知及行為背后的動機,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力求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學生的真實狀態。這種方式旨在全面理解學生,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教師應避免使用過于直接或指責性的語言,如“你怎么能這樣”或“你不應該如何如何”,這類話語容易使學生產生抗拒心理。實踐證明,教師若采用共情式傾聽,并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表達,往往能夠取得更為顯著的教育成效。這樣的教育策略不僅能幫助教師獲得全面、詳細的信息,還能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促使他們主動探索答案。例如,教師可以提出“我注意到你有這樣的觀點并采取了這樣的行動,你能分享一下這樣做的原因和想法嗎”“你對這個情況有什么特別的感受”“你認為別人會如何看待此事,他們可能會有怎樣的感受”等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這樣的行動可能會帶來哪些后果?這些后果對你而言有何利弊”“你認為是否存在更好的解決方案”等問題。這些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和主動參與,從而增強師生間的交流效果。
(二)“愛與規則”并重
在針對小學生的心理教育實踐中,教師應堅持“愛與規則”并重的原則。以愛為出發點,建立基于愛的師生關系,營造溫馨、包容的學習氛圍。同時,強調規則的重要性,確保學生能夠遵守規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避免行為失范。這種“恩威并施”的教育方式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他們的愛心與情感,增強他們的紀律性與責任感。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可能會傾向于關注那些優點突出、具有吸引力的學生。然而,對于“不那么可愛”的學生,教師更應傾注關愛,甚至是加倍的關愛。根據筆者的經驗,對于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教師應帶著同理心深入探究其家庭環境,了解其成長歷程與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的情感與需求,從而更有效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助力他們健康成長。例如,針對在行為習慣上存在問題、沒有遵守校紀班規的學生,教師應引導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培養契約精神。在具體實踐中,教師應秉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既不操之過急,又不輕言放棄。鑒于這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特別是行為習慣方面的問題,教師要做好打持久仗的準備,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正面反饋與積極關注
在推進重點關注學生“轉化”工作的過程中,教師應警惕一種常見誤區,即過度聚焦學生的心理問題,忽略了他們的積極面與閃光點。對此,教師應深刻認識到,即便是心理問題較為顯著的學生也必然存在值得肯定和贊賞的特質。因此,教師應敏銳地捕捉學生言語和行為中展現的積極、陽光、正面的元素,并及時給予正面反饋,以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激發他們改變的動力。
積極關注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實現,即鼓勵、肯定與表揚。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多采用鼓勵和肯定的方式,謹慎使用表揚。在實施積極關注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如“你今天沒有生氣,能夠保持冷靜,能分享一下你是如何做到的嗎”,來引導學生自我反思。在給予正面評價時,教師應側重對學生個人特質的肯定,如“你的努力值得所有人看見”“你的善良讓人心生溫暖”“你的條理性真是令人欽佩”等,以激勵學生繼續保持。在進行負面評價時,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具體行為而非性格特質進行評價,如“你剛才在樓梯上推小明的行為很危險”。此外,教師在實施積極關注時,還應賦予學生行為以正面意義,如對好動的學生可以稱之為精力旺盛,對孤僻的學生可以稱之為偏好獨處。這樣的正面解讀可以避免給學生貼上負面標簽,改變教師對學生的刻板印象。
(四)聯合開展工作
在推進重點關注學生“轉化”工作時,教師應秉持聯合開展工作的理念,認識到這是一項需要多方力量參與、協同推進的任務。聯合開展工作包括兩重含義:一是校內聯合開展工作,即“小聯合”,涉及學校管理者、班主任、心理輔導員、科任教師等;二是校內與校外聯合開展工作,即“大聯合”,特指家校醫社之間的聯合。
在校內聯合開展工作時,教師應遵循三級管理機制,由校長室統領全局,學生處或德育處負責具體組織,班主任、科任教師、心理教師則負責具體執行與落實。為了確保心理教育工作高效進行,學校應建立完備的重點關注學生幫扶工作機制,明確各層級的角色與職責。具體而言,學校管理層應側重于統籌規劃、協調資源;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需要重點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并與家長保持溝通;心理教師需要發揮專業優勢,提供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各方應各司其職,加強協作,共同構建高效的幫扶體系。
在家校醫社四方聯合開展工作時,教師應充分利用家訪、家庭輔導等手段,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與協作,確保幫扶工作落到實處并取得實效。對于存在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學生,學校應與精神醫學機構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合作設置便捷的轉介機制與就診通道。針對個別情況特殊的學生及其家庭,教師應積極調動社會資源,如聯系社區未成年人成長指導中心、婦聯等組織,進行協同處理,共同參與對“問題”學生的幫扶工作。
結語
重點關注學生的教育幫扶工作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重點關注學生提供細致入微的輔導與心理支持,有助于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學校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場所,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還要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與情感需求,尤其要為那些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挑戰的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與支持,從而助力他們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