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大力推進區域課程改革。在區域課程改革中,將不同地區的文化融入幼兒藝術教育,可以彰顯幼兒藝術教育特色,為創新幼兒藝術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區域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積極探索將區域文化融入幼兒藝術教育的策略。黃河口是指黃河注入渤海時與渤海交匯的河口地帶,在這里,黃河的泥沙與渤海的海水交融,形成了廣袤而富饒的土地,孕育了獨特的黃河口文化。如今,黃河口文化已成為我國的文化瑰寶。黃河口文化的內容豐富多彩,包括飲食文化、民俗文化、民間藝術等,能為幼兒藝術教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因此,教師可以將黃河口文化融入幼兒藝術教育,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和合適的教學內容,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并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以增強幼兒藝術教育的效果。文章闡述了將黃河口文化融入幼兒藝術教育的價值,探討了將黃河口文化融入幼兒藝術教育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將黃河口文化融入幼兒藝術教育的價值
結合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將黃河口文化融入幼兒藝術教育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價值。一是能豐富幼兒的精神世界。教師將黃河口文化融入幼兒藝術教育,詳細介紹黃河口文化的精神內涵,能夠讓幼兒充分了解黃河口地區的自然與人文資源,有助于豐富幼兒的精神世界。二是能增強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黃河口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教師在幼兒藝術教育中融入黃河口文化,能夠讓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進一步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三是能豐富幼兒的知識儲備。黃河口文化的內容豐富多彩,涵蓋歷史、地理、民俗、藝術等諸多方面。教師將這些內容融入幼兒藝術教育,有助于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拓寬知識面,豐富知識儲備。
二、將黃河口文化融入幼兒藝術教育的原則
(一)適當性原則
民間藝術在藝術教育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教師在開展幼兒藝術教育時要重視民間藝術的融入,構建更為豐富的課程體系。在將黃河口文化融入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秉持與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相匹配的理念,遵循適當性原則,從豐富多樣的黃河口文化中選取適合幼兒的內容。
(二)體驗性原則
幼兒往往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獲取知識與經驗,因此,教師要遵循體驗性原則,關注幼兒在藝術教育活動中的學習體驗。在將黃河口文化融入藝術教育活動時,教師應時刻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感受,觀察幼兒是否真正體會到了黃河口文化的魅力,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了活動。如果幼兒對活動不感興趣,教師就需要思考如何優化活動內容,以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知識與經驗的需要,最終達到預期的活動效果。
三、將黃河口文化融入幼兒藝術教育的策略
(一)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并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在將黃河口文化融入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設定教學目標,并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將黃河口文化巧妙地融入幼兒藝術教育。具體而言,教師需要先篩選黃河口文化中的主要文化要素,從中挑選適合幼兒學習的部分,并設計相應的藝術活動,在藝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加強幼兒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例如,在設計藝術教育園本課程的過程中,筆者在分析了黃河口文化后,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和生活經驗,選取了戲曲、面塑、泥塑、剪紙、葦編及短穗花鼓等作為教學內容,并開展了相應的活動,具體如下。
一是戲曲。戲曲是黃河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融合了當地的語言、音樂、舞蹈和表演藝術,是展現黃河口人民精神風貌的重要窗口。在園本課程中,筆者適當選取了其中適合幼兒欣賞和模仿的經典戲曲片段,幼兒通過觀看、模仿和表演等方式,深刻體會到了戲曲的魅力。
二是面塑、泥塑。黃河面塑的主要原料為河套地區生產的小麥粉,極具韌性。黃河泥塑的原料為黃河沿岸的泥土,泥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與黏合性。在園本課程中,筆者引導幼兒親手制作了面塑和泥塑作品,讓幼兒學習了一些簡單的面塑、泥塑制作技法,同時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和創作的樂趣。
三是剪紙。黃河剪紙的主題和風格多樣,受地理因素、生活習俗和農耕文化的影響,其風格呈現出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及祖先崇拜的特點,這些特點體現在以魚、蛇、龍、龜等動物形象表示對生命的崇拜和運用花、鳥、魚、蟲等圖案寄托美好愿望等方面。在園本課程中,筆者教授了幼兒基本的剪紙技巧和創作方法,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了解了剪紙中所蘊含的吉祥寓意與美好期許。
四是葦編。葦編是黃河口地區特有的一種手工藝,是人們利用黃河口豐富的蘆葦資源制作出的各種實用而美觀的工藝品。在園本課程中,筆者教授了幼兒葦編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并讓他們親手制作一些簡單的葦編作品,如小動物、籃子等,提高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五是短穗花鼓。短穗花鼓是黃河口地區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它節奏明快、動作歡快。筆者教授了幼兒短穗花鼓的基本舞步和動作,讓他們在音樂和舞蹈中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初步培養了幼兒的節奏感。
(二)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
在幼兒藝術教育中融入黃河口文化,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非常重要。以手工創作活動為例,筆者設計了五個教學流程。
一是導入環節。該環節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教師通過互動分享向幼兒介紹黃河;結合地圖讓幼兒了解黃河是中國第二長的河流,流經中國北部,被稱為“母親河”;講述與黃河有關的歷史傳說和民俗故事,如“大禹治水”等,讓幼兒對黃河有初步的印象;播放展現黃河風光的圖片或視頻,讓幼兒更直觀地感受黃河的壯麗與魅力。
二是觀察與交流。在該環節,教師要引入手工創作活動的內容,展示與黃河文化有關的手工藝術品的照片,鼓勵幼兒觀察這些手工作品,分析它們的特點。
三是材料準備。在該環節,教師要根據活動內容,為幼兒準備豐富多彩的手工材料,向幼兒展示如何巧妙利用這些材料創作出富有黃河口文化特色的手工作品。
四是動手實踐。該環節的內容為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象,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和方式,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創作。教師要觀察幼兒的創作,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必要時對其提供相應的指導和幫助,使幼兒的作品更加美觀。
五是作品展示與分享。該環節的內容為組織幼兒展示作品,讓每個幼兒講述自己作品的內容,并向其他幼兒和教師分享自己在創作時遇到的趣事。
(三)豐富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
在開展幼兒藝術教育時,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需求,豐富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以增強幼兒藝術教育的效果,提高幼兒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教師可以結合黃河口文化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帶領幼兒感受黃河口文化所蘊含的濃厚地方特色,激發他們對黃河口文化的熱愛之情。
例如,在開展繪畫活動時,教師可以先播放與黃河口文化相關的內容,并以主題形式呈現,如自然景觀主題、人文風情主題等,讓幼兒有意識地將自己所看到的內容分類,然后教師要詢問幼兒在繪畫創作中想以哪個主題的內容為主。在繪畫創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使用與黃河有關的顏色,如黃色、褐色、土黃色等,展現黃河土地和大自然的風貌,更好地呈現獨屬于黃河文化的特點。為了讓幼兒更好地體驗和更深入地感受黃河口文化,教師還可以適當拓展和延伸繪畫活動,持續引入新的教學內容,或嘗試引入立體材料,讓幼兒創作立體作品,使繪畫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四)營造具有黃河口文化元素的環境
幼兒所處的環境是他們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徑。在幼兒教育中,教師不僅要重視顯性教育,還要關注幼兒園中的隱性教育,在營造環境時融入藝術教育。教師可以營造具有黃河口文化元素的教學環境,讓幼兒更直觀地了解黃河口文化。例如,教師可以在幼兒園的樓梯、墻面處懸掛有關黃河口文化的圖文介紹,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接觸這些文化內容,逐漸加深對黃河口文化的理解。圖文介紹的內容可以涵蓋黃河口的歷史、地理、人文等各個方面,以圖為主,配以少量簡單的文字介紹,幫助幼兒理解。
在藝術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選出優秀的幼兒作品,如剪紙、泥塑、面塑、葦編等,在公共區域展示這些作品,向幼兒展示黃河口文化,同時肯定幼兒的活動成果。教師還可以開展專門的環境營造項目式活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更好地感受黃河口文化。例如,教師可以以樓梯轉角的環境營造為主,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將黃河口文化融入其中。在項目開始時,教師可以先與幼兒一起討論黃河口文化的特點和代表元素,如黃河的波濤、黃河岸邊的風景、傳統的民俗活動等。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根據討論的結果,以小組為單位設計裝飾方案。在裝飾方案確定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充分運用之前學到的剪紙、泥塑、面塑等技能,動手制作所需的裝飾品,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新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新的材料。在準備好所有的裝飾品后,教師可以指導幼兒將作品進行展覽陳列。這樣的環境營造活動不僅能讓幼兒在具有濃厚的黃河口文化氛圍的環境中成長,還能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創造力。
結語
將黃河口文化融入幼兒藝術教育,能讓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認知,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的藝術素養。教師應積極行動起來,將黃河口文化融入幼兒藝術教育,不斷完善和豐富幼兒藝術教育的內容,讓幼兒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東營市墾利區康居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