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作業設計與數學學習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教師設計科學、合理的作業,能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效預習和復習數學知識,培養數學核心素養。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及“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需要緊跟教學形勢的發展變化,準確把握數學作業設計的關鍵點,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促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實現知識的有效內化。同時,隨著家庭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在家校共育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數學家庭作業是連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要紐帶,是讓學生更好地鞏固和拓展數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因此,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教師應重視家庭教育與數學作業設計之間的內在聯系,積極與家長互動,設計出更加科學的小學數學作業。文章探討了基于家庭教育視角設計小學數學作業的意義、原則及策略,以供參考。
一、家庭教育對數學作業設計的積極影響
一是有利于引導學生參與數學實踐學習。基于家校合作的數學作業設計,鼓勵家長參與其中,可以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家長在引導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指導學生學習,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
二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參與能夠為學生提供科學的指導,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更有效地完成數學作業,提高作業完成的質量,有效學習數學知識。
三是有利于促進小學生數學能力與素養的培養和發展。家庭參與的數學作業設計,能加強家校間的溝通與合作,科學地引導學生完成數學作業,促進學生數學能力與數學素養的全面發展。
二、家庭教育視角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原則
在家庭教育視角下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教師應遵循以下三點關鍵原則,以確保作業設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差異化原則
鑒于小學生在數學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教師應堅持差異化作業設計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數學作業進行分層設計,使作業難度與學生的學習水平相匹配,以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生活化原則
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教師應將生活元素融入作業設計,使數學知識更加貼近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從生活視角思考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三)趣味性原則
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特點,設計富有趣味性的作業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促使學生更加主動、認真地完成數學作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三、家庭教育視角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
從家庭教育的視角出發,教師在對小學數學作業進行創新設計時,應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入考慮學生學情,注重作業的趣味性、創新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數學作業。同時,教師應充分發掘家庭教育的優勢,鼓勵家長發揮指導和輔助作用,關注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充分展現數學作業的教育價值。
(一)設計趣味性作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部分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面對枯燥乏味的書面作業難以保持興趣,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富有趣味性的數學作業,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他們能夠積極投入到數學作業中。在設計趣味性作業時,教師應巧妙結合家庭教育,鼓勵家長參與其中,家校共育,共同發揮數學作業的教育作用。具體而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應兼顧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家長的參與度。一方面,作業內容要富有趣味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作業的樂趣;另一方面,作業應便于家長參與,促進親子間的良好互動。同時,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的內容時,應緊密結合教學進度,使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既能學習新知識又能復習舊知識,確保數學作業的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以青島版(五·四學制)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誰的手兒巧——認識圖形”為例,為了加深學生對長方形的理解,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貼近生活的趣味性作業。作業內容可以包括:在家中尋找并記錄長方形的物品,如桌面、窗戶、地板瓷磚等;與家長外出散步時,觀察并記錄生活中見到的長方形物品,如商店牌匾、花壇等。這樣的作業設計融入了日常生活情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在家長的陪伴下,學生不僅能在家庭環境中尋找長方形的實例,還能在戶外活動中發現更多長方形物品,從而加深對長方形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通過這樣的作業設計,學生不僅能在觀察生活的過程中加深對長方形知識的理解,還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進而鞏固數學知識基礎,這充分展現了小學數學作業的教育價值。
(二)設計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設計具有實踐性的作業,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設計具有實踐性的作業還能促進家校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加強教師、家長、學生的三方互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教師要注重將作業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習和復習數學知識。
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教師應就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從而發揮家庭教育的輔助作用,鼓勵家長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幫助。作業內容應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為重點。在完成實踐性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入地學習和思考數學知識,提高對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體會數學學科的實際應用價值。
例如,在教授青島版(五·四學制)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愛護眼睛—復式統計圖”時,教師可以設計實踐性作業,邀請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家長可以制作統計圖表模板,學生負責收集數據并將其填入圖表。家長在參與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理解數據背后的意義。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實踐性作業:“請回家后統計家庭1~12月份的用水、用電情況,并結合統計數據談談你的看法。”布置作業后,教師應與家長保持互動,將家庭教育與數學作業設計相結合,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輔助作用。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協助學生繪制統計表,并通過查閱繳費記錄來統計數據。數據統計完成后,家長可以結合統計結果,引導學生思考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并探討節水、節電的具體措施。家長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家庭用水、用電情況的認識,還能深化學生對統計知識的理解。
教師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應向家長傳遞先進的教育理念,鼓勵家長在家庭中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促使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對數學問題進行深入學習和思考。這樣不僅能增強小學數學作業的教育效果,還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設計分層作業,精準把握學生實際學情
教師在從家庭教育的視角出發設計學生的數學作業時,應準確把握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以提高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分層作業承認并尊重不同學生在學習能力、對知識理解程度和掌握情況上存在差異,在設計分層作業時,教師應加強與學生及家長的互動交流,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合理安排作業內容與數量,使作業難度與學生的學習水平相匹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在設計分層作業時,教師需要先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日常學習表現、對數學的興趣、在家中的學習狀態等因素,將學生劃分為三個層次。隨后,教師要根據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以實現“減負增效”的作業設計目標,確保學生在面對數學作業時能保持良好的心態。
例如,在教授青島版(五·四學制)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走近天文館——年、月、日”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素養,為三個層次的學生分別設計基礎型、提升型和拓展型三類作業,使數學作業與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匹配,以體現作業難度的層次性。這樣的作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加認真地完成數學作業,促使他們主動學習和思考數學知識,具體分層作業設計如下。
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學情,設計了基礎型、提升型和拓展型作業,提高了作業的針對性和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與探究欲望,促進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復習,充分發揮了小學數學作業的教育作用。
結語
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時,應從家庭教育視角出發,緊跟教學形勢的發展變化,注重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科學引導學生完成數學作業,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應積極與家長互動,鼓勵家長科學地指導學生完成作業,從而強化家庭教育對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這樣的作業設計策略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凱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