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階段是培養(yǎng)幼兒勞動習慣與道德品質的關鍵階段。在素質教育的框架下,教師需要重視通過家園共育促進幼兒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诖耍恼孪汝U述了家園共育的概念及實施原則,然后介紹了家園共育促進幼兒勞動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意義,最后圍繞構建勞動教育共同體、共享勞動資源、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家園共育促進幼兒勞動習慣養(yǎng)成的策略。
一、家園共育概述
(一)家園共育的概念
家園共育是指家庭與幼兒園共同完成幼兒的教育。幼兒教育不能只依靠教師或家長其中一方,而是要從“育教師”“育家長”“育幼兒”三個方面出發(fā),構建完整的家園共育體系。“育教師”是指教師以教師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和新教師觀為依據,以幼兒為中心選擇教學內容,嚴格要求自己,以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fā)展。“育家長”是指家長規(guī)范自身行為,發(fā)揮榜樣作用,積極與教師商議教學策略,以促進幼兒多元發(fā)展?!坝變骸笔侵附處熀图议L以幼兒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為首要原則選擇教學內容,幫助幼兒提升綜合素養(yǎng)。
(二)家園共育的實施原則
首先,平等性原則。平等性原則是指教師和家長在開展家園共育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與幼兒站在同一地位、同一情境,體會幼兒的內心情感。在幼兒提出創(chuàng)造性想法時,教師要細致地了解幼兒產生此種想法的原因和依據,并通過激勵性的語言促進幼兒積極探索,以促進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其次,合作性原則。合作性原則是指教師和家長在教育過程中要“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最后,適宜性原則。適宜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幼兒的情況和需求,設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并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發(fā)展。
二、家園共育促進幼兒勞動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提升幼兒的道德品質
幼兒園的教育是幼兒獲得發(fā)展和實現(xiàn)健康成長的重要媒介之一。通過園所的集體生活和教師的引導,幼兒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隨著生活經驗的豐富和認知能力的提高,幼兒能夠在勞動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價值,從而形成愛勞動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提升道德品質。
(二)有助于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
幼兒園一日活動包含多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順利進行和完整呈現(xiàn)都離不開幼兒自理能力的支持。教師積極開展家園共育,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不僅能提高幼兒的勞動能力,還能增強幼兒的自我意識,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促進幼兒的成長。
三、家園共育促進幼兒勞動習慣養(yǎng)成的策略
(一)構建勞動教育共同體,形成長效共育機制
結合當下幼兒教育的現(xiàn)狀,教師和家長可以根據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和興趣選擇勞動教育內容,并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打造勞動教育共同體,形成長效共育機制,促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1.運用線上交流手段,拓展教育深度。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部分家長由于工作忙,無法按時參加幼兒園組織的線下活動,這對落實家園共育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為普遍現(xiàn)象。教師可以借助線上交流平臺積極與家長展開互動,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及時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的勞動行為和表現(xiàn)。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借助微信群、騰訊視頻會議、釘釘群等線上平臺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就幼兒現(xiàn)階段在班級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探討并商議解決辦法,在教學方式、教學理念層面達成共識,并共同制定可行的教學方案。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在園和在家的勞動情況建立勞動檔案,據此制訂可行的勞動計劃并發(fā)送到家長群中,鼓勵家長運用統(tǒng)一的教學方法教育幼兒,以拓展教育深度,建立完善的家園共育機制,進而促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2.借助線下互動,提供客觀指導。線上教學系統(tǒng)的不斷完善意味著線下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要隨之提高。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習慣,教師可以根據現(xiàn)階段幼兒的勞動情況和勞動習慣確定家園共育策略。首先,教師可以給家長發(fā)放“幼兒勞動調查表”,通過問卷詳細了解幼兒在家的勞動情況。其次,教師可以根據調查表的填寫情況對幼兒進行家訪,了解幼兒產生某種情況的具體原因,并為家長提供切實有效的勞動教學策略。最后,教師可以制作家園共育手冊,與家長一起細致記錄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情況,并定期針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共同商議解決辦法,以增強勞動教育和習慣培養(yǎng)的針對性,為幼兒良好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奠定基礎。
3.整合教育資源,推動教學發(fā)展。教師要將線上、線下資源有機整合,根據幼兒在勞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教師可以與社區(qū)合作,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勞動機會,讓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體會勞動的樂趣和重要性,加深對勞動的理解。同時,教師可以借助線上交流平臺向家長科普開展勞動教育的益處,幫助家長更新教育觀念,為其今后開展勞動教育提供助力。
(二)共享勞動資源,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形式
幼兒園中的勞動教育側重于勞動知識的傳授,而家庭中的勞動教育則側重于幼兒的勞動實踐。為切實提高幼兒的勞動能力,培養(yǎng)幼兒良好勞動習慣,教師可以將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資源進行共享,發(fā)揮各自的教育價值,并通過資源整合為幼兒設計勞動教育主題,豐富幼兒的勞動實踐體驗,形成更加全面的勞動教育體系。
首先,教師可以細致觀察幼兒在園的勞動情況和勞動習慣,對其作出客觀全面的評價,然后根據幼兒在勞動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向家長提出相關的建議,以提高家園共育的質量和幼兒的勞動能力。例如,大部分中班幼兒能夠完成簡單的自理活動,包括穿衣服、穿鞋、進餐等,但由于小肌肉群尚未發(fā)育完全,他們無法完成拉拉鏈、系鞋帶等較為精細的動作。教師可以針對這一問題,鼓勵家長加強指導和訓練,提高幼兒的操作能力,培養(yǎng)幼兒主動勞動的意識。
其次,教師可以向家長分享勞動教育方法和勞動教育策略。例如,教師可以向家長分享勞動教育指導要點及教育政策對勞動教育的要求,提高家長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可以與家長共同觀看專家講座視頻,豐富教學資源和教學經驗,增強勞動教育的科學性;可以組織勞動主題的親子活動,讓家長通過與幼兒的互動,切實感受幼兒在勞動過程中的變化和對勞動的理解,有效拉近親子關系;可以為家長推薦與勞動教育相關的書籍和繪本,拓寬家庭教育教學方向。同時,家長要結合教師所分享的教育教學方法開展家庭勞動教育,引導幼兒主動做家務、主動整理生活物品或玩具等,切實增強幼兒的勞動意識。
最后,家長要及時記錄幼兒在家的勞動表現(xiàn),主動向教師分享幼兒在家庭勞動中所產生的問題和取得的進步,共同商議今后的教學策略和指導方針,并根據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情況和興趣需要靈活選擇勞動教育策略。
(三)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促進勞動習慣養(yǎng)成
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勞動習慣的重要手段。在家園共育中,為更好地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習慣,教師可以與家長共同構建嚴謹、完善的評價機制,以客觀、全面的視角分析幼兒在勞動實踐中所呈現(xiàn)的問題。此外,教師應及時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的勞動表現(xiàn),以便家長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促使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1.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明確勞動教育的重點。合理的評價標準是培養(yǎng)幼兒勞動習慣的關鍵因素。教師應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全面了解幼兒在勞動活動中的積極性、實踐能力、合作程度、配合態(tài)度等。在明確評價標準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記錄和客觀評價,為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奠定基礎。此外,教師可以將記錄內容和評價結果分享給家長,與家長商議評價依據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結合家長的意見建立更加完善的評價體系,并以此為評價依據促進幼兒良好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
2.借助多元評價手段,促進幼兒個性化發(fā)展。多元評價手段能夠促進幼兒個性化發(fā)展。在對幼兒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秉持全面而審慎的態(tài)度,運用多元化的評估手段對幼兒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包括但不限于觀察法、實踐法、問卷法及談話法等,以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系統(tǒng)性,構建更為完善的反饋機制,為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指導。
同時,教師要了解幼兒在家中的勞動習慣,將其納入多元評價體系,以有效落實家園共育策略,提高幼兒的勞動能力,培養(yǎng)幼兒良好勞動習慣。此外,教師要重視幼兒的自我評價,為幼兒提供表達的機會,讓幼兒在自我評價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進而提高幼兒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3.建立完善的反饋渠道,全面落實家園共育。教師和家長要共同參與幼兒勞動教育,攜手建立完善的反饋渠道,及時交流幼兒在勞動活動中的表現(xiàn),并就幼兒在勞動中所展現(xiàn)的不足進行及時的交流,以便雙方都能更全面地了解幼兒的勞動情況和勞動意識,進而制訂統(tǒng)一的勞動教育計劃。
結語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勞動教育已躍升為當前幼兒教師教學的核心議題。在學前階段的教育中,教師應將重點放在培養(yǎng)幼兒良好勞動習慣和正確思想道德觀念方面,積極開展家園共育,并就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等與家長達成共識,以更好地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習慣。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持續(xù)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提高教育質量,并根據幼兒的思維特點及綜合素養(yǎng),精心設計共育方式、選擇勞動教育內容,確保勞動教育貼近幼兒的發(fā)展需求,以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勞動活動,為幼兒長遠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qū)河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