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逐漸提升的,并在真實的語言應用情境中得以體現,是學生文化自信、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力的綜合反映。其中,文化自信是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同。
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不僅需要培養學生語言文字學習和運用的能力,還肩負著向學生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責任。通過語文學習,學生能夠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水平,幫助學生堅定文化自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一)培養學生良好品質的內在要求
小學是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元素,如誠實、守信、和諧、友愛等,這些元素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和個人發展都具有積極的影響,有助于學生在正確觀念的指導下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道德風尚和倫理觀念,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良好的熏陶,進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新課標強調了以核心素養為指導,凸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各個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性?,F有的語文教材已包含諸多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點,教師在授課時以教材為基礎,引入相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既能發揮語文學科的教育價值,又能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目標。
(三)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重要舉措
我國文化遺產豐富,蘊含著大量的文學、藝術等元素。教師將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語文教學,能有效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深切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許多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節日文化、民俗風情、歷史故事、文言詩詞十分感興趣,教師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不僅能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幫助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于勞動人民的智慧,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印記,參與節日慶典或民俗活動,并在課堂上分享。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分別從傳統節日、古代發明、傳統建筑、古代繪畫等方面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一單元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是“中華傳統節日”,學生通過“寫一寫過節的過程”“展示活動成果”兩個主要環節,能夠深入了解傳統節日。在大單元教學背景下,筆者以“走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設計了“一脈相承的傳統節日”“貢獻巨大的古代發明”“精妙美觀的傳統建筑”“名揚中外的古代繪畫”等活動,布置了“誦傳統節日詩文”“識傳統節日習俗”“探紙的發明”等任務。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默讀古詩,了解古詩中關于節日的知識;圈畫動詞,梳理蔡倫造紙的過程;朗讀課文,梳理出趙州橋的基本信息,完成趙州橋的名片制作;為《清明上河圖》制作名畫檔案。同時,筆者結合綜合性學習的要求,指導學生合作開展“中華傳統節日及風俗”展示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回顧課文,獲得多樣的文化體驗。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筆者要求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基本步驟和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此次綜合性學習活動分三個階段進行,分別為“綜合性學習啟動”“綜合性學習推進”“綜合性學習展示”。在“綜合性學習啟動”階段,學生要確定分工和收集資料的方法,完成活動實施計劃表,并在課后分工合作完成傳統節日的資料收集。在“綜合性學習推進”階段,學生要對組內成員課外收集到的關于傳統節日的資料展開交流,商量準備用怎樣的方式展示活動成果。在“綜合性學習展示”階段,學生可以通過“手抄報展示”“表格展示”“表演展示”等形式參與活動。
(二)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經典誦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形式,也是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積極組織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含義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司馬光》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展現了司馬光的聰明機智與沉著冷靜。在課堂上,筆者運用了多種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字詞句,讓他們感受古文的語法結構和表達方式,并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跨越語言障礙。同時,筆者運用了多媒體手段,利用動畫、圖片等形式再現故事情境,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印象,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在此基礎上,筆者進一步闡述了故事背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如儒家倡導的仁愛精神、處變不驚的君子風范、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等,培養了學生樂于助人的道德情操,提高了他們面對問題時獨立思考、積極應對的能力。在誦讀活動的設計上,除了集體朗誦、分角色朗讀,筆者還組織了情景劇表演、個人配樂誦讀等活動,讓學生以個性化的方式表現經典故事,并鼓勵他們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如何機智地解決問題,從而促進文化傳承。
總之,經典誦讀是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內涵的重要路徑,語文教師應積極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以幫助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精神。
(三)注重漢字理論教學,讓學生感受漢字的魅力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開展漢字教學時,教師不能只要求學生記憶或重復書寫,還應引導學生深入解析漢字的含義,從漢字的結構、讀音、釋義等多個維度出發,向學生展示漢字發展的歷程,從而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漢字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五”中的兒歌時,筆者先引導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發現“跑”“抱”“袍”“炮”等漢字的結構特點,再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編寫兒歌等方法,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形聲字的特點。
筆者先創設了“漢字王國要舉行運動會,‘包’字帶領家族成員參加開幕式”這一情境,展示了“包”字的甲骨文,讓學生看圖猜測“包”字的含義。接著,筆者引導學生發現兒歌中所要學習的字都包含“包”字,但偏旁不同。之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偏旁的字和什么有關,從而總結出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特點。最后,筆者引導學生遷移運用,為“青”字家族編寫一首兒歌,以讓學生體會漢字背后的文化積淀和民族智慧,激發他們學習漢字的興趣,提升其文化素養。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應采用生動有趣的講述方式,為學生提供新穎的漢字學習體驗,讓學生對漢字產生更深刻的印象。
(四)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教師可以借助先進的多媒體設備不斷豐富課堂教學活動,為教學增添更多富有趣味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中聽古詩詞、分析民間故事的內涵,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活躍課堂氛圍,并為學生后續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山行》一詩時,筆者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精心制作了精美動畫、背景音樂,展現了層林盡染、霜葉滿徑的深秋山景,呈現了杜牧筆下所描繪的詩意畫卷。動畫中,隨著詩句節奏的變化,鏡頭緩緩移動,展現了山路蜿蜒曲折、遠處人家炊煙若隱若現的景象。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學生仿佛置身于詩境之中,感受行走在寒山中的悠然與恬靜,再配合抑揚頓挫的專業朗誦音頻,他們能進一步理解每一句詩背后的含義。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感受詩詞中的意境美和語言藝術,并講解與詩詞有關的民俗風情、歷史背景和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讓學生在領略詩詞美的同時,深入理解詩詞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精神。在課堂互動環節,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他們模擬古人吟誦詩詞的情景,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詩詞內容,同時培養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結語
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結合生活實際、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探索漢字文化、運用信息技術等方式,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語文教學的文化內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讓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其成長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又擁有現代視野的新時代接班人。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桑棗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