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指個體運用語言文字符號,以記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實現交流溝通的創造性腦力勞動過程。在日常生活中,任何用視覺感官捕捉到的信息,均可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邏輯轉化為寫作材料。而學生進行寫作的過程也是感悟生活的過程。雖然教師在課堂上已經詳細講解了寫作的關鍵要素,教授了寫作方法,并分享了寫作素材,但部分學生仍未充分掌握這些知識點。他們缺乏寫作素養,難以掌握寫作技巧,在面對作文題目時常感到迷茫。鑒于此,文章闡述了小學階段的文章寫作技巧,以期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更好地運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
一、文章開頭要簡短
在課堂上教師經常強調,撰寫文章時應力求取得“龍頭鳳尾”的效果。這是指文章的開頭應引人入勝,結尾要令人回味無窮,這能讓讀者對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留下深刻印象,在閱讀完畢后產生再次閱讀的欲望。因此,在寫作時,首要步驟是寫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
開頭部分應直接點明文章的主題,明確闡述寫作意圖,并簡要介紹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等基本信息。在實際寫作過程中,部分學生習慣以“有一天”“有一次”“星期六”等平淡無奇的句子作為開頭,后續內容雜亂無章,缺乏邏輯和深度。部分學生的開頭為“某地風景很美,天氣很熱”,這樣的句子缺乏對具體細節的描述,語言蒼白無力,無法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部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缺乏明確的寫作思路,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以記事文章為例,如果以“郊游”為文章題目,學生可以在開頭這樣寫:“又到了周末,爸爸媽媽準備帶我去郊游,去哪里呢?媽媽說,去公園。”也可以這樣寫:“周末,爸爸媽媽帶我去公園郊游了,這次郊游很開心。在公園里,我遇到了一個‘奇怪’的叔叔。”
以寫人文章為例,如果文章題目是“我的爸爸”,學生可以在開頭部分這樣寫:“我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爸爸,為什么說我的爸爸與別人的爸爸不一樣呢?因為爸爸很胖,一走路就氣喘吁吁的,然而,他卻是個熱心腸的人。”這種明確寫作對象與寫作目的的方式,能夠有效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以寫景文章為例,如果文章題目是“河邊的小公園”,學生可以在開頭這樣寫:“我家住在河邊,河邊修建了一個小公園,雖然公園面積不大,但很實用。每天吃完晚飯,我都會和奶奶一起來這里散步,所以,我對這個公園特別熟悉,也很喜歡。”在文章開頭交代寫作對象,能夠幫助讀者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并產生繼續閱讀的欲望。
二、文章分段要清晰
部分學生的作文存在句子冗長、缺乏段落劃分的問題。對于這樣的文章,讀者在初次閱讀時會感到視覺疲勞或閱讀困難,進而失去繼續閱讀的意愿。因此,為了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讓讀者能夠順暢地閱讀,完整地理解文章內容,學生在撰寫文章時,應明確劃分文章段落。
一篇文章通常具有多個情節或多個層次的意思,如果學生只是表述淺層的意思,則難以形成完整的文章結構。因此,學生應依據內容的邏輯層次,對文章整體進行段落劃分。例如,在寫以“童年趣事”為題的文章時,如果學生想要敘述一次釣魚的經歷,就可以依據釣魚的過程對文章進行分段。具體而言,學生可以將文章分為五個段落:釣魚前的準備活動、到達釣魚目的地后的實地準備工作、實際垂釣的過程、過程中發生的意外事件、釣魚結束后的感想。這些段落構成了一次完整的釣魚經歷,再配合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便可形成一篇結構完整、邏輯清晰的文章。這樣的分段方式不僅能保證文章內容的層次性,還能保證文章的可讀性。
三、文章過渡要自然
部分學生文章的段落之間缺乏連貫性,具體表現為文章的第一段描述了時間、地點和起因,在第二段中,學生轉而描述自己與某人的其他活動,這些活動與第一段的內容并無直接關聯。在接下來的段落中,學生又開始了對另一事件的描述,與前一段落的內容毫無聯系。在文章中,學生并未交代這兩個活動之間的聯系,導致文章所描述的事情之間缺乏關聯和過渡。
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教師需要推測學生原本想要表達的意思。具體而言,學生可能想要描述自己與某人先參與某項活動的經歷,并基于該活動開展了另一項活動。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教師應強調不同事件之間的轉換與銜接,應借助過渡性的敘述手法,確保文章的連貫性和完整性,使文章更具可讀性和說服力。
在寫以“難忘的一件事”為題的文章時,學生要在文章的第一段明確闡述寫作目的,詳細交代時間、地點和人物。學生在第二段詳細敘述該事件時,應在段尾寫一句過渡句,確保前后文內容自然銜接。如果后續要描述事件的重要性與第二段內容相當,二者構成并列關系,那么學生在兩件事情之間應添加一段過渡性的文字,交代清楚二者之間的邏輯關系,達到承上啟下的目的。過渡應自然流暢,以保證文章內容的連貫性與和諧性。
四、文章結構要清晰
部分學生文章的結構較為混亂,語句之間缺乏連貫性。例如,部分學生在描述某件趣事時,未經深思熟慮,便快速地完成了敘述。然而在完成之后,學生發現文章的字數未能達到規定的字數要求。面對這種字數不足的情況,學生會試圖通過增補內容以達到字數要求,但此時他們難以再寫出更多內容。于是,他們選擇生硬地加入另一件事情,使得原本完整有趣的文章變成了一篇拼湊之作。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動筆之前,未能對文章進行充分構思和規劃,沒有列出明確的提綱,從而在寫作過程中隨想隨寫,思維混亂。小學階段的寫作要求行文通順即可,不用刻意追求高超的寫作技巧,學生應穩扎穩打,從基礎作文開始,逐步提高寫作水平和能力。一篇優秀的文章必須邏輯清晰、結構分明,其中,最關鍵的技巧便是在動筆之前列出詳細的提綱。
列提綱有助于學生明確文章的主要內容及行文順序,為寫作提供指導框架,從而避免在寫作過程中出現思維混亂的情況,確保文章的條理性和連貫性。此外,在寫文章時,學生要明確區分文章的核心要點與次要細節。一篇文章可能涵蓋多個事件,如果學生對每個事件都進行冗長的敘述,會導致讀者難以把握文章主旨。因此,學生在構思提綱時,要確立文章的主題與核心思想,明確寫作目的和作文結構。在尚未確定文章重點時,學生應先審視寫作目的,進而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準把握文章的重點。學生在依據這些要點展開寫作時,要保持思維的清晰,避免在寫作過程中偏離主題,將不必要的內容寫入文中。
五、文章結尾要點題
一篇出色的作文,其結尾應精準點題,并適度進行升華,以提高文章的整體層次,給予讀者完整的閱讀體驗。一篇高質量的文章,既要有引人入勝的開頭,又要有精彩的結尾。
在寫文章的結尾時,學生應做到兩點:第一,準確而精練地總結全文,避免與前文內容脫節;第二,抒發情感,以升華全文的主旨。例如,在寫以“我的爸爸”為題的文章時,如果學生開頭提到爸爸因肥胖而顯得與眾不同,那么在結尾部分可以這樣寫:“正如古人所言,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雖然爸爸肥胖,但他的善良卻令人敬佩。”這樣的結尾不僅與文章開頭相呼應,還總結了全文內容,點出了主題,彰顯了文章的核心思想。
六、巧用修辭手法,提升文章質感
在寫作過程中,學生還可以適當地運用修辭手法來潤色文章,提高文章整體的質量。在眾多修辭手法中,比喻是常見的一種。例如,在描寫柿子樹上的柿子時,學生可以寫道:“柿子樹上長滿了柿子,像一個個小燈籠掛在那里。”相較于直接寫柿子樹上的柿子很多,這種運用比喻手法的句子能使文章讀起來更為生動。比喻手法的運用能夠將寫作對象的表現具象化,精準地傳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另外,排比也是一種常見的寫作手法,在寫作中占據重要地位。這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僅能加強文章的語氣,還能進一步深化文章的內容。例如,“體育課上,同學們盡情地玩耍,有的跳繩,有的練操,還有的打籃球”便是典型的排比句。若將其改寫為一般句式,即“體育課上,同學們盡情地玩耍,爭相跳繩、練操、打籃球”,雖也能傳達同樣的意思,但在閱讀流暢度和語氣強度上顯然不及前句。排比在文章中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整體表達效果。
部分學生在寫作文時,雖能遵循寫作規范,完整呈現文章結構,但未經修飾的文字往往缺乏吸引力,讓讀者感覺平平無奇,難以激發讀者深入閱讀的興趣。對此,學生可以采用引用手法,適時引用經典之作,如古詩文、俗語、諺語等,以豐富文章內容,提高文章整體的質量。此種做法不僅有助于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和吸引力,還能體現作者的文學素養。
結語
學生在日常寫作練習或寫作課堂中運用上述技巧,能夠提高寫作水平。學生可以通過廣泛閱讀其他文章、深入剖析例句、進行多樣化寫作訓練等方式,加深對這些技巧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個人的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阜寧縣實驗小學北京路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