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2017年2月,國務院修訂并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教育條例》指出,殘疾人教育應當提高教育質量,積極推進融合教育,根據殘疾人的殘疾類別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優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推動融合教育,既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又是教育現代化的標志之一。在義務教育階段,班主任是實施融合教育的關鍵力量,但在實施融合教育的過程中,面臨著一些困難與挑戰。
二、案例描述
筆者班級內有一名被診斷為孤獨癥的學生,盡管這名學生智力出眾,但他常常沉浸于個人世界,難以融入集體。在一年級時,這名學生在課堂學習及各類活動中,經常專注力分散且行為異常,與同伴缺乏交流互動。具體表現為其在課堂上時而離座,徘徊于教室后門;時而靜坐于教室之外,無視課堂紀律;即便偶爾就座,其手部動作也難以停歇,時常擺弄文具,甚至會突然起身唱歌,影響課堂秩序。
面對這種情況,筆者及時地向學校領導反映情況,同時積極地與家長保持溝通,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筆者還對這名學生進行了長時間的跟蹤引導。通過社工協助、家校雙方密切溝通和筆者不懈地跟蹤引導,這名學生的情況有明顯好轉。在日常教學中,筆者持續觀察并記錄了這名學生的優點與不足之處,同時與家長緊密合作,共同幫助學生發揚優點,改進不足之處。當這名學生出現情緒波動且難以自控時,筆者會迅速地咨詢社工的意見,尋求專業的指導。此外,筆者每周都會與這名學生進行深入交流,肯定他的進步,為他指引前進的方向。通過融合教育的實施,這名學生逐漸認識到自己與同齡人的不同,并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某些不良行為。
例如,在舉行升旗儀式時,這名學生有時候會因為天氣炎熱而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從而大喊大叫,但經過筆者的輕聲提醒,這名學生能夠調整情緒,深呼吸以平復自己的心態。在二年級下學期,這名學生開始正常參與課堂教學,在學習和行為表現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三、案例分析
(一)多方面溝通:尋找科學融合之法
尋找科學的融合之法,是實施融合教育的先決條件。教師通過與家長和社工進行多方面溝通,不僅能了解到特殊兒童的真實情況,還能找到關鍵問題所在,為后續的個性化教育奠定基礎。
不同的特殊兒童,在身體、心理等智力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的問題,為了快速、深入、細致地了解孤獨癥兒童,筆者主動與家長進行了電話溝通,詳細地闡述了這名孤獨癥兒童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同時,筆者明確地表達了此次溝通的核心目的,即深入地了解其真實情況,從而針對其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有效的教育策略。在充分了解筆者意圖后,家長以坦誠的態度告知筆者,由于他們工作繁忙,陪伴孩子的時間相對較少,孩子主要由爺爺奶奶照顧,久而久之,孩子變得寡言少語。經過專業醫生的診斷,孩子被確診為孤獨癥。在得知這一事實后,筆者向家長提出建議,希望他們能夠在后續的教育工作中積極配合學校,共同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有力的支持。對此,家長表示將積極配合。教師主動與家長溝通,不僅能夠全面了解特殊兒童的實際情況,還能為家校攜手、共同實施融合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為確保融合教育的順利實施,教師要積極與社工進行溝通交流,汲取他們在特殊兒童教育方面豐富的經驗和有效的方法、策略。面對這名學生的異常表現,筆者及時地向學校領導進行了匯報。學校領導了解了這名學生的情況后,向筆者講解了國家關于融合教育的相關政策,建議筆者多閱讀有關融合教育的書籍,學習并掌握成熟、有效的融合教育方法。學校領導邀請了一名社工,幫筆者答疑解惑。社工的介入,讓筆者初步了解了融合教育的方法,包括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社交技能,依托多元智能課程實施個性化教育和家校融合等。
社工為筆者指明了融合教育的方向,并留下了聯系方式,鼓勵筆者在融合教育實踐中遇到難題隨時向其求助,這堅定了筆者實施融合教育的信心。
(二)多方位跟蹤:尋求個性融合之道
捕捉孤獨癥兒童的閃光點是實施融合教育的一條重要路徑。缺乏自信心是孤獨癥兒童的一個共性特征,他們不敢與人交流、不愿與人交際。為了引領孤獨癥兒童走出孤獨,教師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在了解了這名學生的實際情況后,筆者通過多方位跟蹤的方式捕捉到了該學生的閃光點。筆者發現,這名學生的記憶力特別好,無論課文篇幅長短,他只要讀幾遍,就能熟練背誦并復述故事內容。因此,筆者給他起了一個“故事大王”的雅號。自榮獲“故事大王”稱號以來,他對朗讀課文的熱情顯著提高。筆者還在課堂中為他創造了展現自我的機會:在其他學生朗讀完課文后,筆者會邀請“故事大王”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全班同學再次呈現課文的內容。當“故事大王”聲情并茂地講述完故事之后,其他學生會向他投去贊賞和羨慕的目光,這對培養其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閃光點是培養孤獨癥兒童自信心的切入點,也是帶領孤獨癥兒童走出孤獨的突破點。
尋找孤獨癥兒童的不足,有的放矢地指導他們改進不足之處,是實施融合教育的另一條路徑。無論是在課堂上隨意走動,還是在莊嚴的升旗儀式中喊叫,都是這名學生的不足之處,這需要教師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引導和教育。從多元智能的角度分析,孤獨癥兒童主要是在人際交往智能等方面有所欠缺,筆者根據多元智能課程理論,對他采取了個性化的教育方式。筆者與其他學科的教師進行了溝通,邀請他們共同實施融合教育,為這名學生營造了輕松愉悅的交往環境,使其體會到了交往的樂趣,逐步開發了他的人際交往智能,從而以實際行動助力融合教育開花結果。
(三)多方式喚醒:形成自我融合之舉
融合教育不僅要依靠外在力量,還要依靠內生力量。教師的引導教育和家長的配合教育,屬于外在力量;孤獨癥兒童的自我改變意識,則屬于強大的內生力量。適時的表揚、輕聲的提醒,是喚醒孤獨癥兒童內生力量的有效方式。
1.適時表揚。適時的表揚不僅能夠幫助孤獨癥兒童樹立自信心,還能夠喚醒他們的自我改變意識。針對這名學生的點滴進步,筆者進行了適時表揚,“故事大王”這一榮譽稱號,是筆者對這名學生卓越記憶力和復述能力的認可和贊賞。筆者的這種認可與贊賞,不僅能激發這名學生的自豪感,還能促使他自覺以“故事大王”為標桿,不斷尋求自我成長與發展。自獲得“故事大王”稱號以來,這名孤獨癥兒童在朗讀課文時展現出了更為充沛的精力與更高的積極性,逐步克服了專注力不集中的問題。
教師適時的表揚,對于孤獨癥兒童而言如同一針有力的強心劑,能有效激發他們的內在潛力。在教師的適時表揚下,孤獨癥兒童能重拾自信,樹立自我發展的意識,獲得自我成長的動力,在個人成長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2.輕聲提醒。孤獨癥兒童普遍缺乏自我調控的意識與能力,因此,當孤獨癥兒童出現各種古怪行為時,教師可以采取輕聲提醒的方式,喚醒他們的自我調控意識與能力。
上文所述的升旗儀式中的輕聲提醒,就是筆者喚醒孤獨癥兒童自我融合之舉的一種方式。通過自我喚醒,這名學生認識到了在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中大喊大叫是一種不當的行為,并立即停止了這種不當行為。除此之外,當該學生在課堂中隨意走出座位和教室時,筆者也會對其進行輕聲提醒,以此喚醒他的自我調控能力。
四、案例反思
這名患有孤獨癥的學生從最初的行為異常、難以融入集體,到目前的行為正常、能成功融入班級集體的過程體現了融合教育的科學性、合理性與實效性。經過這次融合教育的實踐,筆者深刻認識到,融合教育貴在得法、難在跟蹤、重在喚醒。
(一)有效融合,貴在得法
在實施融合教育的過程中,如果教師所選方法不當,那么融合教育的過程會耗時耗力,且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在這次融合教育的實踐中,筆者曾因為尋找不到適宜的融合教育方法而感到困擾與迷茫,但通過與家長的積極溝通,筆者對這名學生的實際情況有了深入和細致的了解,為后期實施融合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學校領導的支持、社工的積極介入下,筆者結合這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探索出了科學、合理、高效的融合教育方法。得益于恰當的方法,筆者實施的融合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二)有效融合,難在跟蹤
筆者通過堅持不懈地開展跟蹤式的融合教育,發現了該學生記憶力和復述能力卓越這一閃光點,賦予了他“故事大王”的美譽,逐步幫助他樹立了自信心。在“故事大王”這個稱號的指引下,該學生有了對標優秀典范、成為一名出色的“故事大王”的意識。針對該學生的不足之處,筆者進行了持續跟蹤,對其采取了個性化教育策略,幫助該學生改進了不足之處。經過不懈努力,該學生的古怪行為得到了顯著改善,融合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果。
(三)有效融合,重在喚醒
在這次融合教育過程中,筆者通過采取適時表揚、輕聲提醒等方式,幫助該學生樹立了自信心,這些措施使他意識到了自身行為的特殊性,激發了自我融合意識。具體而言,當該學生在課堂上講述課文故事時,筆者及時的表揚讓他認識到了自己出色的記憶力和復述能力,進而產生了成為優秀“故事大王”的積極意愿,增強了他朗讀課文的自信心。在升旗儀式中,當他出現不當行為時,筆者采用了輕聲提醒的方式,讓他意識到了自我情緒調控的重要性,喚醒了他的自我調控意識,提高了他的自我控制能力。
結語
教師要根據孤獨癥兒童的實際情況,依托科學的理論框架,接受專業人士的指導,尋找恰當的融合教育方法。教師要克服挑戰,對孤獨癥兒童進行持續且細致的跟蹤觀察,發現其閃光點,并幫助其改進不足之處,增強融合教育的效果。具體來說,教師要對孤獨癥兒童的優良表現及時給予表揚,對其不當行為予以輕聲的提醒,從而喚醒孤獨癥兒童的自我融合和自我調控意識,促使其主動融入集體,進一步增強融合教育的整體效果。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瀛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