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減貧實踐中,湖南湘西的十八洞村是一個具有“地標”意義的村寨——2013年11月3日,“精準扶貧”理念在這里被首次提出。十余年來,十八洞村已成為展示中國脫貧攻堅成就與經驗的標志性窗口。
2023年11月2日至4日,在“精準扶貧”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際,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策劃組織了“‘十八洞’減貧與發展論壇”。此次論壇以“共享減貧經驗 建設和美鄉村”為主題,共設置一場主論壇和兩場平行分論壇,并同步開展了十八洞村參訪、國際青年“鳳凰夜話——以文旅之筆描繪鄉村振興畫卷”、“走讀中國·湖南體驗行”專題推薦展等活動,深入探討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的方法路徑,有力促進鄉村振興領域交流合作,推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在“十八洞”減貧與發展論壇上,來自剛果(金)、烏干達、老撾、馬拉維等近30個國家的使館人員、智庫專家、國際組織代表、青年網紅等匯聚一堂,共同交流和分享減貧經驗。相關活動通過文字報道、電視新聞、網絡媒體等多種形式進行傳播,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截至當年11月9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中央主流媒體,湖南省內媒體,以及美聯社、彭博社、美國福克斯電視臺等700余家中外媒體對論壇進行了宣傳報道,為打造十八洞國際IP奠定了良好基礎,以實際行動推進了全球減貧事業、促進了全球發展。
“十八洞”減貧與發展論壇的成功舉辦與以下三方面舉措密不可分:
一是堅持高位推動。多次召開調度會,把爭取更大實效作為辦論壇的出發點。論壇內容注重國際化,傳播實踐側重海外受眾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的“世界表達”。
二是堅持務實節儉。論壇期間,不擺鮮花,開幕不搞“炫”儀式;實行報餐制,統一自助餐;免費為企業提供實物展區,協調安排23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充分用好機場、高鐵站電子顯示屏和廣告牌,盡量減少使用寫有宣傳標語的一次性道旗,打出務實節儉的“組合拳”。
三是堅持審慎穩妥。主辦單位牽頭履行主體責任,加強對活動內容的審核把關和論壇全過程管理。與此同時,安排專人指導國際國內重賓接待、線上線下工作開展,確保論壇進展順利。
“‘十八洞’減貧與發展論壇”不僅主動講好了十八洞村脫貧扶貧的故事,廣泛組織了中外嘉賓交流對話,同時也用好了各類媒體平臺開展對外傳播,引發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此論壇迅速有效的傳播效果,不僅加深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農村巨變的認知,也打造了良好的十八洞村國際IP形象。
專家點評
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專家咨詢委員會
十八洞村之變是中國擺脫貧困的生動縮影,為人類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樣本。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以“‘十八洞’減貧與發展論壇”為契機,積極開展對外傳播,全方位展現十八洞村扶貧脫貧的歷程、克服的困難挑戰以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活動以“主論壇+分論壇+配套活動”的形式,通過廣泛組織交流對話,邀請中外嘉賓和媒體記者親身感受、深入了解十八洞村和中國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有效鞏固并促進了減貧成果在更大范圍惠及世界各國人民。
“十八洞”減貧與發展論壇收獲了眾多好評,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是講好中國脫貧攻堅故事,把十八洞村打造成新時代全球知名的紅色地標。講好十八洞村的故事,有助于國際社會了解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二是共享減貧經驗、建設和美鄉村。通過主論壇和“我的鄉村我振興”案例分享,以及十八洞村參訪等系列活動,初步形成了湖南省對外傳播的又一重要窗口和陣地。三是以行動為導向,收獲了高效務實的合作成果。如推出“十八洞”多語種外宣圖書,舉行十八洞村“復興書屋”揭牌儀式等。十八洞村與老撾聽松村締結“國際姊妹村”,開創了湖南省村一級對外友好交流合作的先例。“中國特產·十八洞村館”成為全國首個以村為代表的特產館。
責任編輯:趙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