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不僅將推動形成產業發展新格局,也將對勞動力的需求產生深遠的影響。濟寧市工業技師學院聚焦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創新;技能;人才
課 題:本文系山東省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科研課題“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的應用型人才校企融合培養對策研究”(課題編號:RSJY2024-Z042);“基于現代企業崗位需求的技工院校學生數字化學習力培育策略研究”(課題編號:RSJY2024-Y171)的研究成果。
新質生產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質量的特征,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2024年,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被列為政府十大工作任務之首,需要一批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核心專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技工教育必須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緊密結合,通過改革與創新,培養更多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持續賦能。根據區域精密制造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政企行校”多方聯動,濟寧市工業技師學院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改革與創新實踐,為區域精密制造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一)與時俱進,立足新時代
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實施校企“雙元”培養模式,是技工院校切實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精神的重大舉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體現了創新型人才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學院通過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企業入校辦廠和師生入企進行實踐,健全了“校企協同、雙師帶徒”的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和校企“雙元”育人機制,先后建成了“校中廠”生產實訓車間和“廠中校”人才培養基地,真正做到學生技術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教師理論和實踐教學能力融合、教學基本原理和生產案例融合以及專業建設和產業發展融合,培養契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型技能人才。
(二)齊心協力,校企共擔當
2017年始,學院和山東蒂德精密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蒂德公司)合作開辦數控機床裝調定向班,后續又聯合共建了“蒂德精工產業學院”,將企業生產線搬入學校實訓車間,真正做到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契合,教學過程與生產實際銜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互通。山東省首席技師徐新武被聘為“特聘教授”,他和專業教師共同教授、指導學生進行數控機床裝配實訓教學和加工生產,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目前,學院與山東聯誠精密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誠公司)共同建設“廠中校”培養基地,促進產教融合。針對聯誠公司需要的工種,設置專業,開設企業訂單班,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特色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對技工教育的需求。中級工學生在學院進行“校企雙制,工學一體”的理論學習和實訓,高級工或預備技師學生在企業生產一線生產工作和提升技能。結合自身所學專業知識,學生不斷強化職業技能,掌握企業生產操作技術,成長為區域精密制造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人才。
(三)加強宣傳,擴大影響力
學院大力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創新校企“雙元”人才培養模式。已建好的“校中廠”蒂德裝配中心和在建的“廠中校”聯誠技能人才培養基地,是學院聚焦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兩大成功試點,為區域精密制造業培養了大量創新型高技能人才,成為濟寧市“制造強市”建設的基礎力量。
作為全國重點技工院校之一,學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發力,致力于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職業教育改革標桿。學院攜手蒂德公司、聯誠公司和經典集團等精密制造業領軍企業,努力探索校企“雙元”育人標準,構建區域精密制造行業職業教育共同體。通過共享區域職業教育新標準、新模式,為周邊職業教育發展“授之以漁”。學院現已與區域內的40余所院校、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幫助“走出去”的高精尖企業培養本土技能人才、開拓市場,為建設“制造強市”儲備技能人才。
(四)抓住機遇,展現新作為
在“政企行”三方的大力支持下,學院繼續主動與行業企業對接,建立校企命運共同體,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并創新“雙元”育人模式,開展職業教育改革,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質增效。
學院具體圍繞學生成長成才和綜合素質提升,加速推進校企雙元育人:共建平臺,探索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為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共育人才,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路徑,提供培養方向和實踐途徑;共享資源,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加大合作力度。通過校企政行多方共同努力,將企業實景化生產與技工教育深入融合,把專業建到優質企業,把課堂搬進生產車間,把教學辦到工作崗位,把人才培養嵌入企業管理與生產,實現辦學條件和培養質量雙提升,培養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實現現代企業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發展。
(一)“校中廠”蒂德裝配中心七載耕耘,育才成績斐然
為了培養更多優秀的高技能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夠實現高技能人才“本土化”,學院和蒂德公司合作開辦了定向班。徐新武受托入駐院校,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裝配技能培養人才。徐新武是山東省首席技師,從事機床裝配30多年,憑借著精湛的技術,在工作中精益求精、開拓創新,成為精密機床裝配、培訓的技術達人,曾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及“全國技術能手”等30多項榮譽稱號。
“校企雙向互補”,強化新質生產力勞動者培養。徐新武和學院專業教師張英杰等人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和校企雙方優質資源共育人才,收到了“1+1>2”的效果,形成了以生產項目為載體,以新工藝、新技術為核心的技能人才共培共享機制,強化新質生產力高素質勞動者培養。真正做到企業專家進入學院生產工作站現場教學,與專業教師共同合作開發教材,讓教師走進企業參與一線研發工作,學生在生產過程中同步學習提高。今年,有七個定向班的近150多名高級工和80多名預備技師畢業走向工作崗位,他們入職公司后成為技術骨干,迅速填補了公司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缺口,助推蒂德公司高質量發展,展現了新質生產力勞動者的時代風采。
(二)“廠中校”聯誠培養基地攜手育才,砥礪前行
為進一步加強學院與企業的合作,提高高技能人才培養契合度,學院與聯誠公司共建“廠中校”,形成技工教育和優質企業培養合力,攜手共助學生成長成才,助力區域精密制造產業發展。
學院與聯誠公司共同打造訂單班。高級班學生,經過中級工三年在校學習和高級工兩年校企雙方協同培養,迅速掌握了聯誠公司生產一線技術,較快地適應了生產一線工作,滿足了企業對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學院和企業在校企雙元育人實踐中,培養技能人才,為精密制造企業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一)守正創新,強基賦能
在產教融合的基礎上,學院總結歷年校企合作經驗,形成工作模式,在學院內進行推廣試行,促進其他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同時,學院持續開展校企“雙元”育人創新研究,比如蒂德公司、聯誠公司等校企合作相關專業合作升級更新。精密制造產業需要深厚的高新技術積累和企業文化積淀,學院與相關單位有著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通過研究,賦能傳統專業時代新內涵,老牌專業也能煥發新活力,培養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創新型技能人才,這些人才仍是區域精密制造企業爭奪的“香餑餑”。
(二)提質增效,打造品牌
學院立足校企互利雙贏之基、技術革新之基和人才培養之基,校企雙方充分利用互補優勢,為企業增值,為學生賦能,取得了明顯成效。學院堅持科技引領、校企協同,激發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活力,助力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構建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聚力打造精密制造行業創新型技能人才培養高地,不斷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打造校企“雙元”育人特色職教品牌。
(一)融企于校,以新育人
構建互融共通、共贏共長的校企命運共同體,既是深化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的必然選擇,也是放大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通的聚變效應。學院積極爭取政策支持,促成產教共融合力,完善利益共享機制,創新共同體融通發展形態。完善校企合作機制、拓寬合作空間,推進崗位人才需求和學生職業培養標準的全方位對接,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堅持校企緊密合作、“雙元”育人的辦學模式,不斷增強專業與產業契合度,促進教學內容和先進科技共頻共振,形成互利共贏的局面。
(二)經驗推廣,協同發展
為更好發揮技工教育在創新型技能人才培養中的優勢,學院今后將依托濟寧市精密制造業聯盟和濟寧市技工教育集團,圍繞校企合作的核心紐帶,以協同創新為基礎,打破學校與企業、教育與職業的邊界,促進育人與用人相融合,探索產業增效、師生賦能的產教融合實踐,創新和推廣校企“雙元”命運共同體發展模式,加快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技能人才,為打造精密制造業創新發展高地貢獻力量,助推新質生產力與技工教育協同創新發展。
[1]葛曉波.職業院校校企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時代意蘊、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21(31).
[2]冷虹雨.基于共生理論的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建設框架與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31).
[3]姜朝暉,金紫薇.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重慶高教研究,2024(1).
[4]陸宇正.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邏輯理路、發展圖景與實踐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3(34).
[5]申研瑞.新質生產力與產教深度融合雙向賦能: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校科技,2024(10).
(作者:張英杰、李剛,濟寧市工業技師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