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方:在非洲人追求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中,像很多非洲思想家一直說的,殖民統治給其造成了巨大的困境,也就是說西方殖民者不允許非洲有發展權。獨立后,非洲國家把追求發展權都寫在各自國家的發展綱領里。因此,非洲人骨子里一直有在工業化路上追趕的沖動。非洲國家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非洲工業化最初嘗試的階段里,其實幾乎所有的非洲國家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間,非洲工業年增長率平均值達7.5%。不過,非洲國家發展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有些國家工業化發展有很大進步,比如南非、尼日利亞,也有國家工業化發展較慢。
然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機爆發后,石油價格暴漲,非洲國家收支平衡出現問題,后又很快遭遇到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盛行和西方新右派上臺的時間節點。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個現象:很多非洲國家在出口原油或其他大宗商品的同時,還要從其他國家和地區購買油品,來滿足自身交通、工業發展需要。像贊比亞當時的情況就是,1965年白人史密斯政府宣布羅德西亞(即今日津巴布韋)獨立之時,南非白人政府也控制了贊比亞向海外出口的通道,贊比亞出口的銅因而需要用飛機往外運送,它所需要的油品也要用飛機往回運。這也是當時中國援建坦贊鐵路的背景。與此同時,新自由主義盛行后,西方要求非洲國家實行經濟全盤自由化、市場化,國有企業私有化,逼迫非洲國家放棄經濟領域的控制權,非洲本就脆弱的經濟出現了嚴重不調。上世紀80年代,非洲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平均下降8.3%,導致了非洲陷入“失去的十年”。在這個過程中,非洲不是繼續推進工業化發展,而是被迫經歷了“去工業化”階段。有一些人說,21世紀以來,中國在非洲的作為,尤其是出口到非洲的廉價產品,引發了非洲的“去工業化”。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非洲“去工業化”是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自由主義盛行之時開始的,幾乎所有的非洲國家都出現了這樣的趨勢。直到2011年左右,隨著非洲與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形成越來越多的合作以后,才帶動了非洲制造業再次起步,我們也因此稱之為非洲“再工業化”。盡管如此,非洲制造業發展程度仍不及1974年前后。這足以證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非洲工業化到底經歷了怎樣一個被破壞的歷程。非洲國家當時的政策主權事實上是被奪走的,這對其現代化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和破壞作用。
新自由主義對非洲國家金融領域也造成了負面影響。在實行市場化的過程中,非洲各個國家金融都被納入到以美元為基礎的全球金融體系中。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和國際信貸的緊縮,導致非洲債務危機的出現。當然,非洲種植業、礦業有一定發展,也掙得了一些外匯收入,但是這些外匯收入又都被不斷地用來還債和付高昂的利息,非洲國家還需要拿美元去進口糧食、成品油和其他工業品,因此陷入了舉債還債的惡性循環中。我們近期在津巴布韋調研,這個國家也曾陷入這種惡性循環。津政府目前對出口企業外匯收入實行強制結匯政策。2023年,為應對急劇下跌的津元匯率,津政府將各行業外匯留存比例統一調整為75%,剩下的25%強制結匯,目的是拿這些錢去還債。西方把非洲牢牢地捆綁在以美元為基礎的全球金融體制上,最終非洲國家經濟被國際金融資本所掌控。這些也使非洲實現現代化的條件越來越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