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宣部牽頭,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八部委聯合統籌,“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簡稱“古文字工程”)從2020年11月開始實施。2021年5月,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成為首批古文字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單位。
古文字從歷史中走來,至今仍活躍在中國人的日常。而讓大眾知其是如何走來,在當下能發揮什么功能,又可為未來貢獻什么智慧,是博物館的責任,也是了不起的漢字生生不息的密碼。
古文字與考古互證
根據甲骨文記載,晚商王朝經常在其西部邊境與“工方”“鬼方”等勢力爭斗。晚商王朝的西部邊境位于今天的晉南地區,但長期以來,這一區域很少發現晚商遺存,難以支撐學術界對于古文字記載相關歷史的深入研究。國博承擔的古文字工程子項目“晚商王朝經營邊境的考古學觀察”,通過考古工作,揭開了這一學術謎題。
國博考古院田野考古研究所所長田偉說:“數年來,我們在晉南新發現的晚商遺址,都處在盆地東部邊緣的險要地帶,扼守通往晚商都城(今河南安陽)的交通要道,成為‘大邑商’的西部屏障,印證了甲骨文所載西部邊境的各類爭斗,成為古文字與考古發現互證的生動實踐。”
2021年,通過田野考古調查,國博團隊在絳縣喬野寨遺址發現晚商居址遺存,結合以往的考古發現認為,晉南晚商遺存主要分布在盆地東部的邊緣地帶,有些已經進入山內。這一發現為尋找更多晚商遺存提供了線索。
2023年春季,國博考古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學合作,在著名的浮山橋北晚商墓地周邊開展調查,發現豐富的晚商遺存,確認該遺址是一處頗具規模的晚商遺址,屬區域中心之所在。
晉中靈石的旌介晚商墓地對應的遺址何在,是學術界久未解決的問題。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曾在為《靈石旌介》所撰之序中,呼吁大家尋找該墓地對應的遺址。2023年夏季,國博考古院、社會教育部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靈石縣文管所合作,借國博開展成人考古研學活動的契機,帶領研學隊員在墓地周邊開展調查,找到了學界關注的遺址,在其中發現房址、窖穴、灰坑、陶窯等遺跡,基本搞清了遺址范圍,揭開這一重要的學術謎題。
建立古文字數字化資源庫
如何在妥善保護文物的同時,對文物進行深入研究,是當代文博工作者面臨的任務和挑戰。比如,國博收藏有很多紋飾精美、銘文豐富的青銅器,按照傳統工藝,需要通過捶拓才能獲得紋飾和銘文等信息,但必須承認,捶拓等傳統手段在操作過程中,會對文物本身造成一定傷害。
國博數據管理與分析中心數據采集室主任李洋介紹,團隊依托古文字工程課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金文數據采集與整理”,基于高精度三維數據,結合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提取青銅器上的紋樣,生成線圖;對帶有銘文的青銅器,則形成文物的數字化拓片。
2022年,以國博館藏獸面紋青銅鼎為研究對象,這件器物的平面圖像和紋飾展開圖被精確繪制出來,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更為準確的一手材料;2023-2024年,在不斷進行數據測試與算法改進后,以秦公簋等銘文銅器的三維數據為實驗對象,成功獲得了曲面文物的數字拓片。
國博致力于建立全面的古文字數字化資源庫,包括甲骨文、金文、錢幣文字的基礎信息和二維圖像。國博數據管理與分析中心主任李華飆介紹,國博已經在甲骨文、金文、錢幣文字的著錄、整理、研究等基礎性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數字化平臺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包含古文字及相關藏品信息和圖像的研究數據庫、數據管理系統和知識服務系統”。
李華飆說,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該平臺能夠檢測和識別古文字字符,為專家學者和公眾提供便捷的研究和知識服務,“用戶可以進行現代漢字關鍵詞檢索,查詢相應的古文字和館藏文物數據;還可以上傳古文字文物圖片,識別圖片上的古文字并給出相應的現代漢字”。
普及推廣是國博古文字工作重點所在。國博社會教育部黃宋說:“我們通過制作古文字主題的動畫短片、真人課本劇、微視頻等新形式,拓展了研究、教學和傳播渠道;采取線上直播和線下進校園等形式進行推廣,線下覆蓋北京、新疆等地學生近千人,線上點擊量破百萬。”
甲骨之王天氣瓶、“土方入侵”涂朱刻辭卜骨樹脂冰箱貼、虢季子白青銅盤擺件、長樂未央紅手繩……國博經營開發部副主任廖飛介紹,國博聘請古文字領域專家,培訓文創設計師,迄今已開發了50余款古文字相關文創產品。
廖飛說:“古文字的文創開發重點要突出‘文字’,以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書法藝術等主要內容,將其轉化為符合現代審美并具有實用性的產品,并盡可能地使文創產品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