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校長致辭既是傳承大學精神的重要載體,又是引領卓越人才成長的關鍵旗幟。選取38所“雙一流”大學本科生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文本,運用內(nèi)容分析法研究發(fā)現(xiàn):校長致辭具有篇幅簡短凝練、彰顯以生為本情懷的特點,并且內(nèi)容豐富全面,具有指引學生成長方向的作用。但也存在諸多缺撼:同盟話語尚未形成,情感共鳴有待加深;致辭結構基本雷同,個性特征普遍缺失;致辭內(nèi)容略顯空泛,育人效果亟待提升。針對上述缺憾,以引領卓越人才成長為目標,提出如下建議:尋求話語平衡,重塑以生為本教育理念;營造民主氛圍,努力塑造學生卓越品質(zhì);彰顯個性特征,不斷提升致辭育人效果。
[關鍵詞]雙一流;大學校長;畢業(yè)致辭;卓越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4)05-0001-09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5.001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堅持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qū)動”的新論斷。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大力培養(yǎng)使用戰(zhàn)略科學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chuàng)新團隊,造就規(guī)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培養(yǎng)大批卓越工程師。大學校長是大學的核心和靈魂,是大學精神的塑造者和弘揚者,對于推動教育強國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領卓越人才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畢業(yè)致辭作為校長對即將遠行的學子講授的最后一課,作為“三全育人”工作中文化育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會對畢業(yè)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2010年,時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教授16分鐘的畢業(yè)致辭,獲得掌聲30余次,現(xiàn)場7 000余名學子起身高呼:“根叔!根叔!”可謂是“盛況空前”,至此大學校長的畢業(yè)致辭越來越引人關注甚至惹人爭議。從北京大學校長的“咆哮體”到清華大學校長的“凡客體”,再到2023年西南某“雙一流”大學校長畢業(yè)致辭疑似“抄襲”,以及南方某知名大學校長畢業(yè)致辭被指“通篇讀稿,說不出完整話”,大學校長的畢業(yè)演說已不是單純的校園文化活動,甚至成為牽動輿論的社會熱點事件。
大學校長的演講是以言辭塑造大學精神,從而喚醒青年學生對大學理想的追求,引領卓越人才成長的方向。梳理文獻發(fā)現(xiàn),近年來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學校長致辭的功能與價值分析。致辭是典禮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依附于典禮儀式,并服從典禮儀式的功能要求:凝聚人心,創(chuàng)造或增強集體感、歸屬感和責任感[1]。新時代中國大學校長的講話進入一個價值多元時期,力圖以大學精神的光芒照亮學生的前行道路[2],大學校長致辭具有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3],并具有價值引領、情感激勵、文化傳承、人格塑造等教育功能[4]。校長致辭本身“還具有傳承校園精神、鐫刻文化記憶、呼應時代主題、滿足大眾文化需求等潛在的隱性文化育人意蘊”[5],高校肩負著為國育才,培養(yǎng)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卓越人才的重擔。卓越人才培養(yǎng)計劃凸顯的是“成人”教育,研究型教育的基礎任務是找準自身辦學定位,確保教育使命緊密圍繞卓越人才培養(yǎng)[6]。但是,目前鮮有學者探討大學校長畢業(yè)典禮致辭的文體特征,特別是運用內(nèi)容分析法剖析“雙一流”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的研究成果更是單薄。那么,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有何特征,傳播效果如何,怎樣的畢業(yè)致辭才能打動學生、凝聚人心、啟迪智慧,甚至成為引領卓越人才成長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并深入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雙一流”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的特征
內(nèi)容分析法是對顯性傳播內(nèi)容進行客觀、系統(tǒng)和定量描述與分析的研究方法,具有研究對象不受干擾、研究過程可重復、非結構化程度高等特征。根據(jù)《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教研函〔2017〕2號)附件中列出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共有42所大學入圍,其中A類36所,B類6所。本文從中選取38所“雙一流”建設高校2023年本科生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文本,對其進行抽樣、分類和編碼,展開定量分析、統(tǒng)計描述,最終梳理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篇幅簡短凝練,彰顯以生為本情懷
為了從總體上把握“雙一流”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的語言特征,本文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匯分析方法,對搜集到的“雙一流”大學畢業(yè)致辭標題的文字表述和句式結構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標題文字使用頻率最高為四言八字形式,占比31.58%;其次是一句話形式出現(xiàn)11次,占比28.95%。這兩種表述方式合計占比60.53%,表明大多數(shù)“雙一流”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標題具有文字凝練、語言簡潔、句式工整等特點。例如北京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標題是《星辰為引,博雅知行》、清華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標題是《敏察情緒,善用理智》、華東師范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標題是《風雨兼程,止于至善》。“漢語之所以是美的,因為它有整齊的美,抑揚的美,回環(huán)的美。這些都是音樂所具備的,所以語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說是語言的音樂美。”[7]相比之下,大學校長畢業(yè)致辭標題采用六言十二字和七言十四字的形式偏低,分別為1次和2次。一方面,從語言結構考查,選用詞組作為標題,體現(xiàn)了簡潔精煉的原則;另一方面,從傳播效果分析,以短句作為標題,更容易吸引聽眾的注意力。為了比較畢業(yè)致辭的分量,本文對38篇致辭文本的篇幅進行區(qū)分,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見表1。
由表1可知,2023年“雙一流”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總字數(shù)將近10萬字,平均每篇致辭約2 632字。我們按照文本字數(shù),將致辭劃分為4類:A類致辭即文本小于2 000字的共計13篇,占比34.21%;B類致辭文本即文本字數(shù)在2 000—3 000字的共計15篇,占比39.47%;C類致辭即文本字數(shù)在3 001—4 000字的共計5篇,占比13.16%;D類致辭即文本字數(shù)大于4 000字的共計5篇,占比13.16%。由此可見,大約53%的“雙一流”大學校長致辭文本在2 000—4 000字之間,若按演講1分鐘/200字的標準語速,講話時間大約為10—20分鐘。有學者調(diào)查顯示:與歐美大學校長大多出身于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領域相反,我國“雙一流”大學校長中,出身于理工科的約占75%,人文社會科學背景的現(xiàn)任校長嚴重匱乏[8]?!半p一流”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篇幅整體精練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理工科出身校長們的務實作風。當然也有例外,2020年,重慶大學畢業(yè)典禮遭遇大雨,時任校長張興益在致辭時只念了《擁抱改變》的標題,還調(diào)侃道“好雨知時節(jié)”。無獨有偶,2023年西南政法大學畢業(yè)典禮同樣因為天氣原因,時任校長付子堂把準備好的演講稿濃縮成一句話——“知行合一致良知,德法兼修事上練”。善于隨機應變,懂得換位思考,真心體諒學生,不僅彰顯了學校以生為本的教育情懷,而且詮釋了大學寬厚仁愛的精神內(nèi)核。
(二)內(nèi)容豐富全面,指引學生成長方向
為了從整體上把握畢業(yè)致辭的框架結構,本文對38篇致辭文本進行分類編碼,通過分析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畢業(yè)致辭具有相對固定的框架結構,呈現(xiàn)豐富全面的內(nèi)容信息。具體而言:致辭內(nèi)容大致分為祝賀致謝、熱點事件、希望寄語、未來期待4個父節(jié)點,形成畢業(yè)生與教職工、國家事件與學校事件、個人取向與國家取向、美好祝愿與文化傳承8個一級節(jié)點,各節(jié)點示例及參考點數(shù)見表2。
當代中國大學校長既需要立足我國國情,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培養(yǎng)造就大批卓越人才,又要立足中國大地辦大學,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的能力,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大學的中國范式。因此,從父節(jié)點來看,排在前兩位的依次是熱點事件和希望寄語,排在后兩位的分別是未來期待和祝賀致謝,這意味著“雙一流”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普遍注重熱點事件的梳理和殷切期望的表達。從熱點事件分析,國家事件聚焦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黨的二十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學校事件集中于杰出校友的介紹、榮譽成就的回顧與精神傳統(tǒng)的繼承。為了全面把握“雙一流”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的主題和內(nèi)容,本文運用NVivo14軟件對畢業(yè)致辭文本進行詞云分析。“詞云”是根據(jù)文本中詞匯出現(xiàn)頻率的高低集中顯示高頻詞,通過“關鍵詞渲染”或“關鍵詞云層”,從而過濾掉多余的文本信息,使讀者可以直觀、清晰、生動地把握文本主旨?!半p一流”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高頻詞匯云見圖1。卓越人才的培養(yǎng)要注重思想政治素質(zhì)、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自主個性4方面的發(fā)展[9]。鄭慶華指出卓越人才應當具備5個特征:胸懷信念、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技術一流、具有自我迭代和跨界學習的方法論以及具有扎實的理論和工程實踐能力[10]。本研究發(fā)現(xiàn)“雙一流”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引領卓越人才成長主要體現(xiàn)在3個方面。
1.立足職業(yè)發(fā)展引領。卓越人才的培養(yǎng)離不開“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的解答。有學者通過對中國卓越青年科學家的成長特征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卓越青年科學家緊跟世界科技發(fā)展步伐,其主要科技成果屬于國際前沿科技創(chuàng)新領域重點關注的研究問題[11]。卓越人才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擁有寬廣的專業(yè)知識和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具有出色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敢于肩負時代賦予的重任,牢記科技報國的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與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復興緊密結合起來。根據(jù)“雙一流”大學校長畢業(yè)致辭高頻詞匯云圖,在剔除“同學”“學生”“大家”“你們”等無意義詞語后,研究發(fā)現(xiàn)奮斗、拼搏、創(chuàng)新、擔當、堅定、立志等成為大學校長畢業(yè)致辭個人價值的重要取向。當前世界正處于新一輪產(chǎn)業(yè)革命與科技變革的浪潮之中,尤其是我國在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出現(xiàn)“卡脖子”問題后,練就過硬本領、投身科技報國、堪當時代重任、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大學校長畢業(yè)致辭的重要主題,也是引領卓越人才成長的關鍵方面。如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希望畢業(yè)生“志存高遠、勇?lián)厝?,積極投身基礎研究,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堅定文化自信,促進中華文化傳承發(fā)展,為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貢獻青春的能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正如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囑托畢業(yè)生時所說的,“廣大青年要立志民族復興,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爭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又如四川大學校長汪勁松囑托畢業(yè)生“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無論此后芬芳滿路,還是荊棘叢林,都希望同學們把個人發(fā)展放到大環(huán)境中去思考,把自身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之中”。
2.聚焦品德信念浸潤。根據(jù)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T·霍爾提出的語境文化理論,中國文化屬于典型的“高語境文化”,具有內(nèi)隱、高承諾、人際關系緊密等特征;美國文化屬于鮮明的“低語境文化”,呈現(xiàn)外顯、低承諾、人際關系松散等標志[12]。反映在中美大學校長畢業(yè)致辭的內(nèi)容上,與美國大學校長崇尚個人權利、鼓勵展現(xiàn)自我、強調(diào)民主自由不同,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增強民族凝聚力、注重道德修養(yǎng)成為中國“雙一流”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的共同基調(diào),愛國、奉獻、責任、擔當、使命等構成了中國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的主流價值觀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新時期卓越人才的培育必然注重理想信念的浸潤,道德品質(zhì)的培育,獨立人格的樹立,家國情懷的養(yǎng)成?!皭蹏?,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保?3]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王希勤期待青年學生“以堅定的信心、飽滿的熱情、奮發(fā)的姿態(tài)投身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在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征程中成就精彩人生”;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則寄語當代學子“大家生逢其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生力軍、主力軍。時代是成就人生的最好舞臺和最好機遇,要把理想融入國家發(fā)展和民族復興中去,始終立足于黨之大計、國之大者、民之大利來干事創(chuàng)業(yè)”。
3.關注生活狀態(tài)導向。拔尖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要以促進學生個體卓越成長、發(fā)展為依托,有益于實現(xiàn)系統(tǒng)的、可持續(xù)的良性發(fā)展[14]。青年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其精神狀態(tài)和生活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近年來,“內(nèi)卷”與“躺平”成為青年生活狀態(tài)的重要表征,一方面引發(fā)筋疲力竭、體能下降等身體健康問題,另一方面產(chǎn)生焦慮不安、抑郁煩躁等負面心理情緒。因而,既要避免“內(nèi)卷”,又要拒絕“佛系”。躺平永遠無法挺直個人和民族的脊梁,也難以收獲個人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大連理工大學校長賈振元叮囑同學們:“當走出校園,會遭遇生活的壓力、工作的焦慮,一帆風順從來不是事業(yè)常態(tài)、人生常態(tài),我們要不為困難卻步、不向挫折低頭、不因失敗頹廢。”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呼吁廣大青年:“學會愛、表達愛,從愛己、愛人、愛事業(yè)到愛國家,以大愛擔當重任,以熱愛追求夢想,以愛心溫暖他人,用愛去開創(chuàng)屬于你們的幸福人生?!睆偷┐髮W校長金力寄語同學們:“擁有堅定的信仰、頑強的斗志和不竭的動力,不被彷徨困倦、不被焦慮消磨、不被挫折阻擊,才能完成長途跋涉、體驗到更多更美的風景?!比A東師范大學校長錢旭紅期盼同學們:“學會敬畏和規(guī)避無謂的兇險,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珍愛生命、不靠危墻、不入死地,重視本質(zhì)安全,恪守職責安全?!彼?,卓越人才成長既要注重職業(yè)發(fā)展、理想信念,也要立足于自我對美好生活樣態(tài)的追求,在滿足外部社會價值與尋求個體內(nèi)在成長二者中達成微妙平衡。
二、“雙一流”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的缺憾
雖然校長致辭不是既成的政策文本,而是帶有個性特征的自由演說,不具有統(tǒng)一的框架和固定的格式,但它仍然能反映大學的精神傳統(tǒng),折射學校的辦學理念,彰顯校長的人格魅力。倘若以此為依據(jù)和標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部分大學校長致辭存在同質(zhì)化、模式化、教條化等缺憾,距校長演講要內(nèi)化為學生的精神燈塔、外化為學生的行動指南還存在一定的距離。
(一)同盟話語尚未形成,情感共鳴有待加深
人稱用語是指談話雙方用話語來傳達信息時的相互稱呼,通常分為第一人稱用語、第二人稱用語和第三人稱用語。人稱用語在演講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反映了人際關系的親疏程度,表明了說話人對聽眾的情感態(tài)度。選擇不同的人稱用語,可以調(diào)整彼此心理距離,從而達到最佳的致辭功效。
從“文化權力距離”,即組織中地位較低者對地位較高者的接受或服從程度分析,中國權力距離指數(shù)較高,人們普遍默認社會等級與長者權威;西方權力距離指數(shù)較低,人們對權力分配的不公正現(xiàn)象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體現(xiàn)在校長致辭上,中國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中第二人稱(你們)出現(xiàn)頻率最高(見表3)。第二人稱在致辭中的頻繁運用容易生成莊重、嚴肅的交際氛圍,形成演講者凌駕于受眾之上的特殊身份,不利于同盟性話語的構建。而第一人稱的使用可以起到帶領聽眾參與到講話中的作用,達到渾然一體、親切友善、自然隨和的語用效果。尤其是第一人稱復數(shù)“我們”具有共情作用,是言語雙方實現(xiàn)情感互動、拉近彼此距離的重要手段,是思想上達成共識、行動上做到統(tǒng)一的有效手段。遺憾的是,中國大學校長畢業(yè)典禮致辭中第一人稱使用頻率偏低,在有限的以校長為第一人稱的語句中,基本上采用“我相信”“我希望”“我提議”等將自己排除在群體之外帶有要求、指示甚至命令的表述方式,這樣無意中拉開了校長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造成了兩者的心理隔閡,難以達到凝聚人心、激發(fā)情感共鳴、引領個體成長的效果。比如,當校長對學生呼吁“你們要向×××學習”“×××是你們的榜樣”時,實際上是把自己拋開了。如果換一種說法,“我們要向×××學習”“×××是我們的榜樣”,那么,這個“我們”是包含“我”的,校長是把本人融入進去的。相信學生更愿意聽到的是“我們”,更希望校長跟“我們”是“在一起”的。事實上,校長想要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渴望塑造學生無可厚非。但人的積極性主要是靠自己調(diào)動的,人的靈魂根本上是自己塑造的。教育只是“幫助個人自由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一律”[15]。高水平校長最擅長的就是憑借自身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學識涵養(yǎng)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廣而言之,當師長講完內(nèi)容詢問學生是否聽懂時,也最好把常用的“你們都聽明白了嗎”這句話改成“我都講清楚了嗎”,從而把師生間的距離用話語拉近。師長要多自我反思,勤自我檢查,常自我改進。這樣更容易引發(fā)情感共鳴,提升校長畢業(yè)致辭引領卓越人才成長的功效。
(二)致辭結構基本雷同,個性特征普遍缺失
高質(zhì)量發(fā)展并非同一性發(fā)展,而是以創(chuàng)新驅(qū)動為表征的特色化發(fā)展;高水平致辭沒有固定的模板,而是校長在凝練大學文化、歷史傳統(tǒng)、辦學特色基礎上的個性化吐露。然而,筆者對篇幅在2 000—3 000字之間的15所“雙一流”大學校長畢業(yè)致辭文本進行細分發(fā)現(xiàn),校長致辭具有結構基本雷同、個性特征普遍缺失的問題。大致由祝賀致謝、熱點事件、希望寄語、未來期待等4部分組成,其中祝賀與致謝部分篇幅最少,希望與寄語部分比重偏高,各類目占比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見表4。
首先,表達祝賀。包括恭賀學子順利畢業(yè)、感謝教職員工辛勤付出等。從表4可知,該部分所占比最低,平均占比10.67%。其次,事件回顧。通??偨Y過去4年學校取得的主要業(yè)績,描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背景下國內(nèi)外的熱點事件,該部分平均占比36.97%。其中內(nèi)容最多的為西北工業(yè)大學,占全文比重為48.57%。從社會文化心理分析,中國社會相較西方社會更注重形象的塑造與品牌的維護,校長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展現(xiàn)學校的光輝形象,宣傳學校的優(yōu)秀典型,發(fā)揮榜樣的引領作用。中國的文化語境很難出現(xiàn)類似時任哈佛大學校長德里克·博克在哈佛大學建校350周年上所發(fā)表的通篇充斥著“憂慮”的校慶演說。再次,提出希望。包括校長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工作經(jīng)歷、憧憬美好的未來、表達由衷的期待等,平均占比37.97%,整體比重最高。最后,未來寄語。通常會使用“奮斗”“拼搏”“團結”“貢獻”等詞匯,有幾句耳熟能詳?shù)脑挘骸笆澜缯幱诎倌晡从兄笞兙?,時不我待,只爭朝夕”“今天你以母校為榮,明天母校以你為榮”“你們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祖國的未來寄托在你們身上”。畢業(yè)致辭作為校長對即將遠行的學子的送別,自然少不了殷殷囑托和諄諄教導。但如果習慣于從國際背景、時代特征、校園事件輪番道來,框架固定、內(nèi)容雷同、主題泛化,既不關注學生當下的生存境遇,也不理會學生日后的發(fā)展前景,那么這樣的致辭不但不會吸引學生的注意,而且也難以引領他們的人生旅程。大學校長畢業(yè)致辭應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與思維品質(zhì),聚焦學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養(yǎng)成,為其未來指明方向、提供動力。
(三)致辭內(nèi)容略顯貧乏,育人效果亟待提升
大學校長的畢業(yè)致辭,既不是約定俗成的走流程,也不是照本宣科的念文稿,而應該貫穿校長對大學的理想與信念、學生的責任與擔當?shù)葐栴}的深入思考,展現(xiàn)開闊的精神氣象、閃爍智慧的學術鋒芒和人生光彩??稍S多大學校長致辭文本不是早有庫存,就是請人代寫,缺少思想深度,沒有真情實感,充斥著固定的套話、漂亮的空話、正確的廢話,像時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那樣在畢業(yè)典禮上全程脫稿、充滿深情的演講鳳毛麟角。時任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批評部分大學校長的言論時說:“不懂教育,也不研究教育,只會說官話,而不會說行話。”[16]不少畢業(yè)致辭自然給人老調(diào)重彈、冗長乏味、空洞無物之感。如南方某知名大學校長在畢業(yè)典禮致辭中說,希望同學們忠于祖國和人民,堅定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信念、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牢牢把握人生之舵。該校長在致辭中既沒有生動的案例加以佐證,也缺少鮮活的素材予以說明,對卓越人才的職業(yè)發(fā)展引領和品德浸潤效果不佳。難怪有學生聽后抱怨,“本來對畢業(yè)典禮充滿期待,可校長就像是例行公事一樣把稿子念完,面無表情,令人失望”。雖然部分致辭為了迎合學生口味、為了追求現(xiàn)場效果而有意媚俗,把流行的網(wǎng)絡語言和時尚的搞笑段子雜糅其中,但也僅僅是語言文字的微調(diào),而非思想境界的升華,甚至帶有明顯的作秀痕跡,沖淡了畢業(yè)典禮本身的莊重功能。有學者認為,當代中國大學校長既是官員又是學者,既從事行政又研究學術,以目前情況看,官員身份高于學者身份,行政身份高于學術身份[17]。身份的頻繁切換使校長很難全身心投入到大學之中,“校長講演程式化,校長講演不過是大學教育流水線上功能化的點綴”[18]。此外,籌劃畢業(yè)典禮通常是少數(shù)人的職責,出席畢業(yè)典禮往往是優(yōu)秀學生的專利,使得原本具有強化集體意識、產(chǎn)生凝聚作用、培育母校情結的畢業(yè)典禮異化為學生被迫參加的活動,學生淪為校方規(guī)定劇情中的“群眾演員”,成為舞臺劇上的“提線木偶”。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內(nèi)心需求沒有受到足夠關注、精神世界沒有感到倍受鼓舞、自我行動沒有獲得有效指導,校長畢業(yè)致辭的育人功效自然難以充分發(fā)揮。
三、完善“雙一流”大學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的建議
2022年2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打造“雙一流”既需要充足的經(jīng)費投入和健全的體制機制,也需要優(yōu)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肥沃的文化土壤。而作為傳播大學文化的重要載體,校長致辭不但要有鮮明的個性,更要有深刻的內(nèi)涵?!按髮W有兩樣東西不可或缺:一是她的歷史感,二是她的生命感。大學校長的演講是將兩者完美結合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chǎn)?!保?9]通過分析我國“雙一流”大學本科生畢業(yè)典禮校長致辭的內(nèi)容,對我們至少有以下啟示。
(一)尋求話語平衡,重塑以生為本教育理念
畢業(yè)典禮既是大學的基本儀式,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畢業(yè)典禮不僅給大學生涯畫上圓滿的句號,更能讓學子體悟到知識的尊嚴、學位的尊嚴、學府的尊嚴。而作為畢業(yè)典禮重要環(huán)節(jié)的校長致辭應在同盟性話語和權威性話語之間尋求平衡,既要生動活潑,又不能貧乏膚淺;既要個性鮮明,又不能嘩眾取寵;既要有思想深度,又要有生活氣息。耶魯大學早已形成共識“你們(學生)就是大學”,中國大學也在重塑“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以生為本的高質(zhì)量教育,需要逐步回歸教育的順應天性、涵養(yǎng)心智、促進身心和諧發(fā)展、提升綜合素養(yǎng)的“育人”功能[20]。因此,一方面,校長只有放低身段去平視學生、放緩腳步去觀察學生、放下面子去親近學生,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引發(fā)情感的共鳴。時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校長羅伯特·斯普爾曾言:“我們必須向?qū)W生表示敬意,學生是一所大學存在的主要原因?!笔聦嵣?,學校不僅應對學生充滿敬意、還應對學生滿懷愛意、飽含情意,甚至是表達歉意。正如時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在畢業(yè)致辭中的深情回顧,“我記得你們的自行車和熱水瓶常常被偷,記得你們?yōu)閾屨甲欢冻龅钠D辛;記得你們在寒冷的冬天手腳冰涼,記得你們在炎熱的夏季徹夜難眠;記得食堂常常讓你們生氣……但愿華中大尤其要有關于校園丑陋的記憶。只要我們共同記憶那些丑陋,總有一天,我們能將丑陋轉化成美麗”。另一方面,作為道德的楷模、人格的典范、知識的化身、學府的靈魂,大學校長既是擁有行政級別的領導干部,更是充滿人格魅力的學界泰斗;既能高屋建瓴,又具平民氣質(zhì);既要有雄才韜略,又要溫文爾雅。校長必須不斷拓展自己的學識涵養(yǎng),開闊自己的文化視野,深化自己的教育情懷,充分保持時代精神的敏銳性,努力使自己融入大學的有機體之中,而不是作為一介官員凌駕于大學生活之上。只有建立在對大學教育現(xiàn)象深入思考、長期積淀、自由表達基礎上形成的校長致辭才能銘刻在學子的心靈深處,堅定青年的理想信念,引領他們的人生旅程。
(二)營造民主氛圍,努力塑造學生卓越品質(zhì)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校長畢業(yè)典禮致辭第二人稱即“你們”“你”的使用頻率明顯高于其他人稱代詞?!澳銈儭笔侨后w身份的稱呼,而不是個體特征的標識。如果疊加“要”“必須”“應該”等指令式情態(tài)動詞的使用,則進一步強化了校長的權威身份,拉大了雙方的心理距離。當代大學生很少愿意抱著頂禮膜拜的心態(tài),接受高高在上的精神布道,聆聽早已熟知的普世真理。校長如果主動放低身段,學會適當“屈尊”,可能會獲得一種“差別收益”(a profit of distinction),令他的講話更有感染力,更具說服力。畢業(yè)致辭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教育活動,在開展教育活動時,只有當受教育者感覺不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才能受到最理想的教育;只有當教育者讓受教育者感覺不到自己是在受教育時,教育者才實施了最成功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是交談,不是嘮叨;是親近,不是擺布;是啟迪,不是灌輸。美好的教育能讓人產(chǎn)生如沐春風、如臨秋水之感覺,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境界。高質(zhì)量的教育旨在塑造人的自強不息、向上向善、好學上進、樂觀進取的卓越品質(zhì)。因此,大學校長即使給學生建議也盡可能“多一些平實的敘述,少一些‘必須’的話語;多一些平等的探討,少一些居高臨下的訓令;多一些入木三分的論理,少一些脫口而出的‘應當’”[21]。演講者主動拉近與受眾的距離,令聽眾感到致辭者親切友善,這是增強語言感染力的重要手段[22]。因此,大學校長畢業(yè)致辭需要適當增加第一人稱的使用頻率。研究顯示,美國大學校長致辭中第一人稱使用頻率高達82.2%,以營造非正式的、口語化的交際氛圍,凸顯機構與受眾平等的群內(nèi)身份[23]。例如,2015年時任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Drew Faust)在畢業(yè)致辭中運用第一人稱表達了對“自拍桿”時代的憂慮:“我們無休止地關注自我形象,關注我們所得到的‘贊’,不停地進行自我放大。我們?yōu)榇蛟熳约旱钠放贫M盡心思。我們花大量時間盯著手機,卻忽視了我們身邊的人。”2020年,時任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Peter Salovey)在主題為《關愛我們的鄰舍》的畢業(yè)致辭中說道:“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希望給予我們周圍的人更多同情和關愛,包括我們的親友、鄰里、街坊,也包括地球另一面的人?!?/p>
(三)彰顯個性特征,不斷提升致辭育人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形教育,實現(xiàn)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24]大學校長畢業(yè)典禮致辭通過對歷史傳統(tǒng)的回顧和未來生活的展望,從而完成對大學精神的重溫和確認,實現(xiàn)對大學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大學校長畢業(yè)典禮致辭具有弘揚校園精神、鐫刻文化記憶、呼應時代主題、滿足大眾文化需求等潛在育人意蘊。然而,校長畢業(yè)典禮致辭想要充分發(fā)揮價值引領、文化傳承、情感激勵、人格塑造等功能,必須從結構雷同、形式單一、模式固化的窠臼之中解放出來,彰顯與眾不同的個性特征。從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到時任哈佛大學校長埃利奧特、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麻省理工學院校長康普頓……這些享譽中外的杰出的大學校長無不是在深諳大學之道、洞悉青年學子思想傾向、把握時代發(fā)展脈搏的基礎之上發(fā)表了一篇又一篇膾炙人口、激動人心、流芳百世的演說。既生動詮釋了五育并舉、行勝于言、實事求是等個性鮮明的教育理念,又傳承延續(xù)了崇尚自由、追求真理、開放包容的大學精神,成為中外高等教育史上難以逾越的豐碑。當代中國大學校長畢業(yè)典禮致辭同樣需要有生命的溫度、生活的廣度、精神的高度、靈魂的深度,才能激蕩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拓展學生的思想境界,滿足學生的精神期盼,引領學生的人生旅程。此外,畢業(yè)典禮既然是以學生為主體,那么校方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由校方籌劃、學生參加的二元結構,廣泛吸引教師、學生和家長參與畢業(yè)典禮的各環(huán)節(jié),凝聚集體的智慧結晶,打造難忘的精神盛宴,觸發(fā)受眾的心靈共鳴,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正如熊丙奇先生所言,“讓每位畢業(yè)生參加畢業(yè)典禮是大學的基本職責”[25]。
參考文獻:
[1]蘇力.大學里的致辭——修辭學的和反思社會學的角度[J].江蘇社會科學,2011(02):1-14.
[2]盛況.中國大學校長致辭話語系統(tǒng)的變遷[J].高校教育管理,2015(01):11-15.
[3]翟云秋,程晉寬.大學校長開學典禮致辭的教育價值——基于36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校長致辭的詞頻分析[J].江蘇高教,2021(06):42-50.
[4]于祥成,鄭如瑩.大學開學典禮校長致辭的教育價值探賾[J].大學教育科學,2019(05):28-33.
[5]代玉啟.大學校長典禮講話的育人價值[J].中國高等教育,2017(13):64-66.
[6]丁麗芳.卓越人才培養(yǎng)計劃對研究型教育模式的促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4):168-170.
[7]學人.王力先生:略論語言形式美[EB/OL].https://www.sohu.com/a/707598147_121124287,2023-07.
[8]張海生,許園.“雙一流”大學校長的群體特征、比較劣勢與優(yōu)化策略[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63-71.
[9]和學新,高維,郭文良.新文科背景下教育學專業(yè)卓越人才4C培養(yǎng)模式探索——以天津師范大學的改革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1):66-73.
[10]鄭慶華.打造產(chǎn)教融合、科教融匯卓越工程人才培養(yǎng)新生態(tài)[J].中國高等教育,2023(21):22-25.
[11]宋永輝,等.中國卓越青年科學家成長特征與科研產(chǎn)出規(guī)律研究——來自“科學探索獎”獲得者的證據(jù)[J].科學管理研究,2023(04):105-116.
[12]〔美〕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26.
[13]習近平.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EB/OL].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0127941,2023-09.
[14]梁會青,李佳麗.荷蘭如何培養(yǎng)卓越人才——荷蘭高校榮譽教育探究[J].外國教育研究,2021(08):72-84.
[15]〔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55.
[16]馬國川.劉道玉:我理想的大學什么樣(1)[EB/OL].http://www.eeo.com.cn/observer/dajia/2009/06/03/139029.shtml,2013-08.
[17]王飛.大學校長的身份:承認、危機與選擇[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4(02):83-93.
[18]劉鐵芳.體制化時代的校長演講與大學精神自覺[J].探索與爭鳴,2013(03):67-71.
[19]眭依凡.大學校長及其演講的重要性[J].高校教育管理,2010(01):1-9.
[20]范國睿.高質(zhì)量教育體系建設:價值、內(nèi)涵與制度保障[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2):5-13.
[21]張楚廷.教育研究中一個難以無視的問題——教育學最好少說“必須”“應當”之類[J].教育研究,2010(02):34-40.
[2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修辭學[M].羅念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24-25.
[23]朱嫣然,等.基于語料庫的中美大學官網(wǎng)校長致辭體裁對比分析[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4):39-404.
[24]中國青年報記者.習近平首次點評“95后”大學生[N].中國青年報,2017-01-02(01).
[25]熊丙奇.讓每個畢業(yè)生參加畢業(yè)典禮是校長的基本職責[EB/OL].https://www.sohu.com/a/236708255_161623,2018-06.
How to Lead the Growth of Outstanding Talents?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Presidents Speech at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of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bstract: Graduation speech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spreading university culture and inheriting university spirit, but also a key banner for leading the growth of outstanding talents. Selecting the texts of the presidents speeches at the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ceremonies of 38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using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the presidents speeches are short and concise, showing student-oriented feelings; and the content is rich and comprehensive, guiding the direction of students growth and so on. However, the alliance discourse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and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needs to be deepened; the structure of the speeches is basically the same, and 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presidents are generally missing; and the content of the speech is slightly vague, the effect of educating is in need of enhancement, etc.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shortcomings, with the goal of leading the growth of outstanding talen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seeking a balance of discourse and reshaping the concept of student-oriented education; creating a democratic atmosphere and striving to shape outstanding qualities of students;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ity and striving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speech in educating people.
Key words: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president; graduation speech; outstanding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