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促進傳統人格教育創造性轉化是推進新時代我國人格教育的有效路徑,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強調培養進取型的積極人格,道家思想提倡培養豁達型的積極人格,兩種積極人格的相反相成構成了我國傳統積極人格。從時代的要求看,傳統積極人格的兩個維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奮斗精神和豁達心態,但忽視了對科學素養、理性精神的培養。新時代傳統積極人格教育的創造性轉化應當通過揚其利棄其弊的方式來實現。第一,借鑒新時代的時代精神促進傳統積極人格內涵的時代更迭,以更好地發揚我國教育傳統的優點。第二,吸收現代科學精神豐富傳統積極人格的內涵,以克服傳統教育的弊端。第三,實現積極人格教育與學科教育之間的深度融合,促進其在學校教育中的有效落實。
[關鍵詞]人格教育;積極人格;理想信念;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4)05-0046-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5.007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分數是一時之得”,教育“如果最后沒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新時代中國教育的發展應當超越簡單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最終落實到對學生人格的滋養上。有學者指出人格一詞是近代引入中國的,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已經有關于人格的豐富涵義[1]。新時代教育的發展應當堅持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對學生人格的培養應當在我國教育傳統中探尋可能的生長點,立足時代精神與教育實際對我國教育傳統因素在時代中的合理性加以審思、鑒別,進而通過對傳統教育理念的“合理內核”在時代中的創造性轉化,生長出展現中國智慧、適應新時代需要的中國教育發展的新可能。
一、儒道互補的兩類積極人格特質是我國傳統教育的寶貴資源
我國傳統文化對理想人格的理解受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影響最深,二者表達了對培養不同類型的積極人格的關注。這兩種積極的人格相反相成、相互補充,二者之間合理的張力構成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傳統積極人格特質。
(一)儒家提倡培養進取型積極人格
儒家的理想人格表現為一種正向的“進取型積極人格”。按照梁啟超先生的觀點,儒家哲學將通過“修己安人”實現“內圣外王”的境界視為最終追求[2],這種人格理想強調個體不斷通過內在的“修己”提升自己修養以達到“內圣”的精神境界,同時通過儒家式的“教化”將這種“內圣”的精神境界外推,從而使社會中每個人都成為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的人,實現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即在“修己”的基礎上以“安人”來實現“外王”的理想抱負。可以說,儒家的理念強調的是通過“修己”與“安人”之間的內在統一,以達成“內圣外王”的人生境界。這種“修己”與“安人”的統一,一方面使儒家思想強調“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理念,認識到“安人”的外在理想的實現,應當以內在自我修養的提升為根本,將內在自我修養的提升作為實現人格理想的根本;另一方面也使儒家思想家認識到“止于至善”的完滿人生境界的達成,不能僅限于內在的精神世界的范圍,而是應當“展開于家、國、天下的社會生活之中”,從而形成一種以修身為原點,內圣與外王相統一的渦輪結構[3]。在這個渦輪結構中,“外王”的社會理想與“內圣”的內在修煉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修身的重要方面,從而實現人格完滿的必然追求。這種人格特質展現出一種弘毅致遠、自強不息、剛毅強健的特點,可以稱之為“儒家進取型積極人格”。
(二)道家提倡培養豁達型積極人格
如果說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可以稱為進取型的積極人格,那么道家思想所提倡的理想人格則可以稱為豁達型積極人格。道家的理想人格體現了一種體悟與道合一而感到的逍遙豁達。在道家思想看來,人在社會中的異化造成了人與自然、人與道的隔離,體悟與道的合一首先在于祛除這種異化的狀態,因而道家強調“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老子·道德經》),只有通過“損之又損”的過程實現“棄智絕學”才能實現與道同一的“大宗師”境界。馮友蘭先生將這一方法稱之為“負的方法”[4]。這種“負的方法”使人在復雜的生活情境中能夠獲得超然物外的簡單與逍遙。這種人格理想與儒家的進取型積極人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果說儒家的理想人格體現的是面對自己使命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式的弘毅剛健,道家追求的則是感悟了“道”后“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莊子·人間世》)的逍遙豁達。這種人格理想賦予了個體面對困境時不為物所擾、不為情所困的豁達性情,使個體能夠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挫折與困難,以超越的心態面對世俗生活的得失,繼而能夠以豁達的心態面對挫折苦難,甚至以安之若素的心態面對死亡。這種安之若素的心態使道家所提倡的理想人格具備豁達性的積極一面,可以稱為豁達型的積極人格。
(三)儒道兩類積極人格的互補構成了我國傳統積極人格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家與道家提出了兩種追求迥異的人格理想,前者表達了一種弘毅進取的人格理想,后者反映了一種豁達淡泊的人格理想,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都對我國文化的形成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心理”結構。更為重要的是,按照李澤厚先生的觀點,“中國古代辯證法,更重視的是矛盾對立之間的滲透、互補,重視整個機體、結構的動態平衡穩定”[5],中國傳統文化中西方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思想并不盛行,傳統文化關注的也向來不是如何通過矛盾雙方彼此的辯證轉化以實現螺旋式上升的問題,而是關注風格迥異的事物之間如何通過動態的平衡而實現“和而不同”式的“美美與共”。因此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表面看來,儒家與道家是離異對立的……但實際上他們剛好互相補充而協調”[6]。一方面這兩種思想都表達了一種積極的而非消極的人格理想,另一方面這兩種追求迥異又緊密互補的人格理想相反相成、緊密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文化傳統中特有的人格特質。這種積極人格使我國知識分子身上既具有“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式的奮發進取,也能夠以“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艱難困苦,庸玉汝于成”式的豁達對待奮發進取過程中的困境與逆境,在保持自強不息的同時,能夠以“自為、調和、持中為根本精神”樂觀地面對現世生活[7]。這種進取型積極人格和豁達型積極人格之間的相反相成構成了我國文化傳統中特有的積極人格風骨,是值得新時代我國人格教育借鑒的寶貴資源。
二、我國傳統積極人格教育合理性的時代審視
推動傳統積極人格教育的創造性轉化首先應結合新的時代特點考察這種人格教育傳統是否依然具有時代中的合理性,進而審思這種教育傳統在當代的弊端,在時代精神的要求下通過揚其利抑其弊促進傳統積極人格教育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
(一)進取型積極人格合理性的時代審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這個時代“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8],可以說新時代注定是一個奮斗的時代。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9]的重要性,并寄語“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10],可見開展好理想信念教育同樣是新時代對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以遠大的理想感召、引導學生為了實現理想而奮斗,是時代對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對時代發展而言,傳統儒家進取型積極人格具有積極意義。首先,儒家進取型積極人格重視“知命”的理念,強調嚴肅的使命感的樹立,關注通過激發個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使命擔當樹立正確崇高的理想信念,這與新時代對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視相一致。其次,儒家進取型積極人格所具有的弘毅致遠、自強不息、剛毅強健等特點,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奮斗精神。最后,儒家進取型積極人格強調“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觀念,不片面地重視外顯性目標達成,而是更加重視為了正確理想奮斗的過程,這種理念的引導更容易使學生真正成為勇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豁達型積極人格合理性的時代審視
正如上文所述,新時代是一個奮斗的時代,但選擇迎難而上、矢志奮斗的人生也同時意味著面臨更多的困難甚至是挫折。正如尼采指出的,“若往一個深淵里張望許久,則深淵亦朝你的內部張望”[11]。新時代注定是需要奮斗的時代,但在與困難、挫折斗爭之時,困難和挫折也可能消磨人的意志、打消他們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氣。就當前我國教育的實際情況看,學生因為不能面對學習或是生活中的問題而一蹶不振,甚至對自己造成傷害的現象在教育中屢有發生,因而培養學生以豁達、開朗的心態對待一時的困難、挫折也日益成為教育的重要問題。此外,任何物體在陽光下都難免會有陰影,任何改革都難免存在問題,完成新時代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不僅需要以剛健的勇氣去直面這些問題,同時也需要以積極陽光的心態去理解這些問題存在的階段性,不能因為角落里小小的陰暗而否定整個世界的陽光普照,不能因為改革帶來的一些問題和所導致的一小部分人利益受損而否定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奇跡式的發展和給每個人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展,各種聲音、思潮涌入我國,并伴隨著互聯網的傳播,對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面對著如此復雜的社會狀況,培養學生以陽光的心態關注社會的正能量,也是當前教育必須面臨的重要問題。因此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學業成長的挫折,教會學生以豁達的心態面對困難和挫折,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負面消息的影響,也是新時代教育必須面對的重要挑戰。而道家的豁達型人格能夠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辯證思想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理解任何事物都是積極面與消極面的相互依存,能夠看到暫時的挫折打擊中的積極一面,辯證地看待、理解世界發展、進步中出現的問題,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對待一時的困難與挫折、部分的灰暗與陰霾,并且積極地在挫折困難中吸取教訓,實現禍福之間的辯證轉化。這種理念有助于超越外在事物帶來的困擾,以豁達的心態面對外界的困難、挫折,尤其是對教育當前青少年重視生命、珍愛生命有特別的價值。
(三)傳統積極人格教育弊端的時代審視
對傳統人格教育理念的創造性轉化,應當是一種辯證式的發展,這不僅僅需要繼承傳統人格教育在時代中的合理性,也應當對其存在的弊端進行時代性的揚棄。因此應當立足時代精神對傳統積極人格存在的弊端加以澄清。從新時代的特點看,無論是儒家式的進取型積極人格還是道家式的豁達型積極人格,關注的都是人的現實生活問題,缺乏西方為真理而真理的求真精神。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單為用而不含求知的意思,其結果只能產生‘手藝’‘技術’而不能產生‘科學’”[12]。邏輯理性的缺位導致中國文化“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也斷不會有這些輪船、火車、飛行艇、科學方法和‘謨克拉西’精神產生出來。”[13]傳統積極人格教育的一個重要弊端在于過于重視人的現世生活,使實用理性壓倒了思辨理性(啟蒙理性),過于關注當下生活的經驗而忽略了抽象性、普遍性的知識,使個體的邏輯理性與科學精神難以得到發展。而在當代社會,科學技術對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應當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向前行,絕不能退回到傳統封建式、農業式的前科學時期,忽視對現代科學精神、科學素養培養的教育難以適應當前我國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因而如何通過對傳統人格教育的創造性轉化,揚棄傳統人格教育壓抑個體科學精神、理性精神的一面,是實現我國教育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必須考慮的問題。
三、推動傳統積極人格教育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的實現路徑每種教育觀念都有其核心理念,實現傳統積極人格教育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首先應當完成對其理論內核的創造性轉化,實現其在現代教育語境中的落地;其次還應當立足時代精神完成對傳統積極人格教育的豐富與揚棄,一方面根據新的時代精神豐富傳統積極人格的內涵,另一方面根據時代的要求揚棄傳統積極人格中的不合理因素。
(一)以時代先進性標準促進積極傳統人格含義的時代性更迭
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14]的原則,對任何觀念的考慮都應當借鑒“時代精神的精華”去完成其在時代中的更新,實現積極人格教育創造性轉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樣在于按照時代先進性的要求對其進行豐富,使其能夠與時俱進地發展,與新的時代精神相一致。
應當借鑒新時代的新理念、新思想對傳統積極人格教育的合理特點進行豐富。如上文所述,傳統積極人格主要包含進取型積極人格與豁達型積極人格兩個方面,并且這兩個方面在新時代依然具有時代價值,因此對傳統積極人格的豐富首先表現為對這兩個維度內容的豐富。在澄清對傳統積極人格教育進行豐富的基本維度后,進而需要思考如何對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進行豐富。當前我國學校教育主要是按照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教育模式而非傳統教育體系展開的,許多先進現代教育的理念、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發掘、開發、轉化教育傳統的思想精華,同時時代的發展也對人格的培養提出了許多不同于傳統的新要求。因此實現傳統積極人格教育的創造性轉化,應當實現傳統積極人格教育在現代化教育話語中的轉化,借鑒現代教育的理論資源去豐富傳統積極人格教育的方法、內容。
具體而言,從培養“進取型積極人格”角度看,應當基于儒家“內圣外王”的人生追求,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與堅定的使命感,引導學生不斷為之奮斗,并引導學生在奮斗中體驗自我實現的獲得感。為實現這一目的,在教育方法方面可以借鑒現代德育、價值觀教育在樹立理想信念方面的理論、方法,以提升進取型人格培養的實效性,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在教育內容上應當以新時代的新要求豐富對傳統人格理想的理解,以現代道德教育、我國公民教育以及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豐富對傳統積極人格的理解,堅持展開正向、進取的積極價值觀教育。
從培養“豁達型積極人格”角度看,應當培養學生以豁達的境界、灑脫的心態理解世界,鼓勵學生以樂觀、陽光的心態生活。在新時代語境下對豁達型積極人格的培養,教育方法上可以借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積極心理學理論在培養學生積極心理、陽光心態方面的科學方法,更加科學、高效地對學生的豁達心態進行培養。教育內容上應當結合新時代對健康心態、積極心態、陽光心態以及新時代對幸福的新理解,借鑒生命教育的理念、觀點,加強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同時,注重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引導學生從更高的精神境界去看待問題、理解世界[15],從而豐富對“豁達型積極人格”的理解;引導學生以豁達的心態、樂觀的態度對待學習、生活中的困難挫折,使學生在承擔自己歷史使命的時候,能夠以豁達、樂觀的態度迎難而上。
(二)以科學精神的培養為內容豐富積極人格內涵
促進傳統積極人格教育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不僅要“揚其利”還需要“克其弊”。如果說以時代先進性豐富對積極人格教育的內涵則是實現傳統積極人格教育“揚其利”的必要方式,那么以現代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的內容補充傳統積極人格的內涵則是積極人格教育“克其弊”的關鍵。
現代教育是以學科知識教育為核心的知識教育,這種教育盡管存在很多問題,但就目前而言依然是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最有效的手段。隨著學習型社會、知識經濟等新興社會發展趨勢的來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精神日益成為國家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正如上文分析,傳統積極人格教育的弊端在于片面強調對德行的塑造而忽略了對學生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的培養,這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不少“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式的書生。如果新時代的積極人格教育不能和知識教育緊密結合,不能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理性精神的發展,那么培養出的這類人難以真正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大任。因此,在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與豁達心態的同時,還應當加強對學生的科學教育,將具備科學素養、善用科學技術尤其是勇于追求真理作為新時代積極人格教育的重要目標。同時隨著知識化、信息化、生態化、全球化等社會發展新趨勢的來臨,對學生接受新鮮事物、批判創新、終身學習等方面的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代的積極人格教育應當對這些新理念、新技術、新趨勢保持開放的態度,在教育中使學生對這些趨勢有所了解,并對這些新趨勢帶來的新觀念加以鑒別,以其中有正向作用的積極理念作為積極人格科學精神的重要構成。
(三)以知識教育為依托展開新時代積極人格教育
積極人格教育想超越一種教育理念真正落實到當前我國的學校教育中,除需要建設專門課程資源、開展專門的人格教育外,還需與學校的學科知識教育相結合,依托學科知識教育展開。隨著應試教育弊端的顯現,對學生人格的培養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不同學者從心理學、哲學角度對培養積極人格進行了有益探索,比如以塞利格曼等人為代表的心理學家提出的積極心理學理論對積極人格的特質、測量、分析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倫理學、道德哲學對如何理解積極人格提供了很多形而上的思考,不少學者還基于自己的理論通過講座、培訓等方式展開了一些積極人格培養的實踐活動。與這些理論研究、實踐活動相比,教育領域對學生積極人格培養的理論與實踐雙重意義上的獨特性何在?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無論是哲學式思辨或是心理學式的調查、實驗都不能等同于教育視角下對積極人格的培養,更不能替代系統性的教育實踐。教育研究的獨特性就在于作為一種教育學的思考,積極人格教育必須立足于當前我國學校教育的真實情景展開,必須考慮教育理念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有效地落實。因此,積極人格教育需要以一定的心理調查、哲學思辨為基礎,但它不能僅僅停留在實驗或是思辨的層面,而應當進一步考慮到這種理念在具體學校課堂中的展開。就我國當前學校教育的實際而言,具體學科知識教育在當前以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都將是我國學校教學的主要部分,如果積極人格教育僅僅簡單地以幾場學術講座、幾次心理輔導、幾次課外活動的形式展開,將造成這種教育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邊緣化,使這種教育看上去熱熱鬧鬧,但難以真正起到實際效果。
因此,積極人格教育在學校中落地離不開開設專門的人格教育課程,更離不開與具體學科教學的實質性融合,應當超越知識教育與人格教育非此即彼的對立思維,依托學科知識教育促進積極人格教育在我國學校教育中的真正落實。首先,在教育目的上,使學科知識教育重歸立德樹人本質,認識到知識教育與培養人格之間的關系,在堅持扎扎實實做好知識教育的基礎上,改變學校教育、課堂教育對升學率的片面關注,認識到對學科知識的教學與滋養人格的教育之間的目的與手段關系,以積極人格培養為目的重新審視、統籌學校教育的各方面活動。其次,有意識地在學科教育的內容中挖掘培養學生積極人格的課程資源,從整體上考慮好如何通過不同的學科教育完成這一任務,并在學科教育課程內容中積極選擇有助于培育學生積極人格的課程資源。最后,重申教學的教育性原則,在有效完成學科知識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意識地結合知識教育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各學科知識的實際教學中注意滲透積極人格教育理念,并鼓勵教師運用好具體課堂教學情景中的教學智慧,結合具體教學情境中的實際問題與課堂教學的突發情境培育學生的積極人格,實現教學的教育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虎林.當代人格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34.
[2]梁啟超.儒家哲學[M].長沙:岳麓書社,2010:3.
[3]于述勝.通情以達理——《大學》“格物致知”本義及其理論價值[J].教育研究,2020(03):47-65.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涂又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22.
[5]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25.
[6]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56.
[7][12][13]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63;54;72.
[8]習近平.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一八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8-01-01(01).
[9][1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
[11]〔德〕尼采.善惡的彼岸[M].趙千帆,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19.
[14]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7.
[15]喻聰舟,溫恒福.重歸人生境界教育:我國現代德育的返本開新[J].中國教育學刊,2019(04):89-94.
Chinese Traditional Positive Personality Education Concept and
Its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Abstract: Promot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personality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Chinas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fucianism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aggressive positive personality, while Taoism advocates the cultivation of open-minded positive personality. The opposite and complementary of the two positive personalities constitute Chinas traditional positive personality.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he two dimensions of traditional positive personality are helpful to cultivate students struggling spirit and open-minded attitude, but neglect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rational spirit.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positive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realized by promoting its advantages and abandoning its disadvantages. Firstly, learn from the spirit of the new era to promote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of traditional positive personality connotation, so as to better carry forward the advantages of Chinas educational tradition. Secondly, absorb the modern scientific spirit and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positive personality, so as to overcome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irdly,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ositive personality education and subject education, and to promote its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in school education.
Key words:personality education; positive personality; ideals and beliefs; promote morality and nurture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