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堅持把學校思政課建設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黨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全面加強,思政課發展環境和整體生態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根據“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使命要求,做好思政教育是新時代高校辦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抓手。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生態和多元文化的碰撞沖擊,構建高質量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要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著力構建思政教育體系化建設,以更好地引導廣大青年學生了解國情民情,堅定理想信念,勇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進入新時代,對人才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專業技能,更注重當代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深入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有利于廣大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對于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起到積極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現狀
我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整體來看,教育內容和形式仍存在不少問題。一部分高校還未能完全適應網絡信息化的飛速發展,使得思政教育內容與形式之間存在脫節,難以適應當代青年學生對教育形式多樣化的期待。另外,部分學生對傳統的思政課缺乏興趣、參與度低,這無疑影響了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
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
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進教材”是基礎,學有載體,實現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向教材體系的轉化,用科學的理論說服人,用生動的教材吸引人,用真誠的語言感染人,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自發性、自覺性,引導學生通過教材自覺學習新思想,積極踐行新思想,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進課堂”是核心,學有陣地,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把握學生學習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的認知發展特點,注重講故事與講道理相結合、生動案例與抽象概念相結合,把學習的成果和成效體現在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中。“進頭腦”是目的,學而生根,引導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體系轉化為價值體系是成效。新時代,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師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構建立體化體系,拓展多維度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務必構建堅實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全面統籌并高效整合各類育人資源,深入挖掘并充分發揮每一項工作的育人效能,以切實舉措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顯著且扎實的成效。必須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學科建設、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教材編撰、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之中,構建起覆蓋全員、貫穿全程、深入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工作體系。集中辦學治校與人才培養的優質資源和力量,充分發揮教學、科研、實踐、管理、服務、文化、組織等多方面工作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引領作用,確保育人工作取得實效。建立包括線上線下結合、理論實踐相結合的立體化思想教育體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著力守正創新,多維度激發課程活力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傳統的思政課堂已經不能滿足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難以擔當新時代新征程的教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政課要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這意味著教育內容的更新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及時反映最新的社會變化和思想動態。在原則立場上,要堅持“八個相統一”。在內容上,必須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黨的創新理論筑牢課程根基。同時,應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把思政課融入“五育”并舉中開展課程設計,豐富思政課內容體系。在形式上靈活創新,借助嘉賓訪談、現場教學、線上測評等方式,以學生感興趣、易理解、好接受的方式提升思政課育人效能。此外,高校還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數字化教材、在線課程、虛擬現實等新手段,以此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
強化實踐教學,注重知行合一
實踐教學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倡導貼近生活的教學模式,力求讓思政課真正與實踐活動緊密相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思政課不應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與抽象概念,更應積極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做到知行合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全面闡述思想與理論,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現實問題,以此激發學生的思考與共鳴,促使他們能夠將所學知識與個人生活及觀察緊密結合。在課堂之外,鼓勵將思政課的部分內容轉化為調研課題或實踐項目,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索欲與創造力,增強教育的互動性和參與性。鼓勵大學生投身于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科技創新等各類實踐活動之中,用親身經歷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深度融合,進而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有效提升教育的實效性和社會影響力。通過主動思考與積極實踐,大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能促進學習成果的有效轉化與應用,為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推進融合,加強課內外互動,搭建思政“大課堂”
一方面,可以采取“引進來”的策略,邀請知名學者、企業精英、行業楷模走進思政課堂,為學生呈現多元視角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另一方面,亦應秉持“走出去”的理念,將展覽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空間轉化為生動的教學陣地。持續強化思政課內外教學的有機融合與互動,注重課堂教學但教學場所不局限于教室,廣泛利用各類文化資源,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思政教育,使思政課堂更加生動立體,內容更趨豐富多彩,取得更加顯著的育人成效。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育質量
思政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核心工作,其從業者的素養與能力,是確保育人成效的關鍵所在。要強化高質量專業隊伍建設,聚焦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中存在的理論功底有待加強、實踐經驗相對匱乏、教學方法創新不足等挑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著力彌補短板,突破瓶頸,推動思政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全面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把增強思政課教師的理論闡釋能力作為首要任務,確保其能夠深刻把握思政理論精髓,為學生提供正確、堅實的思想引領;把提升教學能力特別是“講故事”能力作為關鍵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教學效果;把提高對學生的解疑釋惑能力作為“點睛之筆”,解決學生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深層次的思想認識問題,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和影響力。特別是在理論知識、教學技能、心理輔導等方面,持續加強對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訓。高校應按照“八個相統一”的要求,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思路創優、師資創優等,結合新媒體新技術,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源平臺和網絡集體備課平臺,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認同感。
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發展,以更加靈活多樣的形式、更加深入扎實的內容,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為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朗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