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是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的組成部分和有效抓手。
2024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提出研究制定轉型金融標準,為傳統行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
近年來,廣東金融部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貫徹落實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工作部署和廣東省委、省政府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重點工作安排,以夯實綠色金融“五大支柱”為主攻方向,加快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為廣東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多措并舉,推進綠色金融向縱深發展
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了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目標和路徑,并提出各地區要積極探索和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廣東金融部門根據《指導意見》精神,加強系統集成,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地方經濟發展特點,提出在廣東全省范圍內打造“一點兩圈”(以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為中心點、以珠三角地區為核心圈、以粵東西北地區為輻射圈)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模式,推動全省綠色金融實現特色化差異化創新與整體協調發展的有機結合。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建立并不斷完善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機制,引導和督促金融機構不斷強化綠色金融制度建設和機制保障。同時,積極發揮碳減排支持工具等貨幣政策工具的牽引作用,為金融機構提供、匹配低成本資金,引導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廣東省金融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廣東省碳達峰行動方案等地方重要規劃和政策文件提出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廣州等地市相繼出臺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配套政策,形成貨幣信貸政策與財稅政策、產業政策、人才政策協調聯動的綠色金融激勵政策體系,充分調動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廣東金融部門積極參與國家層面綠色和轉型金融標準的研究與制定,推動環境信息披露、環境權益融資工具等多項國家層面綠色金融標準在廣東率先落地。制定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標準、綠色供應鏈融資標準,逐步在全省范圍實施。制定全國首份陶瓷行業轉型金融標準,為金融助力重點領域降碳減排探索可行路徑。創新編制《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業務指南》《生態碳匯預期收益權抵(質)押貸款業務指南》《小水電取水權質押貸款業務指南》《碳信用融資產品業務指南》等標準文件,推動綠色金融創新模式在全省各地加快復制推廣。
同時,廣東省內金融機構積極探索將環境權益納入抵押擔保品和保險保障范圍,創新落地林業碳匯、竹林碳匯、海洋貝類養殖碳匯、水稻碳匯、草地碳匯、林下種植中藥材碳匯、茶林碳匯、果樹碳匯等一系列生態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產品,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生態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產品矩陣”。將碳排放強度及碳減排量等企業碳信用信息納入差異化授信審批決策流程,推出并落地貸款利率與二氧化碳排放量或碳減排量掛鉤的“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碳減排掛鉤貸款”等系列轉型金融產品,幫助高碳排放行業企業轉型升級。
改革創新,催生綠色金融領域碩果累累
廣東金融機構積極響應降碳減排號召,采取有效的碳減排、碳抵消和碳管控等措施抵消自身運營產生的碳排放量,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2021年,建成全國首個金融機構“零碳網點”并逐步實現省內地市全覆蓋。
同時基于供應鏈對核心企業的應收賬款等債權,結合第三方評估認證機構對融資方的綠色低碳評價等級,創新落地全國首單“綠色碳鏈通”融資服務,助力家電行業鏈式脫碳。成功向某數據企業發放300萬元碳賬戶數據資產質押貸款,這是全國首筆碳賬戶數據產品質押貸款,有效打通了從數據資源到數據資產再到數據融資的實踐路徑,賦能企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
2021年,廣東啟動首批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試點,打造國內首個由省域統一組織、集中公開展示的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模式,有效推動金融機構自身運營及投融資業務低碳轉型。
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聯合地方政府部門推動設立企業碳賬戶,將碳排放數據和評級結果加載形成標準化碳信用報告,首創推出“碳賬戶+碳信用+碳融資”三碳聯動支持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廣東模式,并在廣州、肇慶率先落地。
2023年,廣東依托“粵信融”平臺建成具有碳排放自動核算、報告一鍵導出生成功能的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支持工具,為金融機構開展碳排放核算及環境信息披露提供平臺支撐。在“粵信融”平臺上線“綠美廣東產融對接”專區,首批納入81項綠美廣東生態建設項目;增加智能化“綠識別”服務功能,為金融機構識別綠色項目、匹配綠色金融產品提供數字化信息支持,累計提供企業綠色識別服務共4.2萬家,助力發放綠色信貸384.3億元。
自2020年起,由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地聯合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就建立起常態化的溝通交流機制,持續提升粵港澳綠色金融交流合作的層次和深度。2023年8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在澳門首發貼標中歐《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綠色債券,入選廣東省向社會公開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有效推動可持續金融標準在粵港澳大灣區互認互通。粵港澳三地金融部門協同探索開展跨境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先后落地全國首單碳排放權質押跨境融資業務、全國首單綠色及可持續存款跨境聯動業務、全國首單境內銀行主體綠色“蓮花債”等跨境綠色金融產品,大灣區綠色金融領域互聯互通不斷加強。
截至2024年6月末,廣東全省綠色信貸余額達3.6萬億元,同比增長26.7%,較各項貸款增速高20.4個百分點;綠色貸款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達12.9%,較去年同期提升2.1個百分點。
砥礪前行,推動綠色金融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展望未來,綠色金融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廣東金融系統還需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發力。
首先是進一步加強綠色金融發展的配套政策支持。由于綠色項目普遍具有“準公共品”、投資回報期長等特點,亟需通過外部激勵措施將生態環境“外部性”收益“內部化”。為此專家建議進一步完善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配套政策,運用綠色項目認證費用補貼、政策性融資擔保、信貸風險補償等手段,加大對廣東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支持力度。
其次是進一步加強綠色化與數字化融合互促,加強部門合力,推動企業煤、油、氣、電、熱等涉碳數據實現跨部門共享和應用,并按照統一的標準化格式要求推送至地方征信平臺,打造全省企業碳信用大數據平臺,為碳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包括探索建設“綠色項目和轉型項目數字化金融服務平臺”,將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相關企業、專業化服務機構等連通起來,破解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領域信息不對稱、項目認定難、激勵政策實施欠精準等問題,推動項目、信息、資金集聚和整合,持續提升綠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效能。
最后還應進一步加強綠色金融能力建設。完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信息、案例收集與整理協同工作機制,將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典型案例面向全省金融機構、企業推介,促進綠色金融創新邁向常態化、流程化、標準化。充分發揮行業協會、高等院校、專業機構的功能優勢,積極組織開展政策宣傳、經驗交流、學術研討、專題培訓等活動,幫助金融機構和企業及時了解綠色金融領域前沿理論和國內外最新實踐,從金融供需兩端協同提升綠色金融能力。(作者單位為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