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搶抓信息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引領數字經濟發展浪潮,近年來長沙在基礎設施、制度環境、平臺載體、要素保障、融合應用等方面持續發力,大力發展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文章立足于長沙大數據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問題,提出了“夯基礎、提能力、優應用、濃氛圍”四位一體的大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思路和對策,以期為現代化新長沙建設提供數智支撐。
關鍵詞:大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
大數據產業作為以數據生成、采集、存儲、加工、分析、服務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激活數據要素潛能的關鍵支撐,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引擎。作為新一線城市的長沙,如何立足轄區資源稟賦,加快補短板、鍛長板,在大數據產業競爭中迎難而上、錯位爭先、彎道超車,以大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賦能“數字中國”“三高四新”“強省會”“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等戰略目標落地,成為亟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長沙大數據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長沙奮力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全面落實“三高四新”“強省會”等戰略,將大數據產業鏈列入22條工業新興及優勢產業鏈予以重點扶持,大數據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2022年長沙數字生態指數①位居全國主要城市第12位,已聚集大數據產業鏈主導企業800余家,年產值近500億元,占全省大數據產業年產值六成以上。
(一)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1. 數字新基建加速布局
長沙加快推進網絡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應用基礎設施規模化部署和體系化發展,夯實大數據產業發展“數字底座”。長沙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正式開通運行,獲批全國首批“千兆城市”;擁有5G基站6.7萬個;在建和投產數據中心17個,機架總規模超5萬個,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2022年湖南“數字新基建”100個標志性項目中,長沙50個項目入選。
2. 數據資源加速融通
截至2023年9月,長沙“城市超級大腦”數據中臺已匯聚政務數據192.7億條,跨部門調用170.4億次。2022年3月全國第五家、中部第一家新型大數據交易所——湖南大數據交易所成立,吸引120余家數商入駐,發布1339項數據產品,平臺方、運營方、IP方及技術方等數據全生態共贏局面基本形成。
3. 政策環境加速完善
2021年以來,《長沙市“十四五”大數據發展規劃》《長沙市政務數據資源管理辦法》《長沙市強化“三力”支撐實施方案(2022-2025年)》《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四梁八柱”建設的指導意見》《長沙市政務數據運營暫行管理辦法》《長沙市數據官制度建設實施意見》等重量級文件相繼發布,大數據產業發展走向制度化、規范化、體系化道路。
(二)產業發展能力持續增強
1. 產業基礎不斷鞏固
長沙積極布局先進計算、信息安全、移動互聯、智能網聯等信創產業,夯實大數據產業發展軟硬件基礎。在全國首創“兩芯一生態”(飛騰芯片、鯤鵬芯片+麒麟操作系統)體系,超級計算機和國產CPU、GPU、SSD、DSP等高端芯片研發設計走在全國前列,建成國內首條8英寸IGBT芯片生產線、6英寸碳化硅MOSFET生產線,擁有高溫高能離子注入機、高溫外延生長、高溫氧化/激活等半導體成套關鍵裝備供應能力。
2. 創新平臺不斷涌現
長沙培育引進了湘江實驗室、北京大學計算與數字經濟研究院、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湖南分院、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湖南分中心、長沙天心閣大數據研究院、湖南瀟湘大數據研究院等一批大數據、先進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服務平臺和研究機構,構建了具有國際水準和本土特色的高能級創新平臺矩陣,深度賦能大數據產業發展。
3. 要素保障不斷優化
2023年5月,長沙市產業發展母基金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300億元,主要圍繞長沙22條工業新興及優勢產業鏈和“1+2+N”先進制造業集群等領域布局,為大數據優質企業和項目提供了全生命周期資金支持。
(三)產業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1. 產業集聚步伐加快
初步形成長沙天心地理信息大數據產業園、長沙麓谷大數據產業園、長沙望城證通云計算大數據科技產業園、馬欄山視頻文化大數據產業園、長沙高新區長沙區塊鏈產業園、長沙經開區星沙區塊鏈產業園等一批特色鮮明的大數據相關產業園。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子、騰訊、華為、浪潮、文思海輝、奇安信、綠盟科技、CSDN、萬興科技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在長沙設立了全國或區域總部,大數據產業集聚效應開始顯現。
2. 示范應用取得突破
近年來,長沙加快“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政務云”“城市超級大腦”建設,連續兩年蟬聯“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獲評“2022世界智慧城市大獎·中國區”唯一城市大獎。中電互聯“基于工業大數據的SMT行業質量管控服務平臺”、隆平高科“助力種業振興大數據應用創新的種業大數據平臺”等5家企業項目入選工信部2022年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名單。6家企業入選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名單,數量居全國城市第一;博世長沙、三一重工長沙18號工廠成功入選世界經濟論壇“燈塔工廠”項目。
二、長沙大數據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盡管長沙大數據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較于北京、深圳、杭州、上海、廣州等沿海發達城市和武漢、成都、重慶等內陸新興城市,在產業政策與環境、產業規模與質量、產業創新能力、產業應用深度、產業投資熱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
(一)數據共享利用程度不高
目前長沙在政務數據運營方面開展了積極有益的探索,但在公共服務數據、企業數據、社會數據的開放流通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難。不同地區、行業和部門之間數據格式、數據標準、數據接口不統一,給數據共享流通造成障礙。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緩慢,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決策的大數據思維和技術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企業內部不同組織機構之間及上下游企業之間數據鏈路尚未完全打通,數據孤島、數據碎片化現象較為普遍。數據確權與評估處于起步階段,數據安全支撐手段有限,數據交易相關商業模式未出現關鍵性突破,湖南大數據交易所交易規模偏小,數據流通中介作用發揮不充分。
(二)大數據企業整體質量不佳
2022年長沙市大數據產業鏈辦公室在3090家大數據及相關企業中進行了深入調查,以了解長沙大數據企業整體運營情況。從企業規模來看,長沙大數據企業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缺乏大型企業支撐,中小微企業2806家,占比90.81%。從資本構成來看,長沙大數據企業自有資本實力偏弱,注冊資本1000萬以下企業2003家,占比64.82%。從研發水平來看,長沙大數據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專利數在10項及以上的企業552家,僅占17.86%。從技術能力來看,長沙大數據企業在基礎理論、核心器件、關鍵算法、數據庫、操作系統等層面存在技術瓶頸,嚴重依賴國內外開源社區的開源軟件。從業務領域來看,長沙大數據企業主要圍繞政府采購的國土調查、國土空間規劃、航空傾斜攝影、智慧城市建設及細分領域平臺研發等領域開展競爭,業務雷同現象嚴重。從盈利能力來看,長沙大數據企業利潤水平有限,2020-2021年長沙規模以上大數據企業營收利潤率已下滑至10%以下。從發展潛力來看,長沙缺乏優勢企業帶動,高新技術企業459家,僅占14.85%;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6家,僅占4.08%。2022年中國大數據企業50強中,長沙無企業上榜。
(三)大數據融合應用有待深化
2022年長沙數字應用指數全國排名第20位,較2021年下降了3位。其中數字政府排名在30位以后,數字經濟排名第21位,數字社會排名第20位。數字政府方面,長沙仍面臨體制機制不順,存量系統整合難,數據質量不高、標準不一,重建設、輕運維,重數量、輕質量,照搬照抄先進地區數字化建設經驗模式等突出問題,數字化建設熱度高、賦能成效相對較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數字經濟方面,當前長沙正大力推動農業、工業、服務業大數據發展,但仍存在政府熱、企業冷的突出問題,眾多中小微企業因數字意識薄弱、管理手段單一、技術手段受限、資金投入不足等,數字化轉型意愿和能力嚴重不足,設備設施數字化率和聯網率依舊偏低。數字社會方面,長沙數字教育尚停留在線上課程、線上圖書館等模式,需探索更多推進教育均等化的數字途徑;數字醫療尚處于起步階段,醫療大數據挖掘和模型提煉、智能問診、智能影像評估、遠程診療等先進技術手段和模式有待深入研究和試點鋪開;數字治理存在裝備支持不足、技術有待提高、數據平臺過多、缺乏數據協同等突出問題,加重了基層民眾的負擔和壓力。
(四)大數據產業競爭壓力持續凸顯
近年來,全國各地通過優化管理服務、給予財稅支持等途徑,加大大數據優質企業、平臺、項目招引力度,長沙大數據產業發展面臨的競爭形勢日益嚴峻。省外競爭方面,相較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沿海發達城市,長沙大數據產業起步晚,產業鏈條不完整,產業基礎較弱,對資本、技術、人才、管理等先進生產要素吸引力有限。相較于貴陽、重慶、鄭州等中西部新興城市,長沙大數據產業缺乏“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等政策機遇下先行先試、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的機會。省內競爭方面,湖南擁有近百個大數據相關產業園和基地,株洲、湘潭、益陽、婁底、郴州、永州等地大數據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省內要素資源和市場空間競爭加劇。
三、長沙大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策
國家《“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指出,大數據是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力,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徑,是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的新機遇。面對新情況、新問題,長沙要善于把握數字經濟發展大勢,充分發揮人口、產業和市場優勢,在搶灘大數據產業方面積極布局,錯位爭先,彎道超車,以大數據產業先發優勢帶動千行百業整體提升,實現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夯基礎,全面推動數據設施建優建強、數據資源高效匯聚、數據資產規范交易
1. 建強數據基礎設施
鞏固長沙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優勢,加快千兆光網和全球新一代互聯網輔根節點建設。優化新型數據中心、超算中心、智算中心布局,強化算力跨區域統籌調度,實現與株洲、湘潭、郴州、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貴州等地優質算力資源共享互通。加快推進車路協同道路智能化改造,為“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公交”等典型應用場景提供基礎設施支撐。
2. 健全數據資源體系
建立健全全市人口、法人、地理空間、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宏觀經濟、財稅金融、信用、教育、醫療、社保等基礎信息庫,明確數據采集、傳輸、審核、發布的流程和標準,實現政府數據高效有序開放;鼓勵在長企業、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依法依規采集發布數據,引導非政府數據更好地服務長沙經濟社會發展。
3. 優化數據交易環境
參照先進地區經驗,結合長沙實際,研究出臺數據確權、數據定價、數據交易等地方規則和制度,打造法治化、規范化、透明化的市場環境。依托湖南大數據交易所等平臺,聚焦地質、能源、氣象、自然資源、地理空間、建筑BIM、文化等七大優勢數據領域,在數據產品標準化和定制化開發、評估登記、交易結算、數據托管、數據安全等方面先行先試,打造湖南大數據交易范式樣板,充分釋放數據價值。
(二)提能力,全面促進數字技術研發攻關、數字企業梯度培育、數字產業區域協同
1. 研發攻關數字技術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原則,把握長沙創建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重要戰略機遇期,強化平臺要素支撐和數字技術集成創新,構建“政產學研金用”協同創新生態,加快補齊芯片、服務器、操作系統、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數據隱私安全等數字關鍵技術短板。加快推動自主開源框架、組件和工具研發,著力打造優質大數據開源平臺、社區和生態。
2. 梯度培育數字企業
以2022年中國大數據企業50強榜單企業為目標,著力招引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產業帶動力的大數據龍頭企業。加強評估遴選,著力培育一批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產業配套能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獨角獸企業。優化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健全企業發展法制環境,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形成大中小數字企業聚力發展的良好局面。
3. 合理布局數字產業
結合長沙各區縣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比較優勢進行大數據相關產業合理布局,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天心經開區可發展地理信息大數據、數據存儲、數據安全等業務,探索規范高效的大數據交易模式;長沙高新區可發展大數據關鍵基礎硬件、操作系統、數據庫等業務,加強超算生態建設;長沙經開區可發展計算機整機設備、智能終端等業務,推動“大數據+區塊鏈”融合發展;望城經開區、瀏陽經開區、寧鄉高新區、寧鄉經開區、雨花經開區可聚焦大數據行業融合應用,推進重點領域試點示范;馬欄山視頻文創園可聚焦視頻文創大數據,加強文化產業上下游數字化滲透;長沙臨空產業開發區可聚焦跨境電商大數據,打造數字化物流、通關和支付場景。
(三)優應用,全面助力數字政府集約高效、數字經濟低碳智能、數字社會普惠包容
1. 全面打造數字政府
加快長沙政務應用系統清理整合,實現各層級、各部門業務數據安全無縫對接。深化大數據在行政執法、市場監管、社會治理、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醫療衛生、產品溯源、應急救援等領域應用,推動長株潭都市圈數據共享協作,不斷提升政府運營效率。強化數字履職能力建設,強化公務人員業數融合思維。
2. 全面發展數字經濟
聚焦花卉蔬果種植、家禽家畜養殖等長沙城郊特色農業,加快推進智慧農業云平臺建設和農業生產全流程數字化改造,實現生產智能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發揮三一重工樹根互聯、中聯重科中科云谷等知名工業互聯網平臺紐帶優勢,培育引進一批工業互聯網服務商,以財政獎補、信貸優惠等形式助力廣大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上云用數賦智”。以金融、商貿、文旅等長沙傳統優勢服務業為重點,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融合創新,全面打造信用畫像、智慧商圈、數字景區等特色應用場景,持續提升服務效能。
3. 全面構建數字社會
試點建立長沙大、中、小學生成長數據庫,定期采集更新學生學習成績、體測成績、健康體檢、心理評估等多維數據,繪制學生成長畫像,為學生個體針對性輔導和區域教學水平評估改進提供依據。深入挖掘醫療大數據價值,在電子病歷、智能問診、智能影像評估、遠程診療等方面開展積極探索,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圍下沉。積極關注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需求,提升基層數字設施設備、數字系統流程便民利民程度,構建更有溫度、更具活力的基層數字治理環境。
(四)濃氛圍,全面實現數字人才培引充分、數字資本供給充足、數字品牌實力彰顯
1. 聚力培引數字人才
加快培育引進一批大數據領域學科帶頭人、高級管理人才、技術領軍人才,強化住房、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配套政策支持,落實科研經費資助、股權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獎勵等機制,讓長沙大數據人才“拿一線城市工資、住長沙宜居房子、干全球大數據事業”。鼓勵在長高職院校優化大數據學科和專業設置,支持國防科技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和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龍頭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以訂單制、現代學徒制等模式,深化大數據產業技能人才培養。鼓勵大數據企業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和創業創新培訓,提升大數據從業人員素養。
2. 多元供給數字資本
完善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大數據產業發展投融資模式,對公共性、基礎性、公益性的大數據產業項目給予貸款貼息、投資獎補、稅收優惠等財稅金融支持;對成長性好、市場潛力大、市場風險高的大數據產業項目,由政府牽線搭橋,引進天使基金、私募基金、風投機構等市場主體注資;支持符合條件的大數據企業上市融資。鼓勵引導在長金融機構創新開展應收賬款質押、知識產權質押等業務,為優質大數據企業和項目提供全生命周期信貸保障。
3. 打響數字品牌
積極組織大數據產業論壇、大數據創業創新大賽、大數據企業對接會等活動,做優做強長沙“世界計算大會”和“互聯網岳麓峰會”等品牌,拓寬大數據產業鏈上企業及相關行業間合作空間。及時總結宣傳長沙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建設新成果、新成績、新成就,適時發布長沙年度大數據發展白皮書,著力提升長沙大數據產業發展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產業研究處課題組.廣東大數據產業發展研究報告(上)[J].廣東經濟,2019(05):6-17.
[2]彭勁杰.湖南大數據產業發展現狀、瓶頸與對策研究[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20(06):53-59.
[3]喬天宇,張蘊潔,李錚等.國際數字生態指數的測算與分析[J].電子政務,2022(03):17-30.
[4]譚海波.“因時就勢”:地方大數據產業發展中的政府運作機制——以G省為例[J].學術研究,2021(09):64-73.
[5]譚海波,鄭清清,王海函.地方政府大數據產業政策:工具偏好及其匹配——基于貴州省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21(01):52-58.
[6]王娟,張一,黃晶,等.中國數字生態指數的測算與分析[J].電子政務,2022(03):4-16.
[7]王謙,李天云,杜鈺.政府在大數據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分析[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9,21(04):49-58.
[8]謝偉勝,黃子娟,阮遠華.大數據產業孵化育成體系的建設[J].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2019,3(05):59-68.
[9]北京大學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2022年數字生態指數[R].2022.
*本文系長沙市社科聯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長沙大數據產業發展態勢、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4CSSKKT28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長沙市天心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