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平是著名經濟學家與立法專家。他有著多年的經濟分析和立法工作經驗,深切了解經濟與法律間的關系。他被不少網友稱之為“真正接地氣的專家”。他的觀點總是一針見血,比如“如果有人指責年輕人看著報酬來挑工作,至少他是無知。如果沒有適當的工資,連生存都生存不了,他還能干嘛呢?”“說中國人喜歡存錢不愿消費是不準確的,老百姓收入低保障不充分,才是很多人不愿消費、不敢消費的背后原因。想法提高百姓收入才更有利于提高消費。”“為什么農業補貼那么多真正到農民手里卻很少”等。他的話里沒有華麗的詞藻,卻能深入人心。近日,記者就消費不振,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刺激消費問題對他進行了專訪。
產能過剩消費不振原因是多方面的
朱少平認為,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舉扭轉了計劃經濟形成的“短缺”局面,極大豐富了市場供應。與此同時,近10來年又逐漸出現了過剩問題,總體來看,我們現在大約有10%到20%的產品賣不出去,20%到30%的產能沒得到充分發揮。為保證下一步發展,每年還要形成5%甚至10%的新產能。這樣一來,我們每年大概有40%到50%的產能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形成較大的庫存積壓,致使企業效益發揮不出來,老百姓的收入增長受到較大限制。這種過剩現象高層將其定性為產能過剩。國外一些敵對勢力還以此做文章,對我們進行攻擊。
“嚴格說,我們的產能過剩一是表層的;二是與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雖在一些表象上是相同的,但卻有兩個根本區別:其一,我們是公有制。其二,既然是公有制,我們就完全可以通過公有制的內在機制來解決這個問題。”朱少平說,導致產能過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因發展階段原因,我們的社會保障不充分,使養老、失業、醫療、子女教育與房貸壓力導致一些人手上有錢也不敢用,形成“有痛消費”,還有一些人本來就沒有多余的錢來擴大消費。二是市場交易不充分, 我國目前GDP總額雖已達到120萬億元以上,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卻不及GDP的一半。2021年我國GDP總額114.3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卻只有44萬億元;2022年我國GDP總額達121萬億元,消費零售總額還是44萬億,2023年我國GDP達126萬億元,該總額也只有47萬億元。三是所有商品交易均屬消費型交易,但參與者卻有相當一部分人即投資投機者,他們參與其中只是為掙錢,即使他們大幅提升需求量和炒高交易價格,也不愿意實際參與消費,從而對整個交易形成較大負面影響。
將投資投機者部分引出消費交易
針對上述投資投機者參與消費型交易,加大需求量,推升價格卻不真正消費的情況,朱少平提出一種新思路,簡單地說,就是通過一種機制,把投資投機者引出或部分引出消費型交易,使交易回歸理性。
朱少平解釋道,從原始社會到工業革命前這個階段,大概有一兩千年時間。這個時段整個社會的供求大體是平衡的。因為人們買賣目的都比較單純,生產者的生產目的就是為把產品賣出去,滿足消費者需求,消費者買東西也只是滿足自己的吃喝拉撒之需,沒什么賺不賺錢的問題。
工業革命的興起,一些生產廠家為了擴大生產規模,自己的錢不夠,就找別人借錢,支付一定利息。后來借錢還不夠,就把公司資產分成股份賣出去,吸引他人參與投資。這種將資金出借賺取利息,購買股票獲得收益,以及參與其它一些資金活動的人逐漸形成一支投資投機者隊伍。他們的人數目前在全球已達數十億元,僅我國就達五億到八億,甚至更多,資金總額也超過了兩百萬億元。這些投資投機者參與交易,買進賣出只為賺錢,而不想消費。更甚的是,他們為賺錢不惜炒高價格,炒十倍、百倍,甚至更高。比如,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股市有若干支股票被炒到幾萬倍。
朱少平強調,這部分人參與消費型交易卻不消費,還把價格炒高,使想消費的人嫌價高而不愿消費(即非必要不買),或消費不起。他舉例道,10年前的“蒜你狠”,那時一兩周就把五角錢左右一斤的大蒜炒到五元、六元。同時還有“姜你軍”,七、八角錢一斤的生姜,也炒到七元、八元,甚至十元一斤。還有前幾年炒到幾萬元的一雙球鞋等。當前消費不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這幫人把把價格炒高了、炒過了,他們自己不愿接盤、不愿消費,并使真正想消費的人不敢消費、不能消費所導致。
“既然投資投機者不為消費,只為賺錢,而且他們投入的錢在市場經濟中既有正面又有負面作用,我們就應該通過有效方式,把它的正面作用加以利用和引導,而將其負面影響予以消除。”朱少平說,“也就是說,要通過適當的模式為投資投機者專門設計一種交易制度,使其‘去惡存善’。這種新的交易制度從本質上看,可以是‘生產性交易’。 ”
關于生產性交易的設想
朱少平表示,所謂生產性交易就是在生產創業過程中開設的交易。目前,參與消費型交易的人有五類:一是生產消費者;二是生活消費者;三是批發商;四是投資者;五是投機者。五類人中真正消費者只有40%左右。這也是我們目前產能過剩所導致的一種結果,準確說是一種誘因。從生產者來說,以大米為例。大米的生產過程可分為十個環節:一是耕地耙田;二是購買種子;三是培育秧苗;四是水田插秧;五是生長秸稈;六是除草施肥;七是抽穗揚花;八是授粉灌漿;九是生長成熟;十是收割銷售。十個環節中,農民一直在投入。在此期間,他們沒有任何補償,也沒法融資變現。等到秋收大米入市,你賣我賣大家都賣,價格逐漸走低,他們的投入很難獲得充分補償,更難說有多少盈利。
再從年輕人創業來說,2013年李克強同志擔任總理不久即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其實這個“雙創”是個很好的思路和政策,但由于環境不配套,最后執行的效果并不理想。一般來說,創業過程也可分為10個環節:一是注冊公司;二是租場地建廠房;三是做項目;四是研發技術買技術;五是買原材料;六是招員工;七是配套生產條件;八是組織生產;九是制成產品;十是拿去銷售、包括做廣告。這10個環節,創業者也一直要投入。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創業者往往是有第一筆錢沒第二筆錢,有第二筆錢沒第三筆錢,即使到最后有的產品好,卻做不了廣告,還是賣不出去,得不到投資補償。所以,大多數創業者都客死半路。
“以上情況表明,不僅中國,全世界的創業生產環境都是不匹配的,這是由于歷史發展過程自然形成的。如果我們將這個過程中的部分產品拿過來為他們開設一種專門交易,即所謂的生產性交易,將一部分投資投機者及其資金吸引過來,參與這種交易就可以極大改變上述局面。”朱少平說,現在我們股市一天交易量是1萬億元左右,再加上一些別的投資,合計有超過200萬億元的資金,這么龐大的一筆錢,完全可以分出部分,新開一個專門場所,把農民經營者從耕地耙田那天開始,就把部分未來的大米拿到市場來賣,把生產、創業過程中的一些產品拿到市場,為它們設立專門的交易場所,再把那些投資投機者吸引過來,用他們的錢來參與交易,促進我們的生產,促進創業者的創業,這樣既使投資投機者賺到錢,還能減少他們對消費型交易的沖擊。這樣一來,消費型交易因投資投機資金的撤出而回歸正常,再不會被爆炒。從批發價往上可以漲5%、10%、20%、50%,最多漲一倍。而在生產性交易中,投資投機者參與生產創業過程,既使他們賺取較高收益,價格還被控制在批發價以下。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賺錢機制是特殊設計的,我們還可以強制他們在賺了錢后,先把本錢拿回去,再要求他們把賺錢的一半提取現貨,拿去消費或經營,另一半則作為交易收入提現。按照這種思路,我們在幾個企業進行試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上海一個企業四個多月就銷售提貨八億多元貨值,一超此前近七年的數量。海南一企業實施兩月,即使近十年下跌的胡椒價格回穩上漲一倍。
生產性交易能為啟內需促共富賦能
朱少平表示,馬克思講勞動創造價值,生產創造財富。而生產出來的只是產品,所有產品中都包含四樣東西:一是原材料;二是設備折舊;三是職工工資;四是價值增值。這些因素中前三項屬轉移價值,只有價值增值才是新增財富。所有產品如果生產者自己不消費,再賣不出去,它就是垃圾。特別是農副產品,過一個禮拜或者一月、一年,賣不出去它就成垃圾了。所以,如果我們能通過生產性交易把整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擴大10倍,就能成倍變現財富,相應地把老百姓的收入提高3到5倍。以提高收入促使居民消費,即可完全消除其痛感。在上述試點企業,我們看到員工的精神面貌與其他很多人大不相同,在提貨消費中完全看不到其它商場購物中的斤斤計較。這樣一來,能在很大程度上拉動和促進消費。
朱少平表示,生產性交易價格在批發價以下,即可從0元開始到批發價之間任意設定價格,形成十倍、百倍,甚至更高的增值空間,使更多的原投資投機者參與交易,也可吸引一些消費者參與其中。他們參與交易既能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生產創業過程,改善生產創業環境,使生產創業者在此過程中隨時都能融資變現,又使他們以收益的一半提取貨物,提前幫廠家銷售產品。更使這些交易參與者,通過交易參與生產創業過程,分享產品與創業過程的價值增值,獲得更高收益,實現共同富裕。
“由此可見,生產性交易可能是未來拉動消費,促進共同富裕的強力助推器,或者說是啟內需促共富的牛鼻子。”朱少平最后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