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社會對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職業院校要想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人才,就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我國目前大力推進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注重培養既具有理論教學能力,又具備實踐教學經驗的教師。“雙師型”教師是高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特色和重點,大力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已經成為社會和教育界的共同呼聲。中西面點工藝專業屬于應用技術型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以綜合性知識的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及突出的職業性為著力點。因此,中西面點工藝專業必須具備綜合潛能和理論實踐一體化素質的“雙師型”教師。基于此,應加強對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及教師隊伍的建設,為行業培養出高素質人才,進而促進中西面點工藝專業的長足發展。
1.中西面點工藝教師現狀
1.1 教師水平參差不齊
首先,“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是有一定要求的。現階段,中西面點工藝專業的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主要原因是目前國內設置該專業的本科院校不多。目前中西面點工藝專業教師主要來源如下。
一是學校。中西面點工藝專業在本科院校中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專業,但許多大學在食品科學、烹飪藝術或營養學等專業開設了相關課程。學校培養出來的教師優勢是理論知識更加擅長,能夠詳細、深入、富有啟發性地給學生傳授知識。然而,此類教師對于實際操作及行業的一些要求和運行并不了解,所習技能也是最基礎的工藝,這部分教師往往擅長理論教學,而在實踐教學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進入學校后,學校還需要對其進行額外的培訓,以提升其綜合素養。
二是企業。在中西面點工藝專業的教師隊伍中還有一類是外聘教師,是學校為了彌補校內教師的實踐能力不足而從外面聘請的具有豐富經驗的師傅。這些教師由于在餐飲行業從事多年,因此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非常嫻熟,對于生產的各個環節都非常熟悉,同時對中西面點行業的發展前景也有著很好的預判。但是這些教師的學歷不高,表達能力弱,課堂管理技能有待提升。這部分教師往往擅長實訓教學,而在理論教學、教學技能及教學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三是其它。還有一部分的教師來自于營養專業和餐飲管理專業,這部分教師對于某一門專業課的講授雖然深入,但其在上課的過程中的教學內容過于概念化,缺乏實訓課程的輔助,導致學生無法用所學知識來解釋實際發生的問題。
這樣的教師結構難以為學習“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1.2 學校對實訓課程及實訓教師不重視
中西面點工藝專業是一個理論與實訓并重的專業,每一門課程都有著很強的技術性和理論性。實訓課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但是,由于學校對實訓課程不夠重視,因此,在實訓課程的設計和執行過程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及技術的不斷更新,傳統技術已經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而部分學校的實訓課程與市場就業需求缺乏緊密的聯系,導致實訓課程難以適應時代需求。同時,部分實訓教師缺乏企業經歷,無法與行業發展保持同步,難以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技術能力,難以滿足“雙師型”教師的要求,導致實訓課缺乏專業性和前瞻性。
2.“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途徑
2.1 加強青年教師的實訓技能培養
青年教師是學校教學隊伍中的骨干力量,其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堅力量。學校要想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建設好的團隊,就需從青年教師身上著手,強化技能訓練,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高標準入校。學校在招聘階段可以選擇具有行業工作經驗的招聘者,對于沒有行業經驗的應屆畢業生,應優先考慮有行業實習經驗或者技能大賽經驗的求職者。
第二,加強對新入職教師的職業技能培訓。對于中西面點工藝專業新入職的專業教師,僅靠崗前教學培訓是遠遠不夠的,更要著重職業技能的培訓。學校應在安排課務之前,對教師的專業素養進行相關考核,對于考核過關的教師給予課務安排。新入職的教師應秉持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堅持對學生負責的態度,這樣他們才能在教師職業道路上更好地成長。
第三,改革中西面點工藝專業教師的考核方案。中西面點工藝專業教師考核應更側重實操,學校在開展年底考核時,不應沿用以往統一的考核標準,除一般的教學任務和工作任務外,還應加強對中西面點工藝專業教師的職業素養考核。在年底開展中西面點工藝專業教師的基本功考核,包括但不限于花式蒸餃、包子、蛋糕、裱花、點心制作等技能展示,以此來強化教師的專業能力。
第四,安排教師到企業實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優勢,根據教學需要安排教師在寒暑假期間到與學校合作的企業實踐。教師通過到實際崗位上練習,可以充分掌握崗位的工作職責和工作標準,了解企業中相關的崗位要求,掌握企業對實習生及員工的需求標準。同時,根據實踐經驗撰寫總結并形成教學案例,緊跟行業趨勢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確保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緊密結合,培養優質的學生輸送到企業,與企業建立良性關系。
第五,鼓勵教師考取職業技能證書。教師除學校的職稱評聘外,還應該注重職業技能證書的獲取。職稱的獲得是對教學能力的肯定,而職業技能證書的獲取,則是對技能水平的肯定,是作為一名“雙師型”教師必備的條件。
第六,賽教融合。強教必先強師。在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學校應將參加技能大賽作為教師職業生涯拓展和素質提升的重要項目,完善技能競賽制度,將參加技能大賽作為提升“雙師型”教師技能的重要環節,形成“技能神圣、技能人才光榮、職業教育前途廣闊”的價值觀。技能競賽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指導技能競賽不僅要求教師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更要求教師有精湛的專業能力,職業技能大賽是高職院校教師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能有效體現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學校應依照“院-校-省-國家”四級競賽模式,做到競賽與教學相結合,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2.2 優化教師團隊結構
2.2.1 兼職教師能力轉化
提升兼職教師質量是高職院校教師類型結構優化的關鍵。第一,學校應針對聘請的兼職擔任特定專業實訓課程的教師,建立有針對性的教學培訓制度,加強其教學方法的培訓,彌補其在教學理論知識及課堂教學經驗方面的不足。同時,開展專題培訓,引導其將自身豐富的實踐經驗與教學相融合,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助力其高效完成院校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第二,完善兼職教師的考核評價制度,改變以往僅從課時的完成量來考核教師的制度。學校應對兼職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能力、教學態度、教學成果等多方面進行量化考核。對于綜合評價特別優秀的兼職教師,給予職稱評定或福利待遇方面的優待,以增強兼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激發兼職教師參與人才培養、提高自身能力素養的內生動力。
2.2.2 專職教師的職業素養提升
近年來,高職院校中專職教師的占比在不斷提升,可見專職教師是高職院校教師類型結構中的主體,因此提升其教學能力是優化師隊伍結構的關鍵。第一,教師是終身學習的職業,只有持續學習才能不斷進步,進而為自身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對此,學校應為教師能力提升提供學習機會,根據教師的專業發展有組織地推進教師理念更新、知識更迭,并通過與行業領域專家的座談和交流、專職教師的專題研討等形式,引導教師在課程中融入最前沿的行業知識和最新的行業發展動向,適應行業發展新需求。第二,通過校企合作推動教師雙向交流合作。推進專職教師赴國家和市級實踐基地實踐,與企業共建校企人才培訓中心,構建校企互助合作機制,引導專職教師將深厚的理論知識與行業豐富的實踐技能相結合;立足校企培訓中心平臺,校企優勢互補,進而提升專職教師的實踐能力。第三,完善中西面點工藝專業教師標準框架。明晰專職教師培訓體系在實際運行中存在的不足,優化培訓內容,構建針對性強、層次分明的培訓內容體系,實現教育理論知識、專業理論學習與實踐技能操作等的緊密結合,為處于不同階段專職教師的專業發展創設良好條件。
2.3 積極開辦專業產業
中西面點工藝專業實踐性強,可以結合本地特色及時代發展需求創新面點新品種,這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學;另一方面可以弘揚當地的飲食文化,強化教師的職業技能,打造優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學校可以與企業合作創辦品牌,由專業教師來擔任研發人員,鍛煉中西面點工藝專業教師的實訓能力,使其在相應崗位上開展工作,深入了解工種、崗位職責及崗位要求。現在的大型廚房,技藝流程嚴謹、崗位分工細、人員組成復雜、質量規格高,給廚房的生產管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中西面點工藝專業教師只有充分熟悉和掌握不同崗位的要求,才能培養出受企業歡迎的學生,同時在此過程中促使自身轉變為真正的“雙師型”教師。
2.4 校企合作,雙向共贏
以產教融合為抓手,創新校企協同育人聯動機制。第一,搭建協同育人平臺,與冶春、富春等揚州面點領軍企業深度合作,共同成立產業學院。通過校企發展戰略融合、優勢資源融合及校企員工成長融合,形成產業、行業、企業、專業、職業“五業聯動”。第二,共建優秀師資隊伍。在學校成立企業員工培訓中心,企業導師團常態化入駐學校,在企業成立教師工作站,通過一師一企的企業掛職鍛煉路徑,解決師資難育的困境。第三,共建共享教學資源,形成“一體化設計、模塊化課程資源、菜單式組課”的資源開發與應用體系,方便在校生、企業員工、社會人員隨時隨處可學,讓優質資源得以廣泛應用。第四,共促產業發展,通過實訓基地、學生創業中心,激發人才、技術、企業等創新要素活力,在完成教與學、生產與研發的過程中,各方互信、互助緊密連接,共同成長,為中西面點行業輸送適業、精業、勤業的高素質人才。第五,學校應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展開人才培養。一是搭建平臺,拓展學習寬度。共建“資源庫”平臺,與行業企業將面點老字號、職業精神和優秀飲食文化等轉化成教學資源。針對學習者個性化需求,享行企優質資源、行云端體驗活動、展師生共創成果,實現適應現代學生特點的即時便捷有趣的混合式教學。二是搭建基地,延展學習長度。校企共建校內中西面點實訓大樓,以課程體系中的學、訓、創、用項目為載體,開展食材加工、創新研發等,創設沉浸式體驗,磨練技能。三是搭建中心,提升學習高度。與全國餐飲品牌企業共建校外研創中心,帶領學生在中心見習、實踐、創新,將項目成果投入企業市場化應用,獲得職業價值。
結語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已進入提升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水平的新階段,這對高校的師資力量與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進一步提高師資力量,打造一支適應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高校面臨的重要的課題之一。其間,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模式恰好是一個發展“雙師型”教師的平臺,能夠進一步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民對于面點的要求越來越高,從以前注重“吃得飽”轉變為現在的希望“吃得好”,這對餐飲業而言,既是機遇也是考驗。國民對于餐飲的高標準要求,使得餐飲行業對從業人員要求也隨之提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職業院校開設了中西面點工藝專業,要想培養出高素質的餐飲從業人員,職業院校就要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行業認知能力,以實際行動建設一支優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真正培養出能夠滿足行業要求的餐飲從業人員。
基金項目
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川菜發展研究中心項目(CC23G28);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項目;江蘇旅游職業學院“青藍工程”項目,吳雷茶點技能大師工作室項目、揚州早茶現代產業學院及研究院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
周敏(1996.04-),女,漢族,江蘇鹽城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中西面點工藝。
吳雷(1985.03-),男,漢族,江蘇宿遷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西面點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