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商業航天的崛起以及航天技術的進步,航天產業也開拓了新路徑,航天產業逐漸向太空經濟拓展。聯合國《太空經濟倡議2021成果報告》將太空經濟定義為“在探索、研究、理解、管理和利用太空的過程中,為人類創造價值和利益的全方位活動”。廣義上說,太空經濟是人類從事全部太空活動及相關產業所形成的經濟業態的總稱。簡單來說,太空經濟是以太空活動為基礎,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運作,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的一種新興經濟形態。
太空經濟發展趨勢
近年來,太空經濟各種業態不斷涌現,主要業態包括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太空探測、太空資源開發利用、太空運輸、太空制造、太空農業、太空生物醫藥、太空醫療、太空旅游等。目前沒有單一且明確的方法來衡量太空經濟的價值,很多國外研究機構給出了有關全球太空經濟規模的統計和預測數據。歐洲咨詢發布的《太空經濟報告2022》顯示2022年全球太空經濟總額達4640億美元,較上一年度的3700億美元增長25%,預計到2030年達到6420億美元。美國太空基金會報告稱全球太空經濟在2022年達到5460億美元,增長了8%,預測到2027年將實現41%的增長。2024年6月,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公司聯合發布的報告指出太空經濟預計將從2023年的6300億美元增長到2035年的1.8萬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9%。可見,無論以上述哪一種預測作為參考,太空經濟的價值aQyyDiD2uWFnRpdoJRWesA==都呈大幅上升趨勢。
太空經濟未來發展趨勢將有三方面顯著特征:一是太空經濟占全球經濟的比重將增加,太空經濟增速將顯著高于全球GDP的增長速度,通信、定位、導航和定時以及地球觀測服務等太空技術將是太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二是太空經濟的影響范圍將逐漸超越“太空”本身,傳統航天器、火箭和衛星等服務提供商在太空經濟總量中所占的份額將逐漸減少,而基于數據信息和其他依賴太空技術服務的提供商將獲得更大市場空間。三是太空經濟投資回報將超出“經濟”層面,太空經濟除了在信息通信、工業制造、交通運輸、生活消費等方面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外,還將在應對全球各類挑戰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如地球災害預警、大氣氣候監測、教育與醫療平等、軌道垃圾清理、太空行星防御等。
主要經濟體太空經濟發展現狀
美國旨在保持其在全球太空中的領導地位,對太空探索和商業潛力高度重視。一是出臺戰略和政策支持太空經濟發展。2020年12月,美國發布新版《國家太空政策》,重點概述太空行動應遵循的原則及美國在民用太空探索、商業增長和國家安全方面的目標。2022年12月,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公布“國家太空服務、組裝和制造”(ISAM)實施計劃,旨在通過機器人技術、傳感器和太空計算等技術,提高太空系統的性能和壽命,并帶來經濟效益。2023年9月,美國國防部首次發布《太空政策審查和衛星保護戰略》報告,提出美國需加強其太空資產的保護。二是持續推進太空軍力建設。美國政府通過設立負責太空攻防系統研發和采購的太空系統司令部,以及負責戰術、條令研發和作戰訓練的太空訓練和戰備司令部,進一步完善太空軍力建制。2020年,美國發布《國防太空戰略》,期待在太空中建立絕對優勢,大規模發展太空經濟。三是積極推動軍民融合戰略,共同開拓太空經濟廣闊藍海。2022年,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成功執行軍事保密任務和商業衛星部署,這種模式不僅加快太空技術的發展,也催生了衛星通信、導航定位和太空旅游等新興產業,拓寬太空經濟增長空間。四是建設商業空間站,為太空經濟發展提供新業態。2021年12月,NASA批準3座商業空間站的開發提案,標志著“太空4.0”時代的到來。根據NASA公布的計劃,藍色起源公司和波音公司組建的團隊獲得1.3億美元的資助,開發名為“軌道礁”的商業空間站,為政府部門、研究人員、旅游公司甚至電影制作團隊等各方機構提供服務,加速太空經濟規模性增長。SpaceX宣布將在2024年年底執行首個載人極地太空旅游任務,積極開拓太空旅游市場。
歐洲在全球太空產業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通過加盟歐洲航天局(ESA)進行合作,推進火箭開發。一是制定投資計劃,加強其在全球太空市場的競爭力。2021年,ESA宣布啟動“歐盟太空計劃”,預算高達148.8億歐元,用于加快歐盟27國和英國在衛星導航、地球觀測、空間態勢感知和安全通信等領域的技術發展。未來3年內,歐洲將在太空互聯互通、未來導航和氣候研究等領域投資169億歐元,以增強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二是積極參與太空任務。近幾十年來,歐洲航天局參與的太空任務數量眾多,包括太陽軌道飛行器“尤利西斯”號、觀測水星的貝皮·科倫坡(BepiColombo)任務、“金星快車”探測器、月球探測器SMART-1、“火星快車”號探測器、ExoMarsTGO非載人火星探測任務、觀測土星以及在土衛六上著陸的“惠更斯”號探測器、彗星探測器“羅塞塔”號等。三是加強歐洲各成員國合作。2023年7月,歐洲航天局在西班牙舉辦旨在確保阿麗亞娜6號運載火箭財務合作的峰會,決定從2026年起每年為阿麗亞娜6號火箭提供3.4億歐元公共基金,保障阿麗亞娜6號火箭明年首次試射及到2030年總共42次商業發射,確保歐洲各成員國在太空經濟領域的合作。同時,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阿爾忒彌斯計劃》,為獵戶座載人飛船提供推進艙,為SLS重型火箭供應部分組件,并參與建設繞月空間站,促進太空探索和開發活動。
俄羅斯積極投資太空開發和太空產業研發。一是進行組織機構調整,形成太空資源合力。近年來,受內外部環境影響,俄羅斯航天事故多發,聯合火箭航天公司發展缺少新動力,在此背景下,國家層面決定整合航天機構,形成統一執行力,提高航天工業發展效率。在軍隊建設方面,組建俄羅斯天空軍,整合先進武器裝備、反導防御系統,利用多衛星進行太空探索、信號接收,為軍事打擊提供方向。二是發展太空技術占據太空市場份額。俄通過改進航天領域基礎設施、獨立研發航天技術讓航天產品、技術得到世界認可,占據更多的航天市場份額?!兜?030年俄羅斯空間活動發展戰略》中指出要發展基礎空間研究以使俄羅斯科學在空間科學的關鍵領域處于領先地位,至2025年積極參與太陽系太陽、月亮、行星和小天體研究的國際合作。三是中俄合作,進一步發展太空經濟。2022年11月,俄中簽署并開始實施《2023-2027年航天合作大綱》以及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合作協議,在金磚國家層級上開展更密切的太空活動合作。
日本通過投資人才培養、設立基金和加強國際合作,積極推進太空經濟產業發展。一是強化太空產業領域人才培訓。日本在太空經濟領域發展長期以來一直依賴政府需求,導致在大學和研究生院學習太空相關專業的人才,很多都無法從事太空領域的工作。2023年,日本撥款事業預算共5億日元培養太空人才。二是設立基金促進太空經濟產業發展。2023年3月,日本設立總額67億美元太空戰略基金以促進太空經濟產業發展,并在2025年度補充預算撥款20億美元用于支持空間技術開發,包括各部委捐款,強調以合作的方式推進日本的空間能力。三是與美國等國家在太空技術領域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日本參與美國“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發揮其在航空器載人及空間站補給領域的領先技術。此外,日本還與美國共同打造太空交通管制系統,共同研發太空垃圾清除技術,旨在建立未來國際太空交通規則。
印度政府高度重視太空經濟,并將其視為提升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手段。一是進行部門改革,為太空經濟發展提供政策保障。2020年6月,印度政府通過了太空部門改革方案,以便私營企業能夠使用國家資源和基礎設施,并成立了“印度國家太空促進和授權中心”。2023年5月,《印度太空政策2023》發布,允許商業全面進入太空活動,為太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023年10月,印度國家太空促進和授權中心表示將發布《印度太空經濟十年愿景和戰略》,規劃未來10年印度太空經濟的發展戰略。二是開展太空國際合作,提升全球影響力。2024年6月,印度成為簽署《阿爾忒彌斯協議》的第27個國家,印度與美國在載人航天領域建立了伙伴關系,為印度的太空技術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源。三是加大資金投入,促進技術研發創新。2024-2025財年,印度航天部門將獲得1006iZHSwxmggie0DdR3+gVwcH245AVRb386x9AQiA5MiI=億盧比(約合1.2億美元)的財政資金,比2023-2024年度增加4%。該項資金主要用于成立一個風險投資基金,支持未來10年印度太空技術項目的實施。印度已在運載火箭、衛星、探測器技術等領域取得了多個成果,例如,2017年印度一箭104星成功發射,打破當時的世界紀錄;2023年印度“月船3號”探測器成功實現月球軟著陸。
我國前瞻布局太空經濟的啟示
加強太空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航天發射場的現代化改造和擴建,開發具有更高運載能力、更低成本和更好適應性的火箭。構建高速、穩定、大容量的太空通信網絡和空間通信網絡,完善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導航系統的精度和服務范圍。打造功能齊全、可長期運營的太空站,為太空科學實驗、太空制造、太空資源開發等提供穩定的平臺。
加快空間技術創新突破。太空探索領域,發展能源供應系統,提高探測器自主導航和控制能力。太空資源領域,研發高效的太空礦產開采和加工技術。太空制造領域,開發太空微重力環境制造工藝、材料、設備和產品。太空生物領域,重點研究太空環境對生物生長、發育和遺傳影響。探索將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技術等前沿技術應用于太空經濟,提升自主智能計算能力。
推動太空產業化發展。加強政策規劃引導,制定鼓勵太空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太空經濟活動。促進太空技術與其他產業融合,加強太空技術的轉化和應用。鼓勵企業進入太空經濟新興產業,提高太空經濟的規模和效益。加強國家間航天機構和企業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太空產業標準的制定,提升我國太空產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和話語權。
加大金融資本支持。探索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太空領域的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項目。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為太空初創企業提供融資渠道,開發太空產業債券、太空項目保險等金融工具,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風險。進一步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太空領域,通過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等方式,為太空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
責任編輯:陳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