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市委市政府三大戰略發展目標,“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貫穿八大行動,全力做足綠色文章、激發“綠色動能”,加快打通“兩山”轉化通道、釋放生態紅利,綠色發展已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逐步成為贛州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發展的澎湃動力。
堅持生態優先,
建立健全綠色發展保障體系
組織保障“一條線”。建立“齊抓共管”推進體系。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生態文明建設(雙碳)領導小組和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連續6年由人大審議政府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情況報告,形成黨委政府高位推動、各地各部門具體落實、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共同監督的齊抓共管格局。完善“過程嚴管”監督體系。出臺飲用水水源保護、水土保持、城市管理條例等法規,率先在江西省建立環資審判、生態綜合執法等制度,全面實施五級“林長制”、四級“河湖長”“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等制度,并建成運行“生態云+雙碳”大數據平臺,全過程監管體系更加完善。健全“后果嚴懲”責任體系。深入實施生態環保工作責任制、責任清單和環保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常態化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在江西省率先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市直績效和縣(市、區)綜合考評“雙重考核”,建立了環境損害約談問責、一票否決、終身追究“責任鏈條”,生態文明責任體系進一步壓實。
生態轉換“一張圖”。在江西省率先出臺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行動方案,以東江流域生態補償為試點重點,上下游逐步建立起“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護和治理長效機制,流域上下游的環境治理從“你污染,我受害”開始轉變為“你保護,我補償”。與廣東省簽訂了三輪《東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并簽訂了跨省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合作協議,建立“聯合協作、研判預警、科學應對、后期處置”的工作機制。截至目前,東江流域累計利用生態補償資金30億元,開展了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保護修復、水污染防治監管能力建設等工作,交界考核斷面水質穩定達標。
價值實現“一盤棋”。隨著東江源區環境整治成效逐漸顯現,源區各地通過轉產、轉型、轉變,“轉”出一條發展新路,多地生態優勢加速轉變成經濟優勢。尋烏縣利用礦區整治土地種植油茶、竹柏、百香果、獼猴桃等經濟作物;定南縣憑借生物質發電等技術,開發出一整套現代循環農業體系,僅有機肥一項便可創造上億元的產值。
堅持生態保護,
筑牢綠色發展生態支撐
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聯動機制”。成立高規格的美麗贛州建設行動領導小組、市落實全面建設美麗江西任務專項工作組,制定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形成市縣兩級“一辦五組”工作架構,出臺實施《美麗贛州建設行動實施方案(2022-2025年)》,大力實施美麗贛州建設行動,持續筑牢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贛江源區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成為國家林草區域性系統治理項目,廢棄礦山治理“三同治”模式、水土流失治理“贛南模式”等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贛州經驗”在全國推廣;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環境空氣質量和水環境質量穩居江西省前列。
實施自然生態“立體保護”。以示范創建推動自然生態保護,印發《贛州市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實施方案》,構建縣(市、區)、鄉(鎮)、村三級創建工作體系,系統推進國家級創建“樣板工程”、省級創建“精品工程”和市級創建“細胞工程”,強化示范建設動態管理,建立并落實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全過程監管體系,倒逼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健全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強化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督察執法,嚴厲查處破壞生態問題。健全完善省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健全生態系統監測網絡,加強生態質量監督監測。
探索生態產品價值“釋放路徑”。立足綠色生態這個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贛州積極探索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加快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持續放大生態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美麗經濟”,通過創新“林權抵押”、碳排放權質押等貸款新模式,贛州著力推動資源資產化。
堅持轉型升級,
邁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堅定步伐
綠色農業有機轉型。啟動全域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創建,贛州獲批籌建江西省首個富硒產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新建高標準富硒產業示范基地50個,富硒產品認證、綠色有機農產品總數分別為1207個、868個。以贛縣“指尖農業”、上猶“互聯網+私人訂制茶園”為代表的“互聯網+農業”新模式和“稻魚(蝦)”共生種植綠色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得到推廣。
綠色低碳加速轉型。穩步有序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建立完善“1+N”政策體系,扎實推進碳達峰行動、產業結構綠色轉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低碳交通體系構建、綠色生活創建等重點工作。印發實施“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率。省級以上工業園區綠色循環化改造實現全覆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突破30%、40%。累計形成新能源裝機規模499萬千瓦,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均居江西省第一。
康養旅游融合轉型。圍繞做好文旅融灣文章,在全省設區市率先出臺《贛州市文旅產業發展扶持措施》,安排3600多萬元財政資金支持重大文旅項目、精品旅游線路等建設,充分發揮綠色生態、文化資源優勢,圍繞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三區一園”戰略定位,持續推進文化旅游與工業、農業、科技、教育、體育、康養等產業的融合,把客家、生態、康養等景區景點融入紅色旅游線路,唱響贛州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加速推進大灣區生態康養旅游“后花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