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規范化康復護理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關節功能及活動度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全膝關節置換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普通組和聯合組各40例。普通組行常規護理,聯合組行規范化康復護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疼痛程度、膝關節功能和膝關節活動度。結果 聯合組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普通組(P<0.05);聯合組護理后視覺模擬評分(VAS)顯著低于普通組(P<0.05);護理后,聯合組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HSS)顯著高于普通組(P<0.05);聯合組護理后膝關節活動度顯著大于普通組(P<0.05)。結論 規范化康復護理可顯著緩解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疼痛,改善其膝關節功能和膝關節活動度,護理效果較好。
關鍵詞:規范化康復護理;全膝關節置換術;活動度;關節功能;關節疼痛
全膝關節置換術適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膝關節病變,該手術主要是使用人工假體替代機體磨損和退變的關節面,矯正肢體力線,使關節穩定性恢復,進而減輕或消除膝關節疼痛[1~2]。然而,全膝關節置換術對機體的損傷較大,術后患者常出現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免疫力也會下降,影響術后康復[3]。規范化康復護理是一種科學的護理模式,護理效果明顯[4]。本研究旨在探討規范化康復護理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關節功能及活動度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全膝關節置換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普通組和聯合組,各40例。普通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6~83歲,平均年齡(69.50±13.86)歲。聯合組:男x2PtPKlGPiadeI5D4uMcdn8X2VT5YW3Sp2dKTRXtJYY=21例,女19例;年齡55~82歲,平均年齡(68.50±13.7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具有手術指征;對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意識模糊或配合度低;具有表達障礙或精神方面存在嚴重疾病;合并其他感染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
1.2 方法
1.2.1 普通組予以常規護理
術后,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營養情況及心理狀態,并給患者及家屬介紹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用藥事項、飲食要點及康復鍛煉,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促進其康復。
1.2.2 聯合組予以規范化康復護理
(1)健康教育:結合患者自身身體狀況及其臨床表現,由骨科醫師和康復師全面評估患者運動功能,并為患者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術后康復訓練方案。告知患者及家屬術后康復訓練具體內容、目的及其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
(2)心理護理:由于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恢復時間往往較長,患者及其家屬均易出現緊張、擔憂、焦慮等不良情緒,容易影響患者護理依從性和康復效果。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消除其負性情緒,促進其早日康復。護理人員可每日與患者及家屬在病房內進行深入交談,鼓勵患者堅持康復訓練,并耐心向其介紹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優勢,積極安撫,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態。通過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可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其護理依從性,改善預后。
(3)康復護理:護理人員應根據訓練方案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包括機體平衡鍛煉、體位轉移鍛煉、腿部抬高鍛煉、肺功能鍛煉等,在訓練過程中,及時糾正患者錯誤的動作和體位,并幫助患者熟練掌握助行器的使用。同時,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訓練:術后3 d,患者臥床,冰敷患者下肢,從而降低患肢疼痛感,并指導患者正確穿戴彈力襪,加快肢體處的血液循環。隨后逐漸過渡到起立,再過渡到椅子轉移訓練,鍛煉患者肌肉、關節活動度。鍛煉過程中,根據恢復情況增減鍛煉時間、次數。術后4~8 d,逐步強化患者鍛煉強度,提高患肢關節自主屈伸能力。患者恢復肢體功能后,對其進行出院指導,并為其制定后續康復鍛煉計劃。告知復查時間,囑患者注意休息,避免體力勞動。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護理效果:顯效,膝關節輕微腫脹、疼痛,關節活動度≥110°;有效,膝關節中度腫脹、疼痛,關節活動度<110°,≥90°;無效,膝關節腫脹、疼痛無改善,甚至加重,關節活動度<90°。總有效=顯效+有效。
(2)比較兩組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得分越高,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
(3)比較兩組膝關節功能: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HSS)進行評估,包括功能、疼痛、活動度、穩定性、屈曲畸形、肌力等,總分為0~100分,得分越高患者膝關節功能越好。
(4)比較兩組膝關節活動度:采用通用量角器對其進行測量,角度越大患者膝關節活動度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聯合組護理總有效率為95.00%,顯著高于普通組的77.5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聯合組護理后VAS疼痛評分顯著低于普通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膝關節功能比較
聯合組護理后HSS評分顯著高于普通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比較
聯合組護理后,膝關節活動度顯著大于普通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當前臨床應用廣泛的一種外科手術,能有效根除晚期膝關節病痛,極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然而,該術式創傷性大、操作復雜、術后并發癥多,不利于患者預后。因此,還需予以術后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促進其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6~7]。相較于常規護理,規范化康復護理可結合臨床實踐,為患者提供科學、全面的康復護理,進一步加快患者恢復[8~9]。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普通組(P<0.05);聯合組護理后VAS疼痛評分顯著低于普通組(P<0.05);聯合組護理后HSS評分顯著高于普通組(P<0.05);聯合組護理后膝關節活動度顯著大于普通組(P<0.05)。提示規范化康復護理可降低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疼痛,改善其膝關節功能,加大膝關節活動度。
規范化康復護理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健康教育、心理護理以及具體的規范化康復護理措施,促使患者達到最佳狀態,加快康復速度[10]。通過健康教育,患者可以深入了解自身疾病狀況以及康復訓練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護理依從度,增強護理效果[11]。通過心理護理,患者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主動地參與康復鍛煉,從而加快術后康復速度[12]。此外,通過具體的規范化康復護理,可有效恢復患者膝關節功能,提升關節、肌肉力量,避免關節畸形,降低疼痛感[13]。相較于常規護理,規范化康復護理更具人性化,且具有多樣化的康復護理模式,患者舒適度較高,并可通過主動進行康復訓練,有效提高關節活動度,因此整體護理效果良好[14~15]。
綜上所述,規范化康復護理可顯著緩解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疼痛,改善其膝關節功能和膝關節活動度,護理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陳金春.基于自我效能理論的延續康復護理方案在全膝關節置換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2023,4(16):143-146.
[2]何芬珍.快速康復護理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鍛煉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23,44(1):219-221.
[3]陳靜,來賀歡,劉瑤,等.基于動靜互補平衡論的康復護理在全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3,29(11):1527-1530.
[4]趙綺蓮.規范化康復護理對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24):46-48.
[5]袁海珍.圍術期康復護理對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膝關節屈曲度的影響[J].中外醫藥研究,2023,2(9):115-117.
[6]許小珍,陳桂麗,周春嫦,等.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在老年全膝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23,21(5):161-164.
[7]閆麗欣,張平,劉曉磊,等.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膝骨關節炎患者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刊,2022,57(5):575-577.
[8]門薇,王曉丹.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護理的研究進展[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30):6354-6354,6355.
[9]李娜.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護理對患者關節腫脹、疼痛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9,57(25):155-157.
[10]王瑞瑩.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及實施效果分析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1,8(7):85-87.
[11]張琇.運動聯合康復護理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護理進展[J].吉林醫學,2020,41(5):1213-1215.
[12]徐琴.一體化康復護理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及預后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20,18(4):115-117.
[13]楊蓮倩子.加速康復護理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疼痛的改善作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20,5(30):128,140.
[14]丁熙彬.下肢關節康復器聯合康復護理對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及康復效果的影響[J].醫療裝備,2019,32(23):160-162.
[15]李德榮.快速康復護理模式對全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1,32(11):1841-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