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目前技工院校課程思政的熱點,基于“大思政課”理論,對現階段技工院校課程思政實施與評價情況進行調研和分析,通過調研、實地考察等手段總結歸納當前技工院校課程思政實施與評價的現狀。借鑒文獻研究,在“大思政課”理論的基礎上,本文分析了技工院校課程思政實施與評價遇到的問題,探索構建具有技工院校專業特色、課程特點,適用于課程教學的技工院校課程思政實施評價“3456”策略,為技工院校課程思政的實施與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實施與評價;策略
■課 題: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自籌經費重點課題(B類)“基于‘大思政課’理念的廣西職業院校課程思政實施與評價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3B370)的研究成果。
“大思政課”,是基于人的思想政治素養形成與發展規律,以學生學習生活和成長發展為時空維度,集合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全時空領域鮮活思政教育素材,構建起縱向貫穿大中小學全學段、橫向貫通學校與社會全時空的思政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技工教育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越來越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技工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開展基于“大思政課”理念的課程思政實施與評價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為了解當地技工院校課程思政實施現狀,研究人員對廣西25所技工院校開展調研,655份教師有效問卷以及1105份學生問卷線上調查有效數據顯示,85%的技工院校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課程思政體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體來說,還存在以下問題,實施效果還有待進一步增強。
(一)對課程思政重要性的認識程度不高
在技工院校,課程思政研究主要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的事,專業課、實習實訓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研究關注度偏低。學校教學部門的管理層對課程思政已越來越重視,但仍有30%的管理者表示沒有明確的部門思政教學目標,僅是對專業課滲透思政教育有要求,缺乏系統的課程思政體系的統籌規劃。在課程思政管理機制方面,缺乏明確的激勵措施,教師對參與課程思政的熱情不高,缺乏參與的動力。
(二)思政教學活動學生參與度低
技工院校注重學生實踐技能培養,部分專業教師存在對思政教育重視不夠的問題,在思政活動中缺乏有效的組織和引導,學生難以深入參與和體驗思政教育的過程。教師缺乏有效的思政實施能力,思政活動往往形式單一、內容枯燥,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參與,這不僅影響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認知和接受度,也削弱了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
(三)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合不夠自然,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69%參與調研的教師認為專業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比較困難,不同學科領域中的思政元素多種多樣,如何找到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的思政點,并將其有效地融入教學中,是當前課程思政實施的一大難點。84%的參與調研教師認為專業課程思政的切入點比較難把握。對于如何將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文化基礎課、專業課以及實習實訓課中,很多教師還缺乏具體的操作策略,迫切需要探索既能傳授知識、技能,又能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提升課程思政實施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四)課程思政評價體系不完善,評價結果不夠科學有效
參與調研的技工院校中,有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專項設置的僅占25%,大部分技工院校課程思政評價主要體現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上,忽視了對學生思政素養提升、教師思政能力等方面的評價,評價體系在指標設置上也不夠全面。不少中職學校在課程思政評價中采用的評價方法較為單一,90%的學校采用的是教師評價、學生評價以及成績評價,設置家長、企業參與等多元評價項的學校較少。在考察技工院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是否隨著教育政策調整進行更新完善時,91%的學生對當前教育政策并不了解,49%的教師認為學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更新速度較慢,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在適應性和完善性方面存在不足,評價策略不夠系統科學,無法確保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
課程思政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需充分考慮涉及的因素和環節。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圍繞培養德技兼修的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目標,從學校、教師、學生3個層面確定課程思政主體責任以及分工安排,解決“誰來做”的問題。結合專業特色、結合課程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結合當地特色4個方面設計課程思政內容,解決“做什么”的問題。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施、實踐教學5個方面實施課程思政,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從學生自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企業評價、社會評價、政府評價6個方面驗證課程思政實施效果,解決“怎么有效評價”的問題。經過實踐,總結出技工院校課程思政“3層面4結合5階段6評價”即“3456”評價策略,旨在通過系統性的規劃和實施,將思政教育融入技工院校教育的全過程,以培養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和技術技能的優秀人才。具體策略的實施內容如下。
(一)確定課程思政主體責任及分工安排
在技工院校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中,首先要解決“誰來做”的問題。這涉及學校、教師和學生3個層面的主體責任及分工安排。通過明確學校、教師和學生3個層面的主體責任及分工安排,學校的宏觀引領、教師的具體實施、學生的積極參與,形成課程思政的合力效應,確保課程思政有效實施,培養出更多德技兼修的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
一是學校層面。作為課程思政的引領者和推動者,成立專門的課程思政領導小組,小組成員為學校領導、教務管理人員和思政教師,負責全面規劃、指導和監督課程思政的實施。該領導小組需要制定宏觀政策,確保課程思政與學校整體教育目標相一致,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包括教學設施、教材選用、師資培訓等。定期對課程思政的實施進程進行監督和評估,確保各項工作得到有效落實。學校還應積極拓展與企業、社區等相關部門的合作關系,共同推進課程思政的開展。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可以引入實際工作中的思政案例,增強課程思政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通過與社區的合作,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感悟思政知識,提升道德品質和技術技能。
二是教師層面。作為課程思政的主要實施者,教師不僅是主導者,更是學生在道德品質和技術技能提升過程中的引路人,因此,教師要深入研究課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結合專業特色和學生實際,設計并實施課程思政內容。積極參與課程思政的培訓和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政知識和教學方法,提升自身的思政素養和教學能力。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示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是學生層面。作為課程思政的學習主體,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生需要積極參與課程思政的學習和實踐活動。通過自我反思和小組合作討論學習等方式,學生可以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和技術技能。同時,學生還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參與各種思政實踐活動,如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等,將所學的思政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為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二)設計課程思政內容
在解決“做什么”的問題時,需要結合專業特色、課程特點、學生實際和當地特色來設計課程思政內容,以實現課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一要緊密結合專業特色。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專業特色。這意味著教師需要深入理解所教授專業的核心知識和技能要求,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例如,在給金融專業的學生講課時,可以引入當前金融市場的實際案例,分析金融市場的運行規律,同時強調金融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專業知識,還能引導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踐行正確的價值觀。
二要靈活對接課程特點。不同類型的課程具有不同的教學特點和學習目標,教師需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適應課程特點和學生的學習需求。課堂教學設計需要針對課程特點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于理論性強的課程,可以采用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對于實踐性強的課程,可以引入實驗、項目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三要充分考慮學生實際。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他們的年齡、興趣、認知特點等因素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符合他們需求和興趣的教學內容和活動。例如,對于低年級學生,可以采用更加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對于高年級學生,可以引入更具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以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地方文化特色是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資源,教師要深入挖掘所在地區的文化資源和社會實踐機會,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這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還能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廣西當地的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廣西的民族文化、歷史名人等元素,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內容,例如壯族“三月三”美食節等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地方文化,培養他們的地域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三)實施課程思政
在解決“怎么做”的問題時,應圍繞思政目標,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標準設置、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施、實踐教學5個階段來實施課程思政。
一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階段。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階段是課程思政的起點,在這個階段,需要明確課程思政的目標和要求,并將其與專業教育的目標相結合,確保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通過制定詳細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系統的學習框架,使他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接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
二是課程標準設置階段。制定融入思政元素的課程標準,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指導和依據。根據專業特點及企業調研,結合專業發展情況,將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中,確保思政教育貫穿于整個專業學習過程。通過制定明確的課程標準,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和實施課程思政,提高教學效果。
三是課堂教學設計階段。注重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技能點的融合,設計具有啟發性和引導性的教學活動。充分考慮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結合“知識、技能、素養目標”,在課前、課中、課后不同階段因材施教,優化教學策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結合案例、短視頻等教學資源,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動、有趣、實用。
四是課堂教學實施階段。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引導他們主動思考和探索。例如,通過組織課堂討論、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和思考。同時注重學生的反饋和評價,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確保教學效果。
五是實踐教學階段。在實踐教學階段,技工院校可將實踐教學環境設置在合作企業或者校內實訓基地。將課程思政內容與實際工作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感悟思政知識。通過組織實踐活動、實習實訓等方式,幫助學生將所學的思政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結合企業要求提升他們的道德品質和技術技能。同時,與企業、社區等相關部門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推進課程思政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
(四)驗證課程思政實施效果
在深入探討“如何進行有效評價”的核心問題時,必須對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進行全面的考察和驗證。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評估過程,更是對課程思政教育價值和實踐意義的深度挖掘。具體而言,需要從以下6個關鍵維度來全面評估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
1.學生自評與互評
這一環節至關重要,因為它直接反映了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的吸收程度和學習效果。通過學生的自評,了解他們對課程思政內容的理解程度和應用能力;而通過互評,可觀察到學生之間在道德品質和技術技能方面的互相影響和啟發。這樣的互動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還能促進他們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2.教師評價
教師是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的關鍵角色,他們的表現和評價直接影響著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因此,需要對教師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全面的評估,包括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方面。還需了解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和方法的理解和運用情況,以便為他們提供針對性的培訓和支持。
3.家長評價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對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邀請家長參與課程思政的評價是非常必要的。通過家長的評價,可以進一步加強家校合作,了解家長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認可度和支持度,以及他們對孩子在道德品質和技術技能方面變化的看法。這樣的信息可以幫助學校和教師更好地調整和完善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4.企業評價
課程思政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和發展。課程實施是否有效,需要從企業的角度來評價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通過企業評價,了解企業在用人過程中對員工道德品質和技術技能的要求和期望,來檢驗課程思政內容與實際工作的契合度和實用性。這樣的評價能幫助學校更好地調整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和方向。
5.社會評價
社會是一個廣闊的舞臺,學生在其中可以展現自己的道德品質和技術技能,社會評價也是驗證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觀察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表現,了解他們在面對實際問題時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6.政府評價
政府在課程思政實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提供政策支持和資源保障,還從政策層面對課程思政實施效果進行宏觀評估和指導。通過政府評價,學校能夠了解課程思政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方面的貢獻和影響,以及其對國家發展和社mhOSFhGiTxtiiEnf6lYXOBNyWMxj9TDMG9xqCP9pFJw=會進步的推動作用,為課程思政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技工院校建立相應的長效機制,不斷總結經驗、完善機制,以保證課程思政建設的持續發展和水平的提高。為更好地推進課程思政的實施工作,相關部門和技工院校應該加大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的保障機制和評價體系,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和實踐教學,注重分類指導和特色發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為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貢獻力量。
[1]李正軍.行業特色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23(3).
[2]謝晶星.廣西技工院校“課程思政”現狀調查與對策[J].廣西教育,2020(14).
(作者:龍長華,廣西工業技師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