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蘇北農業農村的調研,從農村產業體系、農村區域化生產格局、農房改善、農村治理體系等方面分析了現階段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現狀。經研究發現,當前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存在著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水平有待提升、生態環境仍需改善、科技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的作用有待激發、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仍然偏高、城鄉發展不平衡、政策支持與市場機制的促進作用需要加強等問題。在上述分析基礎上,從夯實蘇北農村基礎設施現代化基礎、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加快農業技術創新、加快“三農”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進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議,為江蘇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現狀;問題;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6-0001-04
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統籌考慮城鄉協調、農業農村融合發展問題,把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起作為現代化建設目標提出的一項宏偉戰略。蘇北地區在江蘇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影響了江蘇省全域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因此,了解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現狀,找出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索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效路徑,對于江蘇省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現狀
(一)農村產業體系適時轉型及規?;l展
蘇北在產業發展中適時轉型農村產業體系,推進了農業產業現代化。例如,宿遷市耿車鎮通過對廢舊物資回收加工進行全面綜合整治,開啟了產業體系向綠色、環保方向的轉變,新建了生態宜居新家園、生態農業示范園、生態環保創業園。鹽城市鹽都區通過調整農業結構,形成了“東休閑、中果蔬、西水產”的農業產業布局。農業生產支撐農業加工,農業加工帶動農業服務,農業服務反哺農業生產,農業產業體系良性發展,使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實現了農業生產強起來、農民生活富起來、農村生態美起來的可喜局面。
在農業產業轉型的同時,蘇北也大力發展規模型主導經濟產業。例如,淮安市施河鎮從最初銷售河蝦、菜籽開始,逐步探索發展以教育裝備加工為主的產業發展道路,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教學用具交易展示平臺——施河教具城,有力支撐起當地鄉村建設的經濟基礎,助力農村現代化發展。
(二)農村區域化生產格局形成
打造農業品牌既是落實品牌強農的具體舉措,也是創新農業品牌管理、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實踐。目前,蘇北地區五市獲得了包括新沂水蜜桃、連云港紫菜、溧陽花木、泗洪大閘蟹、漣水蘆筍、淮陰黑豬、射陽白菊花等7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的品牌稱號,并依托優勢農產品形成的品牌效應,形成了區域化生產格局,促進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進程。
(三)數字鄉村建設不斷推進,“互聯網+農業”得到快速發展
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蘇北地區積極發展數字農業并大力建設數字鄉村。例如,徐州市豐縣依托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了科技信息服務、就業創業信息服務、農業氣象預警服務、價格監測預警、普惠金融等農業農村服務平臺,信息資源向農村延伸,激活了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1]。因此,用數字經濟賦能現代農業,是蘇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2]。
發展“互聯網+農業”既開拓了新農業新項目,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又實現了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綜合競爭力的提高,是促進農民創新創業和穩定增收的有效方法[3]。近年來,蘇北地區積極建設農業網站,搭建農業大數據平臺,利用微信等新媒體渠道發布農業信息,完善農村信息服務網絡,拓展農業服務對象和區域,為農業農村的發展提供便利。例如,連云港市灌南縣、宿遷市泗陽縣的食用菌生產,鹽城市轄下的東臺市悅達禽業的畜禽養殖等農業物聯網示范典型。在農產品電子商務領域,宿遷市已實現電商網點村村覆蓋,做到“一村一品一店”,建成的電商服務中心已超過100個,通過積極促進農產品的網絡銷售,有效帶動宿遷市周邊及蘇北地區農產品銷售氛圍。擁有江蘇省省級農村電商示范鎮最多的鹽城市,利用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提高了農產品的流通速度,增加了農民的實際收入。徐州市豐縣大力實施數字化賦能農業項目,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全面打通農產品線上線下營銷通道,成為全國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的綜合示范縣。
(四)農房改善及農村環境整治效果明顯
蘇北地區積極推動農房改善項目,按照特色田園鄉村標準建設,成為推進蘇北農房改善的工作“標桿”。目前,蘇北五市(徐州市、淮安市、鹽城市、宿遷市、連云港市)已建成一批建設品質高、公共服務好、產業發展優、環境條件佳、文化特色足、群眾滿意度高的新型農村社區[4]。例如,徐州市在推進農房改善中突出營造村口等重要節點,讓新型農村社區呈現出田園風光。農房改善項目盡量靠近農產品加工園區且配套旅游休閑設施。通過不斷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和發展現代休閑觀光農業,帶動村集體實現增收。鹽城市農房改善以特色田園鄉村為“標桿”,用農房改善的實際成效帶動了人居環境提升。連云港市圍繞海濱特色,實施了濱海風情漁村新型農村社區等一批示范項目。淮安市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鼓勵市區采取統規聯建、統規自建模式,推廣盱眙縣建筑主材集中招標團購、洪澤區“一站式”“統設聯裝”等做法,努力讓群眾花少錢住新房[4]。宿遷市以農房改善項目為引領,整合實施農路農橋建設、農村污水處理、土地綜合治理等配套項目,保證了新型農村社區配套全、功能齊。
(五)農村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在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下,蘇北地區在推進鄉村自治、鄉村法治、鄉村德治、鄉村文明及農村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不斷進行嘗試和探索,涌現出適應當地的農村治理模式。例如,淮安市新塘村通過組建、培養文藝宣傳隊的方式,借文藝表演弘揚鄉風文明,在全村形成自覺傳承優良家風、家規、家教的良好氛圍。邳州市以開展公共空間治理為抓手,從村民最關心、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入手,依靠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推動公共空間治理由物質向精神層面延伸,使農民養成新習慣、鄉村形成新民風,不斷提振農村精神風貌。
二、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但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短板和制約。
(一)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有待提升,生態環境仍需改善
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有助于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有助于農業農村現代化。不同于城市的產業發展模式,農村產業的發展需要將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在一起,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獲得價值的增值。三產融合不是將三次產業簡單地進行疊加,而是需要在強調農業基礎地位的前提下促進三次產業的相互作用。當前,蘇北農村普遍規劃和設計了具有當地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生態保護區等,通過打造農業農村發展的先導區和鄉村振興示范區,使三產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蘇南發達農村產業相比,蘇北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還有較大差距。
江蘇省“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生態環境要根本好轉。完成這一目標,對農村生活及產業污染源頭控制是關鍵。農村生活污染源,尤其是生活污水,以及農村產業污染源是影響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蘇北農村的人口流動性大、村莊分散,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難度大。農業產業在生產中會產生大量的易污染環境的廢棄物,有悖于“綠色”“生態”的農業產業發展理念。目前鄉村人居生態環境整治中還存在政策執行不到位、環衛投入不足等情況,蘇北農村生態環境仍需持續性地改善。
(二)科技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的作用有待激發
科學技術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的過程中,蘇北鄉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業科技在創新能力、成果轉化以及應用水平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蘇北城鄉之間、蘇北與蘇南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在發展中還面臨科技實力薄弱、科研資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科技推廣配套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科技在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中的作用有待激發。
(三)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仍然偏高,城鄉發展不平衡
按常住地分,2022年江蘇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0 17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 486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16:1縮小至2.11:1,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繼續縮小,但絕對差距持續擴大。
相對于蘇南地區,蘇北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主要問題有:農業現代化水平還不高,存在農業用地粗放耕作情況;2022年蘇北農業適度經營規模比重低于全省適度規模經營比重67%的平均水平,高效農業設施比重及高標準農田建設水平還有待提高。蘇北地區人口城鎮化滯后于土地城鎮化的發展,一些縣市開發區和新城新區數量過多、面積過大,產城結合和人口集聚能力不足。2021年蘇北5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2%,而城鎮戶籍人口比重為47%,明顯慢于城鎮化率。(注:在計算城鎮化率時,通常使用的是常住人口而非戶籍人口,因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更能反映一個地區實際的城鎮化水平。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是指一個地區城鎮地域上的常住人口占該地區全部常住人口的比重,它反映的是常住人口的城鄉分布情況。)此外,在教育、醫療、公共文化資源配置、社會保障等方面,城鄉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制約了城鄉融合發展水平的提升。
(四)政策支持與市場機制的促進作用需加強
農業農村現代化持續發展更需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促進作用。蘇北某些鄉村因為區位、自然、歷史、人文、地理等因素,通過形成旅游熱點,發展鄉村旅游經濟,帶動鄉村發展。但這類鄉村業態的發展模式不具有普適性,個別地方還存在忽視市場機制的作用,沒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適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新時代背景下,政府與市場雙重影響對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促進作用還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加強,政府和社會力量應該積極推動市場機制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同時注重解決市場機制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實現鄉村振興和市場機制的良性互動。
三、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路徑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新形勢下,蘇北要抓住當前經濟發展的各種機遇,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質量。
(一)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蘇北農村基礎設施現代化基礎
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事關農業農村的長遠發展[5]。蘇北要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資,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基礎,完善農村道路、生產生活設施、交通設施、環境綠化、文化設施等基礎建設,加快實施農村“五大”基礎設施工程,優化蘇北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夯實蘇北農村基礎設施現代化基礎。
(二)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筑牢蘇北農業現代化基礎
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推進江蘇省農業現代化走在前做示范的必然要求。近幾年,蘇北在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方面采取了多項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集體增收路徑相對單一、持續增收后勁不足等問題[6]。2022年,江蘇省全省村均經營性收入約220萬元,而蘇北村均經營性收入僅為78萬元,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蘇北地區資源發包和物業出租這兩項收入占集體經營性收入的比重將近72%,因此迫切需要結合自身實際,創新機制、激發活力,推動集體經濟組織成為帶動共富的重要載體。
(三)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提升蘇北農業科技現代化水平
農業現代化的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蘇北提高農業科技現代化水平,需要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成果轉化應用,提升農業科技裝備水平。通過在蘇北五市重點打造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中的引領作用,著力集聚各類項目、資金、人才等要素,助力蘇北提升農業科技現代化水平。
(四)加快“三農”隊伍建設,為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
當前,蘇北農業農村人才供給與需求存在較大缺口,高素質農民短缺,且人才流失比較嚴重,亟需通過多種途徑培育壯大高素質農民隊伍。因此,必須依托農校、職業院校等平臺,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素質,加大應用型、實操型農業農村人才的培育力度;鼓勵和引導各類人才、社會力量投身到農業農村發展中來;通過“育、引、留”多種手段,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7],為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四、結束語
江蘇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重點在蘇北,難點亦在蘇北。因此,本文通過對蘇北農業農村的調研,指出鄉村振興戰略下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而具體對策的實施必須遵循因地制宜原則,設計好適合蘇北區域特點的農業農村現代化路徑,這樣才能真正推動蘇北農業農村發展,加快實現蘇北農業農村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新華傳媒智庫調研組.數字賦能,打造鄉村振興“豐縣模式”[N].新華日報,2020-07-07.
[2] 張傳洲.數字農業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其實踐路徑[J].行政與法,2023(5):59-69.
[3] 杜曉明,田晨.蘇北地區“互聯網+農業”的發展現狀分析[J].中國商論,2018(9):19-20.
[4] 白雪.高標準推進,讓鄉村更美麗宜居[N].新華日報,2020-08-02.
[5] 周人杰.提升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水平[N].人民日報,2022-11-23.
[6] 顏穎,吳瓊.推進富民強村,賦能農業強省[N].新華日報,2023-09-21.
[7] 孫子涵.基層黨建賦能農村經濟現代化的路徑探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15):140-143.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ern Jiangsu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Paths
ZHOU Weiyua, LIU Changpingb
(a. Business School, b. North Jiangsu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1, China)
Abstract: Through research o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northern Jiangsu,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ern Jiangsu wa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rural industrial system, rural regional production pattern, improvement of rural houses, and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n northern Jiangsu;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needs to be stimulated; the absolut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s wide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unbalanced;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promoting role of policy support and market mechanisms;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suggestions for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northern Jiangsu are proposed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iza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accelerat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rural” team. This provides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Jiangsu to take the lead in achieving basic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 Northern Jiangsu;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Path
[責任編輯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