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近年來,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為數字金融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字技術驅動+金融業務創新”的組合不斷推動數字金融發展,有方興未艾之勢。同時,隨著數字金融的快速發展,為金融主體提供的金融服務種類愈趨于多元化,既是對傳統金融服務業的延續,又是對傳統金融服務業的創新。但隨之也帶來了傳統+新型的復雜多樣的金融風險。應進一步推動數字金融現代化與科學化,加強數字金融監管,完善數字金融立法,推動數字金融發展走向有序合規的現代化道路,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金融業發展道路。應根據數字金融新趨勢,探析伴隨新情況出現的新問題,包括監管法規滯后于數字經濟發展、金融消費者權益缺少保護以及數字金融主體風險加劇等,并在此基礎上探尋出能夠建立并完善數字金融監管及數字金融立法的路徑,完善在線訴訟制度及平臺技術保障,為逐步探索出適合解決數字金融糾紛的機制提供數字平臺基礎。
關鍵詞:數字金融主體;金融消費者;法律監管
中圖分類號:D912.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6-0149-04
一、背景分析
當前,我國已經制定許多可以有效規范互聯網金融市場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例如,證監會與銀保監會共同發布的《關于加強商業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業務管理的通知》等法規已經在金融市場發揮作用。但不難發現,關于數字技術驅動+金融業務創新[1]還不夠完善,監管力度不足,大大增加了互聯網金融交易的風險。事實上,我國并沒有過早專注于數字金融方面的研究,而更多是關注于互聯網、計算機等相關領域的法律規范與監管。此外,由于數字金融網絡化程度不斷提高,而法律固有的滯后性往往導致很早發生的問題直到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時才被立法者重視。2015年,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呈現出爆發式增長趨勢,行業規模日趨擴大。但在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由于法律法規不完善、監管不足,數字金融市場上出現了大量非法產品,導致在交易過程中很多金融消費者遭受重大經濟損失。隨著近些年人們對于數字金融愈來愈重視,在各地方逐漸實施很多關于數字金融方面的法規規章。但仍然存在諸多不相適應的問題,諸如監管法規滯后于數字金融發展問題、金融消費者權益缺乏立法層面的法律規定進行保護,以及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數字金融主體面臨的風險加劇等等。在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總結全國各地人民法院在2023年共審結金融案件303.2萬件,同比增長8%。同時,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在落實“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重要任務的大背景下,隨著行業進程不斷發展,社會對互聯網金融是否需要法治化以及如何法治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數字金融的健康有序發展對產業結構[2]的升級也大有裨益。所以,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大趨勢背景下,可以在我國數字金融化的基礎特征上,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金融的法律法規及監管體制[3]。
二、數字金融風險與法律規制問題分析
(一)監管法規滯后于數字金融發展問題
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數字金融通過數字科技的賦能實現金融普惠化[4],因此金融數字化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故需要關注數字金融的相關監管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完善。
首先,監管立法缺失。盡管我國目前有《網上銀行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等法規可以規制金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但是隨著數字金融發展,這些法律法規并不能與不斷出現的新問題相適應,以至于在傳統法律法規不能處理這些新問題時,執法者及司法者沒有新的對應的法律法規條文解決新情況,使得一些非法目的的群體利用這些法律法規的真空部分侵害其他社會主體的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其次,監管體系不完整。隨著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等的快速發展,新型數字金融業務的范圍在不斷擴大,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而我國傳統的金融監管模式容易造成各機構之間互相推諉,不能真正發揮監管作用,并且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模式與現今數字金融發展模式難以匹配,故原有的監管體系必將出現監管空白,同時也會導致下級監管部門難以調和與排除在實施與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障礙[5]。
最后,金融監管問責機制缺乏。數字金融作為近年新興領域,除監管立法、監管體系等會出現漏洞外,監管問責機制也同樣存在問題,如已經出臺的法律法規較為原則模糊,存在程序不明確等問題。因此,在關注數字金融相關立法的同時,數字金融有關責任追究機制有待優化和加強,監管水平亟須進一步提高,以保證數字金融在交易過程中減少風險,從而穩定地加快經濟發展。
(二)數字金融消費者數據信息保護問題
1.數字鴻溝和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大背景下,數字鴻溝和信息不對稱成為重要的問題之一。一方面,數字鴻溝帶來技術性數字金融風險。數字金融快速發展讓不同群體均能享受到數字金融帶來的紅利,對數字金融穩定發展至關重要。數字金融的服務群體除了收入水平較高、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之外,還有較多對數字技術使用較弱的群體,這些群體并不能享受到數字金融帶來的便利性。而隨著數字金融逐漸代替一些實體網點,必定會出現因數字鴻溝而導致這些數字技術依賴較低的人對數字金融的排斥性,從而出現技術性金融風險,進一步導致數字金融不能穩定的發展。另一方面,信息不對稱帶來數字金融市場的信用崩塌,引發潛在的數字金融風險。數據不對稱的原因是數字空間運行的邏輯具有不透明性,從事金融活動的金融機構能夠獲得數據的完整性,而金融消費者在交易的過程中需要將自己的信息完全填入網上系統中,這顯然表明金融機構一方在數據信息方面具有優勢,而另一方在信息方面處于劣勢,導致在數字金融活動中決策是在信息不對稱中作出的。例如,在金融消費者與金融機構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在傳統金融市場中,金融消費者面對金融機構的服務者可以直觀、及時、準確、完整地獲取想要了解的信息。而在數字金融時代,金融消費者通過數字技術購買數字金融服務,這種數字技術雖然能夠便利金融機構及金融消費者,但是其突破了傳統金融服務的固有地域性,所以就會出現新問題。當金融消費者不能面對面詢問問題時,就只能通過勾選方式完成交易。并且在整個過程中只能了解金融機構進行加工后所提供的信息,而金融消費者并不能夠真正知悉其中有利害關系的信息,在此情況下金融消費者作出的選擇如“毒樹之果”??梢?,在金融機構一方完全掌握金融消費者的真實信息的情況下,金融消費者完全處于被動地位,對金融消費者的權益造成侵害。而在現階段數字金融監管、數字金融風險規制、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法律法規不健全的情況下,這種信息不對稱加劇數字金融活動中金融消費者的選擇風險,造成數字金融消費者對數字金融機構的不信任,從而出現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數字金融風險。此外,因數字金融是互聯網技術嵌入到金融領域中的新經濟模式,在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模式推動數字金融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存在算法歧視、算法黑箱等問題,對金融消費者的利益造成侵害。
2.金融消費者數據信息的傳統保護模式失靈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傳統的消費者保護法律已不能覆蓋如今出現的新問題,致使金融消費者在金融交易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泄露數據信息的新風險,如金融消費者的隱私、賬戶、個人信息等,并且這種信息泄露風險很難被金融消費者發現。此外,傳統的侵犯一般人格權的法律規定要滿足侵權行為的四個要件,即主觀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并且金融消費者要進行舉證證明,而金融消費者處于劣勢一方,從而可以看出,其往往很難進行舉證證明有侵權行為的發生。事實上,我國自2015年以來,相繼出臺了許多管理辦法與指導意見,如《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等,以規范數字經濟帶來的金融消費者的數據信息泄露問題。但是,一些金融消費者權利受到侵害還是在生活中隨時可見,不僅僅因為這些規范只是停留在辦法與意見層面上,更是在面對數字金融形式創新發展的情況下,對于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力量不能達到一個更高的標準及要求[6],同時對于數字金融主體的約束力不強,缺乏法律效力,導致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無法給金融消費者帶來實質性保護。
(三)數字金融主體面臨風險加劇問題
與傳統市場金融主體相比,數字金融主體面臨的風險大幅增加,其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系統風險性強。目前,我國數字金融主體主要包括騰訊金融、京東金融等科技公司,這些公司的特點之一是業務范圍廣,一旦其中某個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出現問題,即便只是單一風險事件,也可能對整個數字金融系統產生不利影響。這種風險的傳遞,不僅會影響數字金融系統,還可能傳遞到整個金融系統,甚至可能傳遞到其他市場和領域[7]。數字金融主體業務范圍廣泛,一旦出現風險,傳播速度就會非??焖伲麄€行業乃至其他行業就會因此遭受重大利益損失,進而影響整個數字金融市場,擾亂社會經濟市場秩序。此外,一方面,數字金融發展與科技發展息息相關,技術存在風險往往給數字金融主體造成巨大的損失。當技術的復雜性造成技術的不完善和漏洞時,就會給數字金融主體帶來一系列問題。例如,AI等新技術的出現,若不能合法的被利用,就會侵害數字金融主體及金融消費者財產利益。另一方面,泛化的新金融主體刻意隱瞞或虛構創新性金融產品的數據,數據報告義務履行不真實[1],監管主體不能掌握其企業真實信息,一旦發生問題不能快速處理,造成不可挽回的金融風險問題。
三、對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依法合規,加強金融法治建設,探索建立定期修法制度。”數字金融法治化,是指運用法律思維和法治方式進行金融法治化,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充分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發展。在互聯網金融壯大的過程中,相關的法律制度沒有相應地健全,尤其對數字金融的監管[8]及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等最為突出,因此需要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加強金融法治建設。
在互聯網金融市場中對于完善金融行業的法律法規,在構建具體的法律法規以及具體的內容上,還存在著空白。要進行相應的法律設計,就要從實際出發,結合其他領域的法律制度,并融入相應法律法規的制定當中。
(一)加快建立金融行業統一監管管理法
“不打無準備之仗”這句至理名言啟示我們,在數字金融快速發展時期,對于數字金融監管問題要事先早早做出準備,對數字金融監管需有準則。由此可知,對數字金融進行監管是重中之重。因此,本文提出構建以下統一的“金融監管管理法”,主要分為四個框架:第一個框架的內容主要是立法理念、原則、概念,如統一監管術語。第二個框架的主要內容包括監管主體以及被監管主體范圍、監管內容、監管方法以及監管程序等,監管主體既要統一,同時也要授予不同行業監管機構部分權利。被監管主體范圍既要包括大型金融機構,同時也要包括一些新出現的小型金融機構,將其及時納入監管體系。監管內容包括對不涉及國家隱私、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金融活動進行監管,讓金融行業能夠在陽光下健康發展,監管方法包括集中監管管理和各行業監管管理等。第三個框架的主要內容是處罰,內容主要包括處罰標準、金融機構個人罰款以及機構罰款的處罰指標。第四個框架的主要內容是救濟,法諺“無救濟則無權利”。當金融機構權利受到損害時,要將其落實到民事責任上,賦予民事賠償請求權,通過金融法院訴訟進行相關救濟的權利。當然,以上有關“金融監管管理法”的設計應該要圍繞金融業統一監督管理進行展開。
(二)加快建立金融行業風險防范與處置法
“金融行業風險防范與處置法”主要分為四個框架:第一個框架是總則,包括金融風險、金融機構的概念,金融監管主體以及立法原則。第二個框架是風險防范,包括建立或者利用行業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分析、評估金融機構的風險狀況,對金融機構進行不定期檢查,以及監管部門對檢查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上報等。第三個框架是風險處置,包括對不能適應市場的金融行業進行市場退出程序,以及重組、接管條件、接管組織職責、終止凈額結算、破產、破產結算、破產清償等方面。同時,當出現金融風險時,應當及時向政府上報;如果影響重大,應當報國務院進行協同處理等。第四個框架是法律責任,包括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倒查機制,對形成風險沒有發現、提示和處置的失職和瀆職行為加大懲戒力度,對涉及刑事責任的及時依法移交有關機關進行處理。在“金融行業風險防范與處置法”進行設置方面,要注意提升金融行業的防范風險能力。可以參照遼寧省2020年6月1日施行的《遼寧省防范和處置金融風險條例》,其2020年開始施行,經過3年的施行過程,存在的問題已經曝光,能夠為構建“金融行業風險防范與處置法”提供依據和支持。當然,制定該法律時,應當圍繞數字金融風險防范與處置展開,防范數字金融風險。
(三)加快建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在制定“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方面,一方面,我國在此之前已經出臺了多部關于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制度規范。例如,于2020年11月1日起頒行的《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已經施行了相當一段時間,可以充分為其提供法律基礎和實踐經驗。另一方面,中國消費者協會于1984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為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監督的全國性社會團體。目前消費者協會已遍布全國,其專業性毋庸置疑,可以在發生問題時有效為金融消費者提供解決途徑。綜上,構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主要分為六個框架:第一個框架是總則部分,包括明確金融消費者概念及立法原則。第二個框架是金融消費者信息保護。例如,金融消費者有知情權、隱私權、財產權等基本權利;不得對金融消費者的信息進行超范圍使用,并且妥善保管其信息等。第三個框架是爭議解決辦法。在規定以訴訟解決糾紛的機制外,可以充分發揮非糾紛解決機制,減少糾紛和矛盾,降低糾紛解決成本。第四個框架是監督制度。要明確監督主體、監督內容和監督范圍等,建立統一的監督管理體系。第五個框架是法律責任。應加大對侵害消費者權益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第六個部分是附則。當然,制定該法律時應當圍繞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展開,為金融消費者維護權益提供便利。
四、結束語
數字技術給金融行業帶來了新氣象,與此同時,與之對應的數字金融業法律法規也邁向了新征程,在既有的金融法律規定無法界定新型金融風險的情況下,就需要對這些新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并運用數字新技術。同時,要建立健全應對新型金融數字風險的法律法規,能夠有效協調和銜接《中國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法律法規[9],從而更加全面地指導金融行業面對新型金融數字風險,進而促進數字金融主體面對新型金融風險時能夠健康規范地發展。因此,本文認為,為應對新型金融風險亟需將新數字技術運用到金融行業預防風險方面,同時對數字金融法律體系進行一場系統變革。
參考文獻:
[1] 徐翔.法治視閾下金融數據不對稱中的套利縫隙監管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23(1):84-91.
[2] 牟曉偉,盛志君,趙天唯.我國數字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J].經濟問題,2022(5):10-20.
[3] 劉少軍.走出中國特色金融法治之路[J].經濟,2021(12):52-55.
[4] 杜慶昊.數字金融的發展趨勢和實現路徑[J].中國金融,2024(3):18-12.
[5] 盛守一.中國普惠金融監管博弈與監管效應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3:58-59.
[6] 程建國.加快制定“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全面提升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治化水平: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J].中國金融,2022(6):9-10.
[7] 熊虎,金桃,羅銀浪.數字經濟時代數字金融的發展與風險管理研究[J].金融科技時代,2023(11):47-52.
[8] 聞岳春,黃昌杰.數字金融、金融集聚與實體經濟發展[J].金融監管研究,2023(9):56-76.
[9] 吳曉靈,李曙光,郭靂.金融改革與法律監管[J].中國法律評論,2023(3):1-17.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