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絕對貧困的消除,相對貧困將是我國扶貧工作的長期任務。相對貧困的本質及根源是貧困者缺乏自生能力或是自生能力不足,其成因是錯綜復雜的,雖有權利制度不健全等外在客觀原因,但主要成因在于貧困者主觀因素。構建治理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關鍵是提升貧困者的自生能力,而提升貧困者的自生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增能賦權。權利制度的完善牽一發而動全身,但過程緩慢。提升自生能力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是增能,而增能的基礎和途徑是教育。因此,在治理相對貧困階段,教育扶貧作用將更加凸顯,教育才是緩解相對貧困的長久之計、長效之計、常用之計。
關鍵詞:相對貧困;長效機制;自生能力;教育扶貧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6-0133-04
貧困是伴隨人類社會長期存在的現象,治理貧困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崇高事業。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向世界莊嚴宣告,我國歷時8年的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隨著絕對貧困的消除,我國邁入了治理相對貧困的新征程,緩解相對貧困將是中國扶貧工作的長期任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后,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為此,本文通過分析相對貧困的本質及成因,嘗試探索治理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一、相對貧困的內涵
概念是學術研究的邏輯起點,研究相對貧困首先需要明確什么是相對貧困。相對貧困是與絕對貧困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概念。絕對貧困是指收入不能維持其基本生存需要的生活狀態。相對貧困是在解決了絕對貧困之后,但仍無法滿足在當地條件下被認為是最基本的其他生活需求的狀態。絕對貧困解決的是生存問題,相對貧困解決的是發展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我們五百年以后還會有貧困,但2020年后我國的貧困和現在的貧困是不一樣的,現在的絕對貧困解決的主要是生存問題,以后是相對貧困,解決的主要是發展、共享的問題。
雖然馬克思早就立足于無產階級立場來審視貧困的相對性問題,認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剩余價值規律是致使無產階級長期處于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的根源,但是相對貧困的概念一般認為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英國社會政策學家彼得·湯森被公認為是“相對貧困”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他將相對貧困解釋為相對剝奪,即“相對于他人的剝奪感”,認為“貧困不僅僅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缺乏,而是社會資源的剝奪與缺乏”“由于窮人缺少這些資源,從而被排斥在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社會活動之外,使其不足以達到按照社會習俗或所在社會鼓勵提倡的平均生活水平,故而處于相對貧困狀態”。隨著研究的深入,相對貧困分析突破收入的限制,維度不斷增加,內涵不斷擴大。阿馬蒂亞·森從可行能力被剝奪角度來界定相對貧困,將貧困定義為“基本可行能力”的缺乏,認為貧困根本不是收入問題,而是缺乏獲得某種基本物質生存機會的“可行能力”。他將可行能力定義為“人們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的能力”。1993年,英國學者奧本默從機會被剝奪的角度定義相對貧困,指出相對貧困是人們的各種諸如生存、身體健康、安全住宅、教育等機會被剝奪而導致的結果。2001年,美國學者納拉揚從權利被剝奪的角度出發研究相對貧困,認為貧困不僅僅指的是物質方面的缺乏,同時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基本人權等權利的喪失和剝奪。Merton和Runciman等心理學和社會學學者從主觀感受角度來闡述相對貧困,認為相對貧困是一種主觀認知或者感知,相對貧困與否取決于個體主觀感知。
國內相對貧困的研究起步較晚,總體尚處于研究的起步階段,關注點主要集中于相對貧困的概念、認定標準等方面。王世杰認為,相對貧困指的是個體或者家庭的收入水平相比于整個社會平均水平較低的一種生活狀態。黃晶忠認為,不應該只從收入的角度看待相對貧困,同時也需要關注人的心理感受。吳海濤等將新時代中國相對貧困的概念內涵定義為,在人們物質文化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人們美好生活需要得不到滿足的狀態。
綜上,隨著實踐的深入,人們對相對貧困的認識不斷深化,使相對貧困的內涵不斷豐富拓展。相對貧困研究也從最初的收入低下單維度分析拓展至可行能力缺乏、基本權利缺失、機會被剝奪、社會排斥和主觀感知等多角度探討。雖然時至今日尚未取得公認的定義,但卻可以從中取得基本共識,即相對貧困是一種“雙層、多維、累積循環”的復雜缺失現象或狀態。“雙層”指的是相對貧困既有物質層面的匱乏,又有非物質層面的缺失;“多維”是指相對貧困是多方面的,既指收入低下、物質匱乏現象,又包含可行能力、基本權利、社會機會等多維度的相對缺失,而且每一維度又存在自身多維性;“累積循環”指的是相對貧困的不同層次及各個維度之間存在著累積循環、互為因果關系。
二、相對貧困的本質
治理相對貧困,只有抓住問題的本質,才能制定出緩解相對貧困的長效之策。為了探尋治理相對貧困之策,國內外學者對相對貧困發生的根源進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形成了眾多學說,創立了一系列著名的理論和模型,如彼得·湯森的資源剝奪論、阿馬蒂亞·森的可行能力貧困論等。此外,也有不少學者從收入、教育、健康、預期壽命、生活水平、醫療社保、身份特征、居住區域等多維度分析測度相對貧困的產生等。然而,這些研究雖在一定程度上闡釋了相對貧困產生的原因,并定量分析出其對相對貧困的影響度,但卻未能觸及相對貧困的根本。
一是有的研究將貧困的表現或結果誤歸為相對貧困產生的原因,不能正確解釋相對貧困的發生。比如,對于收入低、生活水平差、預期壽命短、居住環境惡劣等,雖然量化分析可以一定程度解釋貧困的產生,但更應該將其看成是貧困的表現或結果,而不是貧困產生的原因。
二是有的研究將相對貧困歸結于權利制度的不公平等,認為是社會的不公導致收入差距擴大、權利被剝奪、機會不均等,使人們處于相對貧困之中。誠然,權利制度公平與否確實會對相對貧困發生與否有根本性的影響。但過于強調制度的不公對相對貧困的發展產生的影響,對于出臺緩解相對貧困的政策并無多少實質性操作意義。試想,如何才能構建一套絕對公平的制度體系使大家都收入無差距、權利平等、機會均等、社會無歧視、遠離貧困?既然都處在一個有失公允的社會中,那為何有些人可以擺脫貧困走向富裕而另一些人卻由富裕走向貧困呢?顯然,這背后有比制度公平更為根本的決定貧困與否的因素。
三是過于強調“被剝奪”“被排斥”,將相對貧困歸咎于外在客觀原因,忽視了貧困者自身內在因素。無論是彼得·湯森的資源剝奪論,還是阿馬蒂亞·森的可行能力被剝奪,都強調窮人應有的資源和權利被剝奪、被社會排斥,從而身陷囹圄,卻忽視了貧困者自身的主觀因素,貧困者之所以缺少資源和權利并非完全是被外界剝奪和排斥導致的,更大程度上是自身缺乏獲取這些資源和權利的能力的結果。
四是現有研究發端于西方,未必適用于我國。中西方社會制度不同、國情有別、發展階段不一,西方的這些貧困理論不能揭示出我國相對貧困的根源。
那么在徹底告別了絕對貧困、朝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昂首奮進的當代中國,相對貧困的本質或根源究竟是什么呢?相對貧困雖是一種“多維、雙層及累積循環”的復雜缺失現象或狀態,但在其復雜缺失現象或狀態中有一個基本的“內核”,就是相對貧困者缺乏自生能力或是自生能力不足。自生能力①是指在既定的權利制度框架下,在不缺機遇的自由開放競爭的社會中,一個身心健全的人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的扶持,僅依靠自身資源和努力就可以使自己過上所在社會認可的生活水平的能力。正是這種能力的缺乏或不足,才使得貧困者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難以獲得足夠的基本生活物資、免受饑餓、遠離疾病、接受充分的教育,更不能在社會交往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維護自身利益,從而處于相對貧困狀態。因此,在徹底告別絕對貧困、邁向共同富裕的今天,貧困者自生能力的缺乏或不足,才是相對貧困的本質及發生的根源。不過,與阿馬蒂亞·森認為的不同,這種能力的缺乏與不足主要不是權利不平等或社會剝奪造成的,而是貧困者自身主觀選擇的結果。
三、相對貧困的生成緣由
治理相對貧困,不僅要抓住相對貧困的根本,還需深入分析其生成的機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既定的權利制度框架下,相對貧困者之所以貧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相對貧困者發展意識欠缺。欲望產生需要,需要激發動機,動機促使行動。人天生具有滿足欲望和需要的本能。貧富之間的差距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現實困境的落差,理應使相對貧困者意識到自身差距,從而驅使其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現狀、擺脫貧困。然而,現實是,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尤其是自身原因,相對貧困者普遍意識不到自身差距,或雖意識到差距但安于現狀,不愿為改善作出努力,“他們不會遷怒于自己的命運,而是通過降低標準來增強自己的忍耐力”,導致自身發展意愿不強、積極性不夠,錯失提高自生能力的最佳時機,導致自生能力低下或不足,從而陷入相對貧困狀態。
第二,相對貧困者發展責任錯置。在以往的包辦式、保姆式扶貧實踐中,政府大包大攬,造成貧困者對扶貧認識出現偏差,認為減貧是政府的責任,接受政府救濟是天經地義之事,陷入了“福利依賴”“福利陷阱”,成為等靠要的“巨嬰”“懶漢”。若把反貧困的責任完全歸諸于政府,政府就必然承擔本屬于個人的義務,貧困者自然不會去提升自生能力、發揮聰明才智,竭盡所能改善生活、擺脫貧困。
第三,相對貧困者勞動技能欠缺。自生能力的形成關鍵在于勞動技能。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擅長某一技能,即可到處謀生。自生能力的缺乏或不足關鍵在于勞動技能的欠缺。由于人力資本投資不足,貧困者缺乏謀生技能,在現有的權利制度框架下,在充滿機遇的自由、開放、競爭的社會中,難以抓住機遇改變自身境況,或者雖能抓住機遇但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不被淘汰,不幸出局之后又很難再次融入社會、參與競爭,從而陷入收入貧困,而收入降低,又影響其人力資本投資,進而影響自生能力的生成,二者循環往復,從而陷入相對貧困的泥沼,難以脫身或無力脫身。
第四,相對貧困者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發展內生動力是指,在發展意識作用下和發展責任擔當下,貧困者自身產生的驅使其主動采取行動、發揮才能,從而實現自我提升和全面發展的力量。相對貧困者由于發展意識淡薄、責任錯置、技能欠缺,導致其內驅動力不足、奮斗不夠,不能積極主動承擔責任、謀求發展,不愿依靠自身改變現狀。
第五,權利制度的不健全。由于權利制度不合理、不健全,貧困者雖能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但難于表達自己利益訴求、維護自身權益,更難于公平地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勞動收入持續偏低,從而深陷貧困的泥潭難以自拔。
四、緩解相對貧困的長效之策
相對貧困發生的根源在于貧困者自生能力缺乏或不足,所以治理相對貧困的關鍵是提升貧困者自生能力。傳統的扶貧方式雖然可以實現脫貧增收,但扶貧效果日趨式微且可持續性較差,不能從根本上改善貧困者自生能力,還易于使其養成“等靠要”思想,成為思想上的“巨嬰”、行動上的“懶漢”,難于緩解相對貧困問題。因此,治理相對貧困必須探尋有別于傳統扶貧方式的更為有效的治理政策。
提升貧困者自生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增能賦權。權利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牽一發而動全身且過程緩慢,難以作為常用工具靈活運用。增能即提升自生能力是緩解相對貧困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增能的基礎和途徑是教育。
教育不僅可以培根鑄魂、啟智潤心,還可以增能賦權、脫貧創收。通過教育,可以提高貧困者的認知水平,從而能夠正確認識自身境況,樹立改變現狀的信心,增強自我發展意識;通過教育,可以提升貧困者的素質,從而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的發展志向,激發內生動力,摒棄等靠要思想,積極擔當作為,實現自主脫貧;通過教育,可以提高貧困者的勞動技能,從而能夠提升自生能力,擴大就業門路,增加收入;通過教育,可以培育貧困者的權利義務意識和提高其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改善權利缺失的狀況。
因此,在治理相對貧困階段,應把教育作為緩解相對貧困的主要抓手,探討建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技能培訓等協調配合的治理相對貧困的長效之策,充分發揮各類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在緩解相對貧困中的作用。
五、政策建議
一是夯實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幫助貧困地區改善辦學條件,對貧困家庭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確保這些受教育對象享受到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加強監督,嚴防適齡兒童輟學,確保適齡兒童高質量完成義務教育。通過基礎教育的培根鑄魂功能,筑牢后續教育和發展之基,打破貧困文化的桎梏,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二是公平普通高等教育機會,讓更多寒門學子能夠有機會進入大學深造,改變命運。通過高等教育的啟智潤心,讓寒門學子學習更多的知識,啟迪智慧,增長才干,塑造高尚的靈魂和健全的人格,培養適應社會和終身發展需要的自生能力,從而徹底擺脫貧困的夢魘。
三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是“短平快”項目,可以快速提升貧困者的勞動技能,增強其職業勝任能力。國家要加大經費投入,加強校企合作和訂單培養,優化專業設置,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要推出面向貧困人口的定向免費招生計劃,讓盡可能多的貧困人口接受優質職業教育,擁有一技之長,從而能夠自立自強。
四是常態化開展公益技能培訓、知識下鄉等活動。針對已經過了學齡的貧困人員,應該通過公益技能培訓、知識講堂等方式普及致富知識,提升勞動技能,提高創收能力,從而擺脫貧困,改善自身境況。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在治理相對貧困階段,教育扶貧作用更加凸顯。只有教育才是緩解相對貧困的長久之計、長效之計、常用之計。
參考文獻:
[1] 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 阿馬蒂亞·森.貧困與饑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 吳海濤,程威特.新時代相對貧困的概念內涵解析[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
[4] 鄭繼承.相對貧困的經濟學辨析與中國之治[J].財經問題研究,2021,453(8).
[5] 李鵬,張奇林,高明.后全面小康社會中國相對貧困:內涵、識別與治理路徑[J].經濟學家,2021(5).
[6] 李瑩,于學霆,李帆.中國相對貧困標準界定與規模測算[J].中國農村經濟,2021(1).
[7] 袁利平.后扶貧時代教育貧困治理的價值邏輯、行動框架與路徑選擇[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
[8] 李武裝,劉夢媛.后扶貧時代相對貧困的生成緣由、治理難點與有效對策[J].青海社會科學,2020(5).
[9] 王昶,王三秀.相對貧困長效治理與政府扶貧能力轉型:基于可持續生計理論的拓展應用[J].改革,2021(5).
[10] 王卓,董貝貝.相對貧困治理的內生動力機制與運行邏輯[J].社會科學研究,2021(4).
The Connotation, Causes, and Governance Choices of Relative Poverty
LYV Qingli
(Xishuangbann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nghong 6661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elimination of absolute poverty, relative poverty will be a long-term task in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The essence and root cause of relative poverty is the lack of self-reliance or insufficient self-reliance of the poor, and its causes are complex. Although there are external objective reasons such as incomplete rights systems, the main cause lies in the subjective factors of the poor. The key to build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addressing relative poverty is to enhance the self-reliance of the poor, and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ir self-reliance is through empowermen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ights system can have a ripple effect, but the process is slow.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one’s own ability is through empowerment, and the foundation and pathway for empowerment is education. Therefore, in the stage of governing relative poverty,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poverty alleviation will be more prominent, and education is the long-term, long-term, and commonly used solution to alleviate relative poverty.
Key words: Relative poverty; Long term mechanism; Self-generating ability;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責任編輯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