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教學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中十分常見,可以帶給學生全新的、真實的學習體驗。教師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工具完成情境創設,引領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思考、探究,以此來推動其學習效果的提升。當前,設計情境成為高考試題命題的主要趨勢,給予了學生較多的自由發揮空間。為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習與考試的過渡,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并積極探索開展情境教學的方法。本文從新高考的視角出發、以郁達夫《故都的秋》為例,深入探索開展情境教學的方法,期望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語文;情境教學;語文教學
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當下,如何發揮情境教學這位“老朋友”的真正價值,如何使其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而服務等,依舊是教師討論的重要問題之一。新高考背景下,傳統的情境教學無法滿足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需求,結合新高考、新課標等方面的內容積極創新情境教學,從而為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不斷發展奠定基礎。作為教師應摒棄以往以“填鴨式”“灌輸式”為主要教學方法的課堂教學模式,結合新高考的不斷進行創新,以此來推動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一、新高考對高中語文教學的要求
(一)摒棄機械練習
傳統高考可以稱之為應試教育大比拼,并不要求學生對于文學產生深刻的理解,只要學生熟悉并掌握答題模板、套路等就可以獲得優異的成績。但是,學生為獲得優異的成績只能不斷地進行練習與背誦,從而形成獨屬于自己的答題技巧。傳統高考映射著應試教育的諸多問題,同時也使我們真正地意識到應試教育對于學生發展的危害。當前,新高考背景下對于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其中最為重要的即摒棄機械性的練習,為學生提供更多開放、靈活的空間。新高考下語文試題注重形式的創新,以新題型擴大試題的開發度與靈活度。在此背景下,學生若依舊采用“死記硬背”“機械刷題”等方法開展語文學習,將無法提升自身的學習效果與考試成績。因此,教師開展教學時應引導學生以靈活的方式開展學習、靈活地應對試題的變化,從而為自身學習效果、考試成績的提升奠定基礎[1]。
(二)注重整體感知
由于高考時間、試題題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以往學生開展練習與考試的過程中常常忽視閱讀文本的重要性。因此,學生常常會出現答案不完整、片面等問題,因而影響最終的成績。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并不透徹,在沒有通讀文章、理解文章的情況下便開始做題,所以造成了以上的現象。新高考強調整體感知,即學生無論是開展實用類文本閱讀、文言文或詩歌等閱讀時都需要進行系統的閱讀與理解,進而加強自身對于文章內容的感知。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思路更為清晰,并且可以投入后續的答題中。為轉變學生的答題理念、方法等,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關注學生對于知識的整體感知,帶領學生以多樣化的方式開展學習與探究,進而有效地增強學生對于文章、語篇等內容的理解,進而使其更好地應對新高考[2]。
(三)強調回歸教材
教材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是推動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因素。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開展語文教學時強調延伸,即脫離語文教材并帶領學生開展練習與學習,以此來推動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然而,語文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所選取的文章、詩歌等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立足于教材內容開展學習方能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新高考則摒棄了傳統的教育理念,強調回歸教材的重要性。新高考背景下諸多試題與語文教材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以此來推動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進程。在此背景下,教師開展語文教學時應真正地回歸到教材,立足于教材中的內容帶領學生開展深入剖析與學習,使學生從教材中收獲知識、提升能力。如此一來,學生具備足夠的能力去應對新高考的變化,以靈活的心態與方式去面對未知的題型與困難,進而為其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及素養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新高考視域下高中語文情境教學的意義
(一)增強文章理解
情境教學即以生動的場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以此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學方法。高中語文情境教學的開展可以使教材中晦澀難懂的片段、內容以更為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進而使其對于學習內容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新高考強調設計情境,而情境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則有利于加強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進而推動其學習效果提升。如,教師開展《故都的秋》的教學時,結合教室內的實際情況、文章中所表述的內容等積極開展情境的創設。學生則可以在真實的情境中開展相應的學習,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明確文章中所表達的內容,進而加深對于文章的理解與印象。情境教學的開展不僅可以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集中其注意力的同時還可以增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因此,新高考背景下教師應注重情境教學的運用,以不斷實踐的方式將其落實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以此來推動課堂教學效果、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3]。
(二)調動情感因素
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可以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而產生情感共鳴則可以真正地掌握學習內容,真正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的同時為知識、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然而,單純的文字閱讀無法帶給學生真實的體驗,無法喚醒學生的情感共鳴。新高考視域下高中語文情境教學的開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并使其對于文章內容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教師立足于語文教材進行深入的剖析,結合文章中所描述的內容積極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學生通過閱讀與學習對于文章中所描述的內容、情感等產生了初步的理解,而情境的創設則可以直擊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的聯想,進而使其與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此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對于文章內容開展深入的剖析與鑒賞,學生則可以積極投入學習的過程中并充分掌握其中所傳遞的思想與觀念。作為教師應充分發揮情境教學的價值,以情境創設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并以此來推動學生不斷發展。
(三)落實核心素養
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教師所探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需要從語文教學的課堂出發,以多樣化的方式開展教學并以此來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當前,新高考的命題均以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為基礎,強調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由此可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對于學生學習與成長的重要性,使核心素養真正落實是教師所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然而,新高考視域下高中語文情境教學的開展,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作為教師開展語文教學時首先需要明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這四個維度的內容與要求積極開展情境創設。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完成學習與探究,在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中其“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理解與傳承”素養得到發展。因此,為貫徹落實核心素養要求,推動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效果的不斷提升,教師應充分發揮情境教學的價值,以情境教學來發揮語文學科的語文價值[4]。
三、新高考視域下高中語文情境教學的策略
(一)引入生活情境,完成課堂導入
社會生活情境是新高考命題的主要趨勢之一,主要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同時,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更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于所學內容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因此,新高考視域下高中語文情境教學的開展,需要關注語文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教師從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經驗出發,為其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生活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感受到文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完成課堂導入的同時為后續教學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以統編版教材高中語文《故都的秋/郁達夫》的情境教學為例。作者郁達夫從故都的五個景物出發,將文章的主題緊扣在“故都”與“秋”上,表現了故都秋天清、靜、悲涼的特點。教師則可以從秋天出發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進而完成課堂導入。“自古以來描寫秋季的詩句、文章數不勝數,僅僅是一個季節為什么可以吸引那么多的文人墨客呢?同學們對于秋天的印象是怎樣的?在你的生活經驗里秋天是好,還是壞?”教師從文學作品出發引出秋天,并將秋天與學生的生活相關聯。“‘秋天是金黃色的,我喜歡秋天的校園!’杜甫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我認為秋天就是悲涼的,無論是從天氣還是人的心情!”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將文章內容與現實生活相關聯,并引入“悲涼”的特點。教師應及時開展總結,并完成課堂導入。“秋天是悲涼的,許多文人墨客筆下的秋天都是悲涼的!那么我們今天共同走進郁達夫筆下的秋天,感受詩人筆下的悲涼!”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開展后續的教學,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故都的秋》。
(二)利用問題情境,掌握文章內容
問題是激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語文教學的課堂中應靈活地運用問題來推動教學進程。同時,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的主觀學習欲望,使其結合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積極開展探究與學習,進而系統地掌握課堂學習內容。作為教師應充分意識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要性,并在新高考視域下積極開展情境創設,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掌握文章內容,提升其學習效果,從而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統編版教材高中語文《故都的秋/郁達夫》的情境教學為例。學生通過課堂導入環節已經明確了文章的主基調,但是對于文章的內容并沒有產生系統的理解。因此,教師應發揮問題情境的價值并以問題的形式帶領學生了解文章內容,推動其學習效果的提升。“我們通過剛剛的討論已經明確了文章的主基調,大家帶著對‘悲涼’的思考對文章進行深入閱讀并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其播放悲涼的音頻,并為其展示問題“如何概括文章中所描繪的內容?”“是否可以將其整合為不同主題的畫作?”“從文章出發開始尋找,如何運用最為簡練的語言來概括這五幅畫作?”學生在明確問題的前提下,在縈繞著悲涼音樂的情境中組織開展探索。“文章圍繞著故都的‘秋晨’‘秋槐’‘秋蟬’‘秋雨’‘秋果’進行創作,可以以這五個景物完成命名!”“可以將文章第一段中的第二句話進行提煉,清凈悲涼來形容《故都的秋》最合適!”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產生了較為深刻的理解,教師適時地進行總結并繼續推動課堂教學進程。
(三)創設文章情境,完成作品賞析
文章中常常會為讀者勾勒出真實的情境,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掌握其中所蘊含的知識與內容。學生是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人,單純地引導學生開展閱讀無法帶領其感受作者所勾勒的情境。新高考命題強調個人情境體驗,即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情感等。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圍繞著文章的內容開展情境的創設,帶領學生真正地投入文章中并在情境中加深學生的感受與體驗。學生則結合自身的經驗完成文學作品的賞析,并將自身的觀點積極表達出來[5]。
以統編版教材高中語文《故都的秋/郁達夫》的情境教學為例。通過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使學生對于文章中的內容產生了理解,但是卻并沒有深入剖析其中所蘊含的情感。教師則需要結合文章內容為其創設真實情境,以此來引導學生情感共鳴并完成作品的賞析。“《故都的秋》是清靜悲涼的,但是透過作者的描寫我們不難發現故都的秋是美的!不知道大家在閱讀的過程中眼前是否有秋季的景象若隱若現,接下來我們共同看一段視頻,從而真正地理解故都的秋!”教師為學生播放視頻的同時為其播放《故都的秋》朗讀音頻,二者相結合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作者的文章是悲涼的,可能符合一直以來傷春悲秋的特點。但是我覺得作者喜歡故都的秋,從文章的最后就可以看出來!”“中國人與秋的聯系的確很深,秋天也確實會影響我們!”教師應鼓勵學生圍繞著《故都的秋》積極討論,并適時地引導其將個人經驗與文章內容相結合,從而更好地完成文章賞析。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高考強調情境化,其命題趨向個人情境、生活情境以及學科情境,為學生提供了更多開放性、靈活性的空間。作為教師,在新高考視域下開展語文教學時應注重情境教學的運用,以情境教學的方式完成對于學生的訓練,從而為教考銜接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開展《故都的秋》的教學時則可以運用多樣化的方式完成生活情境、問題情境與文章情境的創設,并組織學生在情境中完成學習與探究。學生在情境中開展閱讀與學習,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姚朝球.自主顯能力 探究出真知:新高考命題趨勢及其導向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研究[J].高考,2023(25):66-68.
[2]黃曉梅.“三新”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合理設置情境探究[J].高考,2023(23):96-98.
[3]夏巧麗.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課堂問題情境教學[J].高考,2023(20):54-56.
[4]余淑賢.情境教學模式在新課改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探微[J].成才之路,2023(16):49-52.
[5]吳春華.新高考制度下高中語文情境教學探究[J].名師在線,2023(6):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