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眾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群文舞蹈憑借其獨特魅力收獲了廣大群眾的喜愛與支持。為了滿足群眾多元文化需求,大力推動群文舞蹈創作成為必然選擇,而非遺舞蹈作為民族文化結晶,將其融入群文舞蹈創作中可以為創作提供思路和素材,豐富群文舞蹈作品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引起群眾情感共鳴,使群眾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因此,新時期大力推動非遺舞蹈元素在群文舞蹈創作中的融合應用,不僅可以推動群文舞蹈創作高水平發展,還可以實現優秀民族舞蹈元素的傳承與發展。文章主要圍繞群文舞蹈創作中非遺舞蹈元素應用情況進行論述,嘗試提出應用策略,期待為相關工作開展帶來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一、非遺舞蹈的定義和發展概況
(一)非遺舞蹈的定義
非遺舞蹈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類目,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具體來說,非遺舞蹈是指那些歷史悠久、具有獨特藝術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這些舞蹈通常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風俗習慣和審美觀念,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功能,如一些節日舞蹈、慶典舞蹈等,不僅保留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還成為民族文化認同和歷史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和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非遺舞蹈的發展概況
非遺舞蹈的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工作態勢以及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緊密相連。近年來,隨著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升,非遺舞蹈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全球范圍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日益加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推動了全球對非遺文化的關注和保護。在此背景下,我國非遺舞蹈作品也開始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和保護。許多藝術家和舞蹈團體開始嘗試將非遺舞蹈與現代舞蹈元素相結合,創作出既保持傳統文化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的新作品。這種創新不僅豐富了非遺舞蹈的表現形式,也吸引了眾多年輕觀眾的關注和支持。然而,盡管非遺舞蹈的保護和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傳承人老齡化、技藝失傳、市場化沖擊等問題。因此,需要持續加大保護力度,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傳承模式。將非遺舞蹈元素融入群文舞蹈的創作中,借助群文舞蹈覆蓋面廣的優勢來對非遺舞蹈進行傳承和發揚。
二、群文舞蹈的特點
(一)創作靈感與表現形式
群文舞蹈的創作靈感主要來源于群眾的生產生活,其舞蹈動作往往是對群眾在日常勞動和生活中常用姿勢的總結與藝術升華,這種藝術提煉使群文舞蹈作品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真實性。群眾可以通過參與群文舞蹈活動傳情達意、展現生活,感受藝術的魅力和文化的內涵。在表現形式上,群文舞蹈通常以集體舞為主,是一種在公開場合多人參與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了大眾化的特點,通常集娛樂性與演出性為一體,能給人們帶來快樂和放松。因此,在創作過程中,群文舞蹈會更注重反映群眾的生活和情感,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舞蹈內容,使得群文舞蹈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二)藝術特征與風格
群文舞蹈作為一種當代舞蹈文化的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時代性,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和創新,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現代藝術的元素。在舞蹈內容、形式和表現手法上,群文舞蹈都緊跟時代步伐,反映了當代社會的風貌和群眾的審美需求。但是,由于表演的專業性不強,因此群文舞蹈的創作在服裝、化妝、舞美設計等方面都相對簡化,參與者的精神狀態成了舞蹈作品感染力的重要體現。
三、非遺舞蹈元素融入群文舞蹈創作的意義
將非遺舞蹈元素融入群文舞蹈創作中,不僅豐富了群文舞蹈的藝術表現力和文化內涵,還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非遺舞蹈的創新與發展等方面都具有促進作用。
首先,展現非遺舞蹈的獨特魅力。非遺舞蹈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民族精神。將非遺舞蹈元素融入群文舞蹈的創作中,如舞蹈動作、民族服飾等,可以將這些獨特的魅力充分展現出來,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到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價值,從而增強公眾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和尊重,促進非遺舞蹈的創新發展。
其次,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非遺舞蹈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代表了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和審美觀念。將這些元素融入群文舞蹈的創作中,可以展現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增強舞蹈作品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同時,通過舞蹈這一生動的藝術形式,非遺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播和普及,能使更多人了解和關注非遺文化,從而激發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意識。
再次,提升群文舞蹈的藝術品質。非遺舞蹈動作獨特、節奏鮮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將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群文舞蹈中,可以豐富舞蹈的表現手法,使舞蹈作品更加生動,更具觀賞性和感染力。例如,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酒泉福祿車等非遺舞蹈元素的融入,使得群文舞蹈作品在呈現上具有更加濃郁的地方特色。同時,非遺舞蹈元素的運用也可以為群文舞蹈創作提供新的靈感和思路,推動群文舞蹈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最后,為群文舞蹈注入新的活力。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群文舞蹈也需要不斷創新以適應觀眾的需求。非遺舞蹈元素的加入可以為群文舞蹈帶來新的元素和風格,使其更加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品位,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關注和喜愛群文舞蹈,進而為群文舞蹈注入新的活力,推動其創新發展。例如,陜西快板、龍舟說唱、五音大鼓等就是充分利用了非遺說唱文學的藝術形式進行創作的群文舞蹈新形式,不僅傳達了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思想內涵,還讓觀眾對此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和情感共鳴,進而主動積極地參與到群文舞蹈活動中來。
四、非遺舞蹈元素融入群文舞蹈創作中的具體應用
(一)舞蹈動作的借鑒與融合
非遺舞蹈中包含多種具有鮮明特色的舞蹈動作,這些動作是經過歷史沉淀和傳承的精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將這些動作借鑒并融入群文舞蹈中,不僅可以提升舞蹈的觀賞性和藝術性,還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因此,群文舞蹈創作者可以從非遺舞蹈中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動作元素,如獨特的手勢、優美的身形、富有節奏感的步伐等,然后巧妙地融入群文舞蹈中。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模仿和復制,而是要根據群文舞蹈的主題和風格,進行有機的結合和創新。如,將鳳陽花鼓的動作融入群文舞蹈中時,要考慮選擇鳳陽花鼓中的基本步伐、轉身、跳躍等動作,也要將其較為有特點的花鼓擊打、圍圈步等動作融入其中,這些動作既具有舞蹈性,又能傳遞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和群眾文化的熱情與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借鑒與融合非遺舞蹈動作時,創作者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尊重非遺舞蹈的原創性和文化特色,避免對其進行歪曲或過度改編;二是注重舞蹈動作的協調性和美感,確保融合后的舞蹈作品既具有非遺舞蹈的特色,又符合群文舞蹈的審美要求;三是加強對非遺舞蹈動作的研究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將其應用到群文舞蹈創作中。
(二)配樂的運用與改編
非遺舞蹈的配樂往往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和鮮明的民族風情,這不僅是舞蹈動作的基礎,更是傳遞文化和情感的重要媒介。將這些獨特的音樂風格巧妙地改編融入群文舞蹈作品中,能夠極大地豐富舞蹈作品的層次感和文化內涵。
故此,群文工作者一方面可以嘗試運用非遺舞蹈的音樂元素作為群文舞蹈的配樂基礎。如,漢族的秧歌、傣族的孔雀舞等舞蹈所配的音樂,以及福建閩南大鼓涼傘等都可以成為群文舞蹈創作的音樂素材。
另一方面,通過改編非遺舞蹈的音樂節奏,可以使其更好地適應群文舞蹈的創作需求。改編不是簡單的節選或拼接,而是在保留原音樂節奏特色的基礎上,根據群文舞蹈的主題、情節和動作設計,通過改變節奏的速度、強弱、音色等手法進行調整和創新,來營造出不同的舞蹈氛圍和情感表達。
(三)服飾道具的融合與創新
群文舞蹈創作中,服飾和道具作為舞蹈表演的重要元素,對于增強舞蹈的視覺效果、營造舞蹈氛圍以及傳遞文化內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非遺舞蹈中的服飾與道具往往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將這些元素融合并創新地應用于群文舞蹈創作中,不僅能夠提升舞蹈作品的藝術表現力,還能夠更好地傳承和展示非遺文化。
第一,服飾的融合是群文舞蹈創作中重要的一環。非遺舞蹈的服飾通常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其色彩、圖案和款式都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制作的。在群文舞蹈創作中,可以將這些服飾元素進行提煉和融合,使舞蹈演員的著裝既能夠體現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又能夠與群文舞蹈的主題和風格相契合。例如,傣族舞蹈服飾以亮麗的紅色、橙色、黃色和綠色為主,搭配各種精美的孔雀、鳳凰、花卉等圖案,這些元素不僅具有裝飾性,還富含深厚的文化內涵,將其用于群文舞蹈的服飾設計中,通過巧妙地融合與創新,可以使舞蹈演員的著裝成為舞蹈作品的一大亮點。
第二,道具的融合與創新也是提升群文舞蹈作品藝術表現力的重要手段。非遺舞蹈中的道具通常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和實用性,如扇子、手帕、花傘等。這些道具在舞蹈表演中不僅能夠增加視覺沖擊力,還能夠輔助舞蹈演員更好地表達情感和展現舞蹈動作。因此,在群文舞蹈創作中,可以根據舞蹈作品的需要,選擇合適的道具進行融合與創新。例如,在表現歡快氛圍的群文舞蹈中,可以借鑒非遺舞蹈中的扇子道具,通過扇子的開合、旋轉等動作,增強舞蹈的動感和節奏感。
(四)文化內涵的挖掘與應用
非遺舞蹈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它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民族精神和地域特色。將這些文化內涵融入群文舞蹈創作中,不僅能夠提升舞蹈作品的藝術層次,更能夠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進行合理的挖掘與應用。
其一,挖掘非遺舞蹈背后的歷史故事、民族信仰以及社會習俗。一些非遺舞蹈可能源于古代的祭祀儀式或節慶活動,傳遞著對自然的敬畏、對祖先的崇拜或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在群文舞蹈創作中,可以將這些文化內涵作為創作靈感,通過舞蹈的形式將其表達出來,從而讓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其二,注重對傳統元素的保護和創新。群文舞蹈創作,可以通過對傳統舞蹈動作的復原、對傳統服飾的再現等方式,來展示非遺舞蹈的獨特韻味,進而更加真實、生動地展現非遺舞蹈的魅力和文化底蘊。同時,也可以結合現代舞蹈元素,進行創新編排,使傳統與現代相融合,從而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關注,實現非遺文化的有效傳承。
其三,展現情感內涵與意境表達。創作者可以深入挖掘非遺舞蹈所蘊含的情感和意境,并將其融入群文舞蹈的情感和意境表達中,以此來營造出獨特的舞蹈氛圍和意境,進而豐富群文舞蹈創作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表現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將非遺舞蹈元素融入群文舞蹈創作,可以為群文舞蹈創作提供豐富多樣的創作素材,激發創作思路,使得群文舞蹈更加貼近群眾日常生活,滿足群眾多元精神文化需求。而且通過二者的融合,還可以擴大群文舞蹈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其中,為傳承和弘揚非遺舞蹈文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吳佳.非遺舞蹈元素在群文舞蹈創作中的體現分析[J].參花,2024(11):134-136.
[2]巴莫曲布嫫.《紀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20周年專題》主持人語[J].民族藝術,2023(06):43.
[3]周柔,王珊.淺析非遺傳統舞蹈的保護與傳承[J].尚舞,2024(05):93-95.
[4]劉銘.探究提升群文舞蹈創作審美高度的對策[J].參花(下),2023(09):134-136.
[5]宗文.“非遺”舞蹈元素對群文舞蹈創作的體現[J].尚舞,2021(23):122-123.
[6]陸影.非遺元素對群文舞蹈創作的體現分析[J].藝術評鑒,2020(23):67-69+77.
[7]劉婷婷.鳳陽花鼓的舞蹈形態及其當代傳承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24.
[8]陽秀紅.非遺音樂在舞劇中的呈現特征研究[J].肇慶學院學報,2024,45(03):110-116.
[9]李曉燕,李寧,孫曄.非遺舞蹈服飾道具傳承中的守正創新——以南通地區為例[J].藝術百家,2021,37(06):174-180.
[10]楊瑩.基于非遺背景的民間舞蹈文化傳承途徑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18):59-61.
(作者簡介:李雪馨,女,本科,太原市文化館lt;太原市文化旅游事業發展中心gt;,中級,研究方向:非遺、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