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提出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下簡稱“兩創(chuàng)”)的重大命題,為新時代曲藝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實踐指南,也為曲藝文獻的傳繼與延展工作厘清了思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新時代“雙創(chuàng)”環(huán)境下,曲藝文獻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傳統(tǒng)曲藝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因此處理好文獻的傳繼與延展關系,準確把握當代文化趨勢與融合規(guī)律,加以改造并賦予其全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才能真正發(fā)揮曲藝文獻的實踐效用,實現其價值旨歸。實現曲藝文獻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要立足社會實際,主動應對思想文化領域的現實挑戰(zhàn),積極闡釋曲藝文獻在輯錄與整理過程中所蘊含的文化與研究意義,深入挖掘符合當代社會的新內涵、新形式以及傳播的新規(guī)律、新途徑,使之成為新時代人民所接受、所認同的特色文化,進而提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曲藝是我國最具民族特點和民間意味的表演藝術形式①,而記載其衍變歷程的文獻史料,則集中反映了曲藝行當特有的技藝技巧、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行為軌范;是了解曲藝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關鍵,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曲藝文獻資源包含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態(tài),是記錄曲藝產生、成長、衍化的信息載體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為曲藝文化規(guī)范、系統(tǒng)的傳繼提供了教育示范的樣本,具有卓著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傳承實踐的實用價值。如此看來,重視曲藝文獻的內容積聚,通過挖掘、保存和整理等顯性化方式,有序做好“雙創(chuàng)”工作的文化準備,將這些優(yōu)質的文化遺產清晰地保護和繼承下來,是新時代守住曲藝根脈當先要考慮的重要議題。
“要建立曲藝學……其中有一個重中之重的工作,那就是要建立堅實的文獻基礎,包括目錄、索引的編制,作品的搜集整理,文獻資料的整理匯編,還有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實證研究等。”②近年來,中國曲協(xié)重視曲藝文獻的再整理和再發(fā)掘工作,先后出版《中華曲藝書目內容概覽》《中華曲藝圖書資料名錄》《國外學者論中華曲藝》等書籍,并將其納入全國高等院校曲藝本科系列教材。從中國曲藝發(fā)展的實際出發(fā),用科學的方法對曲藝文獻進行觀念、話語、形式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編訂曲藝文獻教材,推進曲藝高等教育,培養(yǎng)曲藝思維,助力曲藝文化原生態(tài)地保存、重現、傳播和繼承,做到理論與實踐并重,教育與傳承同行,催生具有引導作用的曲藝理論體系建設。
開設曲藝文獻學課程是衡量其“雙創(chuàng)”價值的又一重要指標。曲藝文獻教育對曲藝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挖掘文獻“雙創(chuàng)”的文化屬性,及時調整課程體系和教材編纂思路,以教學反哺教材,建立新的曲藝學科教育體系,以解決“雙創(chuàng)”與“文獻”銜接度較低的困境。為配合曲藝教材《評書表演藝術》的推廣,遼寧科技大學率先制作曲藝公開課程——《中國評書藝術》,將曲藝文獻學知識與當代曲藝基礎理論有效融合。鑒于此,囿于曲藝包含的種類繁多,其文獻構成也相對復雜,各地高校需及時捕捉和提煉文獻教育實踐創(chuàng)新的案例或模式,并依靠當地地緣優(yōu)勢,重新制定、整合教學內容,編纂“特色學科+地域文獻”的精品教材,設計核心課程與示范課程,開發(fā)在線課程和加強隱性課程建設,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提取普遍性的文化思想,融入優(yōu)勢學科,形成全新的知識脈絡,來提升曲藝文獻“雙創(chuàng)”的課程建設能力。
曲藝文獻的深度開發(fā)是提升我國傳統(tǒng)文化軟實力的途徑之一,是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體現,是認真學習、領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指示的一項舉措。強化曲藝內容建設,注重曲藝文化實踐,把外力驅動下的被動發(fā)展轉化為內生需求激勵下的主動轉變,不僅能夠激活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著力賡續(xù)中華文脈,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傳統(tǒng)曲藝“雙創(chuàng)”的系統(tǒng)性建設。
曲藝文獻有聲讀物作為數字閱讀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延伸的產物,表現出巨大的市場潛能,成為文獻數字拓維和重構的常態(tài),其實質在于突破傳統(tǒng)的閱讀理念,以延展自身生存空間。
有聲出版更易適應碎片化的閱讀時間,而建立在文字基礎上的有聲出版也相應引導著文字閱讀的回歸,并催生出一種新型“悅讀”方式,拓展了曲藝文獻的外延呈現,為“雙創(chuàng)”提供了媒介化的實踐路徑,值得深入思考和著力轉化。例如,由連麗如、梁彥整理出版的《評書三國演義》在市場上廣受歡迎,其在書后還附有二維碼,只需讀者通過手機掃描便能跳轉進入線上平臺,收聽現場評書的音頻資源,讓受眾充分體味在場感。可見,高新科技應用與文化資源的創(chuàng)新轉化,不僅可以實現化靜為動的活化呈現,以“一源多用”的方式持續(xù)疊加曲藝文獻的附加值,更重要的是對其進行現代性詮釋,賦予傳統(tǒng)紙質文獻以符合當代審美的形式。未來傳統(tǒng)文獻的“雙創(chuàng)”仍應著力解決這一問題,持續(xù)探尋二者協(xié)同效應,提升有聲文獻與紙質文獻的同步頻率,以求實現紙聲同步、紙聲聯動,為重塑文獻出版產業(yè)鏈提供更多可能性。
有聲文獻作為出版物形式的一種,其本質在于傳播知識、傳承文明,針對部分文獻有聲化再生產能力較弱,晦澀內容不適于口語表達等問題,尤其要重視對文本內容的二次開發(fā)。比如由付愛民編著的評書文本《北宋盜馬金槍傳》、倪學明創(chuàng)作的新編評書《殘?zhí)骑w虎傳》等出版后,便有專業(yè)的曲藝藝人將其改編、錄制成有聲評書,于喜馬拉雅App上連載發(fā)布。除上述個案外,還有海量的個體創(chuàng)作者也正在涌入文獻有聲表達的藍海。有聲語言依靠聲音的情感表現力與藝術再現力,賦予了文獻古籍極強的表現張力,增強了有聲文獻內容意義,讓閱讀者產生情感共鳴,對曲藝文獻的開發(fā)有著實際參照價值,對曲藝文化產業(yè)的整體轉型、創(chuàng)新與升級有著現實指導意義。雖然當前部分有聲文獻在文本轉換過程中,還存在情感表達不當、感知力缺失等缺憾,導致有聲文獻的聲音意義價值縮減,但瑕不掩瑜,秉承“雙創(chuàng)”這一理念,探索曲藝有聲文獻高質量發(fā)展,終將成為數字傳播時代的技術發(fā)展趨勢。
受制作成本、生產周期等制約,職業(yè)藝人并不能完全滿足受眾對海量曲藝文獻有聲化的需要。在AI技術的支持下,讓有聲出版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擬人化的技術聲音廣泛應用于有聲讀物和短視頻作品,大批傳統(tǒng)評書出版物采用AI語音技術實現紙質書籍的有聲化,上架喜馬拉雅、酷我音樂等平臺,迅速鋪開,占領市場,實現內容資源的再開發(fā)與傳播變現。智能合成語音雖然具備“全天候生產、極速生產、低成本生產”三大優(yōu)勢,但也相應存在情感缺陷、音色同質化、生產版權等諸多問題。從發(fā)展前景看,AI語音的文字有聲化對曲藝文獻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不容小覷,勢必有更多的聲音自媒體人進入有聲文獻的賽道。誠然,現階段社會化生產的語音藝術性與審美價值較低,卻為曲藝文獻的有聲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科學支持,不失為一種可行路徑。
從紙質文本到有聲讀物,從案頭文字到聲音存儲,曲藝文獻通過媒介生產復刻到現代文化產品中,借助新科技加速其創(chuàng)造性轉化。面對有聲出版發(fā)展的制約問題與智慧出版時代的新機遇,強化產業(yè)供給對產業(yè)需求的適配性,不懈改進產品設計,開發(fā)新型數字產品,以壯大曲藝文獻與有聲業(yè)務相協(xié)同的新型出版業(yè)態(tài)。
全媒體傳播格局下,以新興技術、現代傳媒為依托打造曲藝文獻資源的傳播矩陣,推動曲藝文獻的創(chuàng)新表達,是“雙創(chuàng)”視閾驅動下的應有之義。數字化時代,曲藝文獻資源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紙質傳播和口耳相傳,豐富生動的影像視頻、沉浸式媒體等為其提供更多的傳播機遇。采用“數字+創(chuàng)意+曲藝文獻”的模式,以人工智能、可視化技術等智慧數據技術為載體,對文獻原生數據進行融合、分析和應用,為曲藝文獻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注入蓬勃動力,為后續(xù)的陳列展覽、文創(chuàng)開發(fā)、推廣傳播奠定良好基礎。
當前,人民群眾對曲藝藝術的認知程度以及對曲藝文獻的接受程度都呈現出多層次、多方面和多樣化等特征。針對上述情況,曲藝文獻資源的傳播與推廣,勢必要跳出單一的專業(yè)化、平面化的桎梏,向多元的大眾化復合傳播、立體傳播方向轉變,使其盡快“破壁”“破圈”。
一是以“賞屏”思維進一步改革曲藝文獻的接受方式,形成“主流媒體+自媒體”的傳播體系和層次,發(fā)揮傳播聯動效應,增強其在民眾中的辨識度、傳播度和話語力度。即在互聯網Web端、移動端設立曲藝文獻的官方賬號,在抖音、小紅書、微博、微信、B站、知乎等平臺上開設個性化賬號,實現原創(chuàng)內容一件簽發(fā)、多個渠道同步傳播。在內容生產方面,將曲藝文獻分割、剪輯與包裝,將其制作成大眾喜聞樂見的短視頻作品,打通傳統(tǒng)平臺與新媒體平臺之間的傳播壁壘,提升信息的影響力和覆蓋面,構建相對全面立體的傳播矩陣。
二是開設曲藝文獻模塊,搭建曲藝數字平臺,其目的在于提升曲藝受眾的接觸頻率,多維度地拓展曲藝文獻的傳播向度和廣度。開發(fā)MOOC等形式的文獻學線上課程,突破時空限制,加快普及速度,降低學習難度,實現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營造全民學習、精準學習曲藝文獻的熱潮,為曲藝藝術的傳承提供可能性。在各類社交平臺上擴大中華曲藝的熱度,增加話題流量,以經典文獻為支撐,插入大量關于曲藝曲種、歷史流變、場上技藝的專業(yè)知識,并適當做簡要講解,培養(yǎng)受眾興趣愛好,搭建更廣闊的曲藝文獻的立體傳播體系。例如央視頻App,打破傳統(tǒng)傳播觀念,創(chuàng)造條件開辟“名家書場”專欄,其中“永流傳—經典曲藝作品系列”匯集了大批珍貴的視頻影像資料,實現對曲藝文化的有效推動,解決曲藝愛好者苦于找不到指導資料的難題,讓曲藝文獻得以回歸到社會公共生活中,避免曲藝文化愛好者的流失情況出現。
三是縱深推進曲藝文獻“線上+線下”的協(xié)同傳播模式。線上構建數字類展館,促使曲藝文獻云展覽類傳播趨勢形成,有效突破傳統(tǒng)傳播面臨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同時加快曲藝文獻文化服務的線下建設速度,如在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文博場所,甚至是影劇院、音樂廳等文化展演場所增設數字化基礎設施。利用全息影像、多點觸控、巨幕投影等技術,搭建沉浸式場景,還原曲藝歷史事件、講述曲藝藝人生平、模擬曲藝技藝技法,提升公眾對曲藝文獻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形成特色突出、互為補充的綜合展示體系,有計劃、有步驟、有保證地向社會傳播真正、地道、典范的曲藝文獻知識。
打造曲藝文獻的智慧資源庫,以便能為傳統(tǒng)曲藝文化提供存儲媒介,為曲藝藝術的研究、傳承活動提供翔實、豐富的素材,是“兩創(chuàng)”視閾下的題中之義。近年來,以互聯網、大數據、數字化閱讀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呈現出復雜多變的博弈局面,曲藝文獻的收集與整理工要乘風借勢,盡早完成資源建設領域的跨界融合,盡快建立海量數據的曲藝文獻收集反饋系統(tǒng)。
曲藝文獻資料數據庫是集文獻的收集、整理、存儲和管理于一體的數字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外界展示傳統(tǒng)曲藝藝術文化特色數字資源的重要窗口,有利于用戶了解和研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按照各曲藝門類分成相應主題或板塊,著手將文本曲本、照片圖像、音視頻文件等資料審核上傳,利用大數據進行資料傳輸、數據挖掘、資源整合、內容重組和模擬示范,匯總成為比較完備的中華曲藝文獻數據資源庫。曲藝文獻庫還可與其他數據資源平臺進行關聯和連接,方便用戶跨庫檢索,這有利于打破地域和學科界限,推動學科間的交叉與合作,促進學術交流,使其最終成為一個融文獻資源整合、學術成果展示、智能分析檢索、學術分享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實現多贏。
運用大數據計算挖掘文獻資源背后的訊息,獲取中華傳統(tǒng)曲藝藝術的文化內涵,為曲藝文獻的“雙創(chuàng)”提供決策依據,這不僅是對傳統(tǒng)曲藝傳繼和延展方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也是確保曲藝文獻在當代社會中持續(xù)保有活力的關鍵策略。大數據分析為曲藝文獻“雙創(chuàng)”提供全新的研究和開發(fā)方法論,在人工智能、云計算等一系列新興先進技術的輔助下,對海量而紛繁的用戶數據進行系統(tǒng)化分類和總結,構建用戶畫像,分析用戶的行為需求、閱讀偏好、搜索習慣等,并通過互動和反饋來提高用戶黏性,不斷優(yōu)化推薦算法,精準揭示曲藝文獻的傳播規(guī)律,反映公眾的興趣變化情況,以便于推送個性化的文獻資源推薦服務,為之后形成更為合理、科學、迅捷、全面的文獻反饋體系提供科學支持,從而更加符合“雙創(chuàng)”工作長期化的宗旨。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曲藝文獻收集與反饋是一種主動式保護,通過曲藝文獻與科學技術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對傳統(tǒng)曲藝文化資源的保護效度,構建全方位、多角度、多載體且符合曲藝藝術規(guī)律的數據庫,是曲藝文獻協(xié)同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創(chuàng)新搶救、保護傳承和傳播推廣中華曲藝文化的重要手段,為今后能夠持久、深入地進行研究提供有效路徑,覆蓋曲藝文獻“雙創(chuàng)”立意的實施。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語境下,曲藝文獻的傳繼與延展是曲藝學科建設和發(fā)展的重要根基,它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培養(yǎng)民族情感、強化身份認同、鑄牢文化意識的重要抓手,是展現中華文化生機與活力的基石。曲藝文獻的“雙創(chuàng)”應與時代同頻,與當代共步,緊緊抓住文獻資源變化的時代特色與趨向,全面發(fā)力,多措并舉,充分發(fā)揮資源互補、融合發(fā)展的作用。數字化傳播、虛擬現實、大數據等科技賦能驅動著曲藝文獻“雙創(chuàng)”不斷融入社會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曲藝文化的新業(yè)態(tài)將憑借這些技術的應用,為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及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充沛的精神養(yǎng)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本文系2023-2024年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近代京津冀評鼓書口述本整理研究”(項目審批號:HB23YS03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①苗懷明:《建構曲藝學學科的文獻基礎—從<中華曲藝書目內容概覽><中華曲藝圖書資料名錄>說起》,《曲藝》,2020年第12期,第61頁。
②蔡源莉、吳文科:《中國曲藝史》,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頁。
參考文獻:
[1]吳新苗:《史料學與清代戲曲研究前沿》,《文學遺產》,2022年5月。
[2]孫書磊:《中國藝術研究院70年來戲曲文獻整理研究述要》,《戲曲研究》,2021年3月。
[3]賈振鑫:《曲藝理論“雙創(chuàng)”發(fā)展的新碩果—評<中華曲藝藝諺藝訣和專業(yè)術語>》,《曲藝》,2021年7月。
(作者:河北大學文學院講師、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