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時代。在黨的領導和各族人民的奮斗下,2020年底,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完成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又指明了我們的前進目標。
文章合時而著,曲藝創作能夠時刻主動自覺、行動敏捷地觀照到時代潮流和政策導向。曲藝作為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可或缺的生力軍,是文化扶貧的重要參與者,曲藝人充分利用其“文藝輕騎兵”的優勢、迅速反映現實的特點,創作一大批反映新時代鄉村生活和脫貧攻堅的作品。曲藝人主動關注脫貧攻堅戰中先進人物及其典型事跡,主動了解并積極宣傳脫貧攻堅政策和謳歌群眾精神面貌,創作出如三弦《春風又綠蘆家嶺》、青海道情《胡慶強扶貧在囊謙》、武鄉琴書《扶貧隊長張文才》、二人轉《青春之歌》、青海越弦《美麗山村》、長子鼓書《小米縣長》、沁州三弦書《扶貧路上好書記》等作品。
與此同時,少數民族曲藝創作也緊跟時代號召、反映鄉村新貌,涌現了壯族唐皇《新村美》、廣西文場《五彩瑤衣》、壯族蜂鼓《搶嗬》、布依族八音坐唱《小小日記》、藏族喇嘛瑪尼《好門巴》、回族弦鼓說唱《選舉》、壯族末倫《堵寨門》等質量較好的作品。這些作品大多以小切口展現山鄉變化和基層生態,如壯族末倫《堵寨門》講述的是秀才哥將城市中的科技準備帶回壯鄉,但是寨子里的姑娘們并不理解,以人墻堵住秀才哥的回寨路,通過寨內寨外的發展差異,引發出一段壯鄉建設的故事;藏族喇嘛瑪尼《好門巴》通過多幕的說唱將一位藏區醫生如何扎根基層,又如何獲得群眾認可的事情展現在觀眾面前。
在新的歷史目標下,曲藝也在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斷提供強勁的精神動能,出現了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主題作品。如二人轉群唱《黑土戀情》以12位女演員“跳進跳出”式的演繹,將新時代合作化農業發展道路的“梨樹模式”生動地表現出來;諧劇《月兒圓了》聚焦留守婦女問題,生動描摹她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喚起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關注;苗族嘎百?!栋岢龃笊叫腋怼穼撟餮酃饩劢沟骄唧w的鄉村生活中,講述大山里的苗族姑娘楊美在國家政策扶持下,通過自身努力創業致富的故事;溫州鼓詞《帶貨姑娘》圍繞當下時興的直播帶貨開展,講述一位畬族姑娘,在打拼出一番事業后對家鄉的反哺;弦鼓說唱《皆大歡喜》從生活瑣事出發,以婆媳鬧矛盾,找青年駐村干部調解進行謀篇布局,用看似反常的方式展現駐村干部與鄉村群眾親如一家的干群關系。
此類種種,不一而足。雖然當前的曲藝創作中既有展現鄉村生活,也跟鄉村振興有所關聯,但其中很多作品的藝術質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023年7月,中國曲藝家協會(以下簡稱“中國曲協”)啟動“曲藝助力鄉村振興”計劃。當前,《曲藝》雜志社已與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等地簽署“xNe8syDi6BRT17OX5kAb9g==曲藝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合作協議。后續該計劃將在曲藝創作、人才培養、文藝惠民、藝術交流、基層曲藝隊伍和組織建設等方面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以期在曲藝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方式和途徑上進行探索。
我們注意到,無論是中國曲協還是各基層曲藝組織都在積極響應政策,可以通過目前創作和演出的作品,看到曲藝人助力鄉村振興的熱情與激情。同時,雖然描寫鄉村振興的曲藝作品數量不少,但是兼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該類型作品仍缺少深入人心的精品力作。下面我們結合中國曲協發起的這項計劃,共同探索曲藝助力鄉村振興的一些路徑。
(一)創作上把握鄉村題材,結合時代精神向鄉村挖潛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相關工作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從鄉村振興的這5個方面來看,曲藝作為文藝類型的一種,它的傳承發展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一環,二者息息相關;從曲藝創作的自由性和廣泛性等特征而言,曲藝創作又可以涵蓋鄉村振興的5個方面,所創作品的思想主旨可以與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針高度契合。想要更為高效地助力鄉村振興,就需要認清曲藝創作與鄉村的整體關系和內在邏輯。
1.把握鄉村生活,踐行為人民創作的理念
扎根基層,深入群眾,是我們在談論創作時無法避免的話題。扎根基層,不僅要走下去,還要留下來。短篇的曲藝創作可以即時、即興發揮,也就導致了在創作時依靠固有經驗“吃老本”,以內心的想象為基礎,通過技術手段加工成新的作品就能夠應付演出。可是這種毫無生活體驗的作品,是難以讓觀眾接受的,也是不能長久的。把握鄉村生活不是搭觀光車,在走馬觀花中創作出的作品,難免浮于表面,無法與群眾達到深層次的共鳴。“曲藝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是為了滿足群眾消遣娛樂的目的而存在的”①,創作者心里一定要有觀眾,一定要有人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扎根基層,深入群眾就是要體驗鄉村觀眾的情志,切實了解當地觀眾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曲藝創作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從鄉村群眾喜聞樂見、符合當下價值觀的內容入手,將“人人心中有”的藝術意象,通過藝術手段轉化為充滿個人情志又符合群眾心理期待的藝術典型,創作出“他人筆下無,在我曲中生”的曲藝作品。
2.瞄準未來藍圖,賦能鄉村振興
通過曲藝作品,提升鄉村觀眾感知力。曲藝創作要服務觀眾,也要引導和改造觀眾。“說書唱戲勸人方”,曲藝創作者有責任引導觀眾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而這也就要求曲藝創作者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提高思想覺悟。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曲藝創作的落腳點是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曲藝創作者要對政策進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并通過藝術化的手段呈現出來。以鄉村群眾喜聞樂見的尋常事、身邊事為抓手,以宏大敘事為創作轉向,構建曲藝在鄉村創作的雙重結構。
另一方面要給予曲藝創作更多的試錯成本。曲藝能夠迅速反映現實的特點被人流口常談,每當有新的政策動向,曲藝總是沖鋒在文藝陣線的前列。在曲藝創作中“快而精”的效果往往不能兼得,一些以生活時事為題材的作品,在創作之初可能會給觀眾帶來圖解政策、唱高調等不舒服的感覺,顯得作品膚淺無味。
曲藝作品是需要不斷打磨的,它可以作為一種政策的宣傳工具,但它的實質仍舊是要關注審美的。喊口號、寫中心的創作理念需要通過符合曲藝創作規律的方式展現在觀眾面前,想要為政策造聲勢,首先就要抓人心?!白纺湃说酶呷?,別出新意又一家?!背渌耄瑫渌校屶l村群眾惑有所解,心有所向。
鄉村題材并不局限于一隅而是多維發散的。一方面可以指稱涉及鄉村生活的題材;另一方面是將鄉村作為具體的地理位置,把源自該地域歷史縱向的,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彰顯人文風貌的人、事、物以及民間傳說等納入到創作中。在賦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曲藝創作者要處理好文化傳承和鄉村現實生活的藝術性轉化關系,不只是單純圍繞這5個方面進行,可以更為主動地挖掘鄉村的歷史人文,依托更為厚重的鄉土文化,擷取該地域的紅色文化、革命文化中的人或事,打造面向廣泛觀眾的曲藝作品。以小切口,抒寫中國故事。
(二)深耕鄉土,拓展群眾基礎
1.持續打造好曲藝品牌活動。
作為曲藝發展的重鎮,“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曲藝名城”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相較于其他城市而言,“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曲藝名城”有著更為濃厚的曲藝氛圍和較為良好的發展生態,曲藝曲種的普及率和接受度往往較高。用曲藝名片下沉到鄉村振興的事業當中,更容易開展藝術教育和宣傳工作。
以馬街書會、胡集書會等為代表的民間曲藝盛會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是扎根鄉土的典范。五湖四海的民間藝人負鼓攜琴,在鄉野間為來自四面八方的觀眾送上曲藝盛宴。馬街書會所選出的“書狀元”如胡潤芝、趙玉萍、楊業敬、李自欣等人,長期在胡集書會獻藝的郭永章、石景芬等人,都因書會成名,他們并沒有拋棄鄉土觀眾,仍舊長期服務于鄉村。
2.加大曲藝表演人才培育,助力鄉村振興
加大曲藝表演人才的培育,并不只是人員數量上的增加,而是涉及到表演能力、表演質量以及觀眾接受度等多種綜合因素疊加的復雜問題。曲藝從業者往往一專多能,既從事曲藝創作,又能夠進行曲藝表演。就這種情況而言,上文所論述的曲藝創作的內容,同樣適用于曲藝表演人才培育。
對曲藝表演人才的培育也不僅限于此。曲藝藝術由來已久,曲藝學科的建設仍方興未艾。曲藝表演人才培育是學科建設的重要一環,其重心是要落在表演上的。新時代以來,中國曲協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舉辦各類曲藝表演培訓活動,如全國曲藝小劇場創作表演培訓班、民族地區曲藝工作者培訓班、曲藝自由職業者優秀人才網絡培訓班、中國曲藝牡丹獎得主高級研修班等,各省市的基層曲協所舉辦的各類線上、線下培訓更是不勝枚舉。這些培訓活動,為曲藝隊伍建設和培育提供了眾多磨煉技藝、交流藝術和提升自我的平臺。
曲藝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樣式,服務的觀眾群體非常廣泛,市井鄉村都會有曲藝的愛好者,將高質量的曲藝作品以精湛的表演帶給觀眾,以此滿足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對曲藝表演者的要求,同時也是曲藝的服務宗旨。在培育曲藝表演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避免一個誤區,即將曲藝所服務的群體狹義地理解為鄉村觀眾。一方面要解決鄉村觀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把充滿鄉村格調和地域風情的曲藝作品帶給更廣泛的觀眾,擴大作品的傳播范圍,讓更多的觀眾在滿足自身文化需求的同時,增進對鄉村的了解。以曲藝之美為鄉村宣傳,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3.激發曲藝在鄉村的造血能力
如今,全國各地對農村的精神文化訴求都極為關注,在業界也出現了專門服務于鄉村、農民的演藝活動,如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黑龍江省農民文化藝術節、銀川市農民文藝匯演等。其中在四川達州舉辦的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展演從2011年至今已經舉辦了八屆,經過歷屆活動的努力,該展演活動已匯聚全國31個?。▍^、市)、四川省內21個市(州)的眾多文化藝術精品,服務了眾多鄉村觀眾。
各類展演活動如火如荼開展,讓曲藝有了較高的曝光度,但是需要注意到,當前曲藝展演活動下沉到鄉村的頻率,就如同曾經要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有著極大的不確定因素。中國鄉鎮基數大,如果僅僅依靠專業演藝隊伍深入鄉村進行公共服務,是遠遠不夠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著系統訓練的曲藝演員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會帶動鄉村的業余愛好者,要抓住這樣的契機,從曲藝對鄉村的輸血,轉變成曲藝在鄉村的主動造血。許多地方的鄉村在政府的扶持和幫助下,也在積極組建自己的農民藝術團,在一些農民藝術團中也能看到曲藝的身影。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深入,希望能夠在更多的鄉村中逐步培育起來鄉村的曲藝演藝隊伍。
鄉村群眾作為鄉村生活的長期親歷者、鄉村建設的主體,由鄉村群眾組建的文藝團隊,他們比任何人都懂得自己的心理訴求,曲藝為他們提供一種手段,更為直接地向外界傳達自己的心聲與體悟。鄉村群眾編演身邊事,服務身邊人,也為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當地人文的特色窗口。當然,鄉村曲藝團體或藝術團體,難免會存在低水平重復和自生自滅的發展隱患。針對這些問題,一是要加大人員配給,一方面幫助他們提升藝術水平,打磨作品質量;另一方面提供鄉村少兒曲藝培訓的平臺,為鄉村曲藝建設注入新的活力,讓曲藝的火種在鄉村生生不息。二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制定適合這類群體更好發展的指導政策,發動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到藝術團體的建設中,切實助力鄉村振興。
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在當下時代,互聯網是曲藝重要的傳播媒介之一。2024年3月22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從數據上我們能直觀感受到中國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但當我們回顧第十一次人口普查中的人口基數,更能確切注意到我們14億人口的大國,仍舊有3億多群眾沒有接觸到互聯網。這類人群盡管不可能全部來自鄉村,但是我們不難想象鄉村人口在這個群體里是占有重要位置的。
誠然,在互聯網之外,這3億多群眾中的一部分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等手段獲取精神文化需求。而對于那些電視、廣播等手段仍舊無法輻射到的人群而言,線下手段是他們獲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甚至對其中的部分群眾而言可能是唯一的方式。作為新時代的曲藝工作者,讓這一類群體享受到該有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應有的擔當。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鄉村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鄉村好比一幅亟待揮毫的時代畫卷,曲藝便是一支抒寫好這幅時代畫卷的精神畫筆。曲藝不僅是宣傳鄉村振興的手段,更切實地參與鄉村振興的各個環節。它是鄉村人文歷史的挖掘者、當下鄉村生活的經歷者、未來鄉村圖景的描繪者。
曲藝與鄉村振興戰略相互觀照,曲藝可以主動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但并不是其附庸,要保持藝術創作的主體性,通過曲藝作品展現符合新時代的鄉村禮俗秩序。能夠服務鄉村振興的藝術手段多種多樣,如何讓鄉村群眾與曲藝雙向奔赴,曲藝迫切需要通過優質作品搶占先機,主動下沉,以自身“輕騎短刃”的優勢,提升在眾多文藝樣式中的核心競爭力,扎住根守好鄉村土壤,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貢獻曲藝力量。
注釋:
①薛寶琨:《論曲藝的本質和特征》,中國曲藝家研究部編,《中國曲藝特征論》,1989年,中國曲藝出版社。
(作者: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