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堅持以守正創新的精神打造文藝精品、培養文藝人才,在第十三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大賽(臨平賽區)中,粵曲《六姑娘》的主演鐘杏沂榮獲(臨平賽區)新人獎提名,并作為賽區優秀節目參加第十三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全國曲藝大賽匯報演出暨中國曲藝牡丹獎藝術團“送歡笑”走進臨平專場演出。
粵曲《六姑娘》,是以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關于做大做強六堡茶產業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立足地方特色,緊扣時代脈搏,選取梧州六堡茶制作技藝傳承人的事跡為原型而創作的一個粵曲節目。該作品由梧州市委宣傳部、梧州市文聯聯合打造,主創團隊在遵循藝術基本規律、堅守藝術本體的前提下,用獨特的藝術形式講述梧州六堡茶故事,進行符合當代審美趨勢與價值觀的守正創新,是一次非常難能可貴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生動“梧州實踐”。

一、文本是作品的靈魂,好的文本能充分反映出作品具有的時代思想的高度、人物內涵的深度、生活體驗的廣度和舞臺呈現的精彩度。粵曲《六姑娘》在文本上的創新令人眼前一亮。它將粵曲、梧州六堡茶制作技藝這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巧妙地交織在一起,猶如兩顆明珠交相輝映,綻放出絢爛奪目的光彩。這種非遺之間的融合與創新,不僅賦予了粵曲新時代特色,也為梧州六堡茶的文化傳播提供了一個生動的舞臺,是梧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的一次有益嘗試,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鑒。
在題材選取方面,故事圍繞著一個梧州六堡茶世家展開,父親一心希望女兒能夠留在家里傳承六堡茶的制作技藝,將家族的傳統發揚光大;而女兒則懷揣著外出讀大學、追求更廣闊天地的夢想。這種傳統與現代觀念的碰撞,以及代際之間的理念碰撞,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在家族責任與個人追求之間的掙扎與抉擇,為故事增添了強烈的戲劇張力。觀眾在為人物命運揪心的同時,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非遺傳承在時代變遷中所面臨的挑戰。
在人物塑造方面,《六姑娘》也展現出了獨特的創新之處。主演鐘杏沂一人分飾3個角色,分別是渴望外出求學的六姑娘、守山茶藝人石伯和故事說書人。在不同的角色之間、在表演和敘述之間跳進跳出的表演方式,更為文本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其中,六姑娘被賦予了豐富的內心世界和鮮明的個性特點。她既對家族傳承的六堡茶技藝心懷敬意和熱愛,又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和向往。這種復雜而真實的人物情感,讓青年演員、演奏者和觀眾都能夠產生強烈的共鳴,仿佛看到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與堅定。同時,在緊湊的劇情發展中3個角色不斷轉換,這種表演方式不僅考驗了演員的真功夫,也為故事的敘述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主演在不同角色之間的轉換自如,使得每個角色都栩栩如生,各具特色。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個多維度的故事空間,感受到了不同角色的情感沖擊和思想碰撞。
在語言表達方面,《六姑娘》充分發揮了粵曲的特色。唱詞和對白不僅真摯樸實,富有韻律感,比如,“培養你做茶人第三代,就是對你最深的愛”“復興茶船古道,你是阿爸的驕傲”等,以直白、誠懇的方式抒發情感,不刻意追求華麗的辭藻,卻最能打動人心,而且還反映出很強感染力和感召力;比如,“六堡茶的傳承,不只是我們家族的責任,更是我們這一片土地的靈魂”“人生往往在選擇之間,而傳承不僅僅是保守的堅持,更應是創新的勇氣”,通過“不只是(不僅僅)……更是(更應是)……”句式形成鮮明對比,遞進地強調六堡茶傳承與發展的深刻內涵和真正意義。同時,也表達了傳承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在保持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勇敢地引入新的元素和方法,以適應時代的變化和發展.……這些金句,成為了劇情發展或人物思想轉變的關鍵節點,引導故事走向更高層次的思考,也為觀眾帶來更深刻的文化啟示。
這樣的文本創新,既保留了粵曲傳統故事中注重情感表達和諄諄教誨的特點,又融入了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和思考方式,使粵曲《六姑娘》在傳承經典旋律的同時,具有了更廣泛的社會意義和時代價值。好的文本對導演、演員、作曲和編曲都具有強大的激發和助推作用,一個好文本能讓全體主創人員把自己的最佳潛力和最佳水準展現出來,進而成就一眾人才和一部經典之作。粵曲《六姑娘》將故事與文化相結合的文本創作方式,不僅豐富了粵曲的內容,也為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徑,讓粵曲不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演形式,更是一座連接歷史與現代、傳承文化與傳遞情感的橋梁。
二、粵韻芳華,清辭麗曲,粵曲承載著嶺南地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眾的情感記憶,以其獨特的音樂旋律、婉轉的唱腔以及豐富的表演形式,成為我國曲藝寶庫中的瑰寶,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紅濃陳醇,茶香滿城,梧州六堡茶是具有悠久歷史的黑茶,通過“茶船古道”銷至海外,是中國著名的僑銷茶,六堡茶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代表性項目之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六姑娘》以粵曲的形式講述梧州六堡茶的故事,以“非遺”傳唱“非遺”,充滿了濃郁的地方風情,是對嶺南文化的一次有力傳承和弘揚。
表演過程中,廣西新興青年、梧州粵劇非遺傳承人鐘杏沂的技藝令人贊嘆。她充分發揮粵曲唱腔的豐富性與細膩性,巧妙地運用子喉和平喉兩種唱腔,并通過細膩的眼神、豐富的表情和精準的動作,短時間內來回角色轉換,迅速且鮮明地展示3個角色的性格特點、思維方式和情感表達。如何避免角色之間的混淆和模糊,如何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這些對演員的理解和表演能力要求極高。尤其是在情感表達的關鍵場景,如何將不同人物內心的憂慮、喜悅和掙扎展現得入木三分,確實極具挑戰性。
鐘杏沂是一位“九〇后”梧州粵劇人,出身梨園世家,外婆是粵劇表演藝術家潘楚華,母親李紅鳴、小姨李虹陶、弟弟彭浩也從事相關工作。鐘杏沂從小就生活在粵劇文化圈子里,受長輩影響,很小就會唱粵曲。12歲時,考入廣東粵劇學校,畢業后進入廣州紅豆粵劇團工作。2017年,鐘杏沂返回梧州,致力于粵劇文化的傳承工作。近年來,鐘杏沂先后代表梧州參加國家級、自治區級的曲藝展演比賽,表演出色獲獎不斷。她也積極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創新教學形式,讓更多孩子喜歡粵劇。她不僅在傳統的舞臺上展現粵曲的魅力,還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現代平臺進行宣傳。在網絡世界里,她通過精心制作的視頻,展示粵曲優美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片段,而且積極嘗試將粵曲小調與流行音樂相結合進行演繹,為粵曲的傳播開辟了新的途徑。據不完全統計,她已在抖音、視頻號等平臺上共發布作品191個,擁有近10萬粉絲,視頻總閱讀量達2573萬次,其中單個視頻點擊量最高達351.2萬次,讓越來越多的網民領略粵曲的獨特韻味,也讓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數字時代煥發出新的魅力。
誠然,在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粵曲《六姑娘》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它通過創新的方式,將粵曲和六堡茶這兩種具有代表性的嶺南文化元素有機融合,相互輝映,共同發展。粵曲《六姑娘》的創作和演出也為培養新一代的梧州粵曲人才和六堡茶文化傳承者提供了展示平臺和機會,更激發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壯大。

三、傳統的粵曲音樂,有著豐富的曲牌、板式和唱腔,在文藝創作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傳統與現代,在保持粵曲音樂的獨特韻味和文化內涵的同時,吸引更多現代年輕人關注,并引起共情共鳴,的確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解決的問題。粵曲《六姑娘》在音樂方面的創新,也是令人耳目一新。
在梧州粵曲專家羅國良老師的帶領下,梧州青年一輩的作曲、編曲人員守正創新、協同發力、配合默契,讓音樂既保留了粵曲傳統音樂的精髓,如婉轉悠揚的旋律、細膩豐富的唱腔,又巧妙地融入了現代音樂元素。通過對節奏的靈活把握和樂器的精心編排,使古老的粵曲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比如在旋律的選取上,巧妙地融入經典旋律元素如粵劇紅線女成名曲《紅燭淚》、富有激情和力量的歌舞劇《小刀會》中的舞蹈音樂、曲風柔約而甜美的粵語歌曲《雙星情歌》,以及有機嫁接梧州地區獨特的水上民歌風味……這種多樣音樂風格的有機融合既是對傳統的一種致敬,也是對現代審美的探索,更充分體現了粵曲音樂的包容性和創新性,為觀眾帶來別樣的氣勢和氛圍。
通過調整節奏、改變旋律走向、運用新的和聲等手法,傳統的粵曲音樂在保持原有韻味的同時,又增添了現代音樂的色彩和張力。這樣的創新嘗試,與傳統伴奏形式形成鮮明對比,有助于吸引更多觀眾對粵曲的關注,尤其是年輕一代觀眾,使他們更容易接受和喜愛這種帶有新元素的表演形式。它讓粵曲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能夠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和豐富自身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同時,在配器方面,除了傳統的粵曲樂器,還加入了一些現代樂器,如交響樂的弦樂組、電子琴和豎琴等,豐富了音樂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力求做到音樂與劇情的完美契合,共同編織一個既傳統又不失時代感的藝術夢境,為聽眾帶來全新的聽覺體驗。這種音樂創新并非是對傳統的摒棄,而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的有益探索。它讓粵曲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粵曲的世界,感受其獨特的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粵曲《六姑娘》以其守正創新的精神、以情帶聲的表演和對文化傳承的時代擔當,力求成為一部對內提升先進文化凝聚力、對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優秀文藝作品。它在沖擊第十三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的道路上,不僅展現了自身的藝術價值,還讓我們看到了梧州文藝工作者的文化堅守、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更看到了民族記憶的延續和嶺南文化的精神品格。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像粵曲《六姑娘》這樣的作品在這片紅土地上涌現,推動文藝創作呈現更有內涵、更有潛力的新境界,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筑牢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思想內核和精神根基貢獻梧州力量。
(作者:梧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