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農業龍頭企業的高質量和區域均衡發展是推動農業高質量和區域均衡發展的關鍵。文章在構建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運用熵權法、Dagum基尼系數及其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計法和Markov鏈法,對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績效水平、區域差距與動態演進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廣東省不同區域農業龍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在規模和質量績效上呈上升趨勢,且質量績效的上升速率快于規模績效,但仍存在顯著的區域差距,整體上呈現“珠三角高-非珠三角低”的分異格局;區域總體差距逐年縮小,規模績效總體差距主要來源于區域間差距,質量績效總體差距則由區域間差距演變為超變密度;各區域績效存在多極化現象或趨勢;長期來看,規模和質量績效均將穩定在高績效層級。基于以上結論,提出了推動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和區域均衡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績效水平;區域差距;動態演進
中圖分類號:F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97(2024)04-0004-09
一、引言
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實現區域均衡發展,但研究表明,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存在較大的區域差距[1],這給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作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農業龍頭企業的高質量和區域均衡發展是推動農業高質量和區域均衡發展的關鍵[2]。然而,《廣東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調查表》顯示,廣東省四大區域農業龍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存在明顯的區域失衡現象。本研究主要關注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績效的區域差距與動態演進趨勢。對上述問題的研究,對于全面了解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制定和完善相關規范與扶持政策,縮小區域農業發展差距,推動農業實現平衡充分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于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3-4]及其合作治理[5];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業科技創新[6];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7-8];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業社會化服務[9-10];農業龍頭企業與農產品品牌建設[11-12];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績效,包括財務、成長、競爭、創新和社會績效[13-18]。現有研究為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進一步探索積累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系統構建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測度的研究較少。雖有部分研究構建了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但與高質量發展指標關聯不夠緊密,不能很好反映國家賦予農業龍頭企業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進程中的歷史使命。此外,現有研究多基于靜態和單一區域分析,無法反映農業龍頭企業績效的區域差距和動態變化情況,而分析此問題對于考察其在推動區域農業均衡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首先厘清國家對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賦予的歷史使命,在此基礎上構建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分析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績效水平、區域差距和動態演進趨勢,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推動廣東省各區域農業龍頭企業,進而推動各區域農業高質量協同發展提供參考。
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背景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來推動農業龍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其中,國家農業農村部于2021年12月份發布的《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頗具代表性和針對性。本研究遵循科學性、完備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則,以《意見》內容和精神為指導,運用內容分析法,從聯農帶農、三產融合、保障供給等十個關鍵維度構建了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這套指標體系全面對標了國家對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三、研究方法、數據來源與區域劃分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熵權法測算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績效水平,利用基于面板數據的Q型聚類方法對不同地市績效水平進行層級劃分,采用Dagum基尼系數及其分解法分析績效的總體差距、區域內部差距、區域間差距和貢獻率,運用Kernel密度估計法繪制企業績效水平的概率密度分布曲線,描述不同區域績效的分布形態、絕對差距及其所體現出來的空間極化特征,構建Markov轉移矩陣,計算穩態分布,分析績效水平分布的動態演進是否存在穩定狀態[2,19]。
(二)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廣東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調查表》,時間跨度為2019—2021年,共3年,研究對象為調查表中的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數據包含企業的基本信息、聯農帶農情況、三產融合程度等多個方面。對于個別缺失的數據,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賦予均值或0值加以補充。
(三)區域劃分
依據《廣東統計年鑒》的劃分,廣東省由珠三角、東翼、西翼和山區4大區域組成。4大區域具體涵蓋的地市范圍如表2所示。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績效水平與聚類分析
1.績效水平
本研究將績效分為規模績效和質量績效,二者
分別指所有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績效值的總和與均值,規模績效反映整體規模水平,質量績效反映平均質量水平。廣東省21地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績效值與排序如表3所示。
2.聚類分析
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績效的聚類譜系圖如圖1所示。依據表3數據并參考聚類結果,本研究將廣東省21個地市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績效劃分為三類:高績效地區、中等績效地區和低績效地區(表4)。
第一種類型是高績效地區,表現為規模績效和質量績效雙高的特征,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湛江四個地市。這類地區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除了交通區位優越、人才儲備豐富、資金實力雄厚、基礎設施良好外,還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號召,率先出臺了有效的政策措施。
第二種類型是中等績效地區,這一類型又分為兩種子類型:子類型一表現為高規模績效和低質量績效,子類型二表現為低規模績效和高質量績效。子類型一包括茂名、清遠、梅州、惠州四個地市,主要集中在山區和西翼。這些地區通常是農業大市,
擁有豐富的農村勞動力資源、較大的可耕地面積和完善的水利基礎設施,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較高。但由于區位較差,吸引資本、人才和技術的條件較為不足,農業發展質量有待提高。子類型二包括珠海、東莞、中山、肇慶、云浮五個地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這些地區受自然資源稟賦限制和產業發展結構錨定的影響,農業規模較小,但資本、人才和技術相對充裕,農業發展質量較高,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較快。
第三種類型是低績效地區,表現為低規模績效和低質量績效。這類地區包括江門、汕頭、汕尾、潮州、揭陽、陽江、河源和韶關八個地市,主要集中在東翼、西翼和山區。這些地區農業基礎薄弱,招商引資環境不佳,科技創新能力較弱,交通區位條件差,且受到珠三角的虹吸效應影響較大。
(二)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差距與動態演進
1.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Dagum基尼系數分析
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規模績效和質量績效的總體差距、區域內部差距、區域間差距和貢獻率如表5和表6所示。為更加直觀地呈現動態演進趨勢,將表5和表6轉化為圖2至圖9。
(1)規模績效差距分析。在樣本觀測期內,規模績效的區域內差距和區域間差距有所波動,雖然上升的力量略小于下降的力量,但總體差距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降幅較小,主要由區域間差距貢獻。可能的原因如下:雖然各地市都在積極扶持本地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但由于各地市在農業資源稟賦、人才儲備、交通區位、資本實力、科技創新能力和政策實施情況等方面的差異,導致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規模績效提升速度不一。從原始數據可以看出,總體差距下降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東翼、西翼和山區與珠三角之間差距的縮小。東翼、西翼良好的農業發展環境等優勢,在聯農帶農、保障供給、基地建設、產業項目建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有機農產品認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等方面持續發力,逐漸縮小了與珠三角的區域差距。然而,珠三角在人才儲備、交通區位、資本實力、科技創新能力和吸引外來務工人員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使其在聯農帶農、三產融合、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和國際競爭力等指標上占據顯著優勢。東翼、西翼和山區在短時間內難以趕上這些差距。因此,區域間差距下降的力量有限,總體差距降幅也相對有限。
(2)質量績效差距分析。在樣本觀測期內,質量績效的區域內差距和區域間差距總體上均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總體差距也逐年下降,其下降速度明顯快于規模績效的下降速度。質量績效總體差距的主要來源從區域間差距轉變為超變密度。可能的原因如下:規模績效反映整體規模水平,更多與區域內農業龍頭企業的數量相關;而質量績效反映個體平均質量水平,更多與單個農業龍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效果有關。一方面,企業數量在短時間內不太可能出現大的變化,而單個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效果則可能隨著支持政策的實施,尤其是針對非珠三角地區的傾斜性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而逐漸趨同。另一方面,這也表明各個企業的發展方向正逐漸與國家的引導方向相契合。
2.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Kernel密度估計
通過Dagum基尼系數及其分解方法得到的分析結果僅能反映績效的相對差距特征,而不能反映績效的絕對差距、分布形態及其所體現出來的空間極化特征,本研究將通過繪制二維Kernel密度函數研究此問題。結果如圖10至圖19所示。
(1)規模績效的Kernel密度函數曲線特征如下:第一,全省和各區域的Kernel密度函數的主峰均逐年向右移動,表明各區域及全省的規模績效呈現出上升趨勢;第二,除了東翼外,全省和其它區域的Kernel密度函數總體上均由單峰演變為多峰,表明除東翼外,全省和其它區域內部的規模績效均出現了多極化趨勢;第三,全省和各區域的Kernel密度函數的“右拖尾”或波形均逐年擴寬,表明全省和各區域的規模績效的絕對差距有擴大的趨勢。
(2)質量績效的Kernel密度函數曲線特征如下:第一,全省和各區域的Kernel密度函數的主峰均逐年向右移動,且移動速率明顯快于規模績效的移動速率,表明各區域及全省的質量績效呈現出上升趨勢,且上升速率快于規模績效的上升速率;第二,全省、珠三角和山區的Kernel密度函數均由單峰演變為多峰,而東翼始終為多峰,西翼始終為單峰,表明西翼不存在多極化現象和趨勢,而全省、珠三角和山區出現了多極化趨勢,東翼一直存在多極化現象。
3.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Markov鏈分析
通過Dagum基尼系數分析和kernel密度估計僅能夠觀察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績效的動態演進趨勢,而無法對績效變化的最終歸宿展開精確預測,本研究將運用Markov鏈方法研究此問題。首先將規模績效和質量績效分別劃分為三個區間,分別為(0,30]、(30,60]和(60,+∞],(0,04]、(04,1]和(1,+∞],三個區間分別屬于低績效層級(Ⅰ)、中等績效層級(Ⅱ)和高績效層級(Ⅲ)。然后分別計算得到規模績效和質量績效的Markov轉移概率矩陣,見表7和表8。最后結合轉移概率矩陣和績效初始分布計算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績效重要時間節點分布和穩態分布(表9和表10)。此處的重要時間節點是指2025“十四五”收官之年和2035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之年。
(1)規模績效的重要時間節點和穩態分布特征如下:與2019年相比,2025年處于低績效層級的地市比例下降至4%,減少了865個百分點;處于中等績效層級的地市比例下降至78%,減少了17個百分點;處于高績效層級的地市比例上升至883%,增加了883個百分點。這表明,經過“十四五”的努力,絕大多數地市的規模績效可能從低績效層級躍升至高績效層級。到2034年,規模績效分布將達到穩態分布,此時999%的地市規模績效達到高績效層級,規模績效動態演進達到長期均衡狀態。因此,到2035年,所有地市的規模績效將可能全部躍升至高績效層級。
(2)質量績效的重要時間節點和穩態分布特征如下:與2019年相比,到2025年,所有地市均躍升至中高績效層級。其中,54%的地市位于中等績效層級,下降了89個百分點,946%的地市位于高績效層級,上升了946個百分點,這一比例高于規模績效的躍升比例,證明了質量績效提升的速率快于規模績效的提升速率。到2032年,質量績效分布達到穩態分布,此時999%的地市質量績效達到高績效層級,質量績效動態演進達到長期均衡狀態,比規模績效提前了兩年。因此,到2035年,所有地市的質量績效將可能維持在高績效層級。
五、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構建了包含聯農帶農、三產融合、保障供給等十個維度的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該評價指標體系分析了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績效水平、區域差距和動態演進趨勢,得到如下結論:
(1)廣東省不同區域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績效存在顯著差距,珠三角在兩類績效上明顯領先其它區域,呈現出“珠三角高—非珠三角低”的差異格局。
(2)廣東省各區域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規模績效總體差距較大,但呈緩慢縮小趨勢,質量績效總體差距較小,但呈快速縮小趨勢。規模績效和質量績效的區域內差距和區域間差距有升有降,總體上下降力量大于上升力量。區域間差距是造成規模績效總體差距的主要原因,而質量績效總體差距的主要來源由區域間差距轉變為超變密度。
(3)廣東省四大區域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績效在上升過程中存在空間極化現象或趨勢。除了東翼外,全省和其它區域內部規模績效均出現了多極化趨勢。雖然東翼的規模績效沒有出現多極化趨勢,但規模績效的絕對差距存在擴大趨勢。全省、珠三角和山區的質量績效出現了多極化趨勢,東翼的質量績效一直存在多極化現象,西翼的質量績效則不存在多極化現象和趨勢。
(4)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績效有較大可能性從低層級向高層級轉移,甚至可能發生跨層級轉移。規模績效預計于2034年達到穩態分布,質量績效預計于2032年達到穩態分布,并穩定在高績效層級。
基于以上結論,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首先,全面把握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績效的區域差距與動態演進規律。為此,需要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調查工作,進一步完善調查機制,細化實施方案,做好數據復核,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為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奠定基礎。
其次,著力解決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績效的空間非均衡問題。制定差異化扶持政策,對中低績效區域給予更多財政補貼、信貸支持和稅收優惠。引進高績效區域農業kSu6C24Cs4nMWD8hlrTrwfldwWvsEUH485d8nAeYXzM=龍頭企業的先進經驗,組織高績效區域企業對口幫扶中低績效區域企業,開展技術指導和管理培訓,提供成功案例,幫助中低績效區域企業改進發展思路,掌握先進的種養、加工、流通和運營管理等專業知識和技能。建立農業龍頭企業聯合體,由高績效區域龍頭企業牽頭,選擇發展潛力較大的中低績效區域龍頭企業組建聯合體,共享研發、人才、品牌和銷售渠道等資源,形成優勢互補。
再次,因地制宜制定引導和扶持政策。例如,引導各區域農業龍頭企業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土地租金、入股分紅、訂單保底、托管經營、技術扶持、就近勞務等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扶持自然風光稟賦好的區域將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和體驗農業作為切入點,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深度融合。立足不同區域的農業發展基礎,整合資源要素,扶持農業龍頭企業承擔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農產品加工園、田園綜合體、“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等重大項目建設。
最后,在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中引入合作社、金融機構和保險機構,引導和扶持企業參與“萬企幫萬村”、幫鎮扶村行動,發展清洗分揀、烘干儲藏、預冷保鮮、凈菜鮮切、分級分割、產品包裝、腌制熟制等初加工,開發養生保健、食藥同源深加工食品,布局中央廚房,發展預制菜,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生態養殖基地建設和宜機化數字改造,抓住“一帶一路”、RCEP機遇等措施,都有利于提高農業龍頭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績效。
參考文獻:
[1]劉忠宇,熱孜燕·瓦卡斯.中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地區差異及分布動態演進[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38(06):28-44.
[2] 李炳坤.發展現代農業與龍頭企業的歷史責任[J].農業經濟問題,2006(09):4-8+79.
[3] 孔東升,孔凡丕,陳學淵.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的經驗、啟示與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19(04):46-50.
[4] 王顏齊,孫瑞遙,班立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路徑、問題及對策[J].農業經濟,2022(01):3-5.
[5] 萬俊毅.準縱向一體化、關系治理與合約履行——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溫氏模式為例[J].管理世界,2008(12):93-102+187-188.
[6] 苑鵬,劉玉萍,宮哲元.龍頭企業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及發揮政府的引導功能研究[J].農村經濟,2008(01):3-7.
[7] 江澤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再探索[J].農業經濟問題,2021(06):8-18.
[8] 朱信凱,徐星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4):9-12+145.
[9] 程瑩瑩,張開華.龍頭企業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的探索與啟示——以湖北省老農民高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例[J].農村經濟,2015(04):116-119.
[10]彭建仿,胡森森.農業社會化服務供應鏈的商業模式創新[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6):1-11.
[11] 郭守亭.對我國實施農產品品牌工程的幾點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5(12):61-64.
[12] 黃俐曄.農產品區域品牌研究——基于主體、機制的角度[J].貴州社會科學,2008(04):97-101.
[13] 邱浩然,徐輝.數字化轉型對農業企業績效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22,38(03):90-95.
[14] Lu Y, Chen Y.Is China's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Growing Steadily? Evidence from Listed Agricultural Companies[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21,19(02):203-212.
[15] 朱紅根.農業龍頭企業綠色創業與企業績效——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8(10):121-131.
[16] 陸華良,黃惠盈.領導風格對農業龍頭企業旅行社會責任的影響研究[J].軟科學,2018,32(09):62-66.
[17] 張延龍,王明哲,廖永松.入駐農業產業園能提高企業經營績效嗎?——基于全國59384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微觀證據[J].中國農村經濟,2022(04):126-144.
[18] 韓光鶴,李思奇.合作網絡特征與創新模式對企業創新績效的組態影響[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3,39(03):147-160.
[19]熊巍,潘傳快.縣域高質量發展耦合協調水平評價與障礙因素分析——以湖北省為例[J].統計與決策,2023,39(22):123-127.
(責任編輯:楚 霞)
The Performance Level, Regional Gap,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Key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AN Xiang1,2, OU Xiaoming3
(1.School of Econom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2.School of Management, Zhongkai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225;
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and regio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highquality and regio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this article uses entropy weight method, Dagum Gini coefficient and its decomposition metho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method, and Markov chain method to analyze the performance level, regional gap,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key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Guangdong Province shows an upward trend in terms of scale and quality performance, and the rate of improvement in quality performance is faster than that of scale performanc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ignificant regional disparities, showing a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of "high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low in non Pearl River Delta" as a whole; The overall regional gap has been narrow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overall gap in scale performance mainly comes from the gap between regions, while the overall gap in quality performance has evolved from the gap between regions to a super variable density; There is a phenomenon or trend of multipolarity in the performance of each region; In the long run, both scale and quality performance will remain stable at high performance level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to promote highquality and regio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leading enterprise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level; Regional disparities; Dynamic evolution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廣東農業龍頭企業高質量發展研究”(GD21YGL02);廣東省普通高校青年創新人才類項目“農業龍頭企業踐行高質量發展:內涵、驅動因素、制約因素與實現路徑——兼評廣東省1183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踐行高質量發展的實績”(2021WQNCX025)。
作者簡介:譚翔,男,江西財經大學在站博士后,講師,研究方向:農業企業發展與管理;歐曉明(通訊作者),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企業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