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民歌五首》是中國當代作曲家沈葉為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創作的一部五樂章室內樂作品,由紐約市議會“鳳凰音樂會”邀約,Finisterra三重奏團于2011年首演。以曲式結構與復調技法為切入點,在曲式結構方面詳述了各樂章的結構組成;在復調技巧方面,探討了對比復調、模仿復調的應用。旨在通過對《民歌五首》的深入分析,體現沈葉在音樂創作中的獨特審美情趣,同時呈現出中國當代音樂的獨特魅力和創作技法的多樣性。
[關 鍵 詞] 沈葉;《民歌五首》;曲式結構;復調技法
沈葉是享有國際聲譽的中國當代作曲家、音樂學者。他的作品立足于中華傳統文化,借鑒西方當代音樂創作技法,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他曾在中國上海、德國漢堡和柏林,以及法國巴黎求學和工作,是Breitkopf & Hrtel音樂出版社簽約的首位華人作曲家。《民歌五首》由紐約市議會“鳳凰音樂會”邀約,Finisterra三重奏團于2011年首演。談起這部作品,沈葉比喻其為:民歌如酒杯,作曲家在其中傾注音樂感受和思想。
一、曲式結構分析
《民歌五首》全曲由五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慢板“摘葡萄”;第二樂章:活躍的快板“莊稼調”;第三樂章:中板“尖尖山”;第四樂章:諧謔的“豌豆尖吊下巖”;第五樂章:行板“采花”(見表1)。
(一)第一樂章——慢板“摘葡萄”
帶有引子和尾聲的二段曲式,全曲總共41小節,調式為g羽。引子的第一個音符旋律由伴奏樂器鋼琴奏出,小提琴聲部在第2小節后半拍出現,兩者都采用連續音的手法。二者的相互配合呈現出音樂連綿不斷的持續感,勾勒出凝滯的長線條和聲層,為第4小節大提琴聲部的出現做鋪墊。在音樂材料方面,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調式音階,如中國的五聲音階、日本的都節音階、美國的布魯斯音階等,音階所特有的音程關系給人們帶來非常清晰的辨識度。例如引子部分鋼琴聲部持續的連音進行,其呈現出的獨特音程關系奠定了該曲的基礎風格:富有蒼野感的氣息和充滿民族性的基調。在第6小節處鋼琴聲部出現無調性序列音,弦樂部分做持續的鋪墊,將引子部分推向小高潮。A樂段共包含兩個樂句,B段為賦格式中段,中段以賦格形式展開,類似于巴赫的二部創意曲的寫作手法,大部分樂句構成了對比復調的形式。尾聲2小節,與引子構成前后呼應。
(二)第二樂章——活躍的快板“莊稼調”
變奏性單三部曲式,全曲總共43小節,調式為D徵。三個樂段為平行樂段,由三個樂器按照先后排列次序分別做主旋律,依次是鋼琴聲部、小提琴聲部、大提琴聲部,各個部分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引子部分通過鋼琴聲部獨立完成,四十六節奏型以漣漪的音響效果出現,小提琴聲部以琶音的形式嵌入音樂整體。該樂章以D徵為主要調性,18小節出現多調性技法,采用了我國傳統的音樂理論:旋宮轉調。其中小提琴的調性為D徵,鋼琴的調性為B徵。引子部分的3小節大提琴聲部連續使用大切分節奏型,呈現山野田間輕松歡愉的自然景象,與主題呼應。小提琴聲部連續快速進行的16分音符為大提琴聲部做呼應,同時為接下來A樂段鋼琴聲部主題旋律的初次出現作陳述鋪墊。A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4+7),鋼琴聲部做主旋律,高、低音聲部的自由旋律形成對比連接I:A1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4+7),小提琴聲部做主旋律連接II。A2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4+8),大提琴聲部做主旋律。
(三)第三樂章——中板“尖尖山”
帶有引子和尾聲的單三部曲式,全曲總共83小節,調式為C羽。C作為核心音持續,此處運用潛調性技法,從27小節出現主題旋律,運用復調技法進行寫作,多為模仿式復調。引子部分給出情緒提示“like tuning corde before the performance”(就像在演出前調弦一樣)。跳音與休止符緊密配合,鋼琴聲部與提琴聲部相互配合,作曲家給予精準的音樂效果預期,使該樂章在引子部分就出現了音樂情緒。
呈示部由三個樂句構成(6+4+5+補(6)),展開部由三部分構成(5+5+連(3)),連接部3小節,再現部由三個樂句構成(5+4+4+補(3)),尾聲(11)小節。全曲的最高音出現在第50小節,符合黃金分割比例。53小節弦樂聲部小提琴的壓弦手法,在聽覺感受中掩蓋了鋼琴聲部最后一個音響,形成遮蔽效應,使音樂有一種未完結之感,與之后的連接部連綿相接。再現部為動力化再現,調式材料的音程擴大一個八度。68小節的八度置換,打破常規,但不會影響原本的音級集合,帶有戲劇性張力。
(四)第四樂章——諧謔的“豌豆尖吊下巖”
鏡像結構的三部性曲式,全曲總共105小節,調式為A宮。鏡像結構是通過音高組織、和聲、調性、調式及其他具體音樂參數(節奏、織體、音色、力度、配器、音響等),從而建立起來的具有對稱性質的結構框架。在本章節中,沈葉運用了標題音樂的手法進行創作,將音樂畫面描述成不同的故事片段進行變幻演繹。例如第一段的開始部分,作曲家在譜例開始給出的情緒引導為“like tuning corde before the performance”(“像正式演出開始前的調音臺”)。段開始處的標記為“as a ‘what time is it mr. Wolf’ game”(“像‘老狼老狼幾點了’的游戲一般”),音樂呈現出孩童游戲般的情緒,小提和大提聲部之間形成問答與呼應的感覺相互交替呈現。
(五)第五樂章——行板“采花”
帶有引子和插部的五部性曲式,全曲總共77小節,調性為d羽。引子部分的13小節已完整呈現出此樂章的主題動機,隨后四個樂段(A、B、A1、B1)分別由主調、復調、主調、復調交替進行,音樂動機仍在引子部分初始動機的原型下進行各異節奏、節拍等的變化和衍展。在26小節處,作曲家使用多調性技法,弦樂d羽,鋼琴部分是#f羽調,采用了我國傳統的音樂理論:旋宮轉調。在26小節處譜例下方標注“like the sounds of faraway,through the cold air ”(“像遠方的聲音,穿過寒冷的空氣”),明確指出該樂句的演奏效果,給予明確的情緒引導。如上述所言,沈葉在《民歌五首》中非常善用標題音樂的手法進行創作,將音樂畫面描述成不同的故事片段進行變幻演繹。
二、復調技法分析
在這部室內樂作品中,三個樂器聲部的結構布局與節奏、節拍、力度、時值等諸多因素都充分滲透著作曲家縝密的復調思維。作曲家在對傳統復調手法的繼承與運用之上,又賦予自身嶄新而又獨特的個性化語言,并以其獨特的樣式表現出來。
1.對比復調
在作品《民歌五首》中,運用了大量的對比復調的寫作手法。“同時組合的各個聲部若具有獨立的、相互對比的旋律進行與節奏型,即構成對比復調的寫法。”
(1)調式、調性的對比。為了加強音樂的表現力和增加對位情趣,沈葉在本曲中運用了大量的調式、調性對比的手段。第一樂章14—15小節,提琴聲部旋律以B為中心音進行延伸發展,鋼琴聲部配置的則是無調性旋律,這種異調配置加強了兩個聲部對比的力度,也從整體上豐富了聲部之間相互結合時產生的調式色彩。
(2)旋律的對比。兩條旋律呈反向進行,是聲部間產生對比的一種方法。第一樂章25—27小節,旋律形態在輪廓上產生對比,上聲部小提琴的旋律采用了動感較強的波浪式線條,而下聲部大提琴的旋律則采用了較為平滑的直線式線條。兩條旋律呈反句對比,有利于加強聲部的獨立性,增強樂曲中的藝術表現力(見譜例1)。
(3)節奏的對比。節奏的對比是旋律間形成對比的又一要素,各聲部采用不同的節奏,使長短音符、休止符相互補充、交替,造成節奏的對比。
第二樂章4—14小節,運用了對比復調的寫作手法,主要顯示為節奏形態上的對比。從上到下三個聲部依次為:小提琴聲部用平均疾馳的節奏細分削弱強拍,形成連綿不斷的十六分音符,且每個音符以三、四、五度三種類型的音程關系出現,作為均勻且規整的伴奏旋律線條出現。大提UwC5sHLk/EY9joTPorXuzg==琴聲部為固定的大切分節奏型,用切分音來轉移強拍,引起強弱移位,造成強拍彼此錯開的效果,兩個聲部以流動性的固定音型作周期性的變化反復,從而襯托出鋼琴聲部的主要旋律線條。鋼琴聲部作為本段主要旋律,則是自由聲部的不斷發展。三個聲部旋律在發展形態上各自獨立,動靜相宜,對比效果顯著。
2.模仿復調
模仿復調既有縱向結合的對比性,還有斜向關系的呼應性,具有高度對比統一性的音樂創作特點。
(1)第二樂章21—26小節,小提琴聲部為開始聲部,鋼琴聲部為變化模仿聲部,模仿高度為上六度,模仿距離只有一拍,模仿效果較為緊湊。由于聲部相繼進行,聲部間形成了前呼后應的關系,這一特點使它在表現歡快、熱烈情緒以及表現追逐、應和等效果時具有了特殊的表現力,與第二樂章主題“活躍的莊稼調”相貼合。
(2)變化模仿。第三樂章29—33小節,小提琴聲部與大提琴聲部在整體形式有擴大、縮小模仿的影子存在,構成了相差一拍的不嚴格的變化模仿,模仿材料在時值上具有微弱的變化(見譜例2)。
(3)自由模仿。這是更為靈活多變的一種模仿形式,會較多地保持節奏特征,而改變其音高及旋律的進行方向。第三樂章66—67小節,先是大提琴聲部作為開始聲部,小提琴聲部對其進行模仿,緊接著在下一小節兩個聲部開始轉化,相互進行模仿。作曲家運用模仿手段使兩聲部之間形成呼應和對照,在整體音樂輪廓中結合得更為緊密(見譜例3)。
三、結束語
在當代作曲家沈葉創作的室內樂《民歌五首》中,民間趣味十足的各樂章標題、標題音樂的呈現形式以及獨特的敘事手法都顯露出沈葉在音樂創作中獨特的審美情趣。
沈葉對室內樂《民歌五首》的創作展現了中國當代民族室內樂創作蓬勃發展的一面,在全世界音樂互通交流的今天,作曲家還是會延續這種以中西文化交融、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理念創作當代民族室內樂。音樂創作也勢必會向多元化發展,現代與傳統的碰撞也會在繼承與創新中共存。
參考文獻:
[1]于蘇賢.20世紀復調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2]張巍.音樂節奏結構的形態與功能[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9.
[3]蔣奕菲. 鏡像結構研究[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1.
[4]李季雨. 沈葉音樂創作觀念與技法研究[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21.
[5]顏詠.電視旅游歌曲與區域形象的塑造和傳播[J].當代電視,2023(1):77-80.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
作者簡介:孫乃冰(1999—),女,漢族,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曲式與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