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琴作為中國最傳統的撥弦樂器之一,已有三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寬廣的音域、深沉的音色和悠遠的余音,加之具有濃厚的文化意蘊,使其成為漢文化的藝術瑰寶,更成為中國非遺中的經典之一。以非遺保護視角下古琴藝術的傳承與推廣為主題,基于對古琴這一傳統樂器的特點、發展歷史和文化內涵的分析,結合當前古琴藝術傳承與推廣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善和優化實踐策略,為更好地為傳統民族文化的弘揚與創新提供有益參考和借鑒。
[關 鍵 詞] 非遺保護;古琴藝術;傳承;推廣;實踐策略
作為我國經典的傳統文化代表,古琴藝術不僅凝聚了我國古代音樂藝術的精華,而且體現著儒家、道家等不同學派的哲學思想和文化追求。孔子亦對古琴十分推崇,并曾向師襄子學琴,且能以古琴彈唱《詩經》,被后世傳為美談。可見,古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蘊和無法言說的高超的藝術之境。然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東西方文化的交織碰撞,古琴藝術這種傳統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受到喜歡西方搖滾樂、流行樂的年輕人的忽視,而逐步淡出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長期在鋼琴、吉他、提琴等西洋樂器上下功夫,更使得古琴藝術的傳承與推廣逐步進入“后繼無人”之境。因此,從非遺保護的視角出發,力促古琴藝術的傳承與推廣已然迫在眉睫。
一、古琴樂器的特點、發展歷史和文化內涵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等,是中國傳統的彈撥類樂器之一,也是凝聚傳統文化精粹、寄托著先賢生活智慧的藝術經典。現在流傳下來的古琴共有七根琴弦、十三個徽,以十種不同的撥弦方式為橋梁,可以奏出四個八度。而常用的古琴演奏有散、按、泛三種技巧,每種技巧都是由不同的弦發出的音,且按弦的位置、動作等各有不同。正因如此,古琴的音高時有變化,音色也較為豐富。
《琴操》載:“伏羲作琴。”相傳,古琴為伏羲所制,起初為一弦,長為七尺二寸。后由舜對其進行改進,變為五弦。神農時期,古琴的琴弦為純絲制作,用桐木做琴身,文王武王時改為七弦。
無論是象征金木水火土的五根琴弦,還是象征琴瑟和鳴、喜迎嘉賓的七根琴弦,古琴在中國歷史上的演變,都繾綣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的敬畏、對親情的向往、對美好的追尋和對禮儀的崇尚,因而其飽含內蘊、文韻豐盈。尤其是戰亂時期,古琴藝術更是扮演著助力文人愛琴解音、以琴書自娛釋放憤世嫉俗戾氣的重要角色,也因此得以代代傳承、藝韻不k6Ix6KPoxJPBvOqoS02Nzw==息。
二、古琴藝術的傳承與推廣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古琴藝術的文化內蘊未被有效發掘,今人對其傳承的重視度不足
古琴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彈撥類樂器之一,是名副其實的“華夏正音”,也是充盈著中華民族傳統中正、純潔美好、自由爛漫的精神追求的重要音樂文化載體。其清澈純美的意蘊與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謀而合,亦與中華民族漫漫征途上始終如一的高風亮節、文化自信相偎相依,因而是將厚重的華夏文明之情懷、審美、文化、意象、精神和品質等厚植于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骨血的重要的文化媒介,因此古琴藝術的傳承理應備受重視。
然而,縱觀古琴藝術的傳承現狀不難知曉,雖然古琴藝術申請非遺成功后慢慢得到大眾的重視,但當前古琴藝術的文化內蘊并未被有效發掘,且能確保其真正得以有效傳承的條件并未滿足。特別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教授學生學習古琴技藝以助推學生古琴考級,以古琴藝術為考學跳板等為主,學生對古琴藝術蘊含的文化元素、人文精神等并不理解,亦無法感同身受,古琴藝術的傳承也就如紙上談兵。即使有人喜歡古琴且熱衷學習古琴技藝,卻也難以靜心體悟古琴藝術背后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導致古琴藝術的傳承多流于形式。
(二)古琴音樂文化受眾群體覆蓋面較小,推廣渠道單一
從古琴藝術的演變和發展歷史可知,在大眾的傳統觀念中,古琴幾乎是文人墨客、顯貴家族等飽學詩書或物質條件較好的達官顯貴家庭子弟的精神寄托和情懷抒發之物,其與普通人的音樂追求相距甚遠。同時,古琴在現代社會的“出鏡”頻率不高,多數人對古琴的內部構造、基本演奏技能和文化內蘊等不夠了解或了解不深,認為古琴并不是大眾樂器,因而也沒有深入了解或學習古琴藝術的興趣。此外,在東西方文化交織碰撞的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西洋樂器涌入中國,并在中考、高考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更使得對古琴藝術涉足不深的大眾認為學習古琴藝術并無太大的現實價值。多種因素的協同作用,都使得古琴藝術的受眾面越來越小。
古琴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從本質而言,離不開多渠道的宣傳和推廣。尤其在信息生成、傳播和更迭日益便捷且加速的多媒體、數字化時代,適度地切入大眾內心的宣傳和推廣,更是弘揚和創新發展古琴藝術的必然之路。然而,無論是以報紙、雜志為主的紙媒,還是以抖音、快手等為主的自媒體,真正宣傳和推廣古琴藝術的鳳毛麟角。縱使有些表演機構或培訓機構有關于古琴藝術的宣傳、推廣,也多以凝練其高雅文化藝術背后的商品價值為目的,而忽視了對古琴豐厚的文化意蘊的挖掘與傳播。
(三)古琴藝術學習和創作存在一定的困難,傳承環境不佳而難獲有力支持
古琴雖然外部構造看似簡單,但實則演奏技法較為復雜。即使是最基本的散、按、泛三種技巧,對于缺乏音樂演奏技巧的人而言,要真正掌握也并不容易。同時,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變,古琴的演奏曲目繁多且不同曲目的節奏、情感和音域等都不盡相同。加之其彈奏方式的多樣和具體彈奏過程中的彈奏節奏變化較快,若對曲目或演奏指法不熟練,手、腦和眼的配合度不高等,都很難游刃有余地完成演奏。很多初學者僅是學習曲目,便對古琴藝術“望而生畏”,之后的學習也就自然無法持續。此外,由于古琴演奏偏向于交響樂,沒有固定的演奏模式,因而其在音樂編曲方面也有一定難度。唯有具備豐富的音樂背景知識和高超的古琴演奏技能,才能創作出與古琴藝術內涵相匹配的古琴曲目。因而,古琴藝術的學習與創作難度較大。
除卻古琴藝術學習有一定難度外,傳承環境不佳,使其難以獲得發展支持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作為古琴藝術傳承的基本載體,古琴的保存即推動古琴藝術傳承的第一道關卡。然而,目前關于古琴保存與修繕的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專業理論書籍等都較為缺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古琴藝術的傳承與推廣受到無聲的阻礙。
(四)古琴樂器演奏和教授人才缺口較大,難以推動古琴藝術創造性發展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對古琴都有著發自肺腑的熱愛,且老一輩古琴藝術家對古琴藝術的深度研究與反復研學,才使得古琴藝術得以傳承至今。他們不僅對古琴藝術的文化內涵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多數接受過私塾教育,又對古琴演奏極為沉迷,因而能推動古琴藝術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在傳承中得到人文性的創新。然而,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外來音樂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沖擊,都使得年輕人對古琴藝術的關注度不足,對其文化內蘊理解不夠,加之技藝學習難以深入,導致古琴樂器演奏人才日漸稀缺,能真正在感知古琴藝術與文化魅力的基礎上教授古琴藝術的專業人才更為稀少。因此,古琴藝術的創造性發展也自然難以實現。
三、非遺保護視角下古琴藝術的傳承與推廣探究
(一)挖掘古琴藝術文化內涵,提高大眾對古琴藝術傳承的重視度
民族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從多維度為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提供支持、開辟新路。而古琴藝術作為非遺保護的一項重要內容,理應得到重視且應多措并舉地確保其能得以真正傳承發展。基于此,結合當前古琴藝術的傳承現狀和大眾對古琴藝術的文化內涵的認知現狀,可以挖掘古琴藝術豐富的人文精神、文化內蘊為前提,使大眾更具象化地意識到傳承古琴藝術的文化價值和現實價值,以此循序漸進地提高大眾對古琴藝術傳承的重視度。
挖掘古琴藝術的文化內涵,以讓大眾更好地了解古琴藝術為突破口,從多維度進行廣泛的宣傳。以古琴這一樂器的內外部基本構造為切入點,可運用現代較為先進的智能技術制作動態視頻,對古琴進行拆解和還原,以此使大眾了解古琴的發音原理,更好地了解古琴的發展和演變歷史,還可利用大眾熟知的自媒體平臺,分期發布古琴在制造技藝上的演變、古琴曲目的逐步豐富和古琴的演奏技巧的轉變等,以為大眾更深刻地理解古琴的文化內蘊做好鋪墊。此外,還可以以學校的網絡教育平臺為媒介,分期制作并發布與古琴藝術有關的典故、名人、旅游勝地等知識,為大眾從不同角度理解古琴藝術背后的文化特質和審美情趣鋪路架橋。當關于古琴藝術的多渠道資源持續密集而流暢地涌入大眾視野,眾人對古琴藝術的文化意蘊感知力也會逐步增強。此時,再有機滲透一些關于古琴藝術傳承的現實意義和重要性的分析,大眾對傳承古琴藝術的重視度也會由此逐步增強。
(二)拓寬古琴藝術受眾群體,疏通多元推廣渠道普及古琴教育
從本質上而言,古琴藝術的學習與其他傳統的民族樂器理論知識和演奏技藝的學習并無二致。但古琴藝術在現實生活中的受眾群體較少,且缺乏基本的普及古琴教育的渠道,是制約古琴藝術傳承和推廣的不利因素。鑒于此,應從拓寬古琴藝術受眾群體上著力,并通過疏通多元推廣渠道來確保古琴教育的實施在有條不紊中推進,于多維教育中發力。
拓寬古琴藝術的受眾群體,需要依托政府的資源對接。以發揮政府的牽線搭橋和文化引領作用為推手,各地政府可與當地的教育部門、文化部門和社會公益組織等進行深度交流,從社區、學校入手,分批次、分層次實施免費且持續的古琴藝術教育。以推進古琴藝術教育在社區的深度實施為目標,政府可聯合街道辦事處開設“古琴藝術教育公益課堂”,只要對古琴藝術感興趣都可以到社區報名。為了吸引有時間、有精力學習古琴的老年群體,社區還可以與地市文化和旅游部門、機構等定期舉辦古琴藝術文化展、交流展、演奏大賽等,以此為老年人群體沉浸式學習古琴藝術創造條件。由此,古琴藝術的受眾群體既會得以拓寬,古琴藝術教育的普及也會更有成效。
(三)創新古琴編曲教學方式,多維助力全力優化整體傳承環境
傳統的古琴教學和演奏中,使用的多是五線譜。而對于沒有古琴理論知識且對古琴彈奏技法掌握不多的學習者而言,識別五線譜較為困難,容易使古琴藝術的學習者產生畏難心理。同時,多數教授者往往以理論灌輸式教學方式為主,很難真正激發古琴藝術學習者的興趣。此外,由于古琴的曲目創編也存在一定難度,使得掌握古琴彈奏技藝者難以基于自己的深度理解和專業技能自由發揮創意。鑒于此,可以創新古琴曲目和教學方式為橋梁,在聚集和釋放多維助力中優化傳承環境。
結合古琴編曲難、演奏難的實際情況,對古琴曲目的創編可以從對不同時期的古琴曲目特點的深度研究入手,深入挖掘不同階段的古琴曲目的節奏、情感和演奏重難點,針對性地進行研究和創編,從而使古琴曲目的創編能與時代的發展特點更契合。而古琴曲目的演奏,則可以適度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筆墨紙硯”“梅蘭竹菊”“琴棋書畫”等文化背景元素,從而使古琴的演奏更添文化意蘊。同時,在古琴藝術教學實踐中,教授者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等,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古琴藝術的學習者能主動進入生動的情境中,實現身、心、意、趣的融合交織。
(四)培養專業古琴藝術人才,推動不同古琴藝術流派互補發展
在漫長的發展和演變中,古琴藝術也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流派,而專業人才的極度缺乏又導致不同的古琴藝術流派之間難以形成合力。鑒于此,可以培養專業的古琴藝術人才為階梯,推動不同的古琴藝術流派之間實現互補性發展。
培養專業的古琴藝術人才,可以充分發揮高校藝術教育的作用。例如,在側重藝術生培養的高校傳統音樂學科中增設古琴教育專業,使古琴教育能真正成為高校音樂教育的一部分,亦能為培養高素養、高質量的古琴藝術人才提供強有力的教育支持;各地政府可結合區域古琴藝術人才的培養現狀,制訂分區域的古琴藝術人才培養幫扶計劃,為古琴藝術人才學有所成、學有所用開辟新的航道。此外,還要對現有的古琴藝術家進行流派劃分,進一步明確其擅長的曲目、風格和演奏特長,并在兼容并蓄中做到縱橫聯合、優化創新,確保不同的古琴藝術流派既能有機互補又能彼此促進,這樣古琴藝術的創新發展才能后繼有人、卓有成效。
總而言之,非遺保護視角下古琴藝術的傳承與推廣,需要匯集多方力量。唯有以古琴藝術的傳承為根基,充分整合社會資源,融合多方之力,古琴藝術傳承與推廣方能根深葉茂、碩果芬芳。
參考文獻:
[1]侯旺.山西古琴藝術傳承推廣的調查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23.
[2]胡軍,胡巖,吳桐.新時代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古琴藝術與鋼琴藝術發展脈絡的對比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9(3):369-376.
作者單位: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魏芳芳(1991—),女,漢族,河南輝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