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發展而代代相傳的智慧結晶,具有豐富多彩的內涵和價值。因此,在現代舞蹈表演中,應對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繼承予以高度重視,力求通過舞者的肢體動作,來充分展現我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讓廣大受眾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洗禮,增強現代人的文化自信心。基于此,深入探究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舞蹈表演中的創新路徑,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些許參考,從而更好地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 鍵 詞] 傳統文化;現代舞蹈表演;創新路徑
我國作為一個國土面積廣闊且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和精神風貌存在一定差異,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靈活融入現代舞蹈表演中,不僅能夠創新舞蹈表演形式,還能夠豐富舞蹈的文化內涵,讓表演者在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自信,在日常生活及舞蹈表演中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是,現代舞蹈表演過于側重動作或者技巧的展示,缺少對傳統文化的融入,這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非常不利。由此可見,深入分析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舞蹈表演的創新路徑極為重要。
一、傳統文化在舞蹈表演中的具體作用
(一)為舞蹈表演賦予情感
舞者是舞蹈作品的表演核心,如果舞蹈演員自身沒有深入了解舞蹈中的文化與內涵,那么就無法運用自己的肢體與動作來向觀眾充分表達舞蹈中的情感,整個表演過程就會顯得非常枯燥乏味,這將會大幅度降低觀眾的觀賞體驗。為此,作為一名舞蹈演員,必須透徹了解舞蹈中所蘊含的文化與意境,并能夠以自身的肢體動作來表達舞蹈的深層次含義,進而讓觀眾在觀賞舞蹈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舞蹈中所蘊含的情感,與舞蹈產生情感共鳴。我國很多的傳統文化都可以為舞蹈表演賦予全新的生命與情感,例如,在安塞腰鼓的舞蹈表演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氣息,在表演時,舞蹈演員需要進行強有力的動作展示,才能夠讓觀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西北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對舞蹈產生更深刻的印象。
(二)豐富舞蹈表演內涵
舞蹈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藝術表現方式,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目前,我國提出文化強國戰略,而舞者作為背負新時代發展重任的一分子,必須將各種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靈活融入舞蹈中,讓舞蹈藝術得到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從始至終,舞蹈都承載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很多舞蹈在歷史環境中進行創作時,創作者都是以各民族的文化作為根基,由此可見,各民族不同的傳統文化底蘊,給舞蹈創作者帶來了諸多靈感,這對舞蹈表演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與意義,是傳承舞蹈與文化精神的根本核心,可以同時推動舞蹈本身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義
(一)加深對舞蹈精神的理解
在舞蹈作品表演的過程中,舞蹈演員需要熟練掌握舞蹈中的技巧與要領,深刻了解與明確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含義,讓舞蹈演員在舞蹈領域中得到更好的發展,使其表演出的舞蹈更具感染力和表現力。長久以來,我國有著眾多傳統歷史文化的傳承習慣,很多傳統文化精神都對我國的社會文明發展具有巨大的幫助,在傳統文化發揚與繼承過程中,舞蹈作為其中的重要載體之一,為現代舞蹈提供了諸多銜接傳統文化的機會,在表演現代舞蹈時,通過將其中所蘊含的精神文化表述出來,并將傳統文化與其密切融合,可以展現現代舞蹈中濃厚的文化氣息,如此不但有利于表演者充分理解舞蹈中所蘊含的精神文化,還會讓他們在表演期間營造出極具情感效果的氛圍,進一步提高對現代舞蹈的表演水平。另外,隨著舞蹈精神的良好發散,在表演過程中,觀眾也極易被其中的情感所感染,進一步提高了現代舞蹈的獨特魅力。
(二)傳承舞蹈的藝術文化魅力
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舞蹈進行融合,能夠讓舞蹈表演體現出更豐富的藝術魅力,為我國舞蹈事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眾所周知,舞蹈本身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現階段的文化發展環境下,各行各業越來越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并且已經初步實現了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局面,為此,舞蹈演員需要不斷強化自身對舞蹈的了解,尤其是明確掌握現代舞蹈與傳統舞蹈之間的密切關系,盡可能多地從傳統文化角度來開拓與創新舞蹈作品的表現形式,打造出更具傳統文化特色的現代舞蹈,進而實現真正意義上舞蹈與文化的共同傳遞與發揚。并且,我國有著各式各樣的民間舞蹈,這些舞蹈中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舞蹈演員必須深入感悟這些舞蹈中的文化魅力,積極弘揚傳統文化精神,將傳統文化內涵通過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以此充分體現舞蹈作品的藝術之美與精神之美。
三、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舞蹈表演中的創新路徑研究
(一)在舞蹈表現中的創新應用
1.豐富舞臺設計
一般來說,舞蹈的編排和設計包括很多方面,每一個動作環節都必須銜接到位。當涉及舞美效果時,舞蹈的內容和表現需要建立在觀眾的審美基礎上,并且還要對舞臺的空間進行合理規劃,以此達到舞臺演出場景的動態設計效果,進一步提升舞蹈作品的舞臺藝術效果[1]。
例如,舞蹈作品《采茶舞》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舞臺是以綠色設計為主,舞蹈演員們也是身穿綠色服飾并身背茶簍,以直觀的人物形象和舞蹈動作來呈現古代民間采茶女的人物形象。借用紅色舞臺燈光的設計,表現出采茶女人物的感情變化,讓觀眾深刻了解舞蹈作品表述的內涵。可見,通過豐富舞臺設計,不僅可以使舞蹈實現多元化表現,而且在舞蹈表演過程中有效傳承了我國傳統文化。
2.創新的多媒體技術
近幾年來,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各行各業的創新與進步提供了諸多可能,其中,舞蹈編導也不例外,通過多媒體技術的科學應用,對舞蹈的編導和創作產生了較大影響,使舞蹈編導逐步呈現出多元化融合發展效果[2]。
例如,鄭州歌舞劇院表演的《唐宮夜宴》這一舞蹈作品,便是應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創新設計的。在整個舞蹈表演內容中可以看出,舞蹈在設計過程中完美融合了傳統舞蹈元素和現代媒體技術,通過多元化的數字技術展現唐俑的文化和魅力。此外,AR 技術的運用更是給舞蹈的呈現效果增添了濃重的藝術色彩,使得傳統舞蹈的表演形式向著多維度視聽一體化的方向不斷發展。同時,舞蹈演員通過自身的舞蹈動作、體態表演,再利用科技手段的加持,從多方面將繁榮的大唐盛世文化充分展現出來,也讓觀眾領略到傳統舞蹈的文化和藝術魅力。
(二)充分體現舞蹈作品的藝術特征
眾所周知,文化和藝術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聯系,不僅源自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且高于生活,早已成為人們享受精神世界的重要載體[3]。因此,在進行舞蹈藝術作品的創作時,必須綜合考量人們當下的審美需求,以此為基礎,科學融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充分體現出舞蹈作品所具有的藝術特征,讓人們追求精神世界滿足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向其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更好地發揚與繼承傳統文化,讓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例如,《賽馬》作為蒙古族的舞蹈作品,在對該舞蹈作品進行創作時,可以從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出發,在舞蹈動作中充分展現出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征。由于他們世代生活在草原上,以放牧為主要生計來源,且為人不拘小節、豪爽豁達,因此在進行舞蹈動作的設計時,應當做到大開大合,借此充分展現草原人民的熱情與勇敢。通過此種舞蹈表演形式,不但能夠讓觀眾仿佛置身于草原,切實體會蒙古人民的生活,還能夠讓觀眾明確了解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深刻感受到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精粹。
(三)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
舞蹈作為一種肢體性語言,不但可以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而且能夠通過氛圍的渲染,最大限度地激發出觀眾的情感共鳴,為其帶來一種精神與情感上的安撫和享受。通常來講,觀眾在欣賞舞蹈作品時,可以通過舞蹈演員的肢體動作在腦海中聯想出客觀事物,并且依據其自身的情感傾向和生活經歷,對舞蹈展開個人的定義和解讀[4]。因此,在進行舞蹈動作的創作時,必須注重借由傳統文化來渲染表演氛圍,讓觀眾能夠對舞蹈表演中所蘊藏的傳統文化價值展開深入挖掘,促使觀眾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感悟、感知,并且在生活中不斷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例如,在表演蒙古舞蹈時,可以從蒙古民族的風俗文化、服飾等方面來進行舞蹈動作的設計。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的草原,無論男女均喜愛穿長袍,由于蒙古族服飾具備十分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可以充分展示出蒙古民族的風俗文化,因此舞蹈演員可以身著蒙古民族的傳統服裝,并佩戴蒙古族首飾,向觀眾直觀呈現出蒙古舞的文化氣息。通過此種舞蹈作品的表演,觀眾便可以身處在一個真實、生動的環境中觀看表演,進而使傳統文化和現代舞蹈作品實現密切結合。
(四)傳統文化和服飾道具的結合
在舞蹈表演中,服飾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其不但能夠塑造和刻畫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而且還能夠為觀眾營造一場視覺盛宴,進一步提高舞蹈表演的觀賞性、美觀性。我國作為一個具有五千多年發展歷史的大國,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可以為傳統文化和現代舞蹈表演服飾的密切融合提供豐富的資源[5]。在第十三屆桃李杯古典群舞劇目《清風徐來》中,舞蹈表演者身著清末漢女服飾,手拿中國傳統團扇,盡顯清代女子的溫婉、柔韻之美。而舞蹈中所使用的團扇也象征著人們對團圓、美好的愿景。在舞蹈演員的妝容上,也真實還原了清代女子的小嘴、細眉等妝容特征,讓觀眾能夠真實地看到傳統文化和服飾在現代舞蹈中的完美融合。
(五)傳統文化在舞蹈題材中的融合
在進行現代舞蹈編創的過程中,編創題材是其中的核心,通過題材的設定,可以推演出各種背景音樂與舞蹈表演動作,之后再輔以生c306ed15bd81b8a47ec6d22a693706bb動的舞臺環境和服飾道具等,為觀眾營造出一個非常濃厚的舞蹈意境[6]。因此,在現代舞蹈題材設計環節,應更加注重對題材的選定與優化,將傳統文化與題材創作進行融合,進一步提高舞蹈題材的編著水平,凸顯舞蹈中的濃厚情感與文化。
例如,河南衛視呈現出的《唐宮夜宴》這一舞蹈,便是將唐代的樂舞俑作為舞蹈題材,在舞蹈中詳細演繹了盛唐期間的故事,以唐代舞蹈、歌唱、器樂演奏了小樂伎奉旨入宮獻藝百官的場景,在舞蹈中展示了盛唐時期女性的豐盈與美麗,并將《簪花仕女圖》《搗煉圖》等通過漢南出土的賈湖骨笛、蓮鶴方壺等文物進行了演繹,讓觀眾在觀看舞蹈作品時充分感受華夏所獨有的傳統文化意境,這不但讓唐朝宮廷文化得到了展示,還展現了華夏的歷史文明精神。另外,《清風徐來》這一舞蹈作品運用女子團扇舞的方式,展現出清代仕女畫中的意境美。可見,將傳統文化靈活融入舞蹈題材中,可以進一步提升現代舞蹈表演的整體水平,助力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
(六)科學設計舞蹈肢體動作
在舞蹈作品表演中,肢體動作是核心要點,大部分舞蹈中蘊含的情感都要通過舞者的肢體動作渲染出來,是舞蹈作品傳遞與表達感情的基礎工具,在整個舞蹈表演中具有重要的傳播作用。因此,在對舞蹈中的肢體動作進行設計時,要尤為注重其綜合性與適應性,盡可能將舞蹈中的情感通過肢體動作有效抒發出來[7]。一般而言,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對舞蹈動作設計有著一定的啟發,為此可以適當引用一些適宜的傳統藝術文化元素作為新時代舞蹈動作的設計核心,在提升舞蹈肢體動作設計深度的同時,還能夠廣泛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
例如,在現代舞蹈肢體動作設計環節,將中國的武術文化與戲曲文化精髓動作進行科學融合,打造一些更具代表性的肢體動作,借此讓現代舞蹈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在舞蹈作品《春閨夢》中,舞蹈的設計編排融入了戲曲花旦角色的肢體動作,同時使用了戲曲中的經典動作“晃頭”。而在另外一部舞臺劇《武術巔峰》中,運用了一些武打動作的設計,將武術文化與舞蹈文化進行有效結合。可見,無論是戲曲里的動作還是武術中的動作,只要有效結合并靈活運用,都可以為舞蹈增添新的文化元素,給予觀眾別樣的視覺體驗。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現代舞蹈表演中,傳統文化必須全方位融入其中,不論是動作設計還是服裝道具,都應當有傳統文化的身影,才能讓舞者在表演時向觀眾充分展現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內涵,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全新參考,從而使傳統文化和現代舞蹈表演實現密切融合,在推動我國舞蹈事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更好地傳承與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沈藝.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舞蹈表演中的創新路徑[J].藝術品鑒,2024(14):109-112.
[2]馬鶴鳴.傳統文化在舞蹈表演中的創新性應用分析[J].新楚文化,2024(4):45-47.
[3]石玉紅.優秀傳統文化在音樂表演中的滲透和呈現:以北京舞蹈學院舞蹈作品創演為例[J].黃河之聲,2023(17):118-121.
[4]盧劍.福建傳統舞蹈“火鼎公婆”元素在舞蹈創作運用中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22.
[5]穆瑾.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舞蹈教學的路徑[J].戲劇之家,2021(7):133-134.
[6]馬臨芳.高職舞蹈教學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有效路徑概述[J].中國文藝家,2020(9):135-136.
[7]張麗蓉.傳統文化融入理工科高校舞蹈課程的有效途徑[J].流行色,2020(3):180-181.
作者單位:重慶文理學院師范學院
作者簡介:胡夢穎(1991—),女,漢族,湖北羅田人,助教,研究方向:舞蹈教育、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