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古以來,“孝”是評判一個人道德的基本指標,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規范,深受世人推崇。作為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之一,“孝”在個人修養、家庭和諧、社會穩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趙樹理在小說中解構了不同人物對“孝文化”的選擇,起源于對傳統“孝文化”的傳承,形成于他的成長經歷,呈現出他在鄉土中國中對“孝文化”的迷茫探索與清醒認知,給人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關 鍵 詞] 趙樹理;“孝文化”;中華傳統美德
一生為農民大眾寫作的趙樹理,出生于鄉土中國,這樣的生活經歷使得他“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1],對農民生活、命運的揭示更加渾然天成。更為難得的是,他以現實主義的文筆塑造出的處在封建壓迫下的農民形象栩栩如生,既有在新政權領導下發生思想轉變的老一代農民形象,也有始終同封建頑固思想作斗爭的新型農民形象,在家長里短中盡顯新的時代、新的生活、新的憧憬。趙樹理的這些小說中,不同程度地表達了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孝文化”的解讀,同樣的時代背景下,不同人物對“孝道”的詮釋,讓我們對“孝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一、從傳統“孝文化”說起
“孝”一詞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彼時的“孝”字由“老”和“子”構成,上為“老”下為“子”的結構釋義為盡心奉養和順從父母,孝的觀念也初露端倪。到了周朝,統治者更是以一系列的禮制規范社會秩序,明確規定所有人都必須嚴格遵守君臣父子之道,在社會生產中要敬畏君主、忠于君王、報效朝廷,在家庭生活中要做到行孝盡孝。春秋戰國時期,一套比較完善的思想體系、倫理道德理念和基礎的標準初步建立。
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孝文化”自古有之,而針對“孝”的內涵解讀也聚焦于子女晚輩要善待、尊重長輩。作為中華傳統美德之一的“孝”,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缎⒔洝分姓f:“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以孝立德是學習過程中的重心,“孝”和“文化”可以組合成“教”,也就是以孝為本的教育所形成的文化,這是我們一直在傳承的文化,其所包含的內容涉及多個方面。伴隨著“孝文化”的發展積淀,子女晚輩善待父母、尊重長輩也成為“孝文化”的具體展示?!靶⑽幕钡陌l展經歷了非常久遠的積淀歷程,不斷地進行著自我更迭與時代變換的融合,從而更加契合時代發展特征,實現文化傳承。
(一)珍愛生命
《孝經》中有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敝溉怂哂械能|體、毛發都是父母所給予的,不可以隨意進行毀壞。這就是盡孝的開始。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將愛惜自己的身體與行孝聯系在一起。甚至在神話故事中,哪吒為了不連累父母,剔骨還父、割肉還母,其行為被看作是最決絕的行為,用以抵消龍王喪子的怒火??梢?,對于父母而言,子女的盡孝就是愛惜自己的身體、保護自己的生命,隨意損害自己的身體,是不孝順的。孝順父母,首要就是要確保自己身體健康,否則就無從談起。
(二)贍養父母
傳統“孝文化”所指的物質基礎是給予父母生活所需的各類用品,即贍養父母最基礎的是物質滿足,這是盡孝的基礎。首先要確保父母生活有保障,可以吃得好、穿得暖,父母生病要第一時間送醫就診,精心照顧,多多關懷父母?!抖男ⅰ分坏摹督镓撃浮肪褪切⑽幕牡浞?,江革幼時喪父,在侍奉母親方面其極為孝順。彼時正值戰亂年代,江革逃難途中一直背著母親,遇到匪徒要殺他,江革苦苦哀求,說自己母親年事已高,無人奉養。匪徒見其如此孝順,不忍殺他。再到后來,江革盡心盡力勞作,自己雖然過得艱苦,但是母親的所需卻十分豐厚。江革在顛沛流離的日子里盡自己最大的孝心,恪盡為人子的孝道,盡力滿足母親在物質生活上的各種要求。這是子女孝順父母的典范,經過了時代的檢驗傳承至今而依然適用。
(三)尊敬父母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孝都被看作是“仁之本”,一個人的一切愛心,都要從最初尊敬父母的品行中培育和開拓?!敖裰⒄?,是為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一句話是孔子給子游解惑孝道時所言。人們認為孝就是孝敬父母、贍養父母,但是即便是狗和馬也同樣會有人飼養,如果內心沒有形成對父母恭敬順從的認知,那贍養行為和養狗養馬不存在區別。這句話在啟迪世人,孝順父母不僅僅是物質的滿足和供給,而是要從內心深處順從父母、尊敬父母,給予父母足夠的精神關懷,從而實現物質、精神層面的同步滿足。
由此可見,“孝文化”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銘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道德修養。無論是在禮制分明的舊時還是倡導民主的現代,“孝”從未消失,我們既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中“孝文化”的精華,又隨著社會的發展賦予“孝文化”新的時代內涵。
二、從趙樹理的生平說起
趙樹理是人民作家,是當代文學流派“山藥蛋派”的旗手。他出身于農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通過學習和實踐成長為一個知識分子。趙樹理的創作根植于他腳下的黃土地,他的小說反映了抗日戰爭、土改、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等不同時期的社會倫理情結,對“孝文化”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解讀。趙樹理小說中“孝文化”的呈現與他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
(一)深受傳統“孝文化”濡染的農民形象
“在鄉土社會中,傳統的重要性比現代社會更甚。那是因為在鄉土社會里傳統的效力更大?!壁w樹理出身于一個祖上曾很顯赫但后已中落的農民家庭,垂髫年華隨祖父讀“三圣教道會經”以及《麻衣神相》《奇門遁甲》等,過目不忘,一念就會,被鄉里稱為“神童”;他的父親趙和清迷信傳統陰陽卦術,凡事都要卜卦問道,母親王金蓮卻是“清茶教”信徒。長輩們盡管精神寄托存在差異,但都是為了實現對善的渴望和追求,以助人為樂、行善積德為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趙樹理深受傳統“孝文化”的浸潤,并在他與家人的相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一點從趙樹理的原名可以看出。趙樹理原名趙樹禮,是長輩對孔孟仁義禮智信的尊崇,也反映出家族中對傳承“孝文化”的堅守。再比如,古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說,趙樹理的兩次婚姻也是如此,他的第一段婚姻是15歲時由父母做主包辦的,初期他遵循夫為妻綱的原則與妻子相處,在接受了民主和科學的新思想后轉變了相處方式,直至妻子去世,二人相處非常和諧;第二段婚姻時的趙樹理26歲,但他就這段婚姻一再強調是聽從父母安排的,并用了“聽天由命”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言聽計從,也是一種“孝文化”在家族中的充分展現。
(二)接受“五四”新文化、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形象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趙樹理對“孝文化”有了更高的認識。這從他更改名字這一行為可以看出,“理”和“禮”,雖僅有一字之差,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色彩,24歲的趙樹理在接受了先進思想的基礎上,改趙樹禮為趙樹理,以表示不再樹孔孟禮儀,而是要樹立革命真理的決心,這時在趙樹理心中的“孝文化”已由個人的得失上升到了對民族大義、社會集體付出的高度。這種融入骨血的“孝文化”在他的立身處世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不僅在小說的善人心、睦宗族和美風俗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還融入他的家風家教中。女兒趙廣建本可留在北京工作、在父母身邊盡孝,但是趙樹理為了讓女兒服務人民、扎根農村,要求她回到家鄉務農或者從事服務性行業,女兒一氣之下遠離父母到新疆插隊,這時的趙樹理并沒有因為女兒無法盡贍養的義務而生氣,而是寄去一封勸女務農信《愿你決心做一個勞動者》,表達了對年輕人留在農村、安于農業生產的希望,可見這時趙樹理對“孝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知,這不僅對健全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更是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的基石。
三、從趙樹理的小說人物說起
趙樹理的小說是帶有鄉土氣息的創作,在前文的分析中已明晰,這與趙樹理的出身和初心有關,他來自農村,回歸農村和服務農村是家人對他的希冀,更是他對“孝文化”更高層次認知的一種選擇。趙樹理對中國傳統“孝文化”的表達,在他所創作的小說人物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在他的筆下,每個人物對“孝”的展現雖各有不同,但都沒有背離傳統“孝文化”所要求的珍愛生命、贍養父母、尊敬父母。甚至在趙樹理的筆下,這些人物身上所展現的“孝”已經在時代進步的帶動下逐漸升華,不再囿于家族內部的盡孝行孝,而是要對社會集體、國家事業忠貞不渝并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備受批判的愚忠愚孝的人物形象
在趙樹理的小說中,對愚忠愚孝的表達就是通常所理解的不明事理、盲目愚蠢地盡忠盡孝,這是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毒蟲,欺軟怕硬,凡事都是神神道道。例如在《小二黑結婚》中,為了阻止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戀愛,雙方父母“傾其所學”,小二黑的父親二諸葛以小芹面相不佳為由,而小芹的母親又因暗自收了別家聘禮用裝神弄鬼的手段阻止兩人結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好在有“區長”的出現,為大家帶來了民主思想,婚姻自由得以貫徹,小二黑和小芹的婚姻迎來了美滿的結局。其實,二人婚姻受阻,是受社會環境影響,當時父母包辦的“孝文化”盛行,更有惡勢力的阻攔,而惡勢力的形成也是愚忠愚孝的展現。小說中興旺和金旺的爹,有一個捆人打人的拿手活,兩兄弟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對這一絕活是得心應手,不僅沒有認識到這是錯誤行為,沒有立場地隨意對人實施捆綁行為,還唯命是從并迅速成長為自己父親的好幫手,這一切正是“愚孝”的表現?!跺憻掑憻挕分械耐蹙酆t是一個八面b01698eec1d80c70b24bfba1e28acb0bc8fa2d028eabb2c1da4fd1c88a4a4453玲瓏的“和事老”干部形象,他是一位老農民,為人正直,但不相信別人,永遠以“鍛煉鍛煉”為由處理鄉村事務,他的思想態度和工作方法是一種愚忠的表現。他忠于崗位,但是只會一味順從鄉眾,導致村里的工作效率低下。他忠于百姓,但是只會安撫民心,結果被“小腿疼”和“吃不飽”這類偷懶的婦女利用,一再激化農村矛盾、助長社里不良風氣,導致農村生產管理存在很大問題。
(二)堅守人性的忠孝雙全的人物形象
在趙樹理的小說中,忠孝雙全是對國家社會盡忠、對父母盡孝,這是趙樹理對新一代農民“孝文化”的新表達,也是在封建和先進思想交織下對理想人格的向往。這在《三里灣》中的范靈芝這一人物形象上展現得尤為突出。范靈芝的父親是三里灣的村長,是一名老干部,在父親心存小心思不愿入社的情況下,進步青年范靈芝并沒有一味譴責父親的不思進取,而是一直和父親分析入社之后的好處,并配合黨組織引導父親入社,以有理有據的方式緩解了父親對于入社的偏見,這種避免正面沖突,通過旁敲側擊引導父親認清社會現狀的方式,正是“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爭辯”的一種“孝文化”的展現,既有助于農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升,又保證了家庭的和諧氛圍?!度餅场分斜辉u價為“強勞力”的王玉梅,也是忠孝雙全的典型代表,她的家庭條件和范靈芝相似,家中始終呈現一派共勞動、同分享的祥和景象。在婚后談及分家時,王玉梅對于公婆曾明確提出“誰也舍不得把他爸媽扔了……”,分家只是為了避免長輩的管制??梢姡跤衩返闹倚㈦p全既遵循了傳統“孝文化”,又具有現代傳承意義,她堅持將父母和子女看作相互獨立的個體,并不因血緣關系而反復容忍長輩的要求,而是強調子女有權追求自己的選擇和生活。王玉梅的孝是有節制的,一種基于人格平等的義務互益和情感互換的“孝文化”的具象化。
(三)堅定不移的忠誠愛國的人物形象
在趙樹理的小說中,忠誠愛國是在當時社會背景下趙樹理對“孝文化”更高境界的詮釋。在個人得失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集體利益往往是被放在首位的?!稐罾咸珷敗返闹魅斯珬畲笥檬且幻饨议L,不是一再向在區政府工作的兒子要錢,就是干涉兒子的工作,由于是供給制,作為兒子的鐵蛋并不能滿足父親的金錢需求,又因工作繁忙不能滿足對父親的陪伴。楊大用憑借家長之名,以“我不管你是誰的干部,你先是我的兒子”之心對兒子指手畫腳,但鐵蛋始終以“我是國家的干部”為原則開展各項工作?!秾嵏杉遗擞栏!氛宫F了一幅理想的鄉村管理圖景,小說中的潘永福是一名助人為樂、舍小家為大家的好干部,他首先是一名好農民,比如,“慈航普度”就是對潘永福教授船工基本技能的詮釋,但這只是一方面,在農場建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潘永福都是行家里手;潘永福又是一名好干部,在他的身上形成了一套“無差別邏輯”,即“屋里和野地差別不大,水里和干地差別不大,白天和夜里差別不大,勞動和休息差別不大”,“苦干實干”的干部形象在趙樹理的筆下得到了栩栩如生的展現,這也正是忠誠愛國、舍己為人的“孝文化”的縮影。
四、結束語
趙樹理小說中的“孝文化”深受中華民族傳統“孝文化”的濡染,并與他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趙樹理筆下各色人物對“孝文化”的不同取向,是時代發展的見證,但也足以證明“孝文化”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跨越時代的產物——“孝文化”早已不再囿于家庭,而是逐漸向社會、國家延伸,成為社會價值和家庭倫理的重要表現形式,并對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發揮著極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
[2]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84.
[3]趙樹理.趙樹理選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3.
作者單位:中共沁水縣委黨校
作者簡介:張瑩(1995—),女,漢族,山西沁水人,碩士,助理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