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上旬以來,隨著氣溫的逐步攀升,大量重慶市民選擇到高山鄉村避暑。
近些年,隨著鄉村交通條件的改善和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中心城區的“熱辣滾燙”,和高山鄉村的冷涼氣溫,催生了“避暑經濟”。而“避暑經濟”從它誕生那一刻起,就面臨著“好山好水好無聊”的窘境,市民不再滿足于高山鄉村的涼快,而對消費業態有了更多需求。
如何才能把“冷資源”真正變成“熱經濟”?近日,筆者來到武隆、石柱、豐都等地高山鄉村進行了調查走訪。
特色路
高山鄉村靠種菜成“網紅打卡地”
8月8日至9日,中國園藝學會番茄分會2024年學術年會暨2024武隆高山番茄文化節,會在武隆區雙河鎮木根村舉行。
為何中國番茄的“高端局”,會選擇在一個小山村召開?這要從當地發展“避暑經濟”說起。
木根村平均海拔1300米,屬典型的高山地區,夏季平均氣溫20℃。2008年,村民開辦起農家樂,吸引市民來避暑納涼。
“本來發展的勁頭很足,沒想到根本沒有多少生意?,F在想來,當時上馬很沖動,因為我們這里不像仙女山位于景區,除了涼快,沒得任何耍事,很難把游客留下來?!痹诋數亻_了13年農家樂的黃國堯回憶說。
“黃國堯們”的苦惱,引起了雙河鎮的注意。鎮村干部實地調研發現:仙女山等地發展“避暑經濟”是依托當地景區的引流,它們推出的“高端”玩法,木根村根本學不了,只能靠自己探路。
正當大家為此發愁時,市農科院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以下簡稱蔬菜所)來到木根村落戶。
武隆是重慶四大蔬菜保供基地之一,木根村是其中的核心基地。為了助力高山蔬菜產業發展,蔬菜所從2008年起,來到木根村進行高山蔬菜品種的篩選和種植技術的推廣。隨著科普研學的興起,2020年底,蔬菜所把研學作為業務拓展的主要方向。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蔬菜所順利完成了擴建搬遷,修建了40畝番茄研學基地,完成了農業科普館的提檔升級。目前,科普基地收集有全國100多個番茄品種,來基地科普研學的團隊也越來越多。
看到蔬菜研學游升溫,包括知名“新農人”姜國強在內的投資者在雙河鎮木根村、蕎子村流轉了600畝土地,興建了集番茄種植、采摘、觀光、認養、科普于一體的番茄谷,并于去年4月成功開園。同時,武隆鴨江鎮的王合興,在當地建立了一座高山蔬菜集約化育苗基地。一些網紅主播也把直播間搬到了木根,為當地的農特產品“吆喝”。
得益于此,木根村90%的村民順勢辦起了農家樂或民宿,一年接待游客4萬余人次,人均增收約5000元。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豐富高山避暑旅游,今夏,全市推出紅色鄉村精品線路、采摘休閑體驗線路、民俗文化經典線路等90余條夏季旅游精品線路。同時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濃厚“文化味”的研學游,比如銅梁舉行“我是小小文物修復師”研學活動;彭水蚩尤九黎城景區推出“畢業季尋寶記”等創意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
時尚感
南天湖用“文體游”留住年輕消費者
與木根村不同,豐都南天湖則通過不斷推出文體活動,吸引了一大批年輕消費者。
8月1日19時30分,豐都南天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音樂廣場,一場高山避暑露營音樂會正在進行。草坪上,1000多名游客揮舞手中的熒光棒,與歌手一起放聲歌唱。
“浪漫,刺激,好耍!”這是南天湖高山避暑旅游帶給游客的直觀感受。然而,在這之前,它也和木根村一樣,經歷過“成長的煩惱”。
南天湖度假區海拔在1400—2000米之間,夏季平均氣溫21℃,素有“天然氧吧、避暑勝地”的美譽。2018年,度假區開門營業。
“其實,我們在2019年就開辦過一些音樂節,但在節目組織上,不符合年輕人口味,因此也沒能獲得成功?!蹦咸旌燃賲^相關負責人說。經過反復調研討論,他們對音樂節進行了優化調整,比如與重慶音樂家協會等單位合作,將重慶青年歌手大賽決賽現場放到南天湖。今年音樂狂歡季將舉行12場形式多樣的周末晚會和30場風格各異的周內音樂會,積聚了極高的人氣。
同時度假區還針對年輕消費者推出了一系列游樂項目:山地軌道滑車、七彩滑道、山地卡丁車、射擊體驗館等體育項目;四個不同主題的露營基地;沿南天湖打造了圍爐煮茶、創意集市等20多個景點。
該名負責人說,入夏以來,南天湖度假區共接待游客53.08萬人次,同比增加近八成,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76億元。同時,當地有1500多名村民在景區務工,帶動當地農產品銷售4000多萬元,近1000戶3700多人實現增收。
市文旅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讓“避暑經濟”迭代升級,我市各地不斷探索“音樂+避暑”“體育+避暑”文體旅融合新玩法,比如,北碚金刀峽國際溪降精英賽、武隆世界女子馬球賽、巫溪紅池壩第十一屆山地自行車賽等體育賽事,將旅游避暑、競技娛樂深度融合,成為“避暑經濟”的“新引擎”。
健康牌
黃水用康養迎來“回頭客”
作為重慶老牌高山避暑旅游地,石柱黃水則把醫療、康養,作為占領市場的一張“王牌”。
經過10多年的發展,在“避暑經濟”的帶動下,黃水鎮公園、農貿市場、商超、公交車站、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公共配套服務得到快速發展。相比過去,場鎮面積“長大”了10多倍,場鎮人口從常年的5000多人增長到夏季避暑的近30萬人。
“來避暑的人多了,接待起來自然就會力不從心?!笔灾慰h黃水鎮工作人員邵和毅解釋說,比如公共服務能力跟不上,無法滿足游客對醫療、康養等方面的需求。黃水鎮中心衛生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之后,避暑季的就醫人數,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長。
邵和毅說,在發展“避暑經濟”后不久,黃水便引進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康復醫院,此外,當地有太陽湖、月亮湖和10多個空氣優良的公園,非常適合康養。
目前,一套完整的醫療、康養服務體系已在黃水建成。如今,僅黃水中心衛生院就有就醫床位近300張。而且,根據市場需求,場鎮的針灸艾灸館由10多家增長到40多家。據統計,入夏以來至7月底,到黃水避暑的游客同比增長了30%。
重慶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張鳳太表示,重慶不少避暑地,不同程度存在產品同質化、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從而造成了過路客多、常住客少,回頭客更少的現象。因此,重慶各地發展“避暑經濟”,就必須充分突出自身優勢,補足短板,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