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發布。意見強調,維護教師合法權益;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學校和有關部門要依法保障教師履行教育職責。
教育懲戒權話題一直備受關注,一邊是部分學生需要老師嚴格管教,家長也希望老師進行有效管教,一邊是部分老師不敢管、不能管,教師的懲戒權得不到保障。
如何將教育懲戒權納入法治軌道,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法律“撐腰”到什么程度?
代駱駱
“懲戒”一直是很籠統的說法,什么懲戒是得當呢?說直白一點,可不可以打?
打手心可以的話,打手臂可以嗎,打頭可以嗎?打一下可以的話,三下可以嗎,十下可以嗎?用什么打,鋼尺可以嗎?……
排除這些過于具體的設想,我們再追問一個問題,假使我們有一個恰如其分的懲戒尺度,真的有利于學生成長嗎?
當我們在討論教師懲戒權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說“我們如何在班級里建立以處罰為結果的制度”。實際上,這是一個樂觀的想法,因為我們并沒有什么制度能確保每一個老師公平公正而且情緒穩定。
無論與他人還是與脆弱的自我,學生的成長過程都是沖突不斷的,學校需要解決這些沖突。但在解決沖突的時候,一些新的條規又可能會制造新的沖突。
所以真正的教育者永遠是在尋找平衡,懲戒與鼓勵永遠是配對出現的。
但是,我們在建立規則方面,不太有機會對各種懲戒形式逐一進行條分縷析的規定,在實際操作中,就可能產生因一些教師對教育懲戒權相關規定不熟悉,不清楚合理懲戒學生的邊界,導致逾越底線、錯用教育懲戒權而變成侮辱、體罰、變相體罰學生情況發生。
真正的“撐腰”,其實是為教師提供更清晰的操作指南,減少因法律模糊性而導致的家校雙方的風險。
同時,需要在法規明確的前提下進行強化培訓,提高教師對教育懲戒權的正確、科學認知,清楚行使教育懲戒權與體罰學生、發泄情緒之間的界限。
學校需要建立更扎實的組織體系,如心理咨詢與家校溝通機制,幫助教師處理復雜的教育懲戒情況,并且有行之有效的監管和反饋機制。
“戒尺”不能懸空
戴先任
教育懲戒權如同是教師手中的“戒尺”,但如何執行懲戒權,懲戒權如何把握好度、把握好分寸,卻成了難題。
未成年學生是絕對弱勢的群體,教育懲戒權作為一種公權,又屬于強權,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傷害到孩子。并且,我國教師法、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嚴禁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
哪些屬于體罰,哪些又是教育懲戒權的正常行使范圍?一些教師可能將體罰當成合理懲戒,也可能有家長將教師的合理懲戒當成體罰。
基于此,教育懲戒權在一些學校形同虛設,導致“戒尺”懸空。
要將教育懲戒權落到實處,既要確立教育懲戒權的法律邊界,為教師正當行使懲戒權“撐腰”,也要明確教師的責任,提高教育懲戒權的使用效率,提高學校、教師依法教育教學的能力。
同時,需加強教師的專業素質,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讓家長理解教育懲戒權、理解教師的工作等。
當然,要細化教育懲戒權,讓這一“戒尺”先接受“法治標尺”的考量,才能讓教育懲戒權能夠得到善用,能夠在學校教育中發揮出應有作用,成為高懸學生頭頂、有效發揮作用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切實消除教師的后顧之憂
張立美
從教育科學角度說,教師理所當然享有教育懲戒權,并成為社會共識。《中國青年報》的一份調查顯示,77.9%的受訪者支持教師用適當的方式管教學生。
從法律角度說,教師教育懲戒權是法律賦予教師一項獨有的職業權利。教育法明確規定,學校有“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處分”權利。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進一步明確指出,教育懲戒是指學校、教師基于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并細化了學校、教師可以實施教育懲戒的情形、方式和禁止性行為。
但是,在現實教育教學中,教育懲戒權實施存在“無力感”,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廣大中小學教師對行使教育懲戒權存在后顧之憂。
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學生,必須切實打消教師的后顧之憂。
首先,進一步細化教師正當教育懲戒法律責任豁免、責任劃分,減輕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的負擔。
其次,中小學要嚴格落實對學生處分的相關規定,不能將教師懲戒與學校處分混為一談,更不要讓教師懲戒取代學校處分。
再者,司法機關、行政部門要站穩立場,依法保護教師教育懲戒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