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山東要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上勇爭先”。文章從經濟發展視角與社會福祉視角出發,結合“一帶一路”的特點來剖析山東省出口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效應和作用機制。文章基于2014—2022年山東省16個設區城市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出口總值與區域創新能力作用顯著,出口總額越高,創新水平越高,出口到國外的產品競爭力就越強,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發展,在進一步的探究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和出口貿易及區域創新能力交互影響表現顯著,這些都是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本文建議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構建產業結構優化、創新能力提升、綠色低碳發展以及經濟穩步增長之間的協同發展模式,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目標,以期為推動山東省在“一帶一路”下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
關鍵詞:“一帶一路”;產業結構升級;區域經濟;社會福祉;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7;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9(b)--07
2024年是共建“一帶一路”提出的十一周年,十年來,中國的“伙伴”國不斷增加,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30多份。2013—2022年,中國與“伙伴”國進出口總額累計達到19.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4%;雙向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人民日報http://paper.people.com.cn/rmrbwap/html/2023-10/11/nw.D110000renmrb_20231011_1-11.htm)。山東省2013—2022年與共建國家進出口規模由7450.5億元上升到1.78萬億元,年均增速9.7%,較同期山東省外貿整體增速高2.1個百分點,占山東省進出口總值比重由45.5%提升到55.4%(山東新聞網https://www.sdxc.gov.cn/sdfb/xwfbfyr/202310/t20231020_12977257.htm)。山東省的鋼鐵板材、紡織織物、蘋果等優勢產品,有80%以上出口到這些國家。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進一步深入推進,山東省對外貿易將迎來更高質量發展。
我國自2013年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學界在經濟、金融、國際關系等多個領域形成研究。國內最早從事“一帶一路”研究的知名學者王志民創新性提出“絲路新秩序”,為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提供體現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價值理念和制度設計的新思路[1]。姜泳帆(2024)在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格局變化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和面臨的挑戰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等方面的發展思路和建議,以期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2]。辛太隆(2024)研究發現,貿易便利化促進了中國跨境電商出口規模的擴大,優化了出口結構,提高了出口效率[3]。吳天博等(2024)的研究結果表明:“一帶一路”通過推進沿線國家在貿易、投資及經濟領域的發展水平實現了其科技創新,中國對沿線國家科技創新作用機制主要通過擴大與沿線國家高技術產品雙邊貿易規模來實現[4]。
與已有研究相比,本文重點關注了以下幾點:基于2014—2022年山東省16個設區城市的面板數據,分析政策發展平穩期后對地市級城市的影響,而非僅僅關注政策初期的效應,并且從經濟發展視角與社會福祉視角,研究發現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當經濟發展時,居民的社會福祉會得到提升,同時居民會更加愿意參與到社會經濟活動中,為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有力支撐。“一帶一路”促進了山東省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在經濟政策制定時,應該充分考慮社會福祉的因素,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1 文獻綜述
1.1 出口貿易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一帶一路”推動了中國出口貿易結構的調整、提高了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創造了新的國際市場需求。楊艷玲(2024)認為增強制造業和貿易數字化對出口貿易的支撐力度,提高出口貿易發展韌性,降低出口貿易過度依賴少數市場帶來的風險[5]。曹玉婷等(2023)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優化出口產品結構,發展集群產業,推動技術創新[6]。仇怡等(2023)在研究產業結構高級化重點關注了第三產業產值與第二產業產值的比值[7]。段聯合(2021)在研究產業結構時,采用第三產業占比用來衡量我國產業結構優化情況[8]。徐承紅等(2017)在研究中重點關注了體現產業間結構優化的指標,即第二、三產業的比重。本研究使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比值來衡量產業結構[9]。
綜上,以上研究關注了對外直接投資、貿易壁壘與出口貿易穩定性、資源配置視角下出口強度對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但是沒有關注到“一帶一路”政策發展平穩期后對山東省地級市的影響,本文基于山東省16個地市2014—2022年出口貿易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展開深入探討,研究顯示優化出口貿易結構,增加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壯大新興產業,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可以提升產業附加值和經濟發展水平。由此,本文提出假設H1:
H1:出口會影響產業結構,即出口越多,第二產業總產值與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值就越高。
1.2 區域創新能力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
區域創新能力,即一個地區能夠有效將新知識轉化為創新的產品、更先進的工藝和新型服務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是決定區域經濟在競爭中獲取優勢的關鍵性因素,還是闡釋各地經濟繁榮水平差異的不可忽視因素。蔡湘杰等(2024)提出科技創新在培育新質生產力、增強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等方面,為提升區域全要素生產率提供參考[10]。鄭小玲等(2023)認為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完善創新環境,縮小區域差異,有利于提高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水平[11]。魯靖等(2023)認為增強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不僅能夠通過增加產品生產成本和優化產業結構的合理性來推動出口產品質量的提升,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產業結構向更高級別攀升的趨勢。除此之外,必須指出的是,創新能力對于出口產品質量的作用效果因地域和產業類型的差異而呈現出異質性[12]。杜明威等(2022)深入探討了企業數字化轉型對出口產品質量的影響效應及渠道機制,發現數字化轉型引致的資源再配置效應能夠提高行業整體的出口產品質量[13]。陳囿蓉(2024)對數字經濟促進產業結構轉型進行機理分析,并探討數字經濟促進產業結構轉型的實踐路徑,為產業結構轉型提供參考[14]。孟維福等(2024)提出,自主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自主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主要是通過產業結構升級和消費結構升級這兩個主要渠道實現,在東部地區和高創新水平地區,自主創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效果更加明顯[15]。
綜上,本文關注了區域創新能力對全要素生產率、外貿高質量發展、出口產品質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以及自主創新、FDI對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的作用。但沒有足夠關注地級市的創新能力與其他經濟社會因素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本文將進一步深入分析地區創新能力對地級市的出口和產業結構之間的交互作用,通過創新驅動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助推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升山東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由此,本文提出假設H2:
H2:區域創新能力在出口與產業結構之間起中介作用。
1.3 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促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低碳轉型
綠色低碳發展水平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化不僅是對環境保護的響應,還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
李麗霞等(2024)重點關注了綠色低碳循環的時空演變,發現科技創新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能源利用發展指數逐漸超過產業結構[16]。李博(2024)認為推動自貿區綠色低碳發展仍面臨產業綠色轉型障礙、綠色貿易發展水平偏低等困境,并提出積極建設綠色產業體系、深入推進綠色貿易發展等路徑優化策略[17]。魏倫云等(2021)指出要科學合理地運用環境規制對出口貿易作用機理,優化商品貿易結構,倒逼企業技術創新,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18]。肖曉軍等(2020)提出,環境規制的確對貿易出口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系能起到正向調節作用,該結論在不同貿易方式和主體出口中依然成立[19]。
高紅貴(2023)提出,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能源轉型變革,推進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20]。劉盼盼(2020)提出,環境污染的正向空間溢出效應明顯,本地區環境污染狀況會受到本省新型城鎮化水平、產業結構及其交互項的影響[21]。齊濟凡(2024)發現,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的發展,加強綠色低碳發展的理念[22]。陳婕等(2023)發現,綠色技術創新可通過低碳減排這一路徑促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23]。
綜上所述,以上研究關注了綠色低碳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間的關系、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現狀與趨勢、自貿區綠色低碳發展的挑戰與策略、環境規制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關系以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路徑等多個方面,但沒有關注不同區域在綠色低碳發展路徑上的差異和創新。
本文聚焦山東省內16個地市在綠色低碳發展路徑上的探索與創新,以及這些實踐與地區出口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對于作為農業和工業大省的山東而言,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對現有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降低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比重,同時,應當加大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及應用力度,以此有效促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YXoaRtZsI9Zp8e0a16BwKKMCjuKUp1gNURMpIM6XAjQ=,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由此,本文提出假設H3:
H3:地區的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中的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工業煙粉塵排放量指標會影響出口與地區創新能力的正向關系。
本文的研究模型如下:
2 模型設定與數據說明
2.1 樣本選取與數據說明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外貿產業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業結構升級顯得尤為重要。山東省作為中國的重要沿海省份之一,其外貿產業發展迅猛,但同時也面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本文選取濟南、青島、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 、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菏澤共17個地市的樣本數據。根據行政區劃調整,2019年起,萊蕪市并入濟南市,自2019年開始選取16個設區的城市(萊蕪市數據并入濟南市)作為研究的城市。
鑒于共建“一帶一路”是在2013年的9月和10月分步提出的,而目前《山東統計年鑒》的數據公布至2022年,因此,本文將時間范圍合理界定在2014—2022年。
2.2 變量說明和數據來源
2.2.1 被解釋變量
產業結構水平。三次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是產業結構中最基本的關系,是衡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標準之一。參考鄭若谷(2010)的做法,使用第三產業產值與第二產業產值之比作為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度量[24],本研究選取山東省16個地市第二產業總產值與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值來衡量產業結構,以更好地認識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
2.2.2 核心解釋變量
“一帶一路”相關變量。根據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2023年經濟工作要“繼續發揮出口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的要求,本文選取山東省16地市從2014—2022年的出口總值(萬元)作為核心解釋變量。
2.2.3 中介變量
創新是產業發展的動力,推進科技創新能有效提升當地創新水平,能夠推動當地產業結構升級,為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做出新的貢獻。參考已有研究,本文選取山東省16地市的國內三種專利授權數(件)表示。
2.2.4 調節變量
目前,山東省出口貿易以工業品為主,參考陳梅等(2024)的做法,使用工業“三廢”排放強度來衡量綠色低碳發展水平[25],具體指標選取山東省16地市的工業廢水排放量(萬噸)、工業煙粉塵排放量(噸)、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噸)為調節變量。
2.2.5 控制變量
參考已有研究,本文選取控制變量為山東省16個設區城市從2014—2022年的進口總值(萬元)作為控制變量。
2.2.6 數據說明
本文所采用的基礎數據,主要源自山東省及各市的統計局官方網站,在2014—2022年《山東統計年鑒》、山東省內16個地市《統計年鑒》原始數據的基礎上,通過數據處理軟件分析得到,同時參考《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及各地市生態環境局所發布的相關公告。
3 實證分析
3.1 描述性統計分析
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本文借助 Stata數據分析軟件,對重要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
根據表1給出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可以看出,山東省16地市在2014—2022年平均出口總額為7247453萬元,第二產業總產值與第一產業總產值的平均比值為684.22,創新水平指標中的平均國內三種專利授權數為10465.12件,綠色低碳發展指標中的工業廢水平均排放量為9260.63萬噸、工業SO2排放量、工業煙粉塵平均排放量分別為31024.91和24537.14噸,平均進口總額為5391143萬元。
3.2 相關性分析
為了保證本文研究結果的準確性,本文在對數據進行回歸檢驗之前,使用 Stata數據分析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了相關性分析。首先對模型涉及的相關變量和控制變量進行了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通過表2可知,研究模型中的自變量出口總值與第二產業總產值與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值存在正向相關關系,且在1%水平上顯著,這與預期結果是一致的,這意味著有必要通過相對全面的研究模型對兩者關系進行下一步的研究分析。另外,相關系數表格還反映出自變量和中介變量之間存在著正向相關關系,在1%水平上顯著,中介變量和因變量之間也是存在正向相關關系的,在5%水平上顯著,這一結果也與研究假設的內容相契合。表2還反映出進口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顯著關系,這說明將其納為控制變量是合理的。
3.3 回歸分析
3.3.1 主效應
本文探究山東省16地市在2014—2022年的出口總額和產業結構的影響,先是將所有控制變量納入模型中,接著引入解釋變量import,回歸結果見表3。
模型1是只將控制變量加入模型的回歸結果,根據表3可知,山東省16地市的進口總額會影響產業結構,且為正相關關系。這說明控制將進口總額設置為控制變量是合理且必要的。模型2則是加入出口總額的結果,結果顯示出口總額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β=0.000020,p<0.01)。這說明出口總額越高,第二產業總產值與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值越高,工業產品出口總額越高。這也說明出口總額的高低對產業結構影響顯著,沒有出口總額時,產業結構明顯低于有出口總額的情況。
3.3.2 產業結構的中介效應
本文通過Stata分析軟件采用依次回歸法檢驗產業結構的中介效應,檢驗依據主要參考由Baron &Kenny(1986)提出的使用較為廣泛的方法,該方法對中介效用的判斷原理可通過3個模型進行表示(以被解釋變量為第二產業總產值與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值為例):
sf=β0+cexport+Contrls+εi;i=1,2,…149(1)
patent=β1+aexport+Contrls+εi;i=1,2,…149(2)
sf=β2+c’export+b patent+Contrls+εi;i=1,2,…149(3)
在以上模型中,sf代表第二產業總產值與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值,是模型的因變量;patent代表國內三種專利授權數(件),是模型的中介變量;export代表出口總值,是模型的自變量。
在3個模型中,只有回歸系數a、b、c同時顯著才能說明存在中介作用。如果自變量對因變量的系數c’不顯著,則說明專利是出口總額對第二產業總產值與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值的完全中介效應,即出口總額只能通過專利作用于第二產業總產值與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值。
如果系數c’顯著,則說明專利是對第二產業總產值與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值的部分中介效應,即自變量不但可以對因變量產生直接影響,還可以通過中介變量產生影響,中介變量發揮作用的大小是c-c’。
如表4所示,出口總值與區域創新能力指標中的國內三種專利授權數呈正相關關系(β=0.0018,p<0.01),國內三種專利授權數和第二產業總產值與第一產業總產值的比值呈正相關關系(β=0.0093,p<0.01),這說明出口總額越高,創新水平越高,出口到國外的產品競爭力就越強,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發展,也是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
3.3.3 調節效應
在完成對專利的中介效應檢驗的基礎上,本文將進一步探究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工業煙粉塵排放量(SD)、工業廢水排放量(WW)、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SO2))在模型中的調節效應,探究該變量對出口總額與專利的調節作用。調節效應的回歸檢驗結果見表5。
如表5所示,出口總值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中的指標的工業煙粉塵排放量存在負相關關系(β=-1.91e-08,p<0.10);工業廢水排放量(β=-7.32e-08,p<0.01);工業SO2排放量(β=-5.13e-09,p<0.10)顯示負相關關系,出口貿易對工業廢水排放的作用影響顯著。說明當工業煙粉塵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SO2排放量少的時候,出口與專利的正向關系較強,當排放量多的時候,出口與專利的正向關系被削弱,山東省各地市可能投入更多財力物力到綠色發展工作上,減少了對創新專利的投入。因此,本文認為應該采用創新、綠色環保的生產技術,限制發展高污染、高能耗產業,推動對外貿易結構升級。
4 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4.1 研究結論
“一帶一路”的實施,不僅推動了山東省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還在出口與創新能力之間構筑了緊密的聯系紐帶。研究數據揭示,出口總額的高低對產業結構影響顯著,出口的增長會帶動區域創新能力的持續增強,同時綠色低碳發展水平能夠促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低碳轉型。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與第二、第一產業的產值比例提升密切相關,這進一步印證了出口增長對于創新能力的積極推動作用,技術創新不僅是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還是引領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因素。
4.2 建議
本文根據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議,首先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山東省涵蓋41個工業大類。在其經濟架構中,工業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其中傳統產業到了近七成。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必須結合本省實際情況,運用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進而引領產業向更加高端、智能和綠色的方向發展。
進一步地,山東憑借港口群優勢,特別是青島港、日照港、煙臺港等重要港口,可以推動山東省內其他城市以及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關鍵城市群的外貿質量得到顯著提升。這樣的布局有助于形成區域間的合作與協同發展,不僅能實現資源的有效共享和優勢互補,還有助于單一的港口運營商向供應鏈綜合服務商轉變。
依托山東省各地市的產業優勢,通過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共同構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同時,我國還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環保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這不僅會增強共建國家的發展能力,還能為共建國家的人民帶來更好的社會福祉。
參考文獻
王志民.中國的全球治理理念與“絲路新秩序”[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21):54-62.
姜泳帆.“一帶一路”倡議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4(10):132-134.
辛太隆.“一帶一路”倡議下貿易便利化對中國跨境電商出口影響分析[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4(9):27-29.
吳天博,周丹,孫平軍.“一帶一路”倡議對沿線國家科技創新的影響機制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4,43(2):1-6.
楊艷玲.蘇州出口貿易保穩提質策略研究: 基于深圳和上海出口貿易的經驗[J].對外經實務,2024,42(2):59-67.
曹玉婷,關勇軍.粵港澳大灣區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商業觀察,2023,9(35):79-83.
仇怡,王藝衡,吳建軍.“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沿線節點城市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6(5):62-73.
段聯合.新發展格局下我國貿易結構優化與產業結構升級聯動關系[J]. 商業經濟研究, 2021(23): 173-176.
徐承紅,張澤義,趙尉然.我國進口貿易的產業結構升級效應及其機制研究: 基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實證檢驗[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57(4):63-75+204.
蔡湘杰,賀正楚.新質生產力何以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科技創新效應的機理與檢驗[J/OL].當代經濟管理,1-15[2024-05-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240509.1637.009.html.
鄭小玲,張淑怡.科技創新對外貿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58-66.
魯靖,朱泓春,馮受秦.創新能力、產業結構優化與出口產品質量: 基于高技術產業的研究[J].科技與經濟,2023,36(3):21-25.
杜明威,耿景珠,劉文革.企業數字化轉型與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升級:來自上市公司的微觀證據[J].國際貿易問題,2022(6):55-72.
陳囿蓉.數字經濟助推產業結構轉型的路徑探索[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24(1):28-30.
孟維福,韓克勇,陳陽.自主創新、結構優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39(1):114-126.
李麗霞,金亞亞,林偉東,等.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及時空演變分析[J].科技創業月刊,2024,37(4):17-22.
李博,殷汝婷.推動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綠色低碳發展的現實困境和路徑優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21(4):40-43.
魏倫云,白帆.環境規制對大連市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1(17):73-75.
肖曉軍,楊志強,曾荷.環境規制視角下貿易出口對中國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 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非線性實證檢驗[J].軟科學,2020,34(10):18-24.
高紅貴,何美璇.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的理論邏輯、內涵特征與實踐向度[J].生態經濟,2023,39(8):13-18.
劉盼盼.新型城鎮化、產業結構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應分析[J].價值工程,2020,39(29):245-246.
齊濟凡.新質生產力與綠色低碳發展的協同效應[J].中國價格監管與反壟斷,2024(5):57-59.
陳婕,王麗娟.“雙碳”戰略目標下先進制造業綠色技術創新助推高質量發展的實證研究[J/OL].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3[2024-05-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0.C.20231130.1439.004.html.
鄭若谷,干春暉,余典范. 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研究[C]//東北財經大學產業組織與企業組織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工業經濟學會,《經濟研究》雜志社.2010年中國產業組織前沿論壇會議文集.[出版者不詳],2010:16.
陳梅,黃言秋,孫建飛,等.長三角生態工業園區綠色低碳發展評價[J].環境污染與防治,2024,46(3):36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