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核心目的在于通過實施集中支付管理策略,優化財政資金的運作流程,進而提高其運行效率與使用效益,實現財政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高效利用。在基層財政中,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實施對于規范資金支付行為、加強財政監督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內控建設的問題逐漸凸顯。本文旨在探討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內控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其優化策略。首先概述了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的基本概念、特點及其意義;探討了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內控建設的必要性。接著,分析了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內控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如制度設計不合理、執行力度不夠、監督機制不完善等。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針對性的優化建議,包括完善內控機制、強化人員培訓、提升技術應用水平等,旨在為完善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內控建設
[中圖分類號]F81 文獻標志碼:A
隨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持續深化,其中也顯現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部分基層單位內控建設滯后,缺乏完善的內控制度體系,導致在實際操作中無章可循的情況時有發生,給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順利實施帶來了困難。同時,基層單位工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監督機制不完善,對國庫集中支付的監督力度不足,不僅影響了工作效率,還會引發財務風險。因此,加強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的內控建設,對于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有效規避財政風險具有深遠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 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概述
1.1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的概念
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是一種財政資金管理模式,其核心在于在經辦國庫業務的銀行設立國庫單一賬戶。在此制度下,所有財政性收入均直接繳入該國庫單一賬戶,而所有財政性支出則直接從該賬戶直接支付至商品和勞務提供者。為保障財政資金的合規性和有效性,該制度應對財政收入的直接繳入,以及財政支出的預算編制、資金撥付、資金使用、銀行清算,直至財政資金最終到達商品和勞務提供者的全過程,實施全面而有效的監控[1]。
1.2 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意義
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基礎,對于深化國家治理、完善社會經濟制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精準概括了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標和關鍵內容。以往單位用款計劃一旦批準,國庫往往將資金一次性撥付至單位銀行賬戶,導致大量實際未支出的財政資金沉淀在預算單位各自在商業銀行開設的賬戶之中。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后,單位用款計劃與資金撥付得以分離,單位形成的結余將體現為預算指標及用款計劃結余,而實際資金則留存于國庫單一賬戶。
2 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內控建設的必要性
2.1 內控建設對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影響
內控建設對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從制度實施、透明度和公信力提升到風險防范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
首先,內控建設是實施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基礎和保障。國庫集中支付制度要求對財政資金進行集中管理,而內控建設則通過制定和執行相關制度,規范業務辦理流程,明確崗位職責權限,防止出現違規操作和舞弊行為,確保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順利實施。
其次,內控建設有助于提高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通過加強內控管理,可以建立健全監督機制,防止暗箱操作和權力尋租現象的發生,有助于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強公眾對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信任和支持[2]。
最后,內控建設能夠確保財政資金安全運行和有效使用。內部控制機制對預算執行全過程進行規范管理和有效監控,通過對疑點信息實時預警,及時發現和糾正違規問題,及時發現和解決預算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和隱患,確保財政資金的安全。
2.2 內控建設在防范風險中的作用
內部控制機制通過制定方法、措施和規范業務辦理程序對國庫內部的各業務環節及其工作人員進行風險控制和制度管理,在防范風險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制定和執行內控制度,可以保障國庫資金在清算和信息網絡化過程中的安全,降低操作失誤、系統故障、網絡攻擊或道德風險等因素導致的資金損失風險。
2.3 內控建設對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意義
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全面深化預算制度改革,以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為主要載體,通過制定符合實際的內控規則,將財政內部控制的各項管理要求嵌入信息系統,提高項目儲備、預算編審、預算調整和調劑、資金支付、會計核算、決算和報告等工作的標準化、自動化水平,實現對預算管理全流程的動態反映和有效控制,保障資金使用的合規性和安全性,防止資金被濫用或浪費,提高資金使用的整體效率。通過規范和優化支出撥付流程、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強化預算約束等措施,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3 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內控建設的現狀
3.1 內控體系不健全
目前,部分基層單位缺乏完整且系統化的內部控制體系,使其難以有效適應新的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環境和管理需求;在崗位設置方面,存在職責劃分不明晰、崗位職責重疊或遺漏等問題,直接影響了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時,授權審批流程不夠清晰和明確,審批權限界定模糊,導致審批流程存在漏洞,進而增加了支付風險;此外,支付流程設置的不合理性也導致了支付過程中錯誤或疏漏的發生,影響資金安全;更為嚴重的是,若未能及時且準確地進行對賬工作,將導致實際資金與賬戶資金之間出現差異,進而增加管理風險。
3.2 監督力度不夠
一些基層單位在國庫集中支付內部控制方面存在監督機制不健全、內部監督機構獨立性不足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單位過于注重形式而忽視實質,過分依賴傳統的、常規的監督檢查方式,缺乏靈活性與創新性。此外,監管范圍未能全面覆蓋所有業務流程和風險關鍵點,特別是在預算編制、資金撥付等關鍵環節上監管力度不足。同時,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內部控制的監督工作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監督人員來執行。然而,當前監督人員隊伍中存在素質不高、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監督工作的質量與效果。
3.3 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人員缺乏專業的財務會計知識,難以有效應對國庫集中支付內部控制建設所提出的高標準要求。同時,個別職工存在工作態度不夠端正、責任心不強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疏漏與失誤,進而影響了內部控制建設的整體效果。此外,一些基層單位對內部控制建設的認識與了解程度不足,使得內部控制意識相對淡薄。這些單位往往未能充分重視內部控制相關知識的培訓,或者存在培訓內容不全面、培訓方法單一等問題,這也對內部控制建設的有效性造成了不利影響。
3.4 信息化水平不高
預算管理信息系統尚未實現縱向全面貫通,與外部軟件的銜接有待增強;部分數據交換過程仍依賴手動輸入,這不僅增加了操作員的工作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此外,預算項目庫的建設存在“各自為政、自成體系”的現象,碎片化、條塊化問題突出,技術和核心要素缺乏統一規范,進而影響了預算管理的規范性。由于系統建設之間的差異,預算管理的透明度有待提升,財政部門對各級次、各領域的預算管理情況缺乏全面準確的了解,信息化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
3.5 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不完善
在實踐中,部分基層財政單位尚未構建完備的風險評估機制,或已構建的機制在科學性與系統性方面存在不足,使得國庫集中支付流程中潛藏的操作風險、技術風險、道德風險等各類風險難以得到準確識別和評估。預警機制作為風險防控的關鍵環節,目前在一些基層單位中尚未得到充分發展。現有預警系統由于缺乏必要的靈敏度和精確度,難以實時發現潛在風險,因而在風險事件發生時難以迅速作出響應。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的運作,依賴充分的數據和信息支持,基層財政單位之間以及與相關部門之間的數據和信息共享不到位,導致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缺乏必要的數據支撐,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4 加強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內控建設的措施
4.1 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是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工作的重要保障。通過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地規范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行為,保證資金使用的合規性和安全性。應明確各部門和崗位的職責與權限,形成科學合理、分工明確、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工作機制。在國庫集中支付中,應設置支付、審核、會計等崗位,確保這些崗位之間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相互制衡性。制定詳細的授權審批制度,明確各級人員的審批權限和審批流程。對于超過一定金額的支付,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保障資金使用的合規性和合理性。制定詳細、嚴謹、科學的國庫集中支付操作流程,確保每一步操作都有明確的依據和標準,資金申請、審核、支付等環節,都應嚴格按照流程執行。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和工作的需要,內部控制制度也需要不斷進行調整和完善。應定期對制度進行評估和修訂,根據評估結果進行相應的調整,確保制度始終能夠反映當前的工作需求和實際情況。
4.2 加強內部審計和監督機制
確保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的安全、有效運行,需要嚴謹、有力的措施。首先,應進一步完善內部審計制度,明確內部審計的職責和權限,制定詳細的內部審計工作流程和標準。其次,應選拔具備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的審計人員,加強培訓和交流,不斷提升審計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同時,對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過程進行實時監控,確保資金支付的合法、合規和及時。對于監控中發現的問題,應及時進行整改和反饋,以防止類似問題再次出現。加強內部審計和監督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和共享,及時掌握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的動態和情況,增強監督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3 提高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
為提升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內控建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應采取措施進一步規范業務操作、防范風險、確保資金安全、提高使用效率。一是開展系統性的國庫集中支付業務及內控管理培訓,確保相關人員全面掌握政策要求和操作規范,提升其專業素養和執行能力。二是優化選拔機制,選拔具備高度責任感和專業知識的優秀人才,擔任國庫集中支付關鍵崗位工作,提升團隊的綜合素質。三是強化內控意識教育,使相關人員深刻理解內控建設的重要性,明確自身職責,增強自我約束力,自覺遵守內控制度[3]。四是建立健全的內控制度體系,明確各崗位的職責和操作流程,規范業務操作,防范各類風險,保障資金安全。五是加強部門間的溝通與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動國庫集中支付業務的規范化運作。六是建立科學的獎懲機制,激勵先進、鞭策后進,激發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整體工作效能。
4.4 推進信息化建設和技術升級
為確保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內控建設的信息化建設和技術升級的順利推進,應建立穩定、高效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為國庫集中支付提供有力支撐。對現有設施進行全面升級,提高數據處理、分析和存儲能力,確保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應完善數據管理制度,強化數據分類、存儲、備份和加密等環節的安全管理。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絡帶寬和傳輸速度,滿足國庫集中支付的數據傳輸需求。加強網絡安全防護,防范網絡攻擊和數據泄露風險。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培養一支具備信息技術和財政金融背景的復合型人才隊伍,提高國庫集中支付內控建設的管理和技術水平。
4.5 完善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
完善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內控建設的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增強財政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有效防范財務風險和資金浪費。定期對國庫集中支付業務進行全面風險評估,識別潛在風險點,評估其對業務的影響程度。收集和分析歷史風險事件數據,了解風險發生的規律和特點,為后續的風險預警和應對提供數據支持。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制訂相應的風險應對預案,包括風險發生時的應對措施、應急處理機制等,確保能夠及時、有效地應對潛在風險。結合風險評估結果和業務實際情況,完善風險預警系統,通過設置風險指標、閾值等,對潛在風險進行實時監控和預警。運行安全是財政財務管理的“底線”,要采取有力措施循序漸進、穩妥有序防范剛性支出風險、防范庫款保障風險,加強風險整體評估、系統監測、管理聯動,確保財政資金平衡、安全、有序運行。
5 結語
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內控建設對于保障資金安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及促進財政管理規范化具有重要意義。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應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內控建設,包括建立健全內控制度、提高人員素質、強化監督機制、完善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等。通過加強內控建設,可以提高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為推動我國財政管理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楊榮欽. 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內控建設思考[J]. 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9(2):48-49.
[2]杜春蓮. 基層財政國庫集中支付內控建設的思考[J]. 財經界,2021(18):3-4.
[3]鄒穎. 國庫集中支付下行政事業單位的內控制度建設[J]. 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