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氣候問題日益嚴重,為應對這一挑戰,各國紛紛提出了碳中和與減排目標。在這一背景下,綠色建筑作為建筑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建筑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其碳排放量占據了我國社會碳排放總量的近40%,因此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在于建筑節能減排,即綠色建筑的發展。由此,本文關注雙碳目標的實施以及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分析雙碳目標對綠色建筑發展的影響。從建筑設計和材料選擇、建筑能效設計標準、政策與法規支持三個方面,提出“雙碳”目標下綠色建筑發展對策,旨在借此為建筑行業的綠色轉型提供參考,助力我國建筑業實現碳減排目標,推動全球綠色建筑的發展,為實現氣候變化應對目標作出貢獻。
[關鍵詞]“雙碳”目標;綠色建筑;節能減排
[中圖分類號]TU7 文獻標志碼:A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碳中和、碳達峰目標成為各國政府與企業面臨的重要挑戰。建筑行業作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控制建筑行業碳排放,實現綠色建筑的發展越發重要。尤其是在2021年,世界綠色建筑委員會對長期凈零碳建筑承諾進行了修改,提出了“減排優先”的脫碳方法,為建筑行業的碳減排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及動力。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場之一,大力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將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關鍵助力。
1 “雙碳”目標背景介紹
1.1 “雙碳”目標的定義與重要性
“雙碳”目標是指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同時實現碳達峰及碳中和的目標。碳達峰即特定時間內,某一地區或國家的碳排放量達到頂峰后開始下降,達到碳達峰意味著該地區或國家的碳排放量不再增加,開始逐步減少;碳中和即特定時間內,某一地區或國家的凈碳排放量為零或負值,實現碳中和意味著該地區或國家的所有碳排放量均得到有效控制,并通過碳匯或碳捕集等方式實現了碳排放的補償或
抵消。
“雙碳”目標的重要性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減緩氣候變化。通過控制碳排放量,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有效減緩氣候變化的速度及程度,保護全球生態環境。第二,推動可持續發展。實現“雙碳”目標意味著實現了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雙重降低,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向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發展。第三,保障資源安全。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雙碳”目標,有助于保障能源資源的安全及可持續利用。
1.2 國內“雙碳”目標的實施情況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3年來,我國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首先,政府出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并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構建了完整的“雙碳”政策體系[1]。其次,中國積極推進能源革命,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并完成了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的歷史性突破,推動能源結構向低碳化方向轉變。第三,中國對重點行業進行了科學調控,壓減粗鋼產量,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升級。最后,中國推動新建綠色建筑比例提升,同時加大對既有建筑的綠色改造力度。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碳達峰中和三周年的重要成果,2022年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比由“十三五”末的77%提升至91.2%;節能建筑占城鎮民用建筑面積比例超過65%。
2 綠色建筑概述
2.1 綠色建筑的概念和特點
綠色建筑是指在設計、建造、使用、拆除等全生命周期中,以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改善室內環境質量為目標的建筑。其核心理念是通過低碳、綠色的技術手段,最大限度地減少建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綠色建筑有三個核心特點。第一,節能減排,綠色建筑采用節能技術與設備,通過優化建筑結構、采光設計、隔熱保溫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與碳排放,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第二,資源循環利用。綠色建筑倡導資源的循環利用,通過使用可再生材料、回收再利用建筑廢棄物等手段,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降低建筑的環境足跡。第三,環境友好。綠色建筑注重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協調,通過生態景觀設計、雨水收集利用等方式,減少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
2.3 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中國綠色建筑領域呈現井噴式增長的趨勢。自2006年形成綠色建筑認證體系、2008年正式開展綠色建筑標識評價以來,中國的綠色建筑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首先,從2008年起,全國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項目數量及建筑面積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住建部數據顯示,到2019年底,全國累計有超過2萬個綠色建筑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總建筑面積超過22億平方米。其次,隨著《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等政策的發布實施,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激勵政策,鼓勵并支持綠色建筑的發展,為綠色建筑市場的快速增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最后,中國的綠色建筑領域不斷推動技術創新與應用,引入了一系列先進的綠色建筑技術,如淺層地熱能等,有力推動了綠色建筑的發展。
3 “雙碳”目標對綠色建筑發展的影響
3.1 碳排放減少對建筑設計和材料選擇的影響
碳排放減少對建筑設計與材料選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正推動建筑行業朝著更加環保、低碳的方向發展。一方面,為了實現碳排放減少的目標,建筑設計師將更加注重整體設計理念的轉變,采用更加環保、節能的設計方案。例如,通過優化建筑結構、改善通風與采光設計、增加被動式設計元素等方式,降低建筑能耗,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在選擇材料時,建筑業將傾向于選擇低碳、可再生、環保的建筑材料。例如,使用可循環利用的建筑材料、采用木材結構等方式,減少建筑材料在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同時,避免或減少使用高碳排放的傳統建筑材料,如混凝土等。
3.2 能源消耗減少對建筑能效設計的影響
“雙碳”目標的實施促使建筑設計更加注重能源效率。建筑師及設計師更加注重在設計階段采取有效措施,如優化建筑結構、改善隔熱與保溫性能、提高采光利用率等,以降低建筑能耗,減少能源消耗。同時,為了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綠色建筑傾向于采用新能源技術,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借此有效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實現能源消耗減少的目標。
3.3 “雙碳”目標對綠色建筑認證與評價體系的影響
“雙碳”目標的實施,會對綠色建筑認證與評價體系產生重要影響,不僅會推動相關標準及指標的升級,還會加強對碳排放與能源消耗等指標的監管,促進綠色建筑行業向更加環保、節能的方向發展。一方面,相關部門與機構會對綠色建筑認證的標準進行修訂,增加對碳排放與能源消耗等方面的考量,以確保綠色建筑認證體系更加符合“雙碳”目標的要求。另一方面,“雙碳”目標的實施將加強對綠色建筑認證和評價體系中碳排放及能源消耗等指標的考核與監管。綠色建筑認證及其評價體系將加大對建筑碳排放及能源消耗的監測、評估力度,對未來建筑項目的認證與評價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
4 “雙碳”目標下綠色建筑發展對策
4.1 建筑設計和材料選擇
4.1.1 引導采用低碳材料與技術
在“雙碳”目標下,技術發展是驅動綠色建筑長效發展的關鍵,政府在引導綠色建筑發展的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建筑行業采用低碳材料與技術,實現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節能減排。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綠色建材研發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加強綠色建材的生產及推廣。通過政策或資金扶持,引導建筑行業廣泛采用低碳綠色建材,如可再生能源材料、可降解材料等,減少建筑施工或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另一方面,政府應鼓勵建筑設計單位采用先進的低碳技術與工藝,如智能建筑控制系統、高效節能的供暖、通風、空調系統等。通過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示范項目,推廣低碳建筑設計方案與技術成果,提升行業的技術水平及應用能力。
4.1.2 促進設計中的碳排放考量
“雙碳”目標是我國政府向世界作出的承諾,建筑企業應積極對接國家政策,響應綠色低碳轉型的要求,在設計中充分考慮碳排放量,將節能減排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路徑。首先,政府方面應建立碳排放評估標準與指南,引導建筑設計單位在項目設計階段進行碳排放評估。借此幫助企業及設計師更好地了解不同設計方案對碳排放的影響,積極優化設計,選擇更加環保、低碳的建筑方案。其次,建筑企業應積極推廣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在設計階段進行全面的碳排放分析,幫助設計師更好地掌握建筑項目的碳排放情況,并在設計過程中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碳排放。最后,政府及相關企業均應建立碳排放減少激勵機制,對采用低碳設計方案的建筑項目給予獎勵或補貼。借此激勵設計師在項目設計中更加重視碳排放,完成企業碳排放配額目標,提高設計方案的環保性能。
4.1.3 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
建筑企業應配合政府部門出臺綠色能源應用方案,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一是在建筑設計與規劃中,采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將太陽能電池板集成到建筑物的外墻、屋頂或窗戶等位置,以利用太陽能進行電力供應。二是在建筑物周圍的空地或高樓層屋頂設置風力發電設備,利用風能進行電力供應。三是利用地下深層的地熱能源進行建筑空調與供暖,大力推動地熱能利用在建筑行業的普及。四是在建筑設計中考慮利用生物質能源,如生物質顆粒、生物質燃料等,作為建筑物的熱能來源,補充供暖與熱水供應。五是利用建筑物屋頂、地面的雨水收集系統,收集雨水用于灌溉、沖洗或其他非飲用用途[2]。
4.2 提升建筑能效設計標準
4.2.1 提升建筑能效標準與要求
綠色建筑的發展不能脫離政府機構與建筑行業的協同管理。在政府維度精準地構建建筑能效標準與相關管理要求,完善碳治理的政策制度體系,有利于進一步推動建筑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一方面,政府部門應加強與建筑行業協會、專家學者等的合作,針對建筑能效提出更為嚴格的標準及要求。涵蓋建筑節能設計、供暖、通風、照明等各個方面,強化綠色建筑管理考核中健康性能源指標的設計。另一方面,建筑能效評估是確保建筑項目符合能效標準的重要手段。政府應鼓勵建筑企業在項目設計前進行建筑能效評估,通過評估結果指導項目設計與施工,提高建筑的能效水平。重點引導民營建筑企業參與綠色建筑能效評估,可通過政策、稅收等手段對相關企業予以引導,如對達成建筑能效標準的項目,給予一定比例的費用返還或資金獎勵等。
4.2.2 推廣高效節能建筑技術
首先,相關政府及社會機構可組織專業培訓與教育活動,向建筑設計師、工程師、施工人員介紹高效節能建筑技術的最新發展或應用案例,提升其對高效節能建筑技術的認知及應用能力。其次,建筑行業應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企業之間的合作,支持開展高效節能建筑技術的研發與創新工作,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及應用,為行業提供更多的創新動力。最后,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能源價格的市場調節作用,借助階梯性收費等方式,引起建筑企業對綠色能源的重視。從能源交易市場的角度營造低碳的建筑運營模式,進一步激發綠色建筑的市場潛力。
4.2.3 加強建筑節能管理與監測
政府應制定并落實建筑節能管理的相關法規政策,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及任務,推動建筑節能工作的全面開展。重點建立健全建筑節能監測體系,包括建筑能源消耗監測、能效評估、數據統計等內容,為建筑節能管理提供科學依據與數據支持。同時,推動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化技術及智能化手段,建立建筑節能管理的信息化平臺和系統,實現對建筑能耗、能效、節能措施的實時監測與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及監測精度[3]。
4.3 加強政策與法規支持
4.3.1 更新綠色建筑認證標準
綠色建筑認證標準,應反映當前建筑技術發展及社會需求的變化。在“雙碳”目標下,政府應持續性地完善綠色建筑評價認證體系,定期更新綠色建筑認證標準。尤其是要制定更嚴格的節能要求、更全面的環保標準,以及更具體的碳排放限制。其中,綠色建筑認證標準更新的重心,應當放在建筑物碳排放考量。一方面,應針對建筑企業設置碳排放限額,并將達成碳排放作為企業獲取綠色債券、取得融資優惠的依據;另一方面,綠色建筑碳排放認證,不能只是一次性評估,而是要確保全生命周期的認證評估,持續關注綠色建筑的運行情況。
4.3.2 政府政策引導與支持
政府作為綠色建筑發展過程中統籌協調的關鍵角色,應從三個方面對綠色建筑發展進行政策引導與支持。一是制定激勵政策,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節能補貼等,以鼓勵建筑企業采用綠色建筑技術及材料,推動綠色建筑項目的實施。二是舉辦綠色建筑展覽、舉辦培訓班、發放宣傳資料等,加強對綠色建筑政策與技術的宣傳、教育,提高社會各界對綠色建筑的認可度。三是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建筑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出綠色建筑貸款產品、綠色建筑信貸評級、綠色建筑債券等金融工具,為綠色建筑項目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
4.3.3 跨界合作的平臺與機制
跨界合作是實現綠色建筑統一部署、營造綠色建筑良好生態的關鍵。首先,建筑業、能源行業、環保行業等相關行業的企業與機構,應建立綠色建筑發展聯盟或協會,促進各方面資源的整合及共享,推動綠色建筑技術及經驗的交流與合作。其次,政府應搭建政府與企業間的合作平臺,促進城市規劃、建筑設計、能源供應等相關部門之間的密切合作,共同推動綠色建筑項目的實施。最后,政府應鼓勵建筑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研機構開展合作研究,共同攻克綠色建筑技術與關鍵問題,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5 結語
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綠色建筑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從建筑設計與材料選擇、建筑能效設計標準提升、政府政策引導和支持等方面,探討了“雙碳”目標下綠色建筑的發展路徑。旨在借此加強合作、創新科技、落實政策,推動綠色建筑行業的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陸恩旋,李莉. “雙碳”目標下綠色建筑發展驅動對策分析[J]. 四川水泥,2024(1):56-58.
[2]鄭東. 雙碳目標背景下我國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對策研究[J]. 散裝水泥,2023(4):45-47.
[3]劉任歡. “雙碳”目標下湖南省綠色建筑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 建筑經濟,2023,44 (S1):35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