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實風的作品,通常不太容易引發觀眾好感,這種時候,電視劇就要在劇情和人物上放“佐料”,讓它們不只反映現實,也能帶有一定程度審美
中秋前后的劇屏焦點,莫過于《雪迷宮》和《凡人歌》。
《雪迷宮》之所以聲勢驚人,首先緣于張藝謀擔綱監制。雖說導演呂行也是實力派,且之前已成功執導《平凡的榮耀》《無證之罪》。我還看到一些質疑的評論,拿張藝謀監制的《雪迷宮》和王家衛執導的《繁花》比較。這種比較有些奇怪,因為影視第一創作責任人歷來都是導演。誰要是真想讓王家衛和張藝謀在電視劇這個領域“比武”,要么換一部張藝謀執導的電視劇,要么換一部王家衛監制的劇集。倘若前提不對等,比較也就根本不存在了。
從這個角度說,《雪迷宮》跟《繁花》的可比性實在不大。即便非要比,也只能是呂行和王家衛比,因為《雪迷宮》首先是呂行導演的作品,哪怕在該劇風格上,能看出呂行與張藝謀有某些審美方面的契合(比如,對演員演技的引導和使用,都比較強調生活化)。當然,與《繁花》刻意營造的洋場式酷炫視覺效果相對應,《雪迷宮》也自有其時裝動作片的酷炫效果,尤其是全劇前三分之一,幾乎每集都有一段過癮的打戲。警察抓罪犯,除了智斗的戲,動作場面不可避免。武打戲早點兒“端上來”,觀眾自然早早奉上喝彩聲。從目前該劇的熱議度來看,導演的選擇是正確的,也是有效的。
就觀賞方面而言,《雪迷宮》開播前遇到的最大挑戰,其實不是王家衛的《繁花》,而是算執導,郭麒麟、吳鎮宇等主演的《邊水往事》。黃景瑜雖然比郭麒麟在電視劇這一行出道早,可架不住《邊水往事》無論題材還是影像敘事,乃至整個表演團隊發揮,都處在全方位“扛打”水平。不過,《雪迷宮》也有自身優勢,它的故事發生地在國內,有著鮮明北方特色,與《邊水往事》的東南亞風格形成反差,能帶來一定新鮮感。《雪迷宮》的主演陣容以年輕演員為主,戲卻都不弱,劉威、劉向京、梁冠華、丁嘉麗等老戲骨的烘托恰到好處,是一部難得的新老演員在表演上融合到位的劇集。再加上“央視+平臺”這一播出組合強大的收視輻射力,反響想低調都不可能。
《雪迷宮》也有缺點:打戲到劇集中段,強度明顯變弱,閃回段落一再出現,觀眾的興奮點也跟著強降;懸疑、涉案劇,近年總是動不動就用閃回交待前情,在不該“文藝”的地方“文藝”,效果卻不太理想。剛猛屬性的戲,即便想添加些柔情元素,最好也是點到即止,不然很容易讓觀眾失去耐心。這對一部劇而言,雖然不是大毛病,但也算不小的瑕疵。如果當初結構上能再精細些,該劇整體會更上一個臺階。當然,相較于同期播出的《凡人歌》,《雪迷宮》帶有較強追劇屬性,能吸引人一路追看下去,這也是該劇的實力所在。
《凡人歌》劇名起得好。好就好在它同時濃縮了劇情特點和拍攝難度。寫實風格是不少實力制作團隊的追求,但怎么把劇集拍得既接地氣又好看,可就需要來自天賦和運氣的雙重加持了。
《凡人歌》有一點非常可貴——聚焦都市人群,尤其是中等收入的工薪人群。這些人通常被塑造成時代大潮中的正能量承載者、經濟消費領域的主要被攻略對象。其實呢,學歷、年齡、家境、工作……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主創團隊能想到把這些人的生活納入劇集,體現了創作魄力。
“凡人”的人生,肯定充滿這樣或那樣的煩心事。但這不等于要把一部反映他們的劇集,給拍成“煩心事匯總”。很遺憾,《凡人歌》現在多少有那么點兒意思。在表現凡人“煩”的同時,該劇稍欠缺一點對現實的審美化提煉。幾年前,大家看《喬家的兒女》,對劉鈞塑造的“老喬”,一方面恨得牙癢(超過了對《都挺好》里蘇大強的恨),另一方面享受角色身上的某種荒誕喜感。這樣處理小人物,才是成功的。相比之下,《凡人歌》就少了那么點“戲劇美”和喜劇色彩。
寫實風的作品,通常不太容易引發觀眾好感。畢竟一個人上了一天班,精疲力竭回到家里,實在不愿意再在小說或影視里看到一個類似的自己或同事。這種時候,電視劇就要在劇情和人物上放“佐料”,讓它們不只反映現實,也能帶有一定程度審美。這就需要創作者的想象力、對生活與命運的細節洞察力,以及審美方面再提高、再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