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東方,第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這面國旗升起的背后,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1949年7月,一則題為《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為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的消息相繼刊登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報紙上,其中明確提出了國旗應體現中國特征、政權特征和形式、色彩等設計要求。僅一個月零五天,籌備會便收到國內外寄來的應征國旗稿件1920件、圖案2992幅。
在評選委員的精挑細選下,38幅備選作品被編入《國旗圖案參考資料》,全部提交給了政協,最終的方案將由政協來確認。
在經過第一輪投票后,三號作品贏得了眾人的青睞。這幅作品名為“復式第一號”,底色為中國傳統的大紅色,左上角有一個鮮明的五角星,而在五角星的下方有一根黃線,代表“黃河”。然而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這幅作品中間有一條橫線,會不會被解讀為‘分割線’”。
在綜合考慮下,三號作品被放棄使用。
就在這時,一幅早已被淘汰的作品引起了著名戲劇家田漢的注意——底色為紅色,左上角有一顆印有錘子跟鐮刀的大五角星,右邊環繞著四個小五角星。
創作這幅“紅地五星旗”作品的叫曾聯松,是上海的一名普通財務工作者。
7月的一天,曾聯松在報紙上看到了征集國旗設計方案的消息。彼時的7月很炎熱,就在他看著天上的星辰入神的時候,腦中突然靈光一閃:“人們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來了偉大的勝利。中國共產黨不就是偉大的救星嗎?”想到這里,曾聯松的心情非常激動,趕緊畫下了設計方案。最初,他將小五角星的數量設計成4顆,想把它們放在紅旗的中間位置,但是當他設計出草圖以后,發現視覺上顯得擁擠、狹促。
直到有一天,曾聯松試著把5顆五角星全都移到了左上角,頓時覺得眼前一亮,旗幟仿佛由左上角的“金星”照亮,整個“中國版圖”都坦蕩開闊。隨后,他將周圍4顆小星的一個星尖,跟左上方大星的中心點連成一線,展示的是全國人民的核心點。
當毛澤東看到這幅作品后,夸贊道:“這個圖案表現是我國的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都要大團結!”
就這樣,曾聯松的作品成為國旗的初稿。最終,經過商討后,“紅地五星旗”左上角那顆最大的五角星中間鑲嵌的錘子和鐮刀被去掉,“五星紅旗”被確定下來。
1949年9月14日,北平市第一屆各界代表會議召開后,北平市建設局局長趙鵬飛行色匆匆地找到局里的技術負責人——林治遠。
時年36歲的林治遠接到了一個重任:設計打造開國大典上升國旗的旗桿!
開國大典對新中國成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稍有差池就可能會搞砸整個大典,林治遠一下子覺得身上擔子沉甸甸的。
當時距離開國大典還有半個月左右,有兩個難題擺在林治遠面前:設計旗桿的規格并找好相應的材料制作;添加電動按鈕。
第一個難題是來自上級的要求:旗桿要在天安門的中軸線位置,和天安門廣場的高度齊平。

天安門的高度有35米,但在那時,中國百廢待興,許多材料都很難找到,何況是制作35米長的旗桿材料?為此,林治遠撓破了腦袋,想盡辦法找材料。所有人都動員起來,只要是細長的鐵管都可以作為旗桿的備選材料。
這時,林治遠發現了當時北平自來水公司送來的自來水管,其直徑很適合旗桿的規格。林治遠靈機一動:既然找不到那么長的材料,不如用自來水管拼接起來!
然而,當時自來水公司的水管參差不齊,可以用作旗桿的只有4根,無論怎么拼接,最高都只能達到22.5米。
于是,林治遠請示上級。上級一開始還不打算同意,后來經過試驗后,發現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最終才選擇了林治遠的方案。
第一個難題解決了,第二個難題隨之而來。
原定方案是采取人工手動升旗。但有人建議,在天安門城樓設一個電動開關,讓毛主席按電鈕升起國旗。雖國內無先例,但林治遠決定試一試。
林治遠立即請來北平市建設局工程師梁昌壽等人,夜以繼日地研究自動升降裝置方案。
為了解決電線鋪設難題,施工人員將電線從廣場旗桿下穿過長安街預埋的鋼管,然后跨越金水河,順著天安門城樓往上,再轉至城樓中央,與控制開關連接在一起。
電線鋪設的難題解決后,自動升降裝置便成了最大的問題。它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國旗能夠自動升降;二是升旗速度要與國歌演奏時間高度契合;三是國歌奏畢,國旗要正好升到旗桿頂端并自動停止。
林治遠和梁昌壽反復安裝調試,終于獲得成功。
1949年9月30日上午,自動升降裝置安裝完畢,經檢驗確認運行正常。隨即,施工人員拆除了旗桿四周的腳手架。
下午,開國大典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受周恩來總理委派,親臨現場檢查驗收。不料國旗升到一半時突然停了下來,原來是電源出了問題。于是,當即成立人工升旗預備隊,并派幾名護旗兵守在旗桿下。
到了晚上,林治遠、梁昌壽還不放心,又做了一次試驗。萬萬沒有想到,國旗升到旗桿頂端后,馬達沒有自動停止運行,將一面試驗用的國旗絞進了旗桿頂端的滑輪里。當時,腳手架已經拆除,現搭架子已經來不及了,20多米高的旗桿也沒人能爬得上去。現場工作人員心急如焚,卻又束手無策。
最終,在善攀高的棚彩匠馬氏兄弟的幫助下,大家才把國旗從滑輪里取了出來。
而后,林治遠、梁昌壽立即動手檢修,又反復試驗,一直忙到10月1日6時。確信隱患完全消除后,大家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10月1日15時,開國大典正式開始。在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迎來了升國旗的莊嚴時刻。
毛澤東轉身走到升旗電鈕前,站在一旁的林治遠悄聲說:“把電鈕向右轉動一下就可以了。”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毛澤東扭動電鈕后,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旋律,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徐徐升起。
(摘自《北京中軸線故事》北京出版社)